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

2023-11-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 1、评价因子的筛选

根据规划区的建设用地需求, 参照国内工业园区及开发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研究从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按物流业用地类型进行评价。可参考建设用地适宜性因子的识别和评价标准的确定结果筛选评价因子并制定分级标准( 见表 1) 。

表1 物流园区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地理位置 指标 是否处于交通枢纽节点及与交通枢纽节点远近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状况 适宜 是交通枢纽节点 有较大的环境 容量 基本适宜 距离交通枢纽较近 有一定的环境容量 地基承载力10~15kpa;地下水埋深1.5~2m;在百年洪水位以上,有活动性不大的冲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低易发生区 不太适宜 距离交通 枢纽较远 环境容量较小 地基承载力10~15kpa;地下水埋深1~1.5m;在50年洪水位以上,有活动性不大的冲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生区 生物资源较丰富,且有生物保护品种 10~ 20或 1~ 2 0. 5~ 2或 10~ 20 50~ 100 不适宜 距离交通 枢纽很远 没有环境 容量 地基承载力小于10kpa;地下水埋深小于1m;在50年洪水位以下,有活动性的冲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生区 生物资源丰富,且有珍稀生物保护 品种 < 1 或> 20 < 0. 5 或> 20 < 50 环境条件 地质因子 地基承载力大于15kpa;地下水埋深大于2m;在百年洪水位以上,无冲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易发生区 生物资源保护要求 区域内生物品种较少, 无受保护品种 2~ 5 2~ 4 > 200 区域内生物资源不多,基本无受保护品种 5~ 10 4~ 10 100~ 200 与周围区域的距离 与城市生活区的距离( km) 与综合区的距离( km) 与城镇生活区隔离带宽度( m)

2、因子的量化和指标权重

因子量化即将评价因子的原始信息进行等级化、数量化。此处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将评价对象按主导功能分成不同的功能区, 对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划分并赋值( 打分) 。赋值区间为 0~ 3, 数值的大小与该评价因子对某一功能用地的建设适宜程度呈正比, 即将各因子指标中真实值或状态处于最适宜等级的赋值为 3, 处于最不适宜等级的定为 0, 基本适宜、不太适宜的分别赋值为 2 和 1, 然后将每部分的评价因子信息按所处的不同等级以数值形式( 分值)

表现出来,代表对土地利用适宜度的高低(见表2)。

各评价因子根据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值。这里采用德尔斐法( Delphi) 、等权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第一层指标通过专家咨询, 确定重要程度, 并将其作为该层次指标的单层次权重值。第二层拟采用等权法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即对每一因子赋予相同的权值, 并使各评价因子权值之和等于 1。虽然每个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贡献大小和适宜度有所不同, 但在选用第二层次的因子时已考虑到这种不同, 尽量选取那些对评价对象真正重要的因子, 剔除不重要的因子, 因此已将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贡献率和适宜度的差异减少到最小, 用等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不会对评价结果造成较大偏差。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各因子的组合权重等于第一层指标权值与第二层指标的权重的乘积。权重的确定结果见表 3。

表2 建设用地适宜度综合评价标准

等级 适宜度指数 适宜 2.5~3.0 基本适宜 2.0~2.5 不太适宜 1.5~2.0 不适宜 <1.5

表3 各评价因子权重

第一层指标 功能用地类型 名称 地理位置 重要性 指数 0.3 第二层指标 名称 是否处于交通枢纽节点及与交通枢纽节点远近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状况 物流业用地 环境条件 0.5 地质因子 生物资源保护要求 与城市生活区的距离 与周围区域的位置 0.2 与综合区的距离 与城镇生活区隔离带宽度 权重 1.0 0.33 0.33 0.33 0.33 0.33 0.33 组合权重 0.3 0. 165 0. 165 0. 165 0.066 0.066 0.066

3、综合评价

规划区域综合评价指数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V=PiWi

i1n式中,V 为功能区的建设用地适宜度评价值,Pi为功能用地的 i 因子适宜度评价值( 0 ~3), W i为功能用地 i 因子的权值。 4、结果分析

运用前面的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规划区域土地利用适宜度结果大于2.5, 属适宜等级,说明规划区的土地用来建设物流园区是适宜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