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 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审视现实文化,而后才能面向未来,从莱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在人类历支发展的某一阶段,总是受到来自自身过去的与来自外界周边的两种文化的影响。而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往,不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灭迹。在进入电脑时代中,它应不断补充。、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和态度;批判扬弃;继承学习;包容发展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最开始是为了生息和繁衍,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辛勤耕耘编织各自的理想,终于,人们一步步地从以木为巢、以地为穴的困境里走出,住进了高耸的楼房;一点点地从用结绳来记叙事请,发展到了发明了一秒钟能够计算数10 亿次的电脑。在文明方面,人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方式,踏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这些人类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得思考:我们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能够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吸引着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经过数世纪的探究和钻研,慢慢地开发了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
“文化”这个词语经常被刊载于报刊杂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埃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这门学科日复一日的发展,“文化”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义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着文化的发展介
绍和钻研探究,使文化能够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那么,让人们衷情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单词源自于拉丁语。它的本意为耕耘、劳作,由此可见,从其最初的意思上来看,就包括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拓的意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解释是: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件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化”的定义,通常文化的范围包括文字、语言、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不同范畴。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来指称它的文化。在考古学层面“文化”则代表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文物、遗迹的综合体。工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所以有时我们也把文化称为文明。
文化的含义包括两种,我们把其中一种称为生产文化,把一种称为精神文化。科学技术是生产文化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思想文化则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可被生活所用,没有一种文化是不被生活所用的。每一种文化都包括了一套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理论方式,一种理念认识。因为文化其本身就包括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很难将文化做出准确地,清晰的分类。因此,对文化的不同层次的归纳划分,只能从其中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文化是人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人们进行活动而产生的。文化终究还是被生活所用,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生活。
文化的范围包括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国家、民族、企业、家庭。这个群体在某个时期内形成了一定的思想、理念,产生了特定的行为、风俗、习惯和代表人物,它还具有整体的意识,折射出来产生的一切活动。在传统上,我们说过,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是指他在教育方面所受到的程度。前者是文化在广义上的解释,后者是文化在狭义上的解释。对于悠远的中华历史文化,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都应该学习的。
“文化其实本不属人类所独有的,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只愿意称它为本能。”——李二和 《舟船的起源》
古往今来,在众多人类发展衍生的文化当中,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将近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凭借中国历史所提供的条件,不断地开创、改造、继承下来的精神方面的成果的总和。我们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足量的富足的文化成果,它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象征,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维系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发展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辉煌的四大发明,更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流派思想。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们的劳动和精神成果成果。然而在中国进人到新时期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暴露出了的弊端,比如,在传统思想方面,各学派思想缺乏逻辑能力、思辩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为重振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我们必须认清传统和当今的差距,做到兼容并蓄,可以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化为己用,不断地填充、改善、创新自己,在新的篇章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一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理性科学进行分析。他指出:“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都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封建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时期。”他还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予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语录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一个基本并且全面的评价,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不搞一刀切,不断章取义。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后人借鉴,这也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准则。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文化的建设则离不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和批判。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久远时期流传至今。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当今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做为党的思想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唯物辩证法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精辟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这为我们当今发扬伟大光荣的民族精神,和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故此,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传统文化,这已成为了一个需要人们深思熟虑的问题。中国文化,历史悠远,从有文字记载的夏商时代算起,距今已逾五千多年。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文化只是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层面之外的。而在广义的文化含义范畴内,文化则是比文明还要广泛,囊括了几乎全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文化,这个词的内容含义,很难划分绝对的界定。而且,中国文化又是和印度古代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对而言的。此外,中国文化的内容,又常常代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族文化,而相对较少的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中国文化还有多种属性,有时代性,地域牲,民族性,阶级性,还有党派性等等。综上所述,文化既是指一般概念的文化,那么其范畴自然也包括传统文化在内。那么对待中国文化,我们该怎样看待呢,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呢?
中华民族在长远的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为了繁衍和发展,根据中国历史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被后人称为传统文化。更何况这是我大国五千年沉淀孕育出的结晶,维系了我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更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
带。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重属性。其一,文化的实践性和辩证性。其二,渐渐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过程性和渐进性。其三,多民族大融合的阶段性。其四,与政治经济的统一和差异性。其五,传统的规范和操作性。其六,文化象征的道德中心化倾向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同时也是积极与消极的共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意蕴深远,它指引暗示人的生命坚韧强盛,它告诫人们追求稳重现实。在道的追求上,它指引人们以中庸心态,重道轻器。在思想学术上,它代表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量的精神财富,蕴含了古人对生的渴望,对为人处世之道的展示,心怀天下,崇尚自然。它告诉我们如何追求真正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对亲情忠义又该如何取舍。坚守心中的正义,陶冶升华心里的宁静,对未知世界大胆追寻,对智慧心存畏惧尊重。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诸多糟粕,或者落后的精神思想,比较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可以说是奴性文化了。它承自数千年来的官场之道,在帝王或权臣之前,下臣往往没有尊严,奴性十足。发展至今天,在领导做决定时,下属往往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在领导发言时,下属往往没有了发言权。故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多样性的,对人的价值体现是双重性的。传统文化既具有积极方面的效益,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所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保持冷静客观的立场。
大多数中国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民族自信的根本。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中国人并不曾真正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给国人带来了怎样的辉煌篇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人们常常讨论它的性质是否归属政治问题,也就是说立场问题。所以国人从来都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归类于崇洋媚外的一种群体。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个问题今天再次被放到牌面上来。态度既包括人们对传统文化本身的认识,也包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软实力对民族复兴见代化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态度。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继承学习。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探索追寻,五千年来,凝聚了古老的文化
智慧,积淀了辉煌的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炎黄子孙敬畏的;从另一角度来说,中国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其特有的文化在世界上也是毫不逊色于其他文明,值得我们炎黄子孙自豪。近些年来,作为中国文化基础象征的中文汉字也逐渐被世界人们接受,兴起一股股汉语学习热潮,无须我们炎黄子孙自卑。中国古代先哲们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各自独特优秀思想流派,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依旧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引导人们继承发扬。忠、孝、礼、义、信、中庸,知行合一、和谐自然、实事求是等,诸多大家思想观念又历经现代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道德建设和政治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孔子的君子之道,孟子的舍生取义,墨子的务实求新,屈原的漫漫求索,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对于当今道德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又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今日,又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基本内涵。在自我修养方面,儒家学者提出了“修己安人”,后人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引导我们提高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二、批判扬弃。历史实践证明,长久的文明积淀必然会留下渣滓文化观念。璀璨的文明荣光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年荣耀,但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缺陷不足。数千年来,传统文化受到了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同时思想家的认知能力又有一定的局限。至于其他条件的影响,如地域差异,物质水平,思维习惯等等,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再加上统治者的独裁,数次民族大融合,战争灾难导致的人口迁移等诸多因素,使糟粕越积越多,又缺乏有效的甄选清扫,文化糟粕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坚信“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数千年来,执迷旧腐,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推崇守旧,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文化创新之路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文化重振辉煌的必经之路。智、信、忠、孝、礼、义、廉、耻,这些传统思想已深深扎入中国人的心中、这都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已成为
了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历史长河中的糟粕文化万万不可留下。
三、包容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包容的民族,在文化上,数千年来的文化融合和包容性,让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充满了包容万象、生动积极的特质。从对外方面来说,中华文化打开大门,面向世界,接受异国文化的营养,改善并激励自己,为自己打开了更为强盛的大好局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祖先优秀的传统,优质的文化,摒弃其中的糟粕,谨慎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譬如,在封建社会下的传统文化中,人们要求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子不得读书写字,无才才是德,种种条条框框的规矩压制了女子的思想肉体,这些观点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人也不可能再去接受这些违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了。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不能只是一种口说的形式,我们的社会处于不断发展的路途中,而做为社会文明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传统文化凝聚了我们祖先的古老智慧,它作为人类思想的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人类文明基石的价值。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人们的思想观念,无不体现了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的重要价值性。除此之外,在坚持以本国文化为本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以积极态度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定信仰,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作为方法和立场,达到以我为主、外族文化之精华为我所用的成果。中国正处于新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在这日新月异的事业建设中,以继承、创新为指导思想,从世界角度来看,吸收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优点,放弃缺点短板,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韩愈在《劝学》中就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学习是一种解惑的方法,是一种体现人生智慧的方式,是一种追求发展的表现。善于学习,才能解惑,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别人,即使别人学识不如我,也可以继续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总会在一些方面,我们并不如别人优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某些东西不可能适用于我们的国家,照搬照抄是绝对不可取的。差异性是有的,特殊性也是有的,但毕竟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若盲目追求国外思想文化,以错误观念知道我国事业发展,不重视本国国情,不完善适应,最终仍是害了自己,害了民族,
害了国家。
上至国家、民族,下至集体、个人,信念是人们不可缺乏的精神力量。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的价值观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价值观被一部分人渐渐忽略了去,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越来越重要了。任何偏激两级的态度都让我们无法看清文化发展的到来,无法让我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哪一条路才是我们适合的前往我们传统文化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条漫长求索的道路,无数的贤人大哲为之思考和探索。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参考文献:
[1]陈华仔:中国社会科学报。
[2]幻朱军:学习时报《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2009 年12 月22 日。
[3]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4]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5]人民日报加03 年12 月23 日第十五版。
[6]《现代汉语词典》。
二〇一六年十月十九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