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 (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
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
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
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⑪当天睌上,回到家里,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⑫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躺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爱你要上学!”
⑬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
⑭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确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已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1)填空。
①文段是运用第________人称来叙述的。③-⑫段是按________顺序来记叙。
②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第⑭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文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4)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门子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
【答案】 (1)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抒情;议论;描写。
(3)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解析】【分析】(1)①选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的事。运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抒发。③④两节写“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帮父亲到田里拔草,⑤—⑩段中分别有“中午、午后、晚上”等表时间的词语,由此可推知:③一⑩段是按照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②句中的“拿”“走” 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属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段⑥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2)“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属于景物描写;“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直接抒发了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所以段⑬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做题时先读完全文,回想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的几要素概括清楚即可,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结果。要让别人看到答案即能知道故事的大概情节。如:本文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选文详写“在家务农”这个情节,因为这个情节让我明白了父亲劳动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情节中“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而“我”辍学回家的原因,返校复学后的事以及怀念父亲的眼神,与文章的中心,没有多大的关系,
所以略写。
故答案为:⑴ 一 ;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 ; 动作描写 ; 心理描写
⑵ 抒情;议论;描写。
⑶ 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⑷ “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叙述人才、写作顺序及描写方法的能力。文章运用第几人称叙述非常简单,分清叙述者是“你”“我”“他”即可。文章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即可正确辨析写作的顺序。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⑶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
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安排详略的能力。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仲由宇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① , 好勇力,志伉直② , 冠雄鸡,佩猳豚③ , 陵暴④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 , 子路后儒服委质⑤ , 因门人请为弟子。
(选自《史记。伸尼弟子列传》)
【注】①鄙:粗朴。②伉直:刚强直爽。③猳(jiā,加)豚:猪。猳,公猪。豚,小猪。指以猳豚皮装饰的剑。④陵暴:欺凌,施暴。⑤质:质,通“贽”,礼物。
【丙】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③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④!”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與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⑤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王子敬:王献之,官员。②顾辟疆:人名。③指麾:指点评论。磨,通“挥”。④伧:粗野,鄙陋。⑤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请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①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②回转顾望________
(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如:饭疏食,“饭”活用做“吃”的意思。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词都有词类活用情况,请写出意思。
①冠雄鸡________
②子路后儒服委质________
(3)下面的词语曾在课内出现,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①好勇力________
②顾勃然不堪曰________
(4)用“/”给文章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值 顾 方 集 宾 友 酣 燕 而 王 游 历 既 毕 指 麾 好 恶 傍 若 无 人。
(5)阅读上面三篇文章,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画线句用现代汉语补全下面内容。
①【甲】文:友人极为生气地说:“________”。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了您还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②【乙】文:孔子遭到子路的欺凌,他________。
③【丙】文:顾辟疆愤怒地说:“________。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
(6)上述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别人的无礼行为,表现各有不同。请结合示例对孔子和顾辟疆的表现进行点评。
示例:陈太丘之友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来还骂陈太丘,此时元方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指出父亲友人不仅无礼而且无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另外,当陈太丘之友人知错拉他的手表示歉意时,元方入门不顾,可
见他是率真、有个性的孩子。
(7)《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古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尤其重视礼仪。根据“敬称”和“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尊君 B.家父 C.小女 D.令爱 E.令郎
①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②_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③____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答案】 (1)回头看;看
(2)戴帽子;穿儒服
(3)喜欢;忍受
(4)值 顾 方 集 宾 友 酣 燕/ 而 王 游 历 既 毕 /指 麾 好 恶 /傍 若 无 人。
(5)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6)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
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7)B;C;E
【解析】【分析】(1) “顾”在古文当中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种,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字词的意思。①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 “冠”本意是“帽子”,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戴帽子”;“儒服”本意是“儒者的服饰”,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穿儒服”。
(3) “好”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在这里“好”用作动词,解释为“喜欢”。“堪”一般用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意思:①能够承受,经受得起;②可以,能够。在这里“堪”解释为“能够承受”,即为“忍受”。
(4)这句话翻译为“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
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所以断句为: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句中“委”意思是“舍弃”②“设礼稍诱子路”句中“设”意思是“使用,运用”,“诱”意思是“诱导”。③“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句中“傲”意思是“对……傲慢”,“以”意思是“用”。据此翻译作答即可。
(6)【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率真、有个性的孩子的形象;【乙】文中“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丙】文中“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可以看出顾辟疆是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形象。
(7)①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家父”故选B。②此处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女儿,应该是小女。故选C。③此处应该是尊称对方的儿子,所以应该是“令郎”。故选E。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看
⑵戴帽子;穿儒服
⑶喜欢;忍受
⑷值 顾 方 集 宾 友 酣 燕/ 而 王 游 历 既 毕 /指 麾 好 恶 /傍 若 无 人。
⑸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3、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⑹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⑺B;C;E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比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⑺本题考查考生读敬词和谦词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考生要掌握基本的谦敬词,并且要学会运用。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乙】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丙】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
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泰然自若,置之不理。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
②太丘舍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顾”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
己言而无信,待人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对待元方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⑴世说新语、刘义庆
⑵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⑷【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
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
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
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
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养;醒悟;大概;于是
(2)后 再 见 之 /弭 耳 昵 就 /非 复 曩 态 矣
(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后 再 见 之 /弭 耳 昵 就 /非 复 曩 态 矣 。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
⑵ 后 再 见 之 /弭 耳 昵 就 /非 复 曩 态 矣
⑶ 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⑷ 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
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附参考译文】
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夏侯玄既被桎梏① , 时钟毓为廷尉,钟会②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③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④。”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gù):脚镣和手铐;拘捕。②钟会:钟毓的弟弟。③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④闻命:听从命令。
(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东市:东边的市场。)
(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________
(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段两处)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答案】(1)D
(2)家君;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
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古代十分重视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D项意思是: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东市:刑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根据译文: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断句为: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惭、引、因便、狎”等字要准确解释。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陈元方: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故答案为:(1)D(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项错误。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引:拉;相知:相交好;因便狎之: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夏侯玄说:“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 , 到西河美稷②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方入门不顾(理睬)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 及事讫(完毕) D. 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
(2)下面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计日告之 伋辞谢之 B. 伋为违信于诸儿 遂止于野亭
C. 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 D. 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
(3)下面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陈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 B. 【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他失信在先,根本没有资格谩骂元方的父亲。
C. 【乙】文郭伋答应过儿童的事,按约履行,不食言。 D. 【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
(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每句限划一处)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②其为人若此。
【答案】 (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元方入门不顾(理睬)解释错误,顾:动词,回头看。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A、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B、介词,对,向/介词,在;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D、顺接连词/转折连词。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郭伋刚到巡行部署上任时,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时,有几百名儿童,每人骑着用竹子做的马,在道路旁边跪拜迎接。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D项“儿童因为郭伋守信”的说法没有根据。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划分节拍。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可根据句意断句。①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据此断句为:元方/入门不顾。②句意: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据此断句为: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关键词:尊君、不、待、去。句意: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②关键词:其、若、此。句意;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故答案为:(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A项,顾:动词,回头看。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D项【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说法有误。原因是“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划分节拍。答题时应注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和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根据主谓句成分划分①(主语)元方/入门不顾。②(主语)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去:走了。②其:郭伋;为人:做人的方法;若此:像这样。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
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担任并州牧 , 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
8.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_(只写序号)。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③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为: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
父亲?因此,“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2)“袁公问曰”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的句子,后面应断句,因此排除AC。“贤家君在太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故选D。
(3)翻译前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以:用;抚:安抚、抚慰。之:代指弱者。翻译时应调整语序:弱者以仁抚之。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联系上文可知,“此事”指的是: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陈元方说这句话是针对袁公的“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袁公的言外之意是你父亲这样做是在效仿我,元方不认同,于是就举周公、孔子的事例进行反驳,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文筛选恰当的信息。②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选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
⑤知者不惑________
⑥知之为知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下列选项中与《礼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半个学期过去了,小明同学觉得自己的学习跟不上,不能适应初中紧张的学习节奏,常常感到忧虑。请你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劝诫小明,打消他的忧虑。
【答案】 (1)同“悦”,愉快;新的理解和体会;每天;喜爱,爱好;疑惑;知道,懂得
(2)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疑惑。
(3)A
(4)小明,你好!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要按时温习学过的功课, 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有新的体会。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 还可以询问老师和同学。平时只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认真求教、按时温习,你的学习一定会跟上的,实在没有必要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说:通假字,同“悦”,愉快;新: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日:名词作状语, 每天;好:名词,喜爱,爱好; 惑: 疑惑;知:知道,懂得。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
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罔、殆。句意: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疑惑。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学:指独自学习,不了解外部动向。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有井底之蛙含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现代被用以对远道而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两句话都强调: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故选A。
(4)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引用时准确把握句子意思,结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讲道理,多鼓励。比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要按时温习学过的功课, 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有新的体会。此题首先要有称呼,然后委碗的语言点明事件的意义,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故答案为:(1)①同“悦”,愉快;②新的理解和体会; ③ 每天;④喜爱,爱好; ⑤ 疑惑;⑥知道,懂得;
(2)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疑惑。
(3)A
(4)小明,你好!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只要按时温习学过的功课, 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有新的体会。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遇到不
懂的问题, 还可以询问老师和同学。平时只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认真求教、按时温习,你的学习一定会跟上的,实在没有必要忧虑。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难点词,说:通假字,日:名词作状语, 每天。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一般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罔:迷惑而无所得。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A句和例句都强调学习交流和交友的重要性,所以选A。
(4)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答题时应注意,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不能偏离劝说主题。引用孔子的话语,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角度劝说。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 , 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
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 , 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王羲之尝诣门生家________
②羲之书其扇________
③姥初有愠色________
④姥如其言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答案】 (1)曾经;写;生气,恼怒;按照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尝:副词,曾经;书:动词,写;愠:动词,生气,恼怒;如:动词,按照。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关键词:但、书、以、求、邪。句意是:(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文段讲述小故事,主要反映王羲之书法技艺高超,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门生惊懊者累日”“人竞买之”来概括为: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故答案为:(1)①曾经;②写;③生气,恼怒;④按照。
(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
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古今异义词两个,书:动词,写;如:动词,按照。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除了要注意“但、书、以”等重点词语,有时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流畅性。但:只要。言:说;求:卖;邪:语气助词不译。
(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一次他去门生家,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楷书、草书各写一半。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怒懊丧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铜钱啊。”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
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以上的例子。
11.(2011•赤峰)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
②学而不厌 ________
③不愤不启 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 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 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5)用原文填空。
①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________ , ________。”
②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
(6)相关内容链接。
①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②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答案】 (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满足
;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2)B
(3)A
(4)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5)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句意为:学习不知道能满足,厌:满足。③句意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悱: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A.①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而:表转折,却。②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而:表承接。B.①句意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以:凭借。②句意为: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以:凭借。C.①句意为:一定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焉:兼词,兼“于之”。②句意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玩弄焉:从。D.①句意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自:从。②句意为: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自:在。故选:B。(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不同形式,尤其是省略句的特点。A.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指代温故知新的人);B.有时(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舟);C.林尽水源,(林尽)便得一山;D.(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故选:A。(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
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敏”:聪明;“是以”,因此。句意为: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点评】一、通假字: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①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②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③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⑤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⑥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④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四、一词多义:①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②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温故而知新 懂得;③而: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④其:仁在其中矣 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仲由,交给你对待知于不知的态度。知道知识就是知道知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的聪明。”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 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寒雪日内集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2)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第一句话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
B. “公大笑乐”中的笑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的意味。
C. “柳絮”一喻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有深刻的意蕴。
D. 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答案】 (1)聚集;急;相比
(2)①(谢太傅)兄长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起来。”②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3)B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集:聚集。②句意为: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③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
比。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未若:倒不如。因:凭借。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俄而,不久。骤,急。
(3)B项,公的大笑是善意的,不是“讽刺”,此处展现的是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故选B。
故答案为:⑴ 聚集;急 ;相比
⑵ ①(谢太傅)兄长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起来。”②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在文中具体落实,进行比照。
【附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太丘舍去 舍:________
② 去后乃至 乃:________
① 尊君在不 不:________
② 相委而去 去:________
③ 元方入门不顾 顾 :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尊称的一项是( )
A. 尊君家君令郎 B. 尊君 令堂 令郎 C. 家严家君小儿 D. 家严 家君 令堂
(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你认为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答案】 (1)舍弃;才;同“否”;离开;回头看
(2)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
(3)B
(4)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如下方面:他懂得“信”的重要;他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
严。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乃”“去”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期行:相约同行;日中:正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②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3)A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谦称。B 都是敬称。C家严和家君都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小儿:对人称自己的儿子。这三个词都是谦称。D家严和家君是谦称。
(4)结合远方的语言和动作分析,从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的语言可以看出元方懂得信和礼,从“人门不顾” 可以看出他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也是维护礼和信。
故答案为:⑴舍弃;才;同“否”;离开;回头看
⑵ 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
⑶ B
⑷ 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如下方面:他懂得“信”的重要;他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敬辞和谦称的理解辨析能力。敬辞谦称很多,多冠于词头,①、敬辞前缀:屈老俯光请,雅芳拜华令; 叨玉垂大贤,高贵恭惠奉。②、谦称前缀:愚家小敝浅,鄙舍老贱寒。 拙陋不敢管,窃劳寡奴犬。记住这些,就容易判断了。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
之明,孰⑥与昧行⑦乎?”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②暮:晚,迟。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尚无蜡烛,称火炬为烛。④戏:戏弄。⑤盲臣:师旷为盲者,故自称盲臣。⑥孰:谁,哪个。⑦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黑暗。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自己学而无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从师旷劝说晋平公的言辞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怎么;恐怕
(2)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安”“恐”都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孰:比;昧 :黑暗;情行:好。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晋平公想学习,就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概括来说就是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获得的启示,晋平公已经七十岁了,还想学习,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活到老学到老”。师旷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这是师旷用比喻的方法告诉晋平公 “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启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怎么;恐怕
⑵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⑶ 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⑷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概括即可。
⑷此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语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句子的含义来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谢奕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怜,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去。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乃至过醉而犹未已________
④遂遣去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世说新语》言辞简约,让我们通过阅读填补留白处吧。将下列句子中省略的人称补写完整。
谢以醇酒罚之,________乃至过醉而________犹未已。
(4)《世说新语》是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鲁迅称之为“名士的教科书”。为什么【甲】【乙】两文中元方和谢安这两个稚童的言行能被记录其中?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别阐述。
【答案】 (1)通“否”,语气词,吗;回头看;于是;离开
(2)友人便愤怒地说道:“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3)老翁;谢奕
(4)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谢安年纪小,但是能够同情老翁,宽容待人。所以这两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所以能被积累。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不”:通“否”,语气词,吗。“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顾”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回头看”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期”:约定。“委”:丢下。“去”:离开。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省略的内容即可。如“乃至过醉”省略了主语“老翁”,而“犹未已”省略了主语“谢奕”。
(4)在陈父的友人不准时和出言不逊的情况下,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并给人以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启示。谢
安劝告谢奕放过老人,可见有怜爱同情、宽容待人之心。《世说新语》因为这些,才收录了这两篇文章。
故答案为:⑴ 通“否”,语气词,吗 ;回头看;于是;离开
⑵ 友人便愤怒地说道:“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⑶ 老翁;谢奕
⑷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谢安年纪小,但是能够同情老翁,宽容待人。所以这两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所以能被积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作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人物形象的语言和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