浅谈中西企业文化的审美差异和成因
何谓之“美”呢?每个人对美都有着自己的解读:柏拉图认为最美的是圆和直线;画家霍加斯认为它是波动的曲线;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认为美的线性和一切美的形象都必须显得“对称” ;画家达芬奇认为,最美的人颜面与身材的长度应成为1:10之比。
对于“美”,这个永远有着争辩色彩的词,中西方的审美观也不同。在原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善为美的原则, 其核心是尚善;西方传统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 其核心是求真。对于美的功能,中国文化形成了一种重言志、重德性的特色, 强调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西方则强调艺术的审美愉悦功能甚于道德功能。而谈到审美范畴,中国艺术则把“韵”视为最高审美范畴;西方以“美”作为西方美学的最高审美范畴和西方艺术的终极审美形态。
所以,人类的审美感受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圈,由于人文地理、社会政治背景、哲学精神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审美判断,使审美感受带有民族的差异性。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体格强悍,袒胸露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像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展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直到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
艺术的原形,这是种禁忌。在中国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一种约束人的思想行为,禁止自我了解的桎梏。但在中国历史上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却在西方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中西人民的差异是巨大的:西方人重视个人,中国人重视群体;西方人崇尚悲剧,中国人似乎更喜欢喜剧;西方人善于抽象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似乎更倾向于形象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的是过程,中国人更注重于结果;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人恶论,但中国人似乎更倾向于人善论;西方人喜欢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中国人更擅长于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为至高。西方人的基本态度却是物我对立。在对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很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用概念化推理演绎出把握对象的思维发展到用实验剖析事物本身,重视对物体本身的实体效果,从而揭示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审美思想中更强调人为因素和量化微观。
虽然中西方的文化差别巨大,但是我们不能武断和片面的说孰优孰劣,东、西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经过猛烈的撞击之后,已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中国先进的知识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用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也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西方的审美观念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而中国的审美观念也逐步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欢。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到中国留学的外国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而且中国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中国文化也是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尽管中西文化的审美存在着差异,但是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中西文化不可避免的相遇和融合,期待它们碰撞出更美的花火。
08市营(1)班
100824012130
甘秋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