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具体来说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生活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集中体现人们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体育教学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开展中的体育价值的理解,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 体育课程学习特征:
1.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 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 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 4.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5. 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 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 语言法:1.讲解 2.口令与指示 3.口头评价 4.口头汇报 5.默念与自我暗示 (二) 直观法:1.动作示范 2.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 3.采用多媒体技术
4.助力与阻力 5.定向与领先
(三)完整法与分解法
(四)预防与纠正错误法:1.强化概念法 2.转移法 3.降低难度法 4.信号提示法 5.外力帮助法 (五)游戏法与竞赛法
人力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1. 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本身就是体育课程中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地挖掘并有效利用体育课
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需要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者特别是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
2. 学生:学生是体育课程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教学效果体现的首要
条件。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评价方法的选拔性,学生本身的积极性创造性远远没有得到利用和开发。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以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3. 其他人力资源: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校内其他有体育特长的教师的作用,
可以争取校医的配合与支持,还可以利用与开发校外的人力资源,如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家长、社区体育指导员、企业和俱乐部等,这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对学生适应能力的作用:
1.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分析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及对策: 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体能原因:体能差、运动能力弱、体弱多病、体形过胖或过于瘦小,表现在体育运动装就
是对自己信心不足,从而产生厌烦心理。
2.性格原因: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孤僻、羞于和同学一起运动。恐惧体育运动,并害怕同学嘲笑、讥讽。
3.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动力、态度消极,不与教师合作。有的同学身体素质非常好,可是在体育课中怕苦怕累不愿意运动,总是找各种理由不运动,甚至旷课。 二、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家庭的“过度保护、溺爱”中成长起来的。身上的“骄、娇”二气较浓影响到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练习以及日常的其他活动。同时,家长对体育认识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 三、教材教法原因:
1.从教学内容上看,技术难度大、不活泼的的运动项目往往引起学生的畏惧情绪,学生练习次数减少或根本不练习
2.教学方法不活泼,不能关注学生的兴趣,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四、评价方法单一: 所有学生一个标准,造成先天素质好的学生永远好,差的不管怎么努力也还是差,长此以往,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五、学校教师原因: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有的学校未能把体育放在应有的位子,体育课为文化课让路边,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一定的误解,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不上体育课无所谓的现象在学生心里滋生。再者,由于教师教育方法的欠妥,批评斥责,甚至辱骂,使得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对教师产生疏远对抗心理,也影响学生积极性。 六、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因素:
学生是因为学校体育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而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缺少场地、器材器具也是造成体育课教材教法选择缺乏多样化的原因。 对策:
一、端正思想、加强引导:教师要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道德教育工
作。同时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认识,加强引导培养兴趣,使他们自觉加入体育运动中。
二、分析原因、区别对待: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改变教学方法,以求取最佳的
教学效果。不爱上体育课的原因千差万别,在体育教学中要兼顾其生理、心理和兴趣爱好的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三、以优帮差、和谐课堂:
四、建立完善、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制定既看最终成绩又注重进步幅度的综合评价制度,
有效提高素质较差同学的积极性 五、加强管理、提高师资:教师要加强考勤管理,严格体育课堂常规,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
不给这些学生可乘之机;同时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六、促使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增加体育方面的资金,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制造一些简易器材器具,开辟运动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运动生理
兴奋: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
间变化率
阈强度:是指在一定的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将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缩短收缩: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肌肉长度缩短
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入氧并排除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叫呼吸
呼吸的全过程: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血液循环: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流动,称血液循环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 心肺功能: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红细
胞数量
(2) 骨骼肌的特征 (3) 神经调节功能 (4) 能力供应特点
整理运动:指较剧烈的体育运动结束时所做的放松练习。运动之后做整理运动,可以使人体由紧张状态过度到安静状态 能力的来源与去路:来源是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的化学能物质,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去路:大量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消耗,少数的能量供机体正常代谢,另外一部分以废物的形式排除体外。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1) 结构包括接点前膜、接点后膜、接点间隙
(2) 机制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实现
(3) 特点:化学传递、兴奋的传递是一对一的、单向传递、时间延搁、高敏感性 血液的组成:
(1) 血浆:水和电解质、血浆蛋白、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 (2)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
(1) 运输功能:氧的运输功能、二氧化碳的运输功能 (2) 血液的调节功能
(3) 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业 血液运载氧和二氧化碳的方式:
氧: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随血液的流动流经全身各个地方,氧气根据氧分压的高低不断的与血红蛋白氧和、氧离,从而在血液中运输
二氧化碳:一种是形成碳酸氢盐随血液流动而运输,约占二氧化碳运输总量的87%,另外一种是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进行运输,约占7% 心肌的生理特点:
(1) 兴奋性: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2) 自动节律性:无外界刺激下能自动节律兴奋的特征 (3) 传导性: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4) 收缩性:“全”或“无”现象:除非心肌不收缩,一旦收缩,所有的心房肌和心室肌
全部参与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 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线的活动,促进参与活动的有关
中枢之间的协调,使正常练习或比赛时的生理机能迅速达到适宜状态
(2) 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在正式运动开
始时能尽快发挥最佳工作能力
(3) 体温适度升高,使机体代谢水平提高,并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4) 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 (5) 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形式以及与正式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
“第二次呼吸”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匀速自如,动作轻盈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原因: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渐得到克制,吸氧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极点出现后,运动速度得到暂时的下降,致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缺氧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内部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复
影响因素: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强度、运动训练水平,赛前的机能状态 减轻极点的反应措施:
(1) 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当的准备活动都能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减
轻极点的反应程度
(2) 极点出现时,应继续坚持运动,并注意加深呼吸和适当控制运动强度,有助于
减轻极点的反应和促使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2) 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 (3) 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
运动训练学
第一章: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构成因素:1.体能:力量、速度、耐力 2.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
3.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
4.心理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 5.运动智能:知识运用
第四章
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概念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
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要点为主) 1.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4.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第五章: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第六章:
一、速度障碍现象的原因、对策
在短跑运动训练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当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会出现一种停滞不前、难以提高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高原现象——也即速度障碍。究其原因,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训练不科学的主观原因。 一、短跑运动员产生速度障碍的主要原因
1、短跑技术训练理论落后,专项技术不合理
首先,是教练员理论功底不深,训练理念落后。在传统训练中,过多强调后蹬,认为后蹬是短跑运动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动力来源。为此,便形成了一套以提供后蹬为主的训练理论和方法,严重阻碍了短跑运动水平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产生速度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没有正确处理好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相互关系,忽视了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规范技术教学与训练。传统的训练认为:在体能训练上,先一般体能训练,后专项体能训练,这种训练理念是错误的;同样先体能训练后技能训练的做法,也存在片面性。一般体能与专项技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技能训练离不开体能,体能训练也离不开技能。 2、训练方法单一、片面、陈旧
在日常圳练中,长期使用某一种或几种训练手段、方法,机体就会产生适应,机体能力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大脑皮层在这种单一条件刺激和反复作用下,兴奋性下降,也易形成速率定型。在力量训练中,过分偏重大肌肉群训练,而忽视小肌肉群训练;偏重下肢力量的训练,忽视躯干、上肢力量、摆动力量的训练;偏重伸肌力量训练,忽视屈肌力量的训练;重视向心收缩能力训练,忽视离心能力训练等等。这样就使大小腿肌、上体躯干与下肢对抗肌难以得到平衡发展,使得跑起来重心低,弹性差,步幅小,支撑时间长,摆动速度慢。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缺少小肌肉群的训练,成年时再发展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也是造成速度障碍的重要原凼之一。 3、柔韧性和放松能力差
短跑速度的提高与运动员良好的柔韧性和放松能力密切相关。柔韧性训练不足,满足不了技术和速度训练的需要。表现在跑的动作不舒展,步伐小,易产生错误动作,甚至造成肌肉拉伤,影响到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阻碍训练水平的提高。放松技术在短跑速度训练中也非常重要。但在实际训练中重视不够,训练方法和手段欠佳,致使运动员不能掌握放松跑的技术。 4、训练不科学
训练中缺乏必要的医务监督与消除训练疲劳的科学设施。在训练指导思想卜,片面追求专项、强度、时间和课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强行采用国内外优秀选手的训练量和强度,也是产生速度障碍的因素。 二、突破速度障碍训练的方法
1、学习先进短跑技术,形成新的短跑技术理念 在传统的短跑教学训练中主要以后蹬理论为核心,过分强调蹬伸的幅度,这就延长了支撑时
间和影响了前摆的速度。我国学者认为,现代短跑运动和短跑运动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髋关节运动是人体水平加速的关键环节,而前支撑阶段又是人体水平加速的重要阶段。塑胶跑道的出现,使短跑技术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具有缩短支撑时问和腾空时间,充分重视摆动技术和前摆着地与后蹬的衔接以及跑的动作规范化和整体协调配合,从而形成了短跑的屈蹬跑技术,即蹬地后迅速积极主动前摆、下雎、后伸,使脚落点比较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支撑腿的运动幅度,缩短支撑时问,加快运动频率。
2、改革陈旧、单一、片面的训练方法手段 短跑是周期性速度力量性运动项目,其特点是运动强度达到或接近极限。在运动训练中必须提高运动员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转化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原有的速度动力定型,建立新的速度条件反射。 3、强调快速力量和专项爆发力训练 短跑是全身进行快速、协调的运动。短跑运动肌肉工作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最大收缩力量、最快收缩速度和快速力量耐力的工作能力。必须根据短跑运动技术的特点,科学安排训练,正确处理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的关系,重点突出速度力量训练,重视快速摆动力量的训练,重视各部位肌肉力量均衡发展。短跑技术的学习应与发展专项爆发力相互结合起来,即用专项技术(或接近专项技术)的练习手段来发展爆发力。 4、重视基础训练,调控好训练强度、距离和间歇的变化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长身体阶段,可塑性较大。训练中必须处理好技术训练与体能训练、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根据不同训练对象,调控好训练的强度、距离和训练间歇,不断变化训练节奏。伯尼尔· 戴尔在《速度训练》中指出: “在我们所有的速度训练中都强调放松,我们也强调短跑训练间歇中的变化,这可帮助避免以同样强度的重复训练中又可能产生的一种停滞现象。” 5、提高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的训练应贯穿短跑训练的始终,短跑运动员进行柔韧性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方法的训练,不仅能提高柔韧性,还能提高肢体运动幅度和关节灵活性.加大动作的速度和力量.提高步频和步幅,防止产生速度障碍。 6、重视极限速度训练
极限速度训练法多利用最大强度的85%一95%的强度,有时达到100%的训练强度。这样既能保证磷酸原系统供能.叉可以巩固跑的技术;既可以提高供能系统的适应性,叉可以提高肌肉放松拉伸的程度。训练过程中采用极限形式,不但可以提高速度动力而且还有助于突破速度障碍。 7、机械牵引法 利用自行车、摩托车及其他电动牵引装置的外界牵引力实行跟车跑,有利于提高两腿跑动时的交换频率,改变跑的节奏。 8、放松训练法
跑的技术对运动成绩影响很大,其中合理的肌肉放松又是重要问题。目前,放松训练一般采用慢件跑、弹性跑、跑格子、心理训练等。美国田径教练巴德温特曾多次指出“放松训练是通向冠军的必由之路,而且对任何人都卓有成效。”不懂放松,就不懂训练,放松状态发出的力比适度紧张状态大许多,更有利于肌肉快速收缩并利于能量的节省。放松跑,一方面可以将肌纤维拉得更长,减少机体本身的内阻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肌肉的能量节省和能量物质合成。
9、加强恢复训练和心理训练 在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运动员比赛后的快速恢复和超量恢复非常重要。恢复和超量恢
复训练应当视为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心理能力训练也是克服速度障碍的重要手段。要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消除心理障碍,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投入训练和比赛
二、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1.耐力训练应与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思想作风的培养和心理方面的训练与调控结合起来
2.耐力训练要注意针对专项的特点,从专项的需要去发展专项耐力 3.耐力训练中要注意呼吸的科学性
4.在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需注意协调地发展有氧耐力 5.耐力训练应注意全年系统的安排
第七章:
一、运动技术的概念、特征、评价
1.运动技术:是指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2.特征:(1).运动技术的不可分割性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运动技术评价(P208):(1)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与基本标准。(2)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3)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4)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 二、技术风格、特长技术
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1)特长技术(2)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3)种族特征。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第八章
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心理战术:指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和措施,对参赛对手心理上施加影响,使对手不能顺利完成其预定的战术决策和战术行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