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一曲汉时亭\"。安亭,\"汉仍秦制,十里一亭\",以安名亭,以亭为镇,历史悠远,沿袭至今。1963年8月在安亭嘉泰砖瓦厂曾出土西汉陶罐,证明公元前已有先人在此劳动生息。1985年在前进村出土数口\"东汉井\",表明汉时此地已成为人们的聚居之地。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在安亭北面兴建了菩提寺,前去烧香拜佛者众多。随着菩提寺声望日隆,附近居民聚落出现,安亭才渐变成村。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将安亭镇列为嘉定县七镇之第三,万历年间,安亭镇已成为\"南北可二里\"的丰邑大镇,此后历有建制。民国28年(1939年)2月日寇侵华期间安亭划归昆山县管辖,民国35年(1946年)复归嘉定。1949年5月13日安亭解放。1958年1月随嘉定县从江苏划归上海市。
1987年4月,安亭乡与安亭镇合并,成立新的安亭镇。
2000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撤销安亭镇、方泰镇,建立新的安亭镇。11月,新的安亭镇党委、政府开始办公。
2001年11月青浦区白鹤镇西元村、吴赵村、龚闵村、陈岳村下水浜村民组、塘湾村杜家村民组,整建制划入安亭镇。
2009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撤销安亭镇、黄渡镇,建立新的安亭镇。
安亭老街
震川书院
永安塔
严泗桥
文治堂 松石斋
投钥井
菩提寺
两黄墓
古树名园
碑亭碑刻
安亭老街
安亭老街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载:“十里一亭,以安名亭,以亭为镇”,安亭由此得名。安亭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富、商业繁华之地,市河安亭泾南北走向,沿河两侧为市街,市街南北约1里.以严泗桥为中心,明代时街上有大小店铺150余家,每天一市,贸易物以棉花土布粮食为主。这里保留了江南水乡的“路—桥—街”格局,老街建筑内敛而有气度,明清时代韵味扑面而至。徜徉在青堂瓦舍、飞檐斗角古意盎然的安亭老街,游客不仅可以在始建于三国时期、有“上海第一寺”之称的千年古刹菩提寺祈福,还可以登九层永安塔,赏老街特有奇石书画,在绿树成荫的水上泛舟,享受与众不同的假日感受。在2009年旅游节期间举行的“上海十大灯光夜景”的评选中,安亭老街荣登“上海十大灯光夜景”之列,每当夜幕降临,瑰丽的灯光点亮老街,使得安亭粉墙黛瓦的千年风貌愈发古朴迷人。
震川书院
震川书院是纪念明代散文学家归有光的一所学府,书院故址在安亭中学内。
归有光( 1507-1571 ),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嘉靖 19 年( 1540 )乡试中举。翌年会试落榜,遂于嘉靖 21 年( 1542 ),带着妻儿徙居安亭其岳父王致谦家。在 “ 世美堂 ” 读书讲学 13 年之久。 “ 四方来学者常数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 ” 嘉靖 44 年举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令。迁顺德通判,进南京太仆寺丞,掌管内阁的绍书起草,修撰《世宗实录》。
归有光文才驰名江南,著有《震川文集》 30 卷、《别集》 10 卷、《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等。他对嘉定一带水利民生深为关切,对吴凇江的疏浚治理和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慷慨陈词,不少合理见解得到应天巡抚海瑞的重视和采纳。
为纪念归有光,清道光 8 年( 1828 ),江苏巡抚陶澍奏请道光皇帝批准,动用菩提寺东边空地,建造震川书院。于道光 8 年( 1828 )动工, 3 年后竣工。书院占地 11.7 亩。
书院与古刹菩提寺相连,南有和尚浜溪流,对岸为大熊墙,缀以绿树翠蔓,清净异常。
东与因果树相通,北又有和尚浜小溪。书院门首镌刻 “ 震川书院 ” 四个篆字。
道光 15 年( 1834 ),江苏巡抚林则徐因兴修水利事,过访震川书院,留下了 “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的字联。
清光绪 25 年( 1903 ),震川书院停办。翌年毛 源等人借书院原有经费,在原地开办震川小学堂。至光绪 32 年( 1906 )增办中学。
永安塔
永安塔坐落在安亭老镇区,严泗桥东堍,泗泾河、安亭泾交汇处,建于2003年8月。塔为六面九层,总高度为52.88米,其中高10.8米的塔刹用黄铜镀金制成。塔外廊檐均用细木雕琢,整座宝塔,雍容华丽,金碧辉煌。塔内每层均有扶梯攀登,登上极顶,举目四临,整个汽车城尽收眼底。塔下有古桥(严泗桥)相托,周围是仿明清建筑相衬,桥下潺潺水声,仿佛诉说着两岸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展现了安亭“永安朝晖,双桥塔影”一景 。
严泗桥
严泗桥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其处东西泗泾与严泾(现名漕塘河)汇合之处,故名严泗桥。
道光六年重建时改名为集庆桥,并刻有\"十字水分两县界,百里市聚四方人\"对联一副;井亭桥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现所存之桥为嘉庆八年重建,并刻有对联:\"龙门旧锁春申渡,鸿运新开甲子年\"。
古时集市有二,\"俗以北市为大安亭,南市为小安亭\",北市以严泗桥为中心,南市以井亭桥为中心。四乡之民\"自早至日中涩沓相竞,声沸水面\",足见当时\"物产之殷繁\"。
文治堂 松石斋
原江苏画院副院长、著名国画大师宋文治先生解放前在安亭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学工作时,作画义卖后在安亭中学荷花池东畔建造法式红瓦房2间,取名为“文治堂”。
后来因校内基建,征得宋文治先生意见,1990年5月将“文治堂”搬迁到荷花池西岸。 从此宋先生将原“文治堂”改名为“松石斋”。现匾额“松石斋”系书法家谢秩柳所书。
投钥井
相传菩提寺在宋开宝年间由僧人慧才重修后,经历数百载无人修葺。
北宋宝佑年间福建陈一元游菩提寺后写诗一首:“半废菩提寺,柴门不正开。僧犹拥经卧,官为踏荒来。深抑鸟能语,当风蝉转哀。伤心原野外,处处是蒿莱”。可见当时菩提寺已经破落。至明万历20年(1592年)菩提寺的大雄宝殿倒圯,佛像毁坏。百姓彷徨叹息,以为千年的古刹没有重新兴复的指望了。
正巧,杭州武陵僧人海月过而见之,感到极为悲痛,泣涕如雨。他发誓修复此殿。海月让铁匠铸了一把100多斤重的铁锁链,锁在自己的颈上,把钥匙投入寺中古井,向众人明誓:“假如不复大雄宝殿旧观,决不为人。”此后三年,他赤着脚不顾严寒酷暑,身负百来斤的铁锁链云游各地劝募。前后共用5年时间,大殿重建竣工。殿高8丈,进宽各20丈,神台宽9丈,有7级台阶,用铁做门枢,用美丽的石头做柱石,佛像也皆重塑新。落成之日,众百姓见之无不欢欣鼓舞。随即人们从井中取出钥匙,为海月开锁去链,并一致推举他主持菩提寺,并题井名为“投钥泉”,相传至今。古井已填没,井圈尚存。
菩提寺
千年古刹菩提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2年(公元239年),遗址位于现安亭中学内。该寺规模宏大,前有“金刚殿”,中为“观音殿”,主殿为“大雄宝殿”,三殿庄严肃穆,古朴雄伟。相传为三国时代东吴孙权母亲吴国太所筹建。其后数次修葺,几经兴废。
至民国26年(1937年),“观音殿”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毁坏,于1953年拆除;“大雄宝殿”在1963年“文革”中未能幸免被拆除。仅存“金刚殿”也因白蚁成群,年久失修而于1976年被拆除。
时过境迁,而今菩提寺的旧观已面目全非。人们尚能见到的只是原寺中的山门桥(又称弥陀桥)、古树、投钥井(又称投钥泉),即便如此,菩提寺的香火还是 没有湮灭,寺庙原址仍然吸引着不少周边地区的善男信女前来祈福祝愿。
在2003年镇人代会上,一份关于重建菩提寺,恢复老街旧貌景观的提案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一段时期的组织协调,千年古刹菩提寺有望重续香火。 2003年8月,高度为52.88米的景观塔开工建设。如今,菩提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已建成,不久的将来,古塔古庙烘托的古镇风貌将成为安亭新的标志性景观。
两黄墓
坐落在方泰盐铁塘东鲍家厍南(今方泰水产村东南),今属顾垒行政村。光绪《嘉定县志》记载:\"进士淳耀墓,位于龙字号三十四图剑圩,其弟黄渊耀附葬,墓地九亩六分。
\"康熙四十三年,\"邑侯王 捐俸题请建专祠于城东南隅,赵俞撰记\"。同年,陈瑚撰墓表,绰楔上有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墓地树木葱笼,绿草如茵。1962年9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树名园
安亭历史悠久,古迹较多。有编号0001,树龄为1200多年的银杏1棵,并为其建造了公园一座。另外,树龄650多年的银杏2棵,350多年的罗汉松1棵;县级保护的古银杏19棵,榔榆2棵,碑亭1座。位于南浦桥的“六泉”,泉眼处水味独特,取之煮茶,清香可口;用其酿酒,色清味甘,曾名扬四方。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因树园,陈列着道光皇帝的御书“印心石屋”匾。园中有畏垒亭,别有洞天等六处胜景,绿树翠蔓,清静幽雅,遗景犹存。
碑亭碑刻
(一)菩提寺碑亭及碑刻
菩提寺碑亭:1984年3月,嘉定县人民政府在安亭中学内的震川书院旧址上新建菩提寺碑亭1座,匾额“浦泳书亭”,内移置碑刻3块。1990年,菩提寺碑亭及3块碑刻同时移至校内土山顶上,供人观赏。
菩提寺碑亭内置碑刻3块:
1、 部奉渝奖励捐建安亭震川书院官绅碑。
2、 乾隆42年(1777年)重修菩提寺记。
3、 新建震川书院。
(二)“樊轩”墙壁间嵌藏刻碑5块
1、“樊轩”碑,民国36年立。
2、“樊轩”内壁嵌藏碑刻5块。
(1) 乾隆御笔碑1块,碑文:“烟花迟节令,三月仲春如。诗句关公赋,归帆风力舒。门无新署凤,家有旧藏书。香案需供奉,休耽五柳居”。
(2) 钱塘陈文述撰书文碑1块。
(3) 清史学家钱大昕题书的文碑3块。
(三)其他石刻
1、 紫衡堂石刻并题记
2、 梯丹堂石刻并题记
3、 士清堂石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