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材版本

2021-10-27 来源:客趣旅游网
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五课第一框。

学情分析

本课既是对上节课知识“物质”理解的深化和延伸,又是理解下一框知识“意识的作用”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对物质的初步认识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学生迫切想了解意识这种神奇的现象。本节课涉及到许多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既枯燥乏味,又抽象难懂,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学生自己的思索。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乐于探索,就能及时升华实现认知的飞跃,获得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从而增强他们丰厚的哲学底蕴,培养崇高的人文情怀。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把握意识的本质: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中,“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课件设计构思中要做到匠心独运,体现生活现象、文字材料、图片、音像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性,体现动态传达与静态呈现的一致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教学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使我们的哲学教学在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的交融中更具生命力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能力目标: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难点: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景讨论法和活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当人把水缸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对面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我们可以从这个实验看出,猩猩并不知道小河的水和水缸的水都是可以灭火的,对它来说,有用来玩耍的水,还有用来灭火的水,二者是不一样的。猩猩只是机械地模仿人,其智力水平仍然属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并不是意识。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人的意识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通过自身的发展产生意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产生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

(图片:自然界的“岩石风化”、“水中映月”、“空谷回音”、“踏雪留痕”等现象。)

地球上最早存在的无机物,尽管还没有感觉、意识,但都具有简单的反应形式。这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完全被动的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图片:1.变形虫受到食物刺激,就会接近食物,把它吸入体内;2.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片,叶片卷起;3.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的方向。)

应激性和反应特性的区别是具有了为了维持其生存而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从此掀开了地球进化历史上新的一页。

第三阶段是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图片:1.蚯蚓没有眼睛,却能感受到光线的明暗,是因为它的身体拥有感光细胞。2.响尾蛇的两眼已经退化,可是它却能在夜间捕食,因为它的眼睛和鼻子之间有一块皮肤,能感受红外线辐射。3.蝙蝠可以在1米范围内发现同人的头发丝一样细的铁丝,这是借助于长在两耳上的超声波探测器。)

动物的感觉是一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 问题探究一:

(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2)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但是在意识的演变过程中,为什么偏偏只有人类的感觉、心理等才被称为“意识”呢?

劳动不仅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需要,而且还提供了可能。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协同动作的需要,“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就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并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案例):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曾报告说,有一个叫安娜的私生女,被她的外祖父惨无人道地关在楼顶的一间房里,不让她见人,不让她接触社会,每天只给她送一些食物和水。当人们发现安娜时,她已经6岁了,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更不会使用餐具吃食物。科学家们为了使安娜适应社会生活,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4年半后,安娜不幸早逝。在她死前仅学会了很少词语,但从未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更谈不上有正常人的意识。无独有偶,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仍然不及常人。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都不如。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只有当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才能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并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 问题探究二:

(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

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动物脑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的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多媒体展示:1.人脑结构图 2.大脑的内部结构图 3.人脑功能分区图。)

人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位于颅腔内。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其表层是灰质,也叫大脑皮层,厚度约2-3㎜,里面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大脑左半球接受来自人体右边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右边的一切活动,如语言、书写、计算等等;大脑的右半球接受来自人体左边的信息并控制左边的活动,像描述空间结构、临摹等活动。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协作,它们之间由2亿多根及其细微的神经纤维连接起来,以协调左右两边的功能。如果大脑皮层受到损伤,人会变成什么样?

(多媒体展示案例):1848年的一天下午,在新英格兰卡文迪什小镇附近的采石场里,年轻领班菲尼亚斯?盖奇用一根长1.5㎝、直径为3㎝的铁棍将岩石上孔洞里的炸药捣实,以便爆破。不料,铁棍与石头摩擦打出的火星竟点燃了孔里的炸药。刹那间一声巨响,铁棍从孔内发射出来,正好从盖奇的左眼下射入,穿透头盖骨,从头顶飞了出去。几个月后,盖奇的创伤奇迹般地愈合了。然而,他却从此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谈吐粗俗、不能按自己意图办事的怪人。待盖奇死后,医生们解剖了他的颅脑,发现大脑皮层的额叶与边缘叶之间的大部分脑组织都损伤了。因此,人们推测:盖奇性格的改变是由于大脑额叶与边缘叶的连结被切断了。前苏联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朗道,幼时聪明被人称为“神童”,12岁进入大学,同时学习两个系的课程,他对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于1962年获诺贝尔奖金。一天,他突遇车祸,脑部受到严重损伤,失去了记忆和思考能力。虽然经过抢救又活了6年,但从此再也不能进行科研了。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之所以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不仅仅是因为舞蹈本身的华美,更在于参加这个舞蹈表演的全部都是聋哑演员。在无声的世界里,她们用优雅曼妙的舞姿、炫目的造型,将《千手观音》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演绎得天衣无缝、灿烂至极,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体现着追求光明、战胜困难的人类精神。这21双充满神韵的玉手,婀娜多姿的千变万化,是怎样配合得犹如出自一人之手的?

生:(观察、思考、讨论)训练时,为了看清舞蹈动作,她们对着镜子练习,因为镜中可以见到等大的实像;听不见声音,她们就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在演出现场,有艺术团的4位手语老师分别位于舞台的四角进行指挥,演员们通过看指导教师的“手语”来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

提问:既然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否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呢? (多媒体展示案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地区,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两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一队猎人进山打死了狼,在狼窝里发现并捕获了两个与狼嬉戏相处的裸体女孩,交给了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格大主教。辛格给他们分别命名为卡玛拉和亚玛拉,大的约8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饥饿时找食,吃饱时就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爬行,小的亚玛拉过了一年就死了,大的卡玛拉在别人搀扶下站了起来,但教她独自站立竟用了四年的时间,学习语音成效更小,7年后才会四五十个词并勉强学会几句话。1929年死于尿毒症,年约17 岁,但智力只及一般三四岁的孩子。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说明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有了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要产生意识,除了有人脑,还必须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各种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本质)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多媒体展示案例):世界上没有从来不做梦的人。梦境的场面尽管五花八门,但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这些素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睡眠时以梦幻的形式剪接组合再现出来。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这个道理。有趣的是,有人可以在梦中发表演说、写作文、计算数学难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梦见一条蛇正在吃自己的尾巴,身体形成一个大环。这个梦使他灵感顿发:苯分子的原子事实上呈大环形,而不是原先看到的直线结构。这一发现被视为整个有机化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英国诗人科里兹有一天因思维欠佳打瞌睡。梦幻之中诗句竟如泉水一般涌现出来。科里兹惊醒后伏案疾书,一口气写了80行诗。谁知这时不速之客造访,梦中萌发的诗意消失殆尽。其后无论他怎样努力,这下半篇诗也未能写成。《红楼梦》中的香菱进大观园后

拜林黛玉为师学习作诗。她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旁视,但做出的前两首诗都不合格。她不畏艰难,日夜苦吟,并在林黛玉、薛宝钗的点拨下,终于在梦中做出了一首连林黛玉都没能“绉出来”的歌咏月亮的好诗来。

生:(先读第一首诗)“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这首诗用镜子、盘子、蜡烛来比喻、衬托月亮,感觉很俗气。

师:林黛玉也是这样认为的。林黛玉的评论:“意思虽然有了,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为你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做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生:(读第二首诗)“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沫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这首诗用花香、露珠、金粉、银霜这些优美文雅的词语营造出一个朦朦胧胧、如梦似幻的境界,感觉比第一首诗有进步。(全体同学鼓掌表示赞赏和鼓励。)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大家来看看薛宝钗是怎么说的?薛宝钗的评论:“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放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生:(读第三首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首诗语言很朴实,但意境很深远。我虽然读过《红楼梦》这本书,也看过电视剧,但我阅历太浅,说不出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师:贾宝玉的评论:“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不是仅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呢?

“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两大主要图腾,但地球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龙、凤”,那么“龙、凤”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龙、凤”的观念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当时人们为了表明自己祖先的强悍,就从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种动物身上取材,逐步创造了“龙、凤”的形象。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龙、凤的原型,是由于龙、凤的形象是人脑对龙、凤的原型加工改造的结果。所以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多媒体展示“龙、凤”图解)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人们头脑中仍然有鬼神观念。鬼神观念是否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呢?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人;释迦牟尼的外貌酷似印度人;上帝耶稣的外貌酷似西方人。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对客观存在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种错误的意识。

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一种超前的反映。正确思想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多媒体展示: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实现)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发射成功。短短的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2001年1月10 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中国又先后三次成功发射神舟二号至神舟四号无人飞船,每次都有新的突破。2003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14周后从太空安全返回,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载人飞行。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北京时间9月27日下午4点59分,翟志刚成功出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标志着我国从此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出人类在探索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状态、属性和规律,从而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课堂小结:

什么是意识?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