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2022-07-19 来源:客趣旅游网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一、实验设计题: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或从《心理学实验过程与操作》中选择。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 设计一个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实验。 设计一个中英文启动效应的实验。

举例: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教师的教学水平,称作A,它有两个水平:A1表示教学水平高,A2表示教学水平低;另一因素是所用的教材,称作B,它也有两个水平:B1表示新教材,B2表示旧教材。

因变量:四个班级学生的作文测验分数。

额外变量:教师的教学态度、人格魅力等处教学水平之外的一些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原来的学习能力、班风等因素。

采用相等组后测实验设计,实验处理的分配如下: 2×2析因实验 B1 B2

A1 A1 B1 A1 B2 A2 A2 B1 A2 B2

随机选择四个表现相等的班级,究竟哪个班,用哪种教学方法或用哪种教材,都是随机决定的。

各班的学习效果是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材的交互作用的结果,采用独立样本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四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差异。

二、简述题:

1.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的程序是怎样的?额外变量又是如何控制的?

4.数量估计法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程序是怎样的?并谈谈额外变量的控制及注意事项。

6.简述在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额外变量是怎样控制的?实验结果中为什么AA对的反应时快于Aa对。

7.简述自变量的种类及控制。 8.简述因变量的种类及控制。 9.简述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12.简述人类被试在确定判断信号的标准时,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14.简述学习实验中的自变量有哪些? 16.简述如何绘制ROC曲线?

17.简述在一个听觉试验中,如何利用信号检测论方法来测量一个被试的辨别力和判断标准。

1.简述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的程序是怎样的?额外变量又是如何控制的?

3.论述极限法求绝对阈限的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额外变量是怎样控制的?常见的误差有哪些?如何判断?怎样控制?

4.论述恒定刺激法求阈限的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额外变量是怎样控制的?常见的误差有哪些?又是如何控制的?

5.简述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程序是怎样的?并谈谈额外变量的控制及注意事项。

三、分析题:(给各变量命名,并谈谈各个变量是如何控制的。实验设计是什么类型)。

1分析Posner有关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它是如何利用反应时减法法则的?实验结果中为什么AA对的反应时快于Aa对,而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AA对的反应时为什么会变长并逐渐接近Aa对的反应时。

自变量是不同时间间隔呈现的四个字母A、a、B、b;因变量是判断A与A、A与a是否相同的反应时;即使A与a字形不一样,但读音相同,所以被试的反应依然是“相同”。如果AB搭配呈现则反应“不同”。额外变量是字母对呈现的方式是视觉的,要注意消除其他通道的噪音,呈现的空间距离对每一个被试都一样,实验室环境保持

恒定,不同延迟时间也包括同时呈现A与A或A与a,刺激呈现装置、反应时计时装置要使用良好。

实验结果之一是当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明显快于Aa对的反应时,经推测和论证是对Aa判断的时候不仅有视觉编码还有听觉编码,而对AA判断时只需视觉编码就能得出AA是相同的结论,也就是说AA和Aa是两个反应时任务,Aa比AA多了一个特有的心理加工阶段,其他的心理加工阶段都相同,多出的时间就是那个特有的心理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所以Aa反应时要长些。

四、填空题和选择题

1、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数关系。

A. 费希纳 B. 冯特 C. 韦伯 D.铁钦纳

2、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猩猩算算术的表演,聪明的小狗可以通过叫声来告诉大家计算的结果。实际上猩猩是通过观察主人的表情来进行表演的,这种心理学效应叫做()

A.霍桑效应 B. 安慰剂效应 C. 实验者效应 D. 顺序效应

3、我们在实验中要求一半被试先进行A 处理,后进行B处理,另外一半被试先进行B处理,后进行A 处理,主要是为了克服()

A. 霍桑效应 B. 安慰剂效应 C. 罗森塔尔效应 D. 顺序效应

4、霍桑效应和实验者效应会影响实验结果,最佳的的办法是采用

双盲实验,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A. 排除法 B. 恒定法 C. 匹配法 D. 随机化法

5、被试的个体差异是很多实验都会遇到的额外变量,完全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困扰的实验设计方法是()

A. 组间设计 B. 组内设计 C. 混合设计 D.随机化设计

6、小明完成简单反应需要200毫秒,完成辨别反应需要450毫秒,完成选择反应需要700毫秒,那么选择过程需要()毫秒?

A. 50 B. 500 C. 250 D. 700

7、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其中反映是最长的是()

A. 简单反应时 B. 选择反应时 C. 辨别反应时 D. 复杂反应时

8、首先提出加因素法实验逻辑的是() A. 斯腾伯格 B. 哈密尔顿 C. 霍克基 D. 唐德斯

9、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 最小变化法

B. 阶梯法 C. 恒定刺激法 D. 平均差误法

10、某研究者想使用信号检测论方法考查新教师与老教师抓作弊学生的能力,在这里噪音是()

A. 新教师 B. 老教师 C. 作弊的学生 D. 没有作弊的学生

11、在非典严重时期,只要有发烧病人都须进行隔离,此时() A. 严格的反应标准使β提高 B. 严格的反应标准使β降低 C. 宽松的反应标准使β提高 D. 宽松的反应标准使β降低 12、增加击中的奖励数会使() A. 辨别力指数d’增加 B. 辨别力指数d’降低 C. 判断标准β增加 D. 判断标准β降低

13、ROC曲线左下角各点表示()。 A. 被试辨别力强,d’值大 B. 被试辨别力弱,d’值小 C. 判断标准偏高,β值大 D. 判断标准偏低,β值小

14、非典期间,为了防止非典的传播,大量发烧病人都被当作非典疑似病人隔离,此时()。

A. 漏报率增加 B. 击中率减少 C. 虚报率增加 D. 虚报率减少

15、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 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 艾宾浩斯

16、实验的基本进程是() A. 从函数型实验到因素型实验 B. 从因素型实验到函数型实验 C. 因素实验和函数实验同时进行

D. 视情况而定,有时先做函数型实验,有时先做因素型实验 17、下面会引起天花板效应的是() A. 被试不具代表性

B. 让四年级学生做10以下加减法 C. 题目过难

D. 被试不了解实验目的

18、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使用淀粉片冒充包治百病的“神药”来蒙骗老人,可另人不解的是,很多受骗的老人在食用这些“神药”后病痛果然减轻了许多,这实际上是一种()

A.霍桑效应 B. 安慰剂效应 C. 罗森塔尔效应 D. 顺序效应

19、实验者也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的是哪种处理的实验是() A. 双盲实验 B. 受污染的实验 C. 不能重复的

D. 无法使用随机化法的

20、假设你在读一篇研究报告,从下面的句子你能得知什么?() “语言表达能力受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影响。上小学时女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上中学后男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

A. 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 B. 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C. 性别、年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交互作用显著 D. 性别和年龄因素的主效应显著

21、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最低的实验设计类型是() A. 准实验设计 B. 前实验设计 C. 组间设计 D. 单因素设计

22、如果要被试对正确肯定的句子和正确否定的句子做反应,反应时可能会()

A. 正确肯定>正确否定 B. 肯定<否定 C. 正确肯定=正确否定 D. 不确定

23、练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相当密切。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反应时会()

A. 一直增加 B. 一直减少

C. 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 D. 先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24、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 A. 作用于不同加工阶段 B. 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 C. 是独立的 D. 可以相加的

25、对同一个被试来说,在噪音强度不变的情况下,信号强度越大,则()

A. 噪音分布f N(x)与信号加噪音分布f SN(x)之间的分离程度越大,敏感性越高。

B. 噪音分布f N(x)与信号加噪音分布f SN(x)之间的分离程度越大,敏感性越低。

C. 噪音分布f N(x)与信号加噪音分布f SN(x)之间的分离程度越小,敏感性越高。

D. 噪音分布f N(x)与信号加噪音分布f SN(x)之间的分离程度越大,敏感性越低。

26、在一次司法审判中,将一名无辜者判定为有罪,这在信号检测论中被称作()

A. 击中 B. 漏报 C. 虚报 D. 正确拒绝

27、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就是以()为横轴。 A. 击中概率 B. 虚惊概率 C. 漏报概率 D. 正确否定概率

28、听觉掩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的现象。

A. 增强 B. 减弱

C. 先增强后减弱 D. 先减弱后增强 填空

1、对光的反应时随刺激作用网膜部位的不同而异,如果刺激作用于中央凹部分,反应时就短些,离中央凹的距离越远,反应时就越长。

2、人在完成反应时任务中,平衡速度与准确性的操作特征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3、20世纪70年代初,库伯和谢波德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4、开窗实验中,如果看到“F+4”,被试的反应应该为J 。 6、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是等距量表。

8、心理物理学中,建立等级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对偶比较法。

9、在我们知觉颜色时,会加入原有的一些经验,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我们把颜色对人们心理上的各种影响,称之为颜色的心理效应。

10、情绪的生理指标有:皮肤电反应、循环系统的指标、呼吸、语图分析法、脑电波、生化指标。

11、回忆法是研究记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又可以分为三种主要形式: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自由回忆法。

12、从19世纪60年代直到现在,研究者们普遍发现熟练成人对光反应的潜伏期要长于对声音和对皮肤触觉地反应潜伏期。

13、在颜色辨别反应中,当两个刺激的相似程度越来越大时,选择反应时就越长,同时,错误反应的次数就随之而增加。

14、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15、我们把颜色对人们心理上的各种影响,称之为颜色的心理效应。

16、1972年,Clark & Chase 做了句子—图画匹配实验,此实验是减数法的范例。

17、不肯定间距可以看作是对被试态度的一种测量,一个很自信的人,他会很少作出相等判断,结果他的不肯定间距就小。

18、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是等级量表或顺序量表。 19、心理物理学中,建立等距量表的主要方法有:差别阈限法、感觉等距法。

20、听觉疲劳会引起听觉阈限暂时提高。而听觉适应是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1、传统心理学研究情绪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两种:印象法、表

现法。

11、学习实验中的自变量有: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学习方法、被试方面、时间

间隔方面等五大类。

22、当连续呈现两个在语义、结构等特征上具有一定关联的刺激时,前一个字词提供的线索信息对后面的刺激的反应起促进作用的是正启动效应。

五、名词解释题 1、75%差别阈限

在恒定刺激中,当要求被试只进行大于和小于两类判断时,50%正反应的那个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主观相等点,可以理解为,对标准刺激完全没有辨别力,即完全没有感觉到差别,而100%的正反应则表示完全可以辨别,因此,取二者的中点,即75%点,则可表示,有一半的试验次数能被感觉到与标准刺激的差别,同样道理,25%点也是如此,这样,采用75% 点与50%的刺激强度的差别为差别阈限,通常称为75%差别阈限。

2、K=ΔI/I

韦伯定律的公式表示。其中I是作为标准刺激的物理量,ΔI是作为刺激增量,即差别阈限的物理量;K是小于1的某种感觉常数,其意义是,在中等强度下,刺激增量(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成正比关系,并且是一个常数。

3、反应时间减法法的实验逻辑

在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时作业中,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他方面则相同,从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差异即可判断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4、内隐记忆

特定的已有经验影响了当前的效绩,而个体却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经验,也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操作与提取,这种现象叫内隐记忆。

5、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在极限法实验中,由于刺激是按一定的顺序呈现的,被试在递增

序列中继续(坚持)说“无”,在递减序列中继续(坚持)说“有”,这种感觉叫习惯误差。与习惯误差相反的是期望误差,即被试在递增序列中提前说“有”,在递减序列中提前说“无”的感觉。

6、实验者效应

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实验者效应。

7、S=b·I a

史蒂文斯关于刺激强度与感觉量之间关系的幂定律公式表达。其中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由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它表明心理量S是物理量I的幂函数。

8.反应时间加法法的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如果事先可以发现或观察到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通过单独地或成堆的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将个因素所需时间相加,从完成各阶段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9.交互作用

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0.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与此相反,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

11、正启动效应

当连续呈现两个在语义、结构等特征上具有一定关联的刺激时,前一个字词提供的线索信息对后面的刺激的反应起促进作用的是正启动效应

12、反应时减法法的实验逻辑:在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时作业中,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他方面则相同,从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差异即可判断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13、听觉掩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14、被试内设计:采用一组被试,另组内每个被试个体分别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这种设计称作被试内设计。

15、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两两配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16、虚报的条件概率:当噪音出现的条件下,被试作出“有信号”判断的概率,即在噪音出现的情况下报告“有”的次数被噪音的总次数除。

17、统计控制:实验之后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比如共变量分析),把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出去来达到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18、选择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几种不同的刺激,要求被试作出几种相应的反应,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叫选择反应时。

19、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或指实验者观察和记录了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反应或行为。

20、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者只接受一个自变量处理,对另一被试者进行另一种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