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王舒“学习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知识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从学习的本质来看,人的学习就是向一套已有的模式学习。而个体已有的模式,主要分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层面的。从时间维度看,我们的“当前”其实就是依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因此说,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原有经验的迁移与运用的。这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一、同质因素实现正迁移在高中物理的概念教学中,我们一般要从为什么要引入某个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其定义公式如何,单位是什么,它有何物理意义,它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是怎样的,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等等。这就是说,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将这一理解模式化而固化下来并且要求学生去认真地领会和学习每个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相同因素学习概念的方法,那么这将会对以后概念的教学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也就会有的放矢,对概念作深一步的思考和理解,甚至学会、会学、乐学,从而逐步消除那种教师课堂上讲概念,学生课下背概念,不求甚解的现象。又如,力学中的速度、加速度、功率、角速度,电磁学中的电场强度、电势、电容、磁感应强度等概念,都是运用比值的形式定义的,而且建立这些概念的思维方法也基本相同,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首先通过较容易理解的概念讲清楚用比值定义概念的基本思维方法,并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促成知识的正迁移,那么对具有同质因素的诸如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概念,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进而学会、会学,甚至是乐学。总之,合理而适时地利用教材的同质因素进行知识的正迁移,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程度,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二、异质因素消除负迁移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经常性地把所学新概念与已学过的相似或相近概念进行对比辨析,利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比如在辨析过程中通过列表格梳理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小组之间PK,看看哪个组梳理认真、精细,对相应的概念理解、把握准确。这样就能够防止旧概念对新概念的干扰,消除负迁移,帮助学生纠正概念认识上的错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位移”概念的教学中,为了防止“路程”这个概念的干扰和影响,174我们在启发学生结合教材和一些具体实例理解“位移”概念后,应及时对“位移”和“路程”加以对比区分。这样,学生就能够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位移”,什么是“路程”,准确清楚地掌握“位移”这个概念。三、积极调用已知,开展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理论,就是从一个知识点联系到另一知识点。高中生刚从初中生上来,不太熟悉高中物理教材中的规律与概念。根据学习迁移理论的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并且又与教材中物理规律、概念紧密结合的生活素材,在课堂上讲述,进行知识迁移,为学生提供真实又亲切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这样能提高物理概念教学与物理规律教学的效率。如,在动量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清楚物理学中动量的含义。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在运动场上,如果铅球与篮球以同样的速度投向你,你愿意接哪一个。学生自然说愿意接篮球,因为篮球质量小。如果质量相同的两个篮球,以1m/s与10m/s的速度,同时掷向你,你愿意接哪一个。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说愿意接速度小一些的,1m/s的篮球。从这个生活例子分析,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理解物体的运动状况,与速度、质量都是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引出描述物体运动状况的概念――动量。四、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高中物理知识内容较为庞杂,但这些知识点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迁移时,可以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出发,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思考,完成知识迁移过程。创建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从而更快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有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比如说,在高中物理必修一课程中,第七章“万有引力”和“航天”这一章节内容时候,教师便可以询问学生在平常生活当中发生的引力现象有哪些?如果你是天文学家,在不知道火星上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怎么实现人类达到火星这一目标。这种问题的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于万有引力与密度相联系,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高中物理知识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灵活应用学习迁移理论,促进学生进行知识额正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者单位: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