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东村调研情况
一、村庄基本情况
洋河镇寺东村位于胶州市南部,洋河镇政府驻地东4.5公里处。村西0.5公里处与周村相邻,村南1公里处与大村相邻,村东1.5公里处是黄墩后村,村北2.5公里处是宋家茔。村西南与洋河相邻,村北1.5公里处为丘陵地带。该村村北500米紧靠黄横路,距村1公里处有平塘一座。 寺东村现有205户,总人口670人,耕地面积1040亩。该村以种植玉米、小麦、花生等为主,也种植其它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村里无企业,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这是制约张坝村发展的因素之一,村里劳动力基本是输出状态,村中存在大量留守妇女、老人。 寺东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原先名为大庄,后改为寺东。相传其原因是在明朝末年,在距该村500米处一条小河的东岸建有一座寺庙,庙名为普明寺。该寺分为前后两殿,殿内设有神像。该村因在此寺庙的东面,因此得名寺东村。普明寺已于解放前夕被拆除。
该村现有王、李两大姓氏,王姓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蔡家沟迁来,李姓也是于道光年间由高密李家茔迁至该村。另有张、孙、陈、刘、董等其它姓氏。张姓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本镇小王邑村迁来,孙姓在清朝光绪年间由本镇前澄海迁
- 1 -
来,陈姓在清朝光绪年间由城西陈家庄迁来。刘姓、厂姓、董姓分别在清朝同治年间迁来。
自1960年发展第一位党员以来,村党员达到70%。 抗美援朝:王洪恕、李振恕、王洪志、王泽敏 该村涌现了优秀的人才和有作为的人物,王泽厚人省新农村办公室主任,张法人胶州市审计局副局长。
1953年该村成立互助合作社,李振聚任指导员,王中田任社长;1955年李振聚人书记,刘士敏任村长,成立初级合作社;1956年高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刘士敏任书记,李福才任社长;四清、文革时期分别有李福才和李振增任书记;1981年李福才任书记,带领村民实行土地“大包干”,解决了村里的温饱问题。该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金河。
近年来,村庄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逐渐改善。该村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整修硬化道路,道路硬化率达95%,硬化面积共24000平方米。2008年该村实现了村村通。积极实施文化上墙、宣传计生政策。在村东北部修建南北120米、东西70米、深6米的水库一座,可节水灌溉600亩。近两年,该村村民整修民房,安装了宽带,村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寺东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发展生
- 2 -
产、发展经济,取得了成效。在新农村建设中,寺东村会乘着这股东风锐意进取,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二、寺东村发展状况和分析 1、经济发展概况及分析
从寺东村的经济收入和来源看,村庄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渠道单一;从经济发展的格局看,小农分散型经济占比较大,与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很大差距。从对村庄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个人感觉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了寺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1)农业生产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农业生产作为带动我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大多数种植户都是小农型的分散种植,小型、分散种植模式成为了发展规模农业经济的颈瓶。专业化、高效化、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如今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真正潜力所在。而寺东村目前的农业格局则仅仅是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与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薄弱的集体经济,无法支撑村居更大的跨越发展。目前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土地管理费用。集体资产总额少。无其他集体经济来源,村级财政情况十分窘迫,无疑直接影响到村庄的发展。薄弱的集体经济无法支撑村庄较大的跨越发展,只能勉强维持正常的运转。
- 3 -
(3)居民思想观念落后,精神生活单调乏味。村中缺乏文化基础设施,缺乏先进文化传播的氛围,消极落后思想观念得到滋生繁衍。
2、整改措施及意见建议
(1)在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同时,积极引进多种经济增长渠道,打破单一性的发展格局。以寺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来看,发展新型农业是我村发展的一条极好出路。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村里的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没有起色。建议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将有意向的项目尽快落实,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和就业。同时,寺东村有矿产资源,并且在当前全市停止开采矿产资源的前景下,可以对现有的矿区进行改造,引进垃圾处理公司,最有在进行熟土回填,扩充土地资源。
(3)拓宽信息渠道,壮大村级经济。首先,要加强学习。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面对时时处处产生的大量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管是老干部还是新干部都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其次,要真正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并努力将其落到实处,善于和农村的致富能人保持有效的信息交流,及时把获取致富的信息反馈给农民。再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指导农村工作的作用,扩大信息的来源。
- 4 -
(4)鉴于现阶段农民文化偏低的实际,为了让农民能够学得进,用得上,在送科技进村入户的培训工作中,注重改进培训方法,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参观大户,由大户现身说法,深入农户进场指导等方法进行,应该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6)尽量多的组织村民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场所,使村民远离不良风气,促进乡风文明。加强普法教育活动力度。鼓励村民学法、懂法、用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村居。
这是我到村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完成的调研。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让我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就应该创新思路,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引进各种优秀人才资源,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努力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迈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进步、发展的寺东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