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第2期 2009年6月 Jour顺德职nal of Shunde业技术学院学报 Polytechnic V01.7 NO.2 June 2009 用“三美” 本体论评析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文 成娟辉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佛山528333) 摘 要: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主人公林黛玉所作。许渊冲所提倡的 “三美”本体论是诗歌翻译的重要理论。文章运用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本体论对杨完 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文进行评析。 关键词:“三美”本体论;诗歌翻译;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38(2009)02—0065—03 DOI:10.3969 ̄.issn.1672—6138.2009.02.020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l】一诗出现在《红楼梦》第 2《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两英译文【4-司“三美” 四十五回,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 再现 翻看《乐府杂稿》,见(锹闺怨》、 0离怨》等词,不 觉心有所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词。秋风秋雨是景语, 2.1“意美”再现 《代别离》是黛玉的情语。景语和情语俱融为黛玉的心 2.1.1文化意象词“秋”、“泪”的再现 语:凄凉的身世和渺茫的前程。全诗音调低沉,充满了 “秋”字是该诗的“字神”,曹雪芹在这首二十句的 悲愁和颓伤。诗中既有实境的真实描写,又有由实境开 诗里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秋天萧杀、凄苦的气 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氛。显然,作者运用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意识作为心理 本文运用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本体论对杨宪益与戴乃 情结,使原诗借助众多“秋”字重复造成一种“秋”气 迭夫妇、大卫・霍克斯((f弋别离・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 弥漫的诗境和诗意。开头四句的意象“秋花”、 “秋 文进行评析。 草”、 “秋夜”、 “秋窗”组合起来,极似一幅富于静态 美的写生图。表面上看素朴平实、无多大的情感烈度, 1“三美”本体论 然而,细细品味,大有“味在咸酸之外”f司空图语)之 “三美”理论是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所提倡的诗 感。杨的译文中总共用了14个“autumn”。在前四句中 歌翻译理论。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 连用了六个“autumn”,造成了一种别致的风格,描绘 形美。毛泽东说过,新诗要“精练、大体整齐、押韵”, 出“秋风秋雨秋煞人”的图面。但作为“秋”这一文化 “许渊冲认为这个原则不但可以用于写诗,而且可以用 意义浓重的汉语词,译文读者由于文化的定势未必能体 于译诗。 ‘精练’,就要传达原诗的‘意美’;‘大体整 会其中的韵味。但是,在第二节的第三句中,杨译直接 齐’就要传达原诗的‘形美’;‘押韵’就是要传达原诗 将“秋情”译为“autumn”,难以反应黛玉多愁善感的 的‘音美’。”圜。朱光潜也认为“意美、音美和行美确 性格和此刻内心的那种惆怅。第四句的“秋屏”翻译成 实是做诗和译诗所应遵循的。”I3] “autumn screen”似乎也不准确,屏风的状态本与季节无 收稿日期:2009—03—05 作者简介:成娟辉(1976一),女,湖南宁远人,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7卷 关,所谓“秋屏”只是人的感觉。相反,霍译可能考虑 条,凄美的意境跃然纸上,跟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 到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意识,只用了三次“秋”,分别是 “霍译采用的是“主语+系表结构”的直译,似乎很平铺 直叙地描述一个秋天的画面,没能把黛玉的那种感伤表 达出来。 2_2“音美”再现 2.2.1节奏关 autumn lfower,autumn’S sign,autumn dream”o三、四两句 淡化“秋情”为“沉思”(muse),这就把原文中一副静 态写生图转化成了一副动态十足的画面,体现了西人好动 的审美情趣阎。但是由于英文中没有“秋灯,秋屏”等对等 的意象,导致了‘饲汇空缺”和文化意象的缺失。 “泪”是另一文化意象词,原文有三处含有“泪” 节奏在诗歌里就是押韵。 ((f弋别离・秋窗风雨夕》 是一篇乐府体诗,押韵四句一转(除结尾是八句一韵), 或者近似词“泪烛”、 “泣”。“泪”的反复出现是黛玉 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这一结局的一次重要铺垫。霍译得 比较好,多次用了动词“weep”和名词“tears”,更强化 了哭泣的比拟效果。相比之下,杨采用直译,单调重复 使用了三次“tears”,尤其在第四句“But trims the candle by her autumn screen”中,没有译出“泪烛”这一重要的 文化意象词。 2.1.2视角转换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让叙述 者直视人物内心。两译本选择了不同人称导致了对原文 视角转换时的差异。杨译使用的是“旁观视角”,通过 使用“the girl,her heart,her,her tears,her window”等表示 第三人称的词汇,让读者在译文的全知叙述者带领下, 静静地观察诗中女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与杨译相比,霍 译在整体上使用的是第一人称“my,me,I,my heart,my ears,my window”。通读霍译,很难觉察到叙述者的痕 迹。查特曼曾经根据叙述者介入的程度划分出三种叙 述者类型,即缺席的叙述者、隐蔽的叙述者和公开的 叙述者同。从叙事效果来说,全知叙述者对人物内心活 动展示得越多,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就越近,反之则 越远。因此,缩短读者与人物的距离,可以加深前者对 后者的同情,使两者之间产生共鸣。 2.1.3修辞美 霍译第三句“Outside my window autumn’S sign appear”,其中“sign”这个词,和“sigh”谐音双关,这 一双关巧妙地把黛玉内心的伤感情绪和外界萧瑟的秋景 结合起来,景语反映了情语。在霍译第八句“1 watch the candle at my bedside weep”中,“weep”一词语义双关, 在黛玉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它会同是人一起引悲愁 而流泪。物与人的高度融合,让人不能不为之而激动, 泪流满面。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明为写秋景,实为写人。杨 译第一句“sad”和“SCar”采用拟人手法,忠实传达了 原文的诗味,并且“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名词”词 序倒置,获得了一种去俗还生的美学意趣,一幅万物萧 平声转仄,仄声转平;转韵时的第一句都入韵,每一韵 就像是一个小节。从押韵格式来看,两者都没有采用原 作的押韵形式,但都通过重塑方式使译作充满了音乐美 感。相比之下,霍译的押韵格式更胜一筹。霍译用了整 齐的隔行韵abab,而且分节排列。杨译运用了隔行韵 abcb,最后一节是隔行韵abab。另外,在节奏上,霍译 每一诗行均是英语诗歌中常见的五音步抑扬格。而杨 译只在第4节采用了10音节5音步的方式,显然杨 氏在节奏感处理方面相对比较随意。虽然两者都没有 采用原作的押韵方式,但都通过重塑方式使译作充满了 音乐感。 2.2.2音韵美 音美的因素除押韵之外还包括重复(如叠字)和节奏 等问题。许渊冲认为,传达诗歌音美就是传达原作音韵 美和节奏美。若从形式和音韵上看,霍氏采用了严格的 押韵方式,而杨氏则韵体较为松散却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译者均充分应用了尾韵、头韵、元韵和辅韵,杨氏还 采用了内韵。在杨译中,首先,采用大量的头韵,如: 第一节的第一句中,sad和SCar。/s/的发音起到了加强节 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不仅增进诗歌的音韵效果,还直接 有助于意境的营构。似乎让人联想到凄凉、“萧瑟”秋日, 万物萧肃。头韵的使用正是许渊冲所倡导的“发挥译语 优势”的方法之一。其次,采用了大量的尾韵,如:第 五句的”rain,way”,第九句的”its stick”,第二十句的 “soaked,window S’等等为营造原诗的哀婉、忧郁的气氛, 杨译的尾韵大都使用长元音和双元音,具有多种表感功 能,声音的拖长带来的夸张效果有助于感情的体现。 霍译在遣词上多使用低调词(1OW—key words)如 “weep,down,low,blow,steals”,他的用意不仅在于传 达声音,而且在于通过这种绵长、低沉的音韵表达原诗 中凄艳绝望的美的效果。 2.3“形美”再现 2.3.1对仗 “形美”主要包括句子长短,行数多少,诗行错落, 排列重复颠倒,对仗工整等方面。《代别离・秋窗风雨 第2期 成娟辉:用“三美”本体论评析《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文 夕》是一篇乐府体诗,每句七言,共20句。霍译和杨 译都翻译成20诗行。霍译采用了严格的10音节数翻译 进行对比赏析,不难发现,诗歌翻译的确是一件高难度 的事情。诗歌的形式、押韵方式和平仄韵律等实际上很 难完全再现,意境美更是难以传达。两位翻译家深得原 诗精髓,都能从整体上把握原诗的精神和意境气氛,在 翻译上显示出两人不凡的功力,巧妙地再现原诗的音 美、形美和意美。霍译读来琅琅上口;杨译十分流畅, 诗行,以期达到进一步与原诗在形式上的一致。而杨译 在这方面似乎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杨译把大部分诗行 翻译成10、l1或12个音节。只有在第4诗节,每行均 为l0个音节,其他4个诗节音节数都没有规律。从这 个方面而言,霍译比杨译对仗更工整。 通篇可诵,毫无雕琢之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2.3.2句式和时态转换 第3节的最后两句两种译文都将原诗的问句改为陈 参考文献: _ 述,“谁家”和“何处”两句不是真的提出问题,也不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213. 要求作答,是以设问作渲染,这种纯语义的翻译大大冲 【2]许渊冲.翻译的EAt[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fl9. 淡了原诗的渲染力度。另外,在最后两句时态上的处理 【3】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41. 上,两种译文欠妥。原文“疏竹虚窗时滴沥”中的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啤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滴”和“沥”暗示了雨已停,而两种译文却都采用了 20o0:541—542. 将来时态,霍译的最后两句把将原诗的陈述句改为问 【5】Yang Xian-yi,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句,实在不妥。“几时”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在这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914. 里作者的意思是描述心中的困惑,而不是询问。 『61王宏印.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 3结束语 大学出版社,200h164—165. 【7】张军平.论翻译中语篇视角的转换:从《葬花吟》英译谈起fJ1 .通过对((f弋别离・秋窗风雨夕》从意、音、形三美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67—70. Appreciation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Da/Bie Li Qiu Chuang Feng Yu Xi by using¨Three—Beauty Theory¨ CHE G Juan-hu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hunde Polytechnic,Foshan Guangdong 528333,China) Abstract:The poem Da/Bie Li Qiu Chuang Fe l,M Xi is composed by Lin Daiyu.The”Three—Beauty Theory”advocated by Xu Yuancho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oetry translation.The paper aims to employ the”Three-Beauty Theory”to analyze and appreciate two English versions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es. Key words:Three-Beauty Theory;poetyr translation;Da/Bie Li Qiu Chuang yM 【责任编辑:钟艳华】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