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温病学B答案

2023-02-16 来源:客趣旅游网


《温病学 B》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 型题

1、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B 、刘河间 C 、叶天士D 、王叔和E 、郭雍

2、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A、《黄帝内经》

B

、《伤寒论》

C

、《外台秘要》

D、《肘后方》 E

、《诸病源候论》 3、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 C

A、先犯上焦肺卫

B 、易于化燥伤阴

C、最易伤气

D、变化迅速 E

、病程中易出现“逆传心包” 4、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 E

A、发热恶寒

B 、咳嗽喘促

C

、神昏谵语

D、咯吐粉红泡沫痰或血水 E 、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

5、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 B

A、身热口苦而渴,舌红苔黄

B 、壮热心烦,口渴汗多

C、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D

、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

E、身热,汗多,心烦,苔黄燥 6、以下热型除⋯ 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 B

A、壮热

B

、寒热往来 C 、日晡潮热

D、夜热早凉 E

、身热不扬

7、证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

A、足少阴肾病变 B 、足厥阴肝病变

C 、手厥阴心包病变

D、足阳明胃病变 E

、足太阴脾病变

8、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

B

A、热毒轻浅

B

、血热炽盛 C 、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E 、热毒锢结,正气衰亡

9、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是:

B

A、苔色老黄焦燥起刺 B

、苔黄而干燥

C 、苔灰而干燥

D、白砂苔

E 、以上都不是

10、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是: C

A、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B 、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 C、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 D

、湿与热相搏,浊邪上泛

E、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11、分消走泄法适用于: A

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

B 、邪郁少阳,胃失和降 C、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 “邪伏募原证”

D

、热传阳明,内结肠腑

E、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 A

A、轻清宣气法 B

、辛寒清气法

C

、宣气透表法

D、清热宣肺法

E

、清泄郁热法

13、湿温,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出现白 ,宜用: C

A. 菖蒲郁金汤加味 B.

蒿芩清胆汤加味

C

、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

D、化斑汤

E

、三仁汤 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D

A、调胃承气汤

B 、增液汤 C 、枳实导滞汤

D、增液承气汤

E 、导赤承气汤

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 A

A、风温

B

、春温

C

、秋燥

D 、温毒 E 、以上都不是

1

A

16、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A

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B、身灼热,口干不甚渴饮,舌红燥少苔,脉细数 C、发热胸闷,肌肤红疹,心烦口渴,舌红绛,苔薄白 D、夜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无力 E、以上均不是

17、风温病咳喘不宁,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苔黄滑腻,脉右寸实大,证属: A、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D、痰热结胸 A、枇把叶、百部 D、石膏、知母 A、手足蠕动或瘛疭

A

B

E

B E

B

、邪热壅肺 、肺热移肠 、紫苑、冬花 、桑白皮、知母 、低热 、神倦

? E

、清营透热 、辛凉解表 C、王安道

C

、肺燥肠闭 D

、麻黄、苏子

18、风温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

C A

C

19、应用加减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的主要区别是后者:

、口渴甚

D、耳聋 A、苦寒直折 D、滋养肝肾 A、庞安常

E

B E

B、刘河间

20、下列哪项治法不宜单独用于春温

C

、凉肝熄风

21、对热病的治疗,首倡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

D 、叶天士E 、吴鞠通

2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

物的医家是: C A、王安道 A、风温

B B

、汪石山 秋燥

C

C

、朱 肱 、烂喉痧

C

、先入阳明气分 、易伤津耗气

D 、刘河间

D E

E

、春温

、王叔和

23、吴鞠通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下列哪种温病?

D

、湿温

24、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 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 C、必夹湿邪为病

D

B

E、也有直中心包、肝经而卒然引起昏迷或痉厥之变

25、壮热烦渴,头痛如劈,烦躁不安,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其病变阶

段是: A A、气营血同病 D、卫营同病

B E

、营血分

、气热炽盛

C 、卫气同病

26、在斑疹的治疗上,哪种提法是错误的? A、“斑宜清化,疹宜透发” B、忌滋补,忌升提

C、发斑因里实壅滞而不易透发者,必用峻下 D、挟斑带疹者,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E、斑疹初透,忌用凉泄 27、下列何种舌象主胃气衰败: A、白砂苔

D、白苔质如碱状

C

C

B

E A E

B 、三仁汤

、白苔滑腻厚如积粉 、苔厚而粘腻

C 、白霉苔

28、湿遏热伏的舌象是: D、苔白厚而粘腻 A、王氏连朴饮

A、白苔粘腻如积粉,舌质紫绛

B A

、白苔质如碱状 、苔黄厚腻或黄浊

C 、苔白腻舌质红绛

29、燥湿泄热法的最佳代表方是;

C 、甘露消毒丹

2

D 、藿朴夏苓汤 E 、白虎加苍术汤

30、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的区别在于后者有: A、身热

B

、心烦

A

D

E

、苔黄舌绛

C 、不寐 D 、消渴、麻痹

C

A

31、风温后期多呈现: A、肺胃阴伤 D、脾胃湿困 A、黄芩、枇杷叶 D、桑皮、白果

B E

、心肾两伤

、肠液枯乏

、津气两伤

32、风热犯肺,又见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

B E

、麻黄、苏叶

、前胡、马兜铃

C 、石膏、知母

33、春温病名首见于: E A、《内经》

D、《诸病源候论》

B

E

、《难经》

、《伤寒补亡论》

C

、《千金方》

34、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

对本病的理法方药作了较为系统论述的医家是:

A、叶天士

”并

A

、陈平伯

B 、章虚谷

C

A

D、吴坤安

、吴鞠通 E

35、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是指: A、首重清透,使邪从汗透 C、透热转气清营热 E、以上都不是

D

B

、解表发汗以退邪

、清营凉血,

A

透疹化斑

36、以下症状中,哪项不属于营分证的常见症状 A、身灼热 D、口干喜饮 A、津气欲竭

B E B

E

A

、斑疹隐隐

、脉细数

C

D

、心烦时谵语

37、暑温,暑湿弥漫三焦之耳聋,机理是: D、湿热熏蒸,上迫清窍 38、分消走泄法适用于: C、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 E、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阳明热盛

、少阳胆热上冲 C 、肾阳不足,不能充养

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

“邪伏募原证”

B D

、邪郁少阳,胃失和降 、热传阳明,内结肠腑

39、下列哪项不是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临床意义? A、概括温病病变过程中的不同证候类型 C、体现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 E、说明各种温病的不同受邪途经

E

B 、标志着病情轻重,病位浅深的不同程度 D 、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

40、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

尖红,脉数。方宜: A

A、阿胶黄芩汤 D、葛根黄芩黄连汤 41、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黄帝内经》

B

E

A

、桑杏汤

、宣白承气汤

C 、清燥救肺汤

B 、《伤寒论》 C 、《外台秘要》 D 、《肘后方》

D

E

、《诸病源候论》

42、在开窍法的使用上,哪项提法是不对? B、 邪入营血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 C、 湿热痰浊,蒙蔽心包,不可滥用“三宝” D、 温病出现昏愦不语时,不宜用清心开窍 E、 邪闭心包,邪热炽盛者,不宜用苏合香丸

A、 卫、气分因热盛而致一时神昏者,不可滥用开窍之剂

3

43、舌诊在温病学中的诊断意义哪项是错误的 A、测知疾病的病邪性质 E、测知疾病的预后

44、暑病首用辛凉的“辛凉”剂,是指: A、银翘散 D、清营汤

B E

、白虎汤

、桑菊饮

B B

?C

、判断疾病的发病类型

B

C、区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证候类型 D 、判断疾病的转归

C 、清暑益气汤

45、按三焦辨证,病在足少阴的病理是: A、热盛动血,心神扰乱 D、热邪壅滞,肺气闭郁 46、“逆传心包”是指: A、由肺传入心包

B 、邪热久留,肾阴耗损 E 、热灼营阴,心神被扰 C B E

C 、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由肺传入营分 、由气分传入心包 B D

C

、由肺卫传入心包

D、由肺卫传入营分 A、湿浊上蒙,泌别失职 C、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E、以上都不是 A、起病较急 D、病变在肺

47、热蒸头胀,呕逆神迷,小便不通,渴不多饮,苔白腻者,其病机为:

、暑湿秽浊,阻遏清阳 、暑湿弥漫三焦

A

48、风温与春温初起最主要的鉴别点在于后者:C

B E

、初起以卫表证候为主 、以上均不是

E

B 、湿中蕴热,郁蒸气分 E 、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 D

C

C

、初起以里热见证为主

49、温病夜热早凉的发热类型见于 A、热郁少阳,枢机不利

C

、热灼营阴,营热内扰

D、肝肾阴伤,阴虚生热 A、麻杏石甘汤 D、三石汤

宜: E

A、白虎加苍术汤 D、宣白承气汤

E

A、蒿芩清胆汤

B E

E

B

50、暑湿弥漫三焦证,下列处方中哪一方剂最适宜

、小陷胸加枳实汤

、牛黄承气汤

、甘露消毒丹

51、身热面赤,渴欲饮冷,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治

、甘露消毒丹

、小陷胸加枳实汤

C 、凉膈散

52、证见身热口苦而渴, 干呕,心烦,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 脉象弦数。 最合适的处方当是:

B 、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 E 、栀子致汤加竹叶、黄芩

D

C

C 、黄芩汤加柴胡、山栀

D、黄芩汤加川连、龙胆草 A、《温热论》 D、《温疫论》 A、寒热往来B

A、风温、秋燥、春温

53、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B E

、壮热

B E

、《时病论》

、《温病条辨》

、《湿热病篇》

C

C 、夜热早凉D 、春温、暑温、温毒 、伏暑、暑温、湿温

C

B C

54、以下热型除⋯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

、身热不扬

E

E 、日晡潮热

55、吴鞠通认为: “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的温病是: D、伏暑、春温、风温 A、阳明热盛,津气受伤证 C、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证 E、暑病汗多,病邪未尽证

C 、风温、温毒、秋燥

56、生脉散除下列哪一证外均不适宜?

、暑热内郁,津气俱伤证 、邪恋气分,战汗脉伏证

4

57、伏暑热在心营,下移小肠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都具有的症状是; A、肛门灼热,腹泻如酱 D、神昏 A、辛凉疏表

B

B 、小便短赤热痛

、腹痛便秘

C

、口渴欲饮 C

、轻清宣气

E

B E

58、温病初传气分,热势不甚,心烦坐卧不安者,治宜:

、辛寒清气 、清心除烦

C

D、苦寒泻火

59、病人于秋末发病,初起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

脉濡数;证为: A A. 伏暑,卫气同病

C. 风湿,邪袭肺卫兼有秽浊 E. 湿温,湿遏卫气

60、某男,八月患病,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紧闭,舌绛脉数,

其诊断是: B

A、暑风 A、晋唐

B B

、暑厥

B.

D.

暑温,暑湿兼寒 暑温,暑湿弥漫三焦

C C

、暑秽

D

、冒暑

E

、暑瘵 、民国

61、温病学形成于: D

、宋代

62、风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B 63、血分热毒极盛的舌象是: A、舌尖红赤起刺 D、舌绛而干燥 A、心火上炎

E B

、元末

D

、明清

E

A、《黄帝内经》 B 、《伤寒论》 C 、《时病论》 D 、《温病条辨》 E 、《温热论》

C

、舌中生有红点 、舌焦紫起刺 :D

C

、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

64、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 B

D、心营热毒极盛,营阴受损 65、宣白承气汤的组成是:

、素体阴虚,心经郁火 E 、以上均不是 D

B.

C

、胃阴衰亡

A. 大黄、芒硝、石膏、杏仁 C、麻黄、桑白皮、杏仁、石膏 E、大黄、桑白皮、杏仁、石膏 A. 热入营血

石膏、芒硝、杏仁、麻黄 、杏仁、瓜蒌皮、石膏、大黄

D

66、温病绛舌上罩粘腻或霉酱苔垢为;

B.

C

邪虽入营、气热未尽 D 、热毒入营,而兼湿邪未化 A

C、热在营血,而挟痰湿秽浊之气 67、轻清宣气法的主治病证为: A、热炽阳明证 D、邪热壅肺证

B E

A E C

E 、以上都不是

、热郁胆腑证 、以上都不是

C

、热郁胸膈证

68、分消走泄法适用于; D、湿温初起,郁遏气机 A、风温B A、庞安常

A、湿热留滞三焦,气化失司

B. 湿渐化热,遏伏中焦 、湿热秽浊,阻于膜原 、烂喉痧 、刘河间

D、暑温

C、湿中蕴热,阻于下焦

69、吴鞠通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下列哪种温病?

、秋燥

B

D E

、春温

70、对热病的治疗,首倡寒凉为主,表里双解的医家是;

B

、王安道

C

D、叶天士 E 、吴鞠通

71、身热面赤,烦渴欲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舌苔黄滑。

其病机为: D

A、热灼胸膈 D、痰热结胸

B

5

B E

、热结腑实

、以上均不是

C 、热郁胸膈

72、温病证见身热不解,烦躁不安,口苦且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其治疗法宜:

A、辛寒清气 B 、清热泄火

C 、透热转气

D、气营两清 E 、轻清宣气

73、温病伴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闻食臭,腹胀肠鸣,苔垢厚腻,为温病兼夹:

D

A、湿浊

B

、气郁

C

、血瘀

D

、食滞

E

、以上都不是

74. 邪在营分的辨证要点是: E A. 身热不扬,口干反不甚渴饮,脉细数B. 身热夜甚,舌红绛,脉细

C. 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质红 D.

心烦谵语,斑疹隐隐,舌质深绛

E.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75、风温,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

D A. 枇杷叶、百部 B. 紫苑、冬花 C.

麻黄、苏子

D. 石膏、知母 E.

桑白皮、知母

76、湿温身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重倦怠,咽肿尿赤,苔黄腻,最宜用:

C

A、三仁汤

B

、三石汤 C

、甘露消毒丹

D、王氏连朴饮

E

、菖蒲郁金汤

77、病人于秋末发病,初起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

脉濡数,证为: A

A. 伏暑,卫气同病 B.

暑温,暑湿兼寒

C

、风温,邪袭肺卫兼有秽浊

D、暑温,暑湿弥漫三焦 E 、湿温,湿遏卫气

78、下列不属气分发热类型的是:

C

A、壮热

B

、身热不扬

C 、身热夜甚

D 、日晡潮热 E

、寒热起伏

79、舌苔薄白,舌质红绛,最多见的病证是: B

A、卫气同病 B 、卫营同病 C

、气营交炽

D、气血两燔 E

、阴虚外感

80、区别营分证和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D

A、神昏谵语 B

、身热灼手 C

、斑疹隐隐

D、吐血、衄血

E

、舌质红绛

81、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并主张把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的医家是:A A、王安道

B

、吴又可

C

、叶天士

D

、朱肱

E

、喻嘉言

82、《广温疫论》一书作者是: D

A、余霖

B

、杨栗山

C

、戴天章 D

、吴有性

E 、俞根初

83、首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的医家是: C

A、吴又可

B

、薛生白

C

、叶天士

D 、吴鞠通

E

、陈平伯

84、既能化燥化火,又能伤阳气的温邪是: E

A、暑热

B

、温毒

C

、风温

D 、燥热

E

、湿热

85、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E

A、多从口鼻感受

B

、病位以肺为主

C、初起临床有咳嗽少痰、口干咽燥见症 D 、少数严重病例后期可损伤下焦肝肾之阴

E、病程中易耗气伤津

86、发热而时有出汗的病机是: A

A、湿热郁蒸

B

、气分热炽,迫津外泄

C 、大汗后亡阴脱变

D、湿热袭表,卫气郁阻

E

、暑伤津气

87、若证见身热,腹胀便秘,口燥咽干,倦怠少气,舌苔黄燥,脉沉无力等,其病机为; A、阳明腑实 B 、肺燥肠闭

C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D、腑实阴伤 E 、腑实兼气液两虚

88、“斑出热不解” ,对肾水素亏的,虽未及下焦,必验之于舌的舌象是:

E

A、舌体短缩

B

、舌紫晦而干

C

、苔黑焦枯起刺

6

E

D、舌红紫起刺 E 、舌绛枯萎

89、患者于七月下旬冒暑远行,中途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

舌绛脉数,其治疗应急予:

A、藿香正气水加通关散搐鼻 D、苏合香丸

数。治宜: C

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 C、黄连香薷饮

D

D

、血热炽盛

E

C

、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热毒锢结,而正气亦亡

E

C

B 、玉枢丹

、神犀丹

C 、安宫牛黄丸

E

90、头痛无汗,全身疼痛,恶寒发热,心中烦热,口渴甚,脘痞溺赤,舌红,苔微腻,脉濡

B

、银翘散加知母、黄芩、栀子 、三仁汤

E、桑菊饮加石膏、知母、花粉 91 斑色黑而隐隐,四旁赤色者: A、热毒轻浅

B

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A、热陷心包兼阳明腑实 D、湿浊上蒙,泌别失职 A、湿浊

B

、气郁

92、神识如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病机为:

B 、热与血结,蓄于下焦 E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C 、湿热积滞胶结肠道

D

93、温病伴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闻食臭,腹胀肠鸣,苔厚,为温病兼挟:

C

、血瘀

D

D

、食滞

E

、以上都不是

94、在开窍法的使用上,哪项提法是不对? B、 邪入营血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 C、湿热痰浊,蒙蔽心包,不可滥用“三宝” D、温病出现昏愦不语时,不宜用清心开窍 E、邪闭心包,邪热炽盛者,不宜用苏合香九

A、 卫、气分因热盛而致一时神昏者,不可滥用开窍之剂

95、患儿五岁, 12 月 15 日就诊,发热五天,汗出不畅,咳喘气急,痰声漉漉,咬牙嚼齿,

时时抽搐,舌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证属:

A. 痰热阻肺,引动肝风 D、风热犯肺,引动肝风 A、五仁橘皮汤 D、宣白承气汤 A、神昏谵语

B E B

B.

肝热动风

C

A

、风热袭卫,引动肝风

E 、以上都不是 、调胃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 、身热夜甚

96、秋燥,证见咳嗽不爽,痰多,脘腹胀满,便秘,治疗可选用:

C

A

、新加黄龙汤

97、区别营分证和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D、吐血、衄血

D

C

、舌绛

、以上均不是 E

98、“生脉散是伤暑之后存津液之方也,用此方者,须详审其邪之有无,不可徇俗而谓治暑

之剂也。”是哪位医家说的 ? B

A、王孟英

B

、徐灵胎

C

、张凤逵

? B D D

D 、章虚谷 E 、吴鞠通

99、“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是吴鞠通针对

哪一种温病初起的治疗禁忌而言

A、风温B A、津气欲竭

、湿温

B

C

、伏暑

100、暑湿弥漫三焦之耳聋的机理是

、暑温

E 、以上均不是

、少阳胆热上冲 E 、阳明热盛 A

B

E

C 、肾阴不足,不能充养

D、湿热熏蒸,上迫清窍 101、春温热郁胆腑治宜: A、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D、柴胡温胆汤

、小柴胡汤

、以上都不是

7

C 、蒿芩清胆汤

102 、痰热结胸证呕恶明显的,应在小陷胸加枳实汤中合用: A、黄连、龙胆草 D、麦冬、沙参

B

C

B E

、竹茹、竹沥 、代赭石、旋覆花

、党参、白术、半夏

103 、以下哪种口渴表现属湿热邪气为患: B A、口干而不甚渴饮 、渴不欲饮或喜热饮 B D、口苦而渴 A、张景岳

、以上均不是 E

104 、“长夏湿令,暑必兼湿。 ”其语出: E

C

、口干,漱水不欲咽

B 、张凤逵 B

C 、王孟英

C

D

、吴鞠通

D

E

、叶天士

105 、下列那种舌象提示温病下焦肝肾阴涸的危重证: A、舌干绛而痿 D、舌紫暗如猪肝

、舌紫赤如杨梅 、舌淡白有齿痕

E 、舌紫而胖大

106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哪一种温病初起的治疗禁忌而言

B

、湿温

”是吴鞠通针对

? B

A、风温 C B

、伏暑 、三仁汤

D

、暑温 B C

E

、以上均不是

107 、用辛温芳香开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的处方是: A、雷氏芳香化浊法 D、菖蒲郁金汤 A、清营泄热 D、清心开窍

、王氏连朴饮

E B E

、薛氏五叶芦根汤 、气营两清 、清气泄热

108 、证见壮热烦渴,肌肤斑疹,神昏谵语,口秽热臭,苔黄舌绛者,治法宜用:

B

C

、凉血开窍

109 、清营汤中轻清泄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的药物是指: A、连翘、竹叶、银花 D、薄荷、连翘、竹叶

B E

、银花、薄荷、连翘 、牛蒡、竹叶、银花

A

C

、竹叶、薄荷、银花

110 、提出暑温治疗“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的医家是: C A、叶天士 、吴鞠通 、王孟英 E 、陈平伯 B C 、张凤逵 D 111 、发热而时有汗出的病机是: A、湿热郁蒸

A

B 、气分热炽,迫津外泄 E 、暑伤津气

C

、大汗后亡阴脱变

D、湿热袭表,卫气郁阻

112 、头痛无汗,全身疼痛,恶寒发热,心中烦热,口渴甚,脘痞溺赤,舌红,苔微腻,脉

濡数。治宜: C 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 D、三仁汤

B 、银翘散加知母、黄芩、栀子 、桑菊饮加石膏、知母、花粉

C

、黄连香薷饮

E

113 、吴鞠通认为: “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的温病是: E A、风温、秋燥、春温 C 、风温、温毒、秋燥 B 、春温、暑温、温毒 D、伏暑、春温、风温 A、阳明腑实 D、腑实阴伤

E B E

、伏暑、暑温、湿温 、肺燥肠闭

114 、患者身热,腹胀便秘,口燥咽干,倦怠少气,舌苔黄燥脉沉无力等,其病机为:

C

E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腑实兼气液两虚

115 、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

舌尖红,脉数。方宜: A

A、阿胶黄芩汤 B E B

、桑杏汤 C

、清燥救肺汤

D、葛根黄芩黄连汤 A、多发于冬春

、宣白承气汤 、起病急

116 、诊断大头瘟的诸要点中哪种提法欠妥

? E

C

、初起有憎寒发热

D、头面部焮赤肿痛 E 117 、烂喉痧的典型舌象是: A、舌尖红赤起刺 D、苔黑焦燥起刺

、常见内陷心包证候

E 、舌紫晦而干

B E C B

C 、舌紫而瘀暗

、舌绛而干,遍起芒刺状如杨梅

118 、某某,秋末患病,头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

濡数,其诊断应为:

A、秋燥肺燥肠闭 、湿温卫气同病

8

C 、伏暑卫气同病

D、暑温暑湿弥漫三焦 E 、伏暑卫营同病

119 、患者于八月上旬冒暑远行,中途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加喘,牙关微紧,

舌绛脉数,其治疗应急予; C

A、藿香正气水加通关散搐鼻 B

、菖蒲郁金汤 C

、安宫牛黄丸

D、苏合香丸

E

、神犀丹

120 、湿热积滞交结胃肠,在使用下法时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 D

A、非一次攻下即能邪尽 B

、下之剂量宜轻

C、下后不久,热势复作,大便复溏仍宜再下

D 、可大量使用苦寒攻下之品

E、大便硬不可再下

121 、湿温病,湿热化燥化火,深入血分,易发生:A

A、便血 B 、吐血 C

、衄血

D、咯血

E

、尿血

122 、证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苔黄燥。其治法应:

A

A、清气解毒 B 、泻火解毒

C 、清营解毒

D、凉血解毒,

E

、以上均不是

123、高热,烦渴,咽喉肿烂疼痛,声嘶气急,肌肤丹痧密布,赤紫成片,舌绛干起刺,状

如杨梅,脉细数。治宜: A

A、凉营清气汤 B 、余氏清心凉膈散

C 、清咽养营汤

D、清咽汤

E

、以上均不宜

124、温病证见身热不解,烦躁不安,口苦且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其治疗宜用: A、辛寒清气

B

、清热泄火

C 、透热转气

D 、气营两清

E

、轻清宣气

125、在开窍法的使用上,哪项提法是不对?

D

A、卫、气分因热盛而致一时神昏者,不可滥用开窍之剂 B、邪入营血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 C、湿热痰浊、蒙蔽心包、不可滥用“三宝” D、温病出现昏愦不语时,不宜用清心开窍 E、邪闭心包,邪热炽盛者,不宜用苏合香丸

126、患儿五岁, 12 月 15 日就诊,发热五天,汗出不畅,咳喘气急,痰声漉漉,咬牙嚼齿,时时抽搐,舌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证属:

A A、痰热阻肺,引动肝风 B 、肝热动风 C

、风热袭卫,引动肝风

D、风热犯肺,引动肝风

E

、以上都不是

127、温病肺热移肠下利与热结旁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无: D

A、肛门灼热

B 、下利热臭 C

、苔黄燥

D、腹拒按 E

、脉数有力

128、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

E

A、发热恶寒

B

、咳嗽喘促

C

、神昏谵语

D、咯吐粉红泡沫痰或血水 E 、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

129、下列哪项不属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临床意义? E

A、概括温病病变过程中的不同证候类型 B、标志着病情轻重,病位浅深的不同程度 C、体现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 D、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

E、说明各种温病的不同受邪途径

9

B

130 、风温后期,肺胃阴伤,用药当以

之品为主: C

A、辛寒B 、咸寒

C 、甘寒

D 、苦寒

E、辛凉

131 、证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苔黄燥。其治法应:

A

A、清气解毒 B 、泻火解毒 C

、清营解毒

D、凉血解毒

E

、以上均不是

132 、分消走泄法适用于: A

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

B 、邪郁少阳,胃失和降 C、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 “邪伏募原证”

D

、热传阳明,内结肠腑

E、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133 、“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

D:

A、调胃承气汤 B 、增液汤 C

、枳实导滞汤

D、增液承气汤 E 、导赤承气汤

134 、湿温,身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重,倦怠,咽肿尿赤,苔黄腻,最宜用:

CA、三仁汤 B

、三石汤

C

、甘露消毒丹

D、王氏连朴饮

E

、菖蒲郁金汤

135 、大定风珠方剂是由:

C

A、青蒿鳖甲汤加龟板、牡蛎、阿胶

B、黄连阿胶汤加龟板、牡领、鳖甲、生地

C、加减复脉汤加龟板、牡蛎、鳖甲、鸡子黄、五味子 D、三甲复脉汤加龟板、牡蛎、鳖甲、人参 E、以上都不是

136 、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

D

A、心火上炎

B

、素体阴虚,心经郁火 C

、胃阴衰亡

D、心营热毒极盛,营阴受损

E 、以上均不是

137 、患儿五岁, 12 月 15 日就诊,发热五天,汗出不畅;咳喘气急,痰声漉漉,咬牙嚼齿,

时时抽搐,舌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证属:

A

A. 痰热阻肺,引动肝风 B.

肝热动风

C

、风热袭卫,引动肝风

D、风热犯肺,引动肝风

E 、以上都不是

138 、在暑温的治法中,下列哪种是错误的? A

A、 暑湿为寒邪所遏,则清暑化湿兼以解表散寒 B 、暑兼湿邪,则清暑兼化湿

C、初起暑入阳明,治以辛寒清气

D

、若热盛津伤,治以益气敛津

E、暑入心营,治以凉营泄热,清心开窍

139 、暑温中见心中烦热,消渴不已,舌红绛,苔黄燥,治以:

E

A、人参白虎汤 B 、王氏清暑益气 C

、生脉散

D、清营汤

E

、连梅汤

140 、患者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重困倦,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濡缓,拟

选最佳方为: B

A、新加香薷饮 B

、藿朴夏苓汤 C

、藿香正气散

D、雷氏宣透膜原法

E

、雷氏芳香化浊法

141 、吴鞠通提出白虎汤之禁,下列哪条除外 D

A. 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 B. 脉沉者,不可与 C

、口不渴不可与

D、身不壮热不可与

E

、汗不出者不可与

142 、证见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

A. 阴虚火炽B.

营热阴伤

C.

肾阴亏虚

D.

虚风内动E.

少阳郁热143 、斑疹外透前后,下列哪项不属于逆证表现? B

A. 斑疹透发以后,身灼热,脉躁疾

B.

斑疹透发前兼见闷瞀甚则耳聋 C. 斑疹透发后腹泻不止

D.

斑疹透后神昏加重

10

C

E. 斑疹透发后身热骤降,大汗淋漓,脉细微 144、风温后期多呈现: A A、肺胃阴伤

B 、心肾两伤

C 、津气两伤 B. E

D 、脾胃湿困 E 、肠液枯乏 D

145、身热夜甚,心烦谵语,手足抽搐,舌绛少苔,脉细数,治宜: A. 犀角地黄汤加羚角、钩藤 D. 清营汤加羚角、钩藤 A. 风温、秋燥、春温 D、伏暑、春温、风温 A、热毒轻浅

三甲复脉汤 、黄连阿胶汤

C

C. 青蒿鳖甲汤

E

146、吴鞠通认为“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的温病是:

B.

春温、暑温、温毒

B

、风温、温毒、秋燥

E 、伏暑、暑温、湿温 B

147、斑疹色红,艳如胭脂为: C、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E、热毒锢结,而正气亦亡 A. 初起多在上焦肺卫 E. 一般病程不长 A. 麻杏石甘汤 D. 宣白承气汤

、血热炽盛

D

、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148、在下列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中,哪种提法是错误的

B.

D.

D

来势较急,发展迅速,易逆传心包 易耗气伤津

C. 经过顺利者,病邪消退亦快

149、温病肺热腑实,见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者,治以:

B. E.

D

定喘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陷胸加枳实汤

B.

C.

150、湿热积滞交结胃肠,在使用下法时,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 A. 非一次攻下即能邪尽

D

下之剂量宜轻

C、下后不久,热势复作,大便复结仍宜再下

D 、可大量使用苦寒攻下之品

E、大便硬不可再下

151、“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倦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热,于是受伤而为

病。”是哪位医家所说 A

A、王安道

B

、李东垣

C 、刘河间 A

、余氏清心凉膈散

、以上均不宜

D 、张景岳 E 、朱 肱

152、高热,烦渴,咽喉肿烂疼痛,声嘶气急,肌肤丹痧密布,赤紫成片,舌绛干起刺,状

如杨梅,脉细数。治宜:

A、凉营清气汤 D、清咽汤

E

B

C 、清咽养营汤

153、通下法的应用上,哪项提法是错误的? A、里未成实者,不可妄用

B、下后邪气复聚,必须再度用下者,应慎重掌握 C、正虚又里结者,应攻补兼施,不宜单纯攻下 D、邪入血分,热与血结,蓄于下焦,忌用 E、温病后期由于津枯肠燥而致大便秘结者,

D

忌用苦寒攻下

154、某某, 10 月初因受凉发病,经服四付宣表化湿中药无效,于

B

A. 清热止利,降胃止呕 D. 芳香化浊,理气消食 A、《温热论》 D、《温疫论》

B E

B. E.

导滞通便,清热化湿

清利三焦

E

10 月 8 日就诊,以胸腹

其治法应是:

灼热、呕恶、便溏不爽、 色黄如酱、 苔黄、 垢腻,脉濡数为主要临床表现,

C.

苦寒通下,淡渗利湿

155、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湿热性温病专著是:

、《时病论》

、《湿热病篇》

C 、《温病条辨》

156、身热夜甚,心烦谵语,手足抽搐,舌绛少苔,脉细数,治宜: A. 犀角地黄汤加羚角、钩藤 D、清营汤加羚角、钩藤

B. E.

三甲复脉汤

黄连阿胶汤

11

D

C 、青蒿鳖甲汤

B 型题

A 、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D 、热盛动血,心神被扰 157、卫分证的主要病机是: 158、气分证的主要病机是: 159、营分证的主要病机是: A 、发病急骤

B、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E、热灼营阴,心神被扰 A

C、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C

E

B 、性质属热 E、传变迅速 B

C 、夜热早凉

C、感受外界致病之邪

D 、病位有别

161 、温病有别于伤寒是其: A、寒热往来

160 、温病有别于内伤杂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C

B 、身热不扬 D 、持续性低热

E 、日晡潮热

162 、热郁少阳,枢机不利的热型A 163 、余邪伏于阴分的热型是: 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

C

B 、银翘散加天花粉、麦冬 E

、银翘散加黄芩、石膏

C D B C

、银翘教加马勃、玄参

D、银翘散加杏仁

164、 风温“邪袭肺卫”兼肺气闭郁,咳嗽较甚者,宜用: 165、 风温“邪袭肺卫”兼热灼阴伤口渴较甚者,宜用:

166、 风温“邪袭肺卫”兼及咽喉肿痛较重者,宜用: A、藿朴夏苓汤 D、雷氏芳香化浊法

B

、王氏清暑益气汤 E 、银翘散加藿香、郁金

C

、新加香薷饮

167 、身热息高,心烦尿黄,肢倦神疲;口渴汗多,脉虚无力。方用:

B

168 、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

缓,方用: D

A、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C、热邪久留,肾阴耗损 E、湿热困脾,气机郁阻

B D

、阳明热盛,熏蒸于外 、热邪壅肺,肺气闭郁

169 、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其病机是:

B

170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脉虚神倦,其病机是: 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 D、银翘散加杏仁

E

B

、银翘散加天花粉

、银翘散加生地、麦冬

B

A

C

、银翘散加马勃、玄参

C

171、风温“邪袭肺卫”兼热灼阴伤口渴较甚者,宜用: 172、风温“邪袭肺卫”兼营热心烦,舌质红赤者,宜用:

A、栀子豉汤 D、导赤清心汤

B E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栀子豉汤加花粉

C

、黄连阿胶汤 B

173 、身热心烦,口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 174 、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 A、藿朴夏苓汤 D、雷氏芳香化浊法

B

、藿香正气散

C

C

、新加香薷饮

E 、银翘散加藿香、郁金

175 、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闷心烦,舌苔薄腻,方用:

C

176 、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

12

缓,方用: D

A、燥热内结,腑实阴伤 B 、肺不布津,肠燥失润 C、燥热灼伤肺胃阴液 D

、肺经燥热,化火伤阴

E、燥热上干,清窍受扰

177、咳嗽不爽,痰多难咯,胸腹胀满,便秘的主要病机是: B

178、便秘腹胀,身热,口干唇燥,或时有昏谵,苔黑而干的主要病机是: A

A. 辛凉甘润宣肺

B.

清肺润燥、益气养阴 C.清肺攻下泄热

D、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E

、益气养阴润肺 179、五仁橘皮汤的主要功效是:

D 180、清燥救肺汤的主要功效是: E

A、口大渴 B

、口干反不甚渴饮

C

、口微渴

D、口苦而渴

E 、渴喜热饮或渴不欲饮

181、温病兼挟痰饮或湿邪不化,气不布津的口渴表现是: E

182、温病热入营分,营阴被灼的口渴表现是:

B

A、津亏肠燥 B 、热结津伤 C 、腑气不降

D

、阴血不足

E 、脾胃虚弱

183 、痰热结胸证见大便不下的病机是: C 184 、痰热喘秘证见大便秘结的病机是: B

A、连翘、银花、竹叶 B 、黄连、竹叶、陈皮 C 、藿香、蔻仁、菖蒲

D、藿香、半夏、茵陈

E

、厚朴、半夏,陈皮

185 、清营汤中透热转气的药物是:

A

186 、甘露消毒丹中芳香化浊的药物是: C

A、身热烦躁,消渴不已 B 、灼热烦渴,尿赤苔黄 C 、灼热躁扰,四肢抽搐

D、灼热烦躁,夜寐不安

E

、灼热躁扰,斑疹吐衄 187 、暑伤心肾的主要见证是: A 188 、暑入血分的主要见证是: E

A、疏利透达

B 、芳香宣化

C 、燥湿泄热 D 、透汗解表 E

、利湿通阳

189 、湿温邪遏卫气的治法是: B 190 、湿温邪在膜原的治法是: A

A、牛黄承气汤 B 、宣白承气汤 C

、增液承气汤

D、新加黄龙汤

E

、导赤承气汤

191 、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宜选用:

E192 、身热,神昏,舌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沉数实,宜选用: 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

B 、银翘散加天花粉 C 、银翘教加马勃、玄参

D、银翘散加杏仁

E

、银翘散加生地、麦冬

193 、风温“邪袭肺卫”兼热灼阴伤口渴较甚者,宜用: B

194 、风温“邪袭肺卫”兼营热心烦,舌质红赤者,宜用:

A

195 、风温“邪袭肺卫”咽喉肿痛明显者,宜用:

C

13

A

A、加减复脉汤 B 、三甲复脉汤

C 、三甲散

D、青蒿鳖甲汤

E

、连梅汤

196、暑温,余邪未尽,痰瘀滞络的治疗处方是:

C

197、暑温后期,因暑热久留,波及心肾,而致水火不济的治疗处方是: E

A.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B. 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 C. “岁中有厉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D.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E. “人感乖庆之气而生病”。

198、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提到: B

199、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提到: D

A、渴喜冷饮 B 、渴喜热饮

C

、自觉口干不甚渴饮

D、口苦而渴

E

、自利而渴

200、痰湿内留可见: C 201、阳明热盛可见: E

A、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加增液汤

B、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加黄连、黄柏、生地、赤芍 C、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加当归、赤芍、丹皮、桃仁 D、调胃承气场合增液汤加人参、当归、海参、姜汁 E、调胃承气汤加山栀子、黄芩、连翘、薄荷、竹叶 202、 温病热灼胸膈之证可用: E

203、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之证可用:

B

204、下焦蓄血之证可用: C A、 汗出气短,体倦神疲,脉细无力

B、汗出淋漓,四肢逆冷,面色苍白,脉微细欲绝 C、发热而时有汗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 D、壮热汗出烦渴,苔黄 E、突然全身战栗继而汗出

205 、湿热郁蒸气分可见 D 206 、温病津气损伤可见 A

A. 湿邪困表,卫气受郁 B.

里热蒸迫,汗泄过多,正气受损,失于温煦 C. 阴虚生内热

D.

寒邪束表

E.

暑湿困阻

207 、暑入阳明,其背恶寒的病机是:B

208 、湿温初起,恶寒少汗,身热不扬的病机是: A

A、吴鞠通

B 、夏春农

C

、丁甘仁D

、陈耕道

E.

叶天土

209 、提出三焦辨证的是: A

210 、确立烂喉痧之名的医家是: E

211 、指出“烂喉丹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的医家是:C

212 、指出烂喉痧“首当辛凉透表,继用苦寒泄热,终用甘寒救液⋯⋯”的医家是: A. 温热类、湿热类两种

B.

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两种 C. 伤寒与温病

D. 外感与内伤 E.

温病与瘟疫

14

B

213、按病证性质分类,温病可分为: 214、按发病类型分类,温病可分为: A. 清营泄热 C、气营两清

E、清营泄热,开窍化瘀

B. D

A B

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气血两清

E

215. 身热夜甚,神昏谵语,漱水不欲咽,舌质绛无苔或紫晦而润,宜用: B

A、桑菊饮加石膏、知母 B、桑菊饮加犀角、玄参

C、桑菊饮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 D、桑菊饮加黄芩、花粉 E、桑菊饮加牛蒡子、板蓝根

217、邪袭肺卫,肺热较甚,津伤口渴者,可用: 218、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而气粗如喘者,可用: 219、邪袭肺卫兼热入营分而舌绛,烦躁者,可用: A、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 B、银翘散加知母、黄芩、栀子、麦冬、生地 C、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D、银翘散加花粉

E、银翘散加玄参、马勃

220、证见身热,肌肤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黄,脉数。其治疗所选处方是:

D

A

B

216. 身灼热 , 躁扰不安,甚则昏谵,斑色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质深绛、脉数,宜用:

A

221、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渴,心烦,舌赤少苔,脉浮细而数。其治

疗所选处方是: C

A、羚角钩藤汤加石膏、知母 C、羚角钩藤汤加板蓝根、大青叶 E、羚角钩藤汤加紫雪丹

B

D

、羚角钩藤汤加犀角、生地、丹皮 、羚角钩藤汤加大黄、芒硝

222、热盛动风兼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可用: 223、热盛动风兼神昏谵语,可用:

B

A

224、热盛动风兼舌红绛,肌肤发斑,可用: C

A. 连翘、银花、竹叶 D、藿香、半夏、茵陈

B. E

黄连、竹叶、陈皮 、厚朴、半夏、陈皮

C.藿香、蔻仁、菖蒲

225 、清营汤中透热转气的药物是:A 226 、甘露消毒丹中芳香化浊的药物是:C A、轻清宣气 D、宣气透表

B E

、辛寒清气 、清热宣肺

C

、清热泻火

227 、温病温热邪气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或表未解之证,可用: 228 、温病湿热邪气阻遏卫气分,肺气郁闭之证,可用: A. 白虎汤

A

D 生脉散

B. E.

王氏清暑益气汤 神犀丹

C.

D. 连梅汤

15

229、暑温,暑热未去,津气两伤,宜用 230、暑温,暑热未去,心肾不交,宜用: A、暑湿郁蒸,卫气同病 C、暑温之邪,郁于少阳 E、心营有热,下移小肠

B D

B

D

、暑湿化燥,卫营同病

、暑湿郁蒸气分,积滞内阻肠道

231、伏暑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小便短赤热痛,舌绛,脉细数。其病机为: 232、伏暑胸腹灼热,呕恶,便溏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者,其病机为: A、余氏清心凉膈散 D、珠黄散

E

B

、凉营清气汤

、清咽养营汤

E

D

C 、清咽栀豉汤

233、烂喉痧毒侵肺卫当用: 234、烂喉痧毒侵气分当用: 235、烂喉痧毒燔气血当用:

C

A B

二、填空

1 、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 _ 强烈传染性 ____ 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_胸痞、身重、苔腻等湿邪中阻的症状。

2 、暑温夹湿证,临床除有暑热见症外,还伴有 3 、温毒的治疗原则是

清泄热毒

并配合外治法。

4 、高热头痛,肝风内动,冲逆犯胃之呕吐表现为 5、湿温病恢复期,多表现

_ 突发且频繁,呈喷射状

_。

__。

__身热以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

6、不能把温邪看成单纯的外感六淫邪气物理性致病因素,而应包括

_ 疠气 ___在内。

7 、通过 __视喉、观神、按脉、察痧 8、湿温邪遏卫气证 时用三仁汤。

9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是

__方面诊察,是判断烂喉痧病势发展顺逆的基本方法。

湿邪偏于卫表而化热尚不明显者 时用藿朴夏苓汤, 湿渐化热

__隶属关系或平列关系 __。

____ 。

10 、暑厥是指 ___暑热病邪猝中心营,内闭心包 1l 、烂喉痧的临床特征为:

__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

桂、姜、枣,加

___。

12 、加减复脉汤的组成为炙甘草汤去参、

白芍 滋阴敛液 而成。

13、燥干清窍的治疗,当禁用

___苦燥 ___之品。

__荆芥、豆豉 ___。

14 、风温邪袭肺卫,若恶寒已罢,银翘散中可去

15、暑温后期, 若包络痰热未净, 机窍不利, 可见 __神情迟钝, 甚痴呆, 默默不语 _等表现。 16、秋燥的治疗原则为: “上燥治气

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

____。

17、烂喉痧辨病势顺逆,通过

__视喉、观神、按脉、察痧

18、风温邪袭肺卫,若咽项肿痛甚宜银翘散加 19、秋燥治疗最忌

__马勃、玄参 __之品。

之品

苦寒 苦燥 伤阴

20、暑温夹湿,临床除有暑热见症外,还伴有 _胸痞、身重、苔腻等湿邪中阻的症状

16

_表现。

21、大头瘟的临床特征为

_ 起病急,憎寒发热外,有头面部锨赤肿痛

杏仁滑石汤

杏朴苓或温胆汤

___。 加减

22、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药是:

23、湿温邪遏卫气证邪偏卫表,

热象不显时用藿朴夏苓汤; ___湿渐化热 ______时用三仁汤。

24、舌绛而兼黄苔表示 ___邪热传入营分,气分之邪未尽 25、温病与伤寒的关系是 三、名词解释

_ _ 隶属关系或平列关系

_ _ 。

____。

⒈温邪: 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多种温病发生而性质上属热的一类病邪,

包括温热类病邪和

湿热类病邪两种。

⒉暑瘵:暑湿犯肺伤及血络所致,症见发热或有恶寒,头目不清,咳嗽胸闷,喀血,不渴,

舌白。

3. 伏气温病:凡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的,如暑温、湿温。

4. 染易: 指大多数温病可通过口鼻或皮肤等途径在人群中互相传染, 种传染在《内经》中叫作染易。

5. 逆传心包:肺卫之邪热逆传至心包者。

且其传染程度不等。 这

6. 新感温病:凡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为主的称为新感温病,如风温、秋燥等。

7. 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客表而发热、恶寒、无汗者。药用以辛凉为主稍佐微辛温药,代表方是银翘散。

8. 增水行舟: 增水行舟属于中医疗法中的润下法, 为增液汤。

用于温病热结液枯之大便秘结, 代表方剂

9. 轻法频下:需要连续多次攻下,所以不可以大剂量猛下,而应该以轻剂多次缓下,即所谓“轻法频下 ”。

10. 天受:指空气传播。

11. 气营两燔:气分证尚存,又出现营分证或血分证,称

“气营两燔 ”。

12. 蒙上流下:即中焦湿浊久困所致之湿邪上蒙,小便闭阻证,症见神迷、呕逆、尿闭等。 13. 导滞通便:用苦辛合苦寒之品通导肠腑湿热积滞,适用于湿热挟滞郁阻肠道的症候。 14. 暑厥:暑热病邪猝中心营,内闭心包所致,症见猝然昏倒,身热肢厥,牙关微紧,舌绛,脉数等。

15. 透热转气:银花、连翘、竹叶等药物轻清宣透,使营分之热透出气分而解。

16.. 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或开泄之品,宣展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湿热。 17. 天行: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同一时期、同一疾病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宋代庞安称此为“天行” 。

17

四、简答题

1. 温病卫分证常用哪些治法?各有何代表方剂?

答:( 1)疏风泄热法 用辛凉轻透之品,疏散肺卫风热病邪。代表方如银翘散。

( 2)解表清暑法 用辛透凉散之品, 解肌表之寒束, 清化在里之暑湿。 代表方如新加香薷饮。 ( 3)宣表化湿法 用芳化、辛淡之品,疏化肌腠湿邪。代表方如藿朴夏苓汤。 ( 4)疏卫润燥法 用辛宣甘润之品,解除卫表燥邪。代表方如杏苏散。

2. 营血分证的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营分证病机: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时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红绛。

治疗原则:透热转气。

血分证 病机: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辨证要点: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舌质深绛。 治疗原则:凉血散血。

3. 请写出斑疹的病机。

答:斑多为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引起,病位主要在胃,邪热已入营血,属营血热

甚而迫血妄行,血从肌肉外渍所致。

疹多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从肌肤血络而出所致,病位主要在肺,邪热仍在气分,仅波及营分而已。

4. 银翘散与桑菊饮的适应证在病机和表现上有何不同?

答:银翘散为“辛凉平剂” ,偏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微恶寒、咽痛

为主症者。

桑菊饮为“辛凉轻剂” ,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者。

五、问答题

1. 试述吴鞠通“下之不通”五证(五加减承气汤证)的病机、临床特点、治法、方药。

答:分别是:

阳明腑实兼气阴两伤证,腑实证应下失下,邪热壅闭,气阴大伤。见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颤动等。治宜益气养阴,攻下腑实,代表方为新加黄龙汤(生地、麦冬、玄参、大黄、芒硝、甘草、人参、当归、海参、姜汁)。

阳明腑实兼痰热阻肺证,肺有痰热壅阻,大肠有腑实热结,见痰涎壅盛,喘促不宁等。

治宜宣肺化痰,攻下腑实,代表方为宣白承气汤(石膏、大黄、杏仁、栝楼皮)。

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证,见小便红赤,涓滴不畅,溺时疼痛等。治宜导赤泄热,攻下腑实,代表方为导赤承气汤(生地、赤芍、大黄、黄连、黄柏、芒硝)。

18

阳明腑实兼热入心包证,见神昏,舌蹇,肢厥等。治宜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代表方为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大黄)。

阳明腑实兼肠液亏虚证,见口干、咽燥、唇焦而裂等治宜滋阴通便,代表方为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2. 热灼胸膈证的病机、 临床表现、 治法方药是什么?方中药物配伍使用上体现出哪些温病的 治疗特色?

答:病机:邪热灼伤气分,里热亢盛,腑气不通。

临床表现: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宣郁凉膈,通便泄热。

方药:凉膈散(大黄、芒硝、甘草、连翘、黄芩、栀子、薄荷、竹叶)

加味凉膈散(白僵蚕、蝉衣、姜黄、黄连、大黄、芒硝、甘草、连翘、黄芩、栀

子、薄荷、竹叶)

药物配伍清上与泄下并行, “以泻代清” ,是治温病十五方之总方。

3. 湿温病,湿困中焦证和湿热中阻证的病机、表现、治疗有何异同? 答:两证均为湿邪蕴阻脾胃;见脘痞腹胀,呕恶,渴不欲饮;治宜燥湿。

湿困中焦证:湿邪蕴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属湿重于热;症见身热不扬、大便溏泄、小便浑浊,舌苔白腻,脉濡数。治宜用雷氏芳香化浊法,燥湿化浊。

湿热中阻证:湿热交蒸,郁阻脾胃,多见湿渐化热的过程。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心烦尿赤,

便溏色黄,苔黄滑腻,脉濡数。治宜王氏连朴饮苦辛通降。

4. 风温肺热移肠证的病机、 临床表现、 治法用方是什么?为何要用坚阴止利法而不能用收涩

止利法。

答:病机:肺胃热邪迫注大肠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胸闷,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苔黄,脉数。

治法:清泄肺胃,坚阴止利

用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肺热移肠为热邪下迫大肠,肠中并无燥屎,所以用坚阴止利法。收涩止利法多适用于虚性泄利。

5. 湿热病,湿困中焦证和湿热中阻证的病机、表现、治疗有何异同?两

证均为湿邪蕴阻脾胃;见脘痞腹胀,呕恶,渴不欲饮;治宜燥湿。

湿困中焦证:湿邪蕴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属湿重于热;症见身热不扬、大便溏泄、小便

浑浊,舌苔白腻,脉濡数。治宜用雷氏芳香化浊法,燥湿化浊。

湿热中阻证:湿热交蒸,郁阻脾胃,多见湿渐化热的过程。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心烦尿赤,便溏色黄,苔黄滑腻,脉濡数。治宜王氏连朴饮苦辛通降。

19

6. 春温后期阴虚有热证的病机、症候表现、治法的区别(

16 分)

答:(1)阴虚火炽证为热伤肾阴, 心火亢盛。 症见身热, 心烦不得卧, 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治宜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主之。

( 2)肾阴耗损证为热毒余邪久羁,损伤肝肾真阴,精血耗伤,虚热不退,属邪少虚多。症

见身热不甚, 久留不退,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咽干齿黑, 舌干绛, 甚紫晦, 或神倦, 耳聋、脉虚软或结代。治宜滋阴养液,加减复脉汤主之。

( 3)邪留阴分证为余邪留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治以滋阴透热,青蒿鳖甲汤主之。

7. 暑病首用辛凉, 继用甘寒, 再用酸泄酸敛为暑温气分证治疗基本大法,

试以具体方证为例

进行说明。(证侯名称,临床表现,治法,用药。

) (10 分)

答:( 1)初起暑热伤气,见阳明热盛者,症见壮热,汗出,心烦,口渴面赤,苔黄燥,脉洪

大。治宜辛寒清气、泄热涤暑,用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 2)阳明之邪不解,进一步耗伤人体津液,而见暑热伤津者,症见身热息高,心烦尿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治宜甘寒之剂清热生津,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

斛、黄连、麦冬、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 3)暑热虽去而津气欲脱,症见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治宜甘酸化阴 敛津固脱,方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若暑热久羁,伤及肾者,症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当以泄热合酸甘敛津,方用连梅汤(黄连、乌

梅、麦冬、生地、阿胶) 。六、论述题

如何辨识湿热酿痰,蒙蔽心窍证与热闭心包证?对前证的治疗,在热偏重、痰浊偏盛,并见痉厥的情况下,当分别如何治疗?

湿热酿痰,蒙蔽心窍证 病在气分

湿热酿痰,包络受其蒙蔽 呈昏蒙状态 舌苔黄腻

清热化湿,豁痰开蔽 菖蒲郁金汤

热闭心包证 已入营分

热邪内陷,机窍受其阻塞

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兼灼热肢厥 舌质红绛 清心开窍

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病位 病机 神志 舌象 治法 用方

热偏重——加服至宝丹

痰浊偏盛——送服苏合香丸

20

并见痉厥——加用蜈蚣、全蝎、地龙、僵蚕等。

七、病例分析

1.陈某某 ,男 ,80 岁 ,1994 年 2 月 5 日初诊。

发热,时重时轻,曾服治感冒之剂,半月来未能好转,因其年老体衰

,缠绵已十六日,

昨日高烧昏迷,体温

38.9℃ ,大便 4~5 日未行,切脉两脉按之弦细滑数,关尺有力,舌红

绛苔老黄焦燥根厚。

要求:诊断温病病名、证型,辨证分析,立法,方药。

病名、证型:春温

热陷心包,兼有腑实

4~5 日未行为腑实之征;切脉

辨证分析:心主神明,痰热内闭心窍,则高烧昏迷;大便

两脉按之弦细滑数,关尺有力为热盛之象;热盛伤津则见舌红绛苔老黄焦燥根厚。

立法:通腑泄热,开郁展气,兼以生津。

方药:牛黄承气汤加减(安宫牛黄丸、大黄、僵蚕、蝉衣、姜黄、前胡、杏仁、元参、

竹叶)

2. 黄某,男,35 岁,工人。 1959 年 1 月 20 日初诊: 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烧、

恶寒、 咳嗽,

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查体温

39.1 ℃,咽充血,右下胸部可闻及少许

湿罗音。化验白血球 18.0 ⅹ10 9/L, 中性 0.87 ,淋巴 0.10 ,单核 0.3 。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曾用抗菌素治疗 2 天,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要求:诊断温病病名、证型,辨证分析,立法,方药。

病名、证型:风温

风温犯肺,肺失宣降

辨证分析:风热袭表则发热恶寒;风热犯肺,肺失宣降,则见咳嗽;热邪伤津则口渴喜饮;肺热瘀血出血则咯吐黑色痰涎;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为风温之象。

立法:辛凉解表,化瘀清肺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芦根、板蓝根、桃仁、冬瓜子、苡仁、丹皮、仙鹤草)

3. 王某,男, 42 岁, 8 月 8 日入院治疗。

发病 7 日,初见寒热,胸闷,身痛。继而发热增高,午后甚,恶寒渐减。入院时体温达

39. 6℃,汗出口渴不多饮水,胸闷脘痞,恶心呕吐,食减便溏,尿黄短,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

要求:诊断温病病名、证型,辨证分析,立法,方药。

21

病名、证型:湿温

湿热中阻

辨证分析:发热增高,恶寒渐减是湿渐化热。湿热内蕴,午后气机欠加则午后发热甚;

热盛伤津见口渴。

尿黄短; 湿阻中焦, 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胸闷脘痞, 恶心呕吐, 食减便溏;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交蒸之征。

立法:苦辛通降

方药:王氏连朴饮(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淡豆豉、栀子)

4.李某某,男, 2 岁。起病迄今已十天,始觉发热,继则恶寒,体温在

40℃左右,用

抗疟药无效,某某医院诊断为副伤寒,予合霉素、链霉素,体温未退,

1987年 10月 15日

来诊入院。当时症状,身热不扬,体温

38℃,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黄,胸闷不饥,

4.6× 109/L, 中性 0.07,淋巴

小便黄,大便干,日行一次,舌苔白而微腻,脉濡。检查白细胞 0.30, 肥达氏反应 “ H1:160,” “O”1:160.

要求:诊断温病病名,证侯名称,辨证分析,立法,方药。 病名、证型:湿温

湿热郁遏气分,阻滞中焦,湿盛于热

辨证分析:湿热内蕴,热处湿中,不得泄越,则身热不扬;湿阻清阳,见头昏;湿滞经络则周身酸楚;湿阻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胸闷不饥;舌苔白而微腻,脉濡为湿阻之象。

立法:芳化宣中,淡渗利湿

方药: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藿香、佩兰、青蒿、杏仁、苡仁、厚朴、通草、蔻仁、半夏、陈皮、枳壳、茯苓、滑石、大豆卷)

5.王某,男, 17 岁, 3 月 5 日初诊。

发热伴恶寒 3 日,自服发汗退热药后发热始退后增,今起体温

38.5℃,咳嗽痰黄黏量多,

时时喘促,便秘难下已

4 日,腹部胀痛而硬满。

38.6℃,脉搏 96 次/分,呼吸 24 次/分,咳嗽兼喘,

诊时见发热面赤,心烦,体温

喉中痰声,脉数大,舌红苔黄腻。

请诊断温病病名,证侯名称,并写出辩证分析就治法、方药。

病名、证型 : 风温

痰热喘秘

辨证分析:邪热壅肺灼液成痰,痰阻气机,故痰黄量多,时时喘促。

阳明腑实热结故腹部硬满,便秘。

立法:宣肺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宣白承气汤(石膏、大黄、杏仁、栝楼皮)

22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