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代雪梅论文

2020-10-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教学随笔

——怎样教学一篇课文

戴雪梅

(赤水市第四中学)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授一篇新授课文,不必面面俱到,择其重点,围绕中考考点设计教学,做到精当有序,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读懂文章 侧重点 设置问题 不必面面俱到

语文教师面对一篇新授课文,怎样教学更有效?

第一步,文化积累。

积累包括作者、作品、写作背景、字词的音形义积累。积累内容可安排在课前预习,课堂上老师以各种方式抽查就可以。要注意的是:不必面面俱到,名家,大家,重要的文学常识,抽查后强调一下即可,字词的积累这部分,如果课后“积累”里有,文下解释里也有的,必须听写,字字过关,人人过关。

第二步,读懂文章。

教师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方法:

一、从标题入手,抓住题眼,看能否读懂文意。

二、从关键字词入手,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读懂文章的钥匙。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抓住关键的反复出现的词,这个词往往与中心有关。

三、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反复读,体会这些文句的意思,因为它们往往能体现中心。

第三步,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围绕中考考点设置问题。学生读懂课文后,教师以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置哪些问题呢?

首先,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中心。组织形式独立思考后现在小组内展示,组员互助合作规范答案,然后选代表在班上展示。师生共同点评,规范答题格式。这一问题是每篇文章都应该有的。

然后,要根据课文的侧重点来确定问题。每篇文章的侧重点不一,有的文章文句优美或语言诙谐,有的文章对人物描写形象生动,有的文章环境描写或细节描写精当,有的文章文意深刻等等,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确定重点,围绕中考考点和考题模式将该文章重点设计成2——3个问题,将这些问题分配到各小组,在一定时间内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难的合作探究,易的独立思考后选出代表在班上展示,师生共同点评规范答题格式。

比如:《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侧重点:1、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说明方法。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及作用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5、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围绕考点设置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答题格式

①举例子:运用了„„方法,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对象(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运用了„„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对象(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运用了„„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对象(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运用了„„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对象(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⑥引用:A通过引用具体的数据,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通过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说明了该事物××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C、通过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说明了该事物××特点,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D、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2.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文句加以体会(主要体会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例如:.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格式: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最后,根据文章内容确定拓展内容和拓展深浅。

比如:《中国石拱桥》的拓展,作者以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解说事物特点,通读全文,按要求仿写句子。

下面是茅以升对“桥”的解释,请依据示例特点,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下“黑板”“网络” “路”等(任选一个)。

示例: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仿写:(略)

总之,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必面面俱到,要择其重点,围绕中考考点设计教学,做到精当有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