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课堂
文学活动的本质是审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要分辨美丑,更要培养学生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力、独特想象力、深刻理解力和一定的批判力。关于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官,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披文入情,培养审美情操
语文课中有丰富的美育内容,每篇课文就是一个审美对象,一个审美成果,它为学生施以美育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学生们通过阅读美文受到美的教育,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领悟教材中自然景物之美。教材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因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融注了作家对现实、对自然的认识和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情语”,从而进入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如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发潭州》)等在赋予景物情感的同时,又赋予景物主体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花的“送客”和雪的“留人”把离别之隋表达得委婉曲折,更富有人情味和情感深度。这些融进作家主观情感的大自然,所产生的不同格调的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地在心中荡漾起一种美的情怀。
2.体味艺术传达时的技巧之美。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之所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就与诗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分不开的,全词写诗人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挑选了代表性的景物特征,如明月、惊鹊、清风、鸣蝉几处典型画面,表现诗人在月黑天热、明月清风相伴的惬意,使作者领略到自然情趣之美。稻花香里展现出了农村的丰收景象。同时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美丽的农村夏夜图景,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3.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如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美景,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庙宇的古朴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能够表现美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在社会中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二、创造美的氛围,激发审美欲望
1.剖析老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审美者,又是一个审美对象,学生喜欢某种学科某种程度上潜意识来源于对老师的喜欢,老师的形象人格最容易给学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因而,美并不仅仅在于文本中,教师工整漂亮的板书,流利的普通话,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教态,幽默机智、丰富顿挫的语言,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美,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所以一名语文教师应注意仪容仪表,光明磊落、品德纯厚,对学生充满关爱;满腔热情、激情教学,无形中使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这是一种形象的魅力,是一种品质的魅力,一种人文素质的魅力。可以说,美的氛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情境,也是一种美的呼唤。无形中美育教学就渗透到课堂中。
2.加强朗读,诱发审美想象。在文学审美中,想象会把人带入更广阔的心理活动空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便是想象作用的最好印证。诗词原是语言文学艺术,而“不着一字”反倒成了最高艺术境界,这并非说不用字,而是尽量用可感知性的形象化的字词,激发人的想象。任何好的文本都必须借助读者丰富的想象,才会更多挖掘出文体的美,想象可以使语言符号生动起来,语言活跃起来,使文章的空自得以补充,延伸文本内在的以及外延的内涵,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学生可尽情地想象,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诗人面对黑沉沉的夜空,倍感孤独,此时他的心飞到了妻子身边,多么幸福地相依相偎在西窗下一起剪烛花儿,诗人思妻归家的急切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加强沟通,培养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种精神现象,是个体性的活动,主体之间应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完美自己的审美趣味,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审美意识是一种精神现象,美不美要靠自己去感受,这样审美意识的个体差异就成为十分突出的现象,于是便有“趣味无争辩”,“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但审美意识的个性差异不是一种消极现象,反而会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包含美的文本,审美愉悦的感受既是自主的,又是主体之间相互沟通的,因而审美喻悦离不开小组间的讨论和共鸣,课堂教学,可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讨论文本中的语言艺术,可以讨论文本的内涵,也可以探究其中一点,从而进行组合、搜索,得到审美愉悦,这样的一节课学生也会受益
多多。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终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和健康高尚的情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