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日本

2022-10-29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一、政治

日本政治概况:

明治维新

1852—1912年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许多日本人在黑船叩关后觉醒,力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明治维新就是在日本19世纪进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明治政府在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东方唯一的帝国主义列强。

大正、昭和时代

1912年7月30日—1989年1月7日 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日本的裕仁亲王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2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来说,是黑暗的2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

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的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平成为下一任天皇。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与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没。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战后崛起的经济强国

美国接连在东亚发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美国大力扶持日本原来发达的军事工业,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通过法律使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以补充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虽然2009年中国GDP(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然超过日本,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仅是日本的1/10不到,社会福利远不如日本。在很多其他经济领域,比如对外投资还落后于日本。因此不能说“日本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被中国取代。”现在,日本仍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发达国家。 日本政治 日本为君主立宪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制度,天皇没有政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立法

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为国会,众议院480席,参议院242席。选民为20岁以上的国民。从1955年起,原称保守合同的自由民主党(自民党)一直长期执政,只是曾在1993年至1996年间短暂被对手替代执政,1996年后就一直执政到2008年。其余在野政党包括日本民主党、日本社会民主党、日本共产党等。2009年,日本民主党首次在大选中战胜自民党,上台执政,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成为日本首相。

日本政治的根源:

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其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有本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浸润,也有对外来文化、尤其是对于古代东方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东、西两大文化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上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使其政治文化具有多源、多重、多样的特点。

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文化。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文化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因此日本政治文化的要素构成和结构特征又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而且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二是外来文化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具有压倒性、主导性的作用和地位。三是在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利用、融会贯通的同时,基本上保持了本土的原生性文化的精髓。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

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基础性的主体部分。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也许还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日本政治文

化的整体框架和丰富内涵,但至少揭示了日本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多少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平台,用于解读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行为特征、日本政府政治运营的核心理念及其对外政策的决策思想等政治行为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基于政治文化的考察视点,:对日本政治、外交,乃至民众心理、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作为复合型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潮,对日本民族的发展和国家和民族的近代化、统一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央政权的建立,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不失为积极的作用。

但日本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作为一把“双刃剑”,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过分张扬和推崇,尤其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政策理念的全面又使之自我异化,走向极端化、沙文化,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实行扩张主义政策、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理念,成为法西斯军国主义蒙蔽国民,驱使国民为其侵略战争卖命的意识形态工具。由此可见,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与日本对外扩张的力量和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成为解读日本近代政治文化的一把钥匙、一个切入点。

在对日本的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进行考察时,笔者并未全面考察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历史源流、发展演变,也没有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它思想渊源或理论观点,而是主要考察民族主义对于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分析在日本政治变动和外交决策的过程中,民族主义作为文化环境所起到的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在二战以后的在民主改革中,日本的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被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皇集权、军部擅权的法西斯专政体制被废除,政教分离,神道与国家政治分离,民主、和平思想的传播,议会内阁制的政权体制的建立,普选制的实行,这一切都有助于民主和平的政治文化在日本的形成。至少在国家政治外交

的层面,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已经大为削弱,不再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思潮、民族心理的深层,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仍然存在并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存在着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的多方面作用,不应、也不可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能不注意的是,冷战后在日本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似乎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将对日本政治产生何种影响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日本政治外交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

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其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有本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浸润,也有对外来文化、尤其是对于古代东方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东、西两大文化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上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使其政治文化具有多源、多重、多样的特点。

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文化。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文化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因此日本政治文化的要素构成和结构特征又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而且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二是外来文化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具有压倒性、主导性的作用和地位。三是在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利用、融会贯通的同时,基本上保持了本土的原生性文化的精髓。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

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基础性的主体部分。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也许还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日本政治文

化的整体框架和丰富内涵,但至少揭示了日本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多少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平台,用于解读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行为特征、日本政府政治运营的核心理念及其对外政策的决策思想等政治行为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基于政治文化的考察视点,我们考察和研究的主要是文化对于国家政治外交、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问题,因此基本上不涉及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物态文化,而是兼及文化的制度、行为、精神等三个层面,并集中于文化思想对于政治的渗透和影响,以及政治行为反映出来的文化底蕴。从这一点考察日本的政治文化,我们就不能不将考察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放在日本的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等方面。对日本政治、外交,乃至民众心理、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作为复合型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潮,对日本民族的发展和国家和民族的近代化、统一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央政权的建立,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不失为积极的作用。

但日本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作为一把“双刃剑”,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过分张扬和推崇,尤其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政策理念的全面又使之自我异化,走向极端化、沙文化,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实行扩张主义政策、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理念,成为法西斯军国主义蒙蔽国民,驱使国民为其侵略战争卖命的意识形态工具。由此可见,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与日本对外扩张的力量和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成为解读日本近代政治文化的一把钥匙、一个切入点。

在对日本的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进行考察时,笔者并未全面考察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历史源流、发展演变,也没有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它思想渊源或理论观点,而是主要考察民族主义对于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分析在日本政治变动和外交决策的过程中,民族主义作为文化环境所起到的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在二战以后的在民主改革中,日本的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被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皇集权、军部擅权的法西斯专政体制被废除,政教分离,神道与国家政治分离,民主、和平思想的传播,议会内阁制的政权体制的建立,普选制的实行,这一切都有助于民主和平的政治文化在日本的形成。至少在国家政治外交的层面,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已经大为削弱,不再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思潮、民族心理的深层,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仍然存在并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存在着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的多方面作用,不应、也不可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能不注意的是,冷战后在日本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似乎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将对日本政治产生何种影响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日本政治外交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

岛国根性

日本是一个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大小4000个岛屿组成的弧形岛国。由于这些岛屿大多地处环太平洋造山地带,地震频繁(日本年平均有感地震1000余次)、火山众多(日本境内有火山160多座,其中活火山就有数十座),日本素有“地震之国”、“火山之国”的别称。日本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5,相对国土面积来说,日本人口众多,与大陆国家以农业为主不同,日本很大一部分生活资料必须从海洋获得。另外,日本还是一个经常受台风和海啸影响的国家。这种相对说来多灾多难的自然环境使日本民族形成了一种危机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又由于大陆国家的“威胁”而逐渐得以强化,特别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更使这种意识得到畸形发展,从而造成了日本人对危机的过分敏感。 2005年9月4日,650多名日本冲绳居民和各地反战人士在东京的日本防卫厅门前组成“人链”,反对在当地建设新的军事基地。

日本人常常“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甚至把一些国家的正常举动也视作对自己安全的蓄意威胁。为了应付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安全威胁,他们常常做出一些过分的“准备”:一方面是努力使自身变强,成为强者,为此甚至不惜采取扩张主义政策侵略周边国家;另一方面则是追随强者,实用主义地寻求强者的保护。这种源于自然环境的“岛国根性”,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危机意识”和“侵略意识”。危机意识催发了侵略意识,侵略失败又加剧了国家危机。可以说,时刻萦绕在日本人心头的危机意识,已经成为这个岛国国民的潜意识。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于是,日本通过强化美日同盟继续追随美国。前段时间有人倡导中国外交新思维,提出中国应以“中日接近”的“外交革命”,来抗衡美国对中国潜在的战略牵制。应该说这种战略构想在观念上或许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从日本外交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外交的基本特征来看,这种战略构想显然不够现实。因为日本外交归根结底是以追随强者为取向的。应该看到,尽管中国目前呈现出崛起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它真正超过美国之前,日本是不会心甘情愿追随中国的。也许有一天日本不得不再次追随中国(日本有战略家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就像历史上盛唐时期那样,但那一定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时。这或许正是我们思考日本外交“追随强者”之民族文化基因的价值和意义所

极端的樱花情结:

“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日本人的骨子里认为樱花是其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是日本人将武士比做樱花所取的原意。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因此,日本人把樱花与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零,就如同武士最光彩的时候,也就是他

抛洒热血效命疆场的时候。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日本人认为: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像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比如一个武士,因为仰慕一个剑术高手而很想跟他决斗,自己穷尽精力刻苦练习,多年准备之后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此人把这场决斗看作是自己一生最光辉的时刻,好像自己就是为等待这场决斗才生存的。但一交手,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对手。失败的武士自杀了,并非因为感到后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满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机会了,在决斗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辉,在这光辉之后人生应该戛然而止,不该再有什么留恋。所以武士的自杀并非如我们所想的是要洗刷耻辱,或是输不起,正相反这是源于其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实质

现在人们提起日本的武士道,常常会与日本军国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认为武士道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这样的看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基本上是对武士道的一种误解。其实武士道本身并不宣扬战争,更不宣扬侵略扩张,与军国主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在明治维新以後,特别是在二次大战期间,一些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传统的武士道来宣扬忠君爱国,给武士道抹上了军国主义的色彩。

现在有人利用伊斯兰教搞恐怖主义,恐怖主义者也多数是伊斯兰教信徒,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推论伊斯兰教是宣扬恐怖主义的宗教。同样我们不能因为日本近代有人利用武士道

进行军国主义宣传,就认定武士道是宣扬军国主义的邪说。 ?

那麽武士道究竟是什麽呢这要从日本历史上的职业武士谈起。日本中世纪以来,长期处於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群雄争霸政局,虽然有一个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但并不直接统治全国。那时日本分为许多大大小小的藩国,藩国的统治者称“ 大名”,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和徵税权力。各藩国大名为了保卫自己,都召集了一批职业军人,即所谓“ 武士”作为自己的亲兵。因此日本中世纪以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专门靠职业军人为生的武士阶层,他们的社会地位介於“ 官”与“ 民”之间。不太严格地说,武士道就是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於主君,轻利重义,忠义放在生命之上。日本明治维新後废除封建的身份等级,职业武士的特殊身份也被废除,此後武士在日本消失。

武士虽然消失,但武士的精神,即武士道思想,却仍然对日本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武士道虽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其思想起源却与中国的儒学思想渊源很深。武士道的“ 道”,就是取自孟子学说里的“道”。孟子说:“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认为“道”是作人的道德标准,孟子的“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教诲,成为日本武士的基本行为准则。有人以为武士道轻视生命,其实武士道并不提倡随便拼命的愚勇,而是:“应该死的时候决不偷生,应该活的时候决不轻生”。 ?

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的是在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 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即农、工、渔、商)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由於武士的道德戒律严格,武士在一般民众中的威信较高,民众也不知不觉地模仿武士的忠义行为,在江户时代逐渐形成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团结效忠性格。另外介於“ 官”“ 民”之间武士阶层的道德表率作用,使江户时代的日本官员收敛,人民本分,江户时的政府廉洁程度和社会治安状况甚至好过现在的日本。

西方国家靠民主监督解决了政府的腐败。很多落後国家想在不改变国家专制政体的情况下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但最後都失败在政府官员的腐败上,中国自己在这方面也有很深的体会。这些经验教训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必须靠民主才能解决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然而日本却在这方面给出我们一个例外:在专制体制下也能保持政府的清廉。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政府官员的清廉。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并不是败在武器装备上,而是败在政府军队的腐败上。当时日本政府的清廉并非来自民主监督,而是得益於政府官员军队将领的克己奉公武士道精神。有人甚至说:日本近代化成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武士道精神。 ?

二战後日本普遍采用西化教育,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已越来越淡薄。因此不少日本人(特别是老人)对此忧心忡忡,以为下一代日本人没有了武士道精神,就会导致国家民族的衰败。不管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曾经起到过怎样的作用,新一代日本年轻人越来越远离武士道精神,大概已成为难以扭转的历史趋势。

菊花与刀

菊花王朝,日本人特别崇尚 菊花 ,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日本 武士道 的象征是 刀 。 本尼迪克特 说:“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举起刀杀人或剖腹,放下刀赏菊或游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过是日本人民族性格的两面。菊花与刀,两种意象,内涵其实是完全相同的:菊花的凋谢,岂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种瞬间的形态恰好照应了菊花的凋谢。菊与刀,向死而生,为死而生。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无疑是通向死亡的桥梁。刀成为了菊的工具,菊化为了刀的目的。在菊花的隐喻中,刀和主人都是被动的,杀人是使命,被杀或自杀则是必然;而在刀的语法中,菊代表了不可知的前身和宿命的未来。本尼迪克特写出了菊与刀的不可分离,

菊与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台上,二者如影随形。她用写意的笔法准确地把握了一个民族的实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底色与基调。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 京都 )。开始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平安时代。在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贵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推崇菊花之美。中国每年的九月初九 重阳节 在日本又称菊节。在这一天,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10月,天皇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也许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便是此时镌刻上去的。遥想当年,平安朝留给人们的记忆似乎就是菊黄蟹肥。

菊花,象征着温驯、美丽、隐逸, 刀,象征着武力、好斗、蛮横,两样具有完全相反的涵义的物品构成了这本书的名字,也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奇异性格。《菊花与刀》向我们展示揭秘了这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和个性。阅读《菊花与刀》 ,阅读大和民族。

日本,一直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全世界的人民都对它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全书重点揭示的是日本的双重性格。

在我眼里,日本民族很奇怪。一曲音调迥异的“能乐”会令你惊骇,哀伤,却完全不知道哀伤些什么。日本的音乐如此,日本的文学也是这样。有人说日本是一个“物哀”的民族,日本的国歌“君之代”(即 君王的朝代)很能证明这一点,“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沙砾成岩兮,遍生青苔。。。。”旋律如同哀乐,给人以沉重的历史感。书上也说,日本对人的制约是很大的。

然而,日本也是一个很懂得追求美和自然的国家

低矮,木质,朴素的房子,拉开拉门,地上是平铺着的榻榻米,门外是假山池沼,房中主人正坐人席上,沏上一杯清茶,这是日本常见的生活。日本人也好清洁和泡澡,泡在热水里是日本人的享受。娱乐生活同样丰富,多才多艺的艺妓载歌载舞,今日的东京一片繁华。日本人,怎么会是一个“物哀”的民族这个,作者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还体现在对战争和生命的态度上。在日本,天皇的威信比中国的皇帝还要巨大,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忠君的思想,乃至献出生命。菊花,就是皇室的族微,然而,美是一回事,国家的发展是另一回事。天皇一边在欣赏菊花的静美时,一边大肆宣扬武士道精神,成了武士尊严的象征。书中向我们提到一个词:“义理”,据说这个词在英美语系中根本没有可与之相匹配的单词来翻译,它的意思近似乎必须去做的道义的义务,忠君也是“义理”。武士重视义理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当自认为败坏了名誉或愧对于天皇,他们会采取残忍的极端的方式谢罪:剖腹自杀。在腹部划出一个十字。有时,这种壮烈的谢罪也出现在日本妇女身上,有的妇女为了鼓励丈夫不畏惧战场上的伤亡而自杀,古日本人往往也会自残来证明自己忠心或诚意。这在外界的人眼里完全是不可理喻的行为!

因为天皇,他们对战争毫无畏惧,武士道精神也助长了侵略的本性。然而,日本人无可否认是个“礼仪之邦”,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在日本生活中,见长辈鞠躬,坐姿仪态符合礼仪一直是行为准则,在开饭前,他们也往往做仪式,据说他们饭前说的话是“感谢你命延我命”,从中,大和民族给人的印象就是菊花的飘逸端庄,丝毫不见刀之冷酷极端。

或许战败以后的日本人不再有那么多人会因“义理”而自杀,但是他们仍旧保留有先民的怪异性格。作者在最后一章介绍了战后的日本人开始对过去了进行反思。日本这个拥有樱花的凄美的国家,给全世界带来的战争灾难深重巨大,日本人民一直不为和平国家所充分信赖,他们面临的是一条漫长艰难的改造之路,此时,又有双重选择摆在日本队面前,倘若世界和平,日本只好潜伏,倘若军国主义未能完全消灭,日本的好战之性将会重新勃

发。

“武士道”不甘服输,“士可杀不可辱”的性格令当今日本的某些人还不愿承认战争的谬误,但是随着世界的前进,他们必将愈来愈显现菊花的性格。日本会依旧尚武,但他们会不会继续尊奉“武士道”,不得而知。

凋零樱花

南怀谨先生曾说,一听到日本音乐,立即便可知道它来自东洋的岛国。其实岂止音乐呢没有一个国家能象日本一样,将国民性与民族精神融汇在艺术的血脉里,那么完整地表达出它作为一个海岛民族所独有的悲怆、凄清的命运。

冯玮在《日本的智慧:大“和”民族的乐章》一书中写道:“日本人的哀婉之情,有目睹飞花落叶之情景,看到悲运薄幸之人物而感怀的阴郁的一面,也有观赏风花雪月,赞叹世事人生的明快的一面。……在日本人的心里,即便是面对美丽的、竞相盛开的鲜花,也会在观赏鲜花之美丽可爱的同时,涌出一丝对它们不久即将凋谢、枯萎的怜惜和哀愁。或者说,正因为意识到它们行将凋零,所以才更加感到它们美丽、可爱。如龟并胜一郎所指出的,在日本人的美的意识中,具有一种无常美感和无常哀感的调和,这种心境,就是日本人的哀婉之情。”

樱花因为太灿烂,所以上天不允许她持久。她的花期只有短暂的一周许,加上先放的与后发的相继而来,也顶多半个月左右,然后风飘彩雨,如梦似幻,在如诗如画的风光之后,迅速走过她们这一次短暂的生命轮回。婉若被帝王偶尔宠幸后又遗弃的红颜佳丽,在冷宫中哀伤凄婉无奈的凋零。这是一种悲壮而残缺的美。与其说是在欢庆还不如说是在哀悼。大凡与樱花相关的日本音乐和民歌,莫不伤感多于欢乐,凄伤夹着悲壮。

樱花花开时绚丽无比,但花期短暂,给人展示了自己的所有美丽之后很快便凋谢了,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七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被尊为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人很欣赏樱花这种壮烈的性格,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白雪似的樱花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 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终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所以,如今小泉执意参拜靖国,日本人不论是反对参拜的还是赞成参拜的,对小泉只有政见上的敌意,对其人格却都有些敬意,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宁愿冒天下之不韪,宁可在实现自己所在政治集团的理想后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日本历史上的岸信介等几位首相为了冲破和平宪法对日本不可有军队的限制的时候,也是一样,宁可解散议会也要通过自己的主张,通过之后自己也因触犯众怒而倒台,但倒台之后日本人对其人格倒反而更加尊重,其本人倒台了,但岸信介派,桥本派却更加壮大,这也使得

日本的政治家更加敢于突破种种限制。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也铸成了日本民族偏执而又悲哀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深刻的影响了日本的政局和外交方针,决定了日本民族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得民族特点。

二、经济

日本企业文化 --- 日本经济崛起的秘密

20世纪70年 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情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 三十年时间内,以流星般的速度在战争废虚上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美国一直引以为荣的王牌工业—— 汽车业和钢铁业受到来自日本的强大冲击,贴着“索尼”、“松下”“日立”标签的日本电器军团打得美国电器业溃不成军……整个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大为震 惊!这股突如其来且异常强劲的“日本冲击波”迅速影响着全球几乎所有的市场,改变了世界经济竞争的大格局。

日本何以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这般辉煌的成就日本靠什么样的管理使其产品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日本经济崛起的秘密何在

在 日本,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社风”、“社训”、“组织风土”、“经济原则”等等。这种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内部把全员力量统一地共同目标之下 的一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和意识形态。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和魂洋团、家族主义和以人为中心。

1)和魂洋才构成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和魂”就是指日本的民族精神。“和魂”实际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产物,是“汉魂”的变种和东洋化。

“洋才”则是指西洋(欧美)的技术。

2)家族主义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

日本过去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日本民族具有明显的农耕民族的某些文化特征,它首先表现为集团内部的互助合作。

许多日本企业家认为,企业不仅是一种获得利润的经济实体,而且还是满足企业成员广泛需求的场所。因此,日本的企业管理十分强调员工对企业要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认同感,要与企业共存共荣。

家族主义精神要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3)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还是企业工会,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的这三大支柱都

是紧紧围绕着人这个中心的,三者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从不同侧面来调整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

日本财团集团管控特征——开放股权

日本企业的股份所有结构非常独特,其集团企业股权结构和欧美企业完全不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前,日本集团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会长)、总经理(社长)在内的董事会由40人左右的董事组成,同时他们又是企业的实际经营者。

2000年 以后,日本有些集团企业,如索尼等,都开始改变股权结构引入外部股东,但是根深蒂固的交叉持股和企业间长期积累的关系并没有轻易改变。日本这种所有权和经 营权分离的方式和美国那种大众持股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方式不一样。日本公司的持股结构主要是由金融机构、事业法人、个人和外国投资者四类组成,其中一 个特点是金融机构、事业法人、个人持股比例较高。这种相互持股的主要好处是有了共同利益的关系,企业间可以相互支持,互通情报,同心协作,共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公司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非常低,虽然部分日本企业开始引入期权机制,但是大多数传统的日本企业董事会成员的持股依然变化不大。1992年三井财团的东芝公司,董事会成员36人,持股合计51万股,其比例仅仅为0.016%。当时被认为比例较高的松下电器,董事会成员为32人,持股合计1790万股,比例为0.85%,这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在代表日本的这些巨型企业中,经营者几乎并非具有实际意义的所有者。

日 本巨型企业的主要股东几乎为法人所有,因此这种资本主义被欧美国家称为“法人资本主义”。日本政府和财团对经济的影响和干预很大,而且企业管理者调动和任 免一般都要服从财团和政府的安排,各个法人股东的持股率并不足以进行单独的支配企业,而且

董事会大部分都是内部董事,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就落入职业经理人手 里了。

我们把这种公司治理称为“民有国营”经济。日本和韩国把那些本国的巨型企业称为“社会型企业”、“国民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有特定的股东,但是普遍的观念是这些象征国家的企业是全体国民所有的,并非个人财产。这些企业的兴衰存亡直接影响到“国运”。

日本以财团机制进行国家经济管理是历史(战时)、地理(资源)、文化(儒学)和战略(反殖民)等各种综合因素的产物。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在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的世界中团结全民的力量,迅速获得有效的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原料、技术和市场。日本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前后采取的政策,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对抗外国列强经济统治的意志和手段。

正是这一时间开始,日本采取“稳定股东工作”的措施,重新组建主办银行和综合商社为核心的、聚集大型企业形成的以相互持股和外部董事为特征的财团体系。与此 同时,国家经济命脉真正掌握在这些财团企业内部培养起来的、高度忠诚的、具有责任感的、实践型的职业经理人(穿西装的军队)。这种由财团机制建立起的日本 模式,或由此形成的东亚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迅速跻身于经济强国,并形成持续发展能力的成功典范。

在 日本企业融合和形成新型财团时,有一个集金融、产业和商业的结合点——综合商社。日本财团的本质就在于“财团”二字,财代表“金融”、团代表“商帮”。金 融中的企业间相互持股被称为日本财团的“舰队护航体制”,而综合商社则是现代商帮的体现形式。

事 实上,日本现代企业制度来源于二战时期的战时统制经济政策,保留了非常突出的军事体制和计划经济的痕迹,成为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重要法宝。研究日本经济管 理千万不要只看到其著名制造业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更多地同时关注日本财团内部的三股力量:

综合商社、主办银行、大型制造企业,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和 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综合商社这种独特的经济组织在日本社会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日本循环经济的特点

(一)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

首 先,废弃物循环利用成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由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国民高收入导致了其“大量 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造成大量废弃的后果,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已经成为日本当前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日本由消费引起的一般废弃物年产 生量约为5000万吨,产业废弃物4亿吨。在废弃物处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最终填埋的方法,但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受到可用土地不足的限制,目前面临最 终填埋场严重不足的挑战。将已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再资源化,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具有环保意义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 环经济成为日本的优先选择。其次,日本循环经济侧重废弃物循环利用也是适应该国固体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日本原有废弃物处理方式既造成了环境污染, 又占用了宝贵而有限的土地,同时大量废弃物的焚烧和填埋也是资源的消费,因为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无价值的垃圾。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 式,将废弃物再资源化符合日本固体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并成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

(二)官产学共同努力

为适 应国际市场环境需求,提高产业素质及产品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对采取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措施的企业实施了产业倾斜政策。例如,在预 算方面,为

支援中小企业环保技术开发,政府补助技术开发费用率最高可达50%;在融资方面,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将对引进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技 术设备的企业提供低利融资;在税收方面,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将对引进再循环设备的企业减少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和所得税。日本政府出台的产业倾斜政策以及 各种循环利用法增加了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截至2001年7月,已有6000多家日本企业获得ISO14001认证。企业还将“产业垃圾零排 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 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建立循环经济模式除了需要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努力外,还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 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条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 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可见,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再次发挥了官民一心、官产学共同努力的优势。

(三)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

德 国和日本是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德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先在具体领域实行循环经济思想,然后建立系统整体的循环经济法规。日本则与之不同,它先是自上而下 制定综合性的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0年,日本召开了“环 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从而使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推进形成循环社会 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分别是《废弃物处理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 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分别是《容器和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利用法》、《建筑资材循环利用法》 和《汽车

循环利用法》;第四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的物质输入端进行倡导性采购的综合性法律,即《绿色采购法》。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 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四)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作后盾

循环经济首先在发达国家提出并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经济的 潮流和趋势,其原因之一是循环经济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资金的大量投入是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绕不过的一道坎。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世 界最大的债权国,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后盾。为发展循环经济,日本制订了相关财政预算,国会每年通过的与环保有关的预算超过1万亿 日元,其中用于废弃物处理和再利用的预算约为1500亿日元。各省府2003年度用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最初预算共为4452亿3300万日元。日本经济产 业省2004年度相关财政预算为24•7亿日元,其中15•4亿日元用于生态园区事业;8•8亿日元用于促进汽车、家电和容器包装回收利用;0•5亿日元 用于产业开发、社会资本构造物耐久性高度维持系统。此外,政府还对循环型社会公共设施的完善提供财政支持。除了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日本的循环经济还有以 零排放为目标的循环技术系统作为支撑,并拥有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技术作后盾。

(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

实 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倡导与企业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 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 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同时,为适应环境政策动向,推进环境行政效果,提高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环

境行政负责人员的资质、能力,政府还推行环境 研修。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通过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全的重要性,以提高国 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络(GPN)、绿色消费者全国网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 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六)各相关部门协调合作

由 于推进循环经济工作需要多个部门、机构的协作和全社会共同行动,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启动,在这种情况下,仅一个部门单位是难以支撑 的。因此,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与其它相关部门协调好关系,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的分工、责任和义务。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日本政府通过举行 内阁会议、相关部长级会议、相关部门联络会议等方式努力促进经济产业省、环境省、国土交通省、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财务省等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同 时,各相关部门也分别制定了相关政策,互为补充,共同为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例如,经济产业省制订了环境企业振兴政策、国土交通省制订了自然再生 业政策、环境省制订了废弃物再循环对策、农林水产省制订了环境保全型农业对策等。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多领域合作以确保日本循环经济顺利发展。

(七)政府发挥表率作用

循 环经济要求改变过去的消费模式,提倡绿色消费。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 商品如纸类、文具用品、汽车时,都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有利于环保的产品,这一行动已经在日本产生了减少环境负荷的效果。2002年,由于政府大量采用再 生纸,使得原生纸浆使用量减少了23•

4万立方米,环保文具用品和低公害汽车的使用也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减少了58吨和816吨。政府的绿色采购对环境 改善起着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该行为还起着示范作用,政府带头使用环保产品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创造了制造业辉煌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从制度看,市场经济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制度,从模式看,同样的市场经济制度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样的制度之所以表 现为不同的模式,就在于构成经济制度和经济增长要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组合。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二战后经过60年代的经济 恢复,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长中,逐渐定型。 从构成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关系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

1、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看,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从所有制的角度看,日本的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市场经济。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看,日本的市场经济属于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从大范围来看,具有 西方文化背景的西欧和北美的市场经济大都属于市场导向型市场经济,具有东亚文化背景的东亚地区的市场经济大都属于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日本的市场 经济则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二战之后,也是最早以政府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 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权利。日本政府对社会资

源配置的调控,主要通过这样一些途径来进行。

一是运用产业政策诱导社会资源向政府调控的领域和方向配置。从战后50年代重点发展纤维等轻工业,到60年代重点发展钢铁和化学工业,从80年代转 向重点发展电器机械和汽车业,到90年代发展电子机械和信息产业的选择,每一次产业的转换选择,都是在政府产业政策的诱导下进行的。

二是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保护”关系,保证企业投资和管理符合政府的产业调控的方向。日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不是欧美国家那种纯粹的纳税关 系。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指导和保护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上,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如在日本存在的“神仙 下凡”制度,就是从人际关系方面加强了政府对企业指导。在日本存在着论资排辈年功序列制的官员升迁制度,由于越往高层,其职位越少。为了解决到一定年限需 要提升的官员,而没有空缺职位的矛盾,采取了从政府派到企业任职的制度。这种制度就是所谓的“神仙下凡”。大量政府官员“下凡”到企业,从人际关系上强化 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三是运用政府计划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直接配置。日本政府对社会资源的直接配置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80年代末经济不景气以来,通过发行国 债来刺激经济增长。其次就是从50年代开始的每10年制定一次的“国土开发综合计划”。为了解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行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是日 本政府按照计划对开发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的计划。尽管这种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但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引导作用。

2、从国际与国内市场看, 是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

由于两大原因,使日本的市场经济表现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性:一是国内资源的短缺。二战后日本推进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大量进口原料和能 源。日本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达87%,美国是20%,英国9.3%,西德57.7%,法国80.3%,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在大量进口中形成 对外汇的大量需求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在增加进口的同时,必须增加出口。所以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就成为日本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是 二战之后支撑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本的积累,也需要在引进中进行。这些因素使得日本的市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高的开放性。

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 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60到80年代,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和西欧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外贸易体制,实现了国内市场与 国家市场的接轨。不断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根据互补优势原则,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不断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日本经济在国家分工体系中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和强大的竞争力。

战后日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从50年代开始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次国际化(1949年~1961年)是以振兴出口和促进产业合理化为目标的国际化。处于战后恢复时期的日本经济,采取了振兴出口,限制进口的国际化政策。

第二次国际化(1960年~1973年)是适应国际经济自由化而进行的。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进一步走向自由化的过程经历了三步。在60年代以前实 行的主要是限制外资进入重点产业扶持的政策,通过关税和数量限制来限制进口。第二步是从限制进口走向贸易自由化时期。第三步是从贸易自由化走向资本投资的 自由化。

第三次国际化(70年代到90年代)是以解决贸易摩擦政策对应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日本的贸易收支自1962年起完全盈余化,70年代后期对欧美的贸易盈余呈现剧增,如何对应贸易摩擦成为日本外贸政策的中心。

3、从宗法关系与市场关系混合中生成的企业制度,是一种团队精神很强的企业制度

在80年代,人们总结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功的经验中,曾将充满团队精神日本企业制度作为主要经验予以研究。高度敬业和充满团队的企业精神是如何形成 的,这曾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日本企业高度敬业的团队精神来自其特有的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从总体上看,是由两种力量或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 果。即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依附关系与市场竞争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4、从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上看,是赶超性学习模式

二战后至80年代末发生泡沫经济前,日本产业政策的实施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为了恢复市场,克服通货膨胀,确立了以经济自力为基础的 产业政策;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推进了以纤维纺织品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第二个时期,是以产业合理化为中心,培育新型产业,充实社会资本。在这一时期重点发 展了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学等行业。第三个时期,适应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为了实现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迈向经济大国的目标,采取强化产业竞争力的产 业政策。这一时期也是日本的汽车、电器机械迅速发展和走向世界的时期。第四个时期是产业政策多样化的时期,主要是谋求振兴电子产业和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的 时期。

日本产业政策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产业政策的出发点主要是追求规模经济、鼓励企业间的合并与联合,追求卡特尔效应;二是适应日本经济外向型特点,鼓 励出口始终是日本

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三是坚持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置于产业政策的核心,使产业推进和升级始终在技术进步的中进行。日本产业政策这三大特 点与日本战后赶超性总体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通过大规模生产提高引进技术的重复使用效率,然后在开拓的国际市场中进行销售,在短期内实 现赶超西方发达国际的目标,这就是日本战后推行产业政策的核心所在。实践证明,日本的赶超产业政策是成功的。正是这种赶超政策使日本在短期内,创造出了一 个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工业制造大国。

通过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鼓励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日本在80年代以前实现经济起飞的另一个经验。日本的技术进步经验从总体讲是一个学 习的经验或二次创新的经验。日本战后技术革新是在引入西方先导技术的前提下,将尖端技术与具体工业流程、产品开发相结合进行追加创新的技术革新。所以在日 本的技术创新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外汇金融政策激励下对西方尖端技术的引进、学习和消化的系统,另一部分是将尖端技术与生 产工程和产品开发项结合,进行的技术再创新的。由于属于工程学和实用技术的创新是与市场紧密相联系的创新,所以日本的技术创新是以民间部门为主体的创新, 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供给也是以民间部门为主。日本拥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师和各种各样民间技术人员,日本也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素质工 人。这些都是日本80年代在制造业技术领域领先世界的原因所在。这也是日本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所在。同欧美的技术创新体系相比,在研究开发领域,日本工程 学占优势,欧美则在理学占优势。

5、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是适应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模式

二战以后是制造业迅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适应制造业发展成长起来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表现出对制造业适应性和强大的竞争力优势。

在技术上,制造业技术需要两次创新。第一次是属于理学上的原理性创新,第二次是在原理的指导下面向终端产品的属于工程学上的适用技术或工艺流程的创 新。二战后建立日本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终端产品的二次技术革新系统。80年代以前,如果说欧美在第一次科学创新占据优势,那么日本则 在第二次技术革新中占据优势。可以说,在制造业技术创新中,日本充当了欧美二传手角色。虽然日本在第一次科学原理的创新中不占据优势,但通过学习、引入的 途径弥补了这个不足。由于日本所拥有的技术革新优势是在直接面对市场的终端产品中显示出来的,所以日本所具有的技术优势直接变成了市场竞争优势。而欧美所 具有的第一次创新技术优势,由于缺乏二次创新优势,所以在市场竞争中输给日本。

三、宗教

日本是个多宗教国家,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大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据日本内阁下属的文化厅统计,截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10523万人,佛教信徒9419万人,基督教信徒174.5万人,其他宗教的信徒1021万人,合计共有各类宗教信徒209273063人。同年日本的人口总数为118693000人。宗教信徒的总数是人口总数的近2倍。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人可以同时信仰两种乃至多种宗教。考虑到世界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和当代世界上一些地区宗教之间互相敌视甚至互相仇杀的血腥现实,人们很可能会对日本的这一现象感到诧异,而这却是日本的真实写照,也是日本宗教的显著特征之一。

日本宗教的历史是不同的宗教传统之间相互影响的一个漫长过程。 在欧洲,基督教的势力胜过诸多异教而独占鳌头;相比较之下,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则是从日本形成为国家之始直到现代,它是日本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的时候,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便开始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日本宗教的决定性的特质。这种交互影响的一个更为惊人的例子是“本地垂迹”(honji suijaku)理论,该理论声称,神道教里的天照大神(kami)乃是佛教诸神的化身。

儒教和道教是日本“进口”的另外两种宗教,一千多年来,他们在日本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日本国家的形成时期(大约公元6-9世纪)以及江户时期(1600–1868),儒教的格言对于日本道德观念以及政治哲学的形成有着主要的影响。 道教在日本比儒教更难觅踪迹,其主要的影响见于中国历法的采用和一些大众信念,例如算命和风水。

神道教

神道一词,经常被翻译为“神之道”,用两个汉字写成。第一个汉字翻译为kami,单独使用时候意思是神、神祉或者神力;第二个汉字意思是道或者道路。随着稻田耕作制度在弥生时期(300 B.C.—300 A.D.)的引进,逐级发展起来的农耕仪式和节日庆典成为神道教的组成部分。

虽然“神”这个词用来指独一无二的神,它也作为集合名词使用,指从弥生时代起日本崇拜的诸多神祉。“神”是生活所有方方面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能够以多种形式显现。“自然神”存在于圣石、树木、山岳和其他自然想象里面的。部落神或者叫“氏神”,是某个特定部落的保护神,经常是被神化了的部落祖先。水稻神(“田神”)在插秧和收获季节崇拜。 “生神”,乃是活着的人神。与西方意义上的神最为相像的神是居住在天上的天神。他们由尼寺姬神统领,在中央神道教神庙伊势神庙被供奉。

作为对结构严密的佛教教义的回应,6世纪时候, 分散的本土信仰和仪式逐渐开始系统化,最后形成神道教。将皇室血统的合法性建立在一个坚固的神学和宗教基础上的愿望

导致了公元712年和720年《古事记》和《日本纪事》的编撰。这些书籍将王室血统追溯到传说时代,讲述了伊山阿木和伊山阿见如何创造日本列岛以及太阳神、月亮神和风暴神的故事。据传说,尼寺姬神的曾曾孙就是传说中的日本第一个君主神武天皇。

神道教缺乏官方正式的经文,这反映了它缺乏宗教的道德清规戒律。相反,神道教强调仪式的纯净以及与神交往时候的清洁。

佛教

佛教在公元前5世纪时候诞生于印度,公元2-3世纪传播到中国。 在6世纪中叶,百济国王向日本天皇赠送佛像和经书,这样佛教便通过朝鲜传到日本。 在亲佛教的强大的曾我家族打败反佛的宗派之后,佛教在日本社会的上层得到迅速的传播。圣德太子(574–622)资助了法龙寺的建设,他被认为是日本佛教的真正的创始人。

圣武天皇(701–756)将佛教作为日本的国教,并且在奈良建立了东大寺和巨大的佛像。但是,佛教和神道教仍然能够共处共存。这个时候在日本佛教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奈良的六个宗派,他们负责举行推动全民福利的那些仪式,但是因为他们学术色彩强烈,在一般民众中没有什么影响。平安时代的早期,天台宗被僧侣最澄(767–822)引入日本; 而真言宗被空海(774–835)传入日本,空海又被称作“少穂大使”。这两个神秘的宗派逐渐地成为日本宫廷里面最重要的派别。

在镰仓时期(1185–1333)日本的佛教发生两件重大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禅宗的诞生。 临济禅宗的创始人荣西 (1141–1215)创立了禅宗;后来曹洞禅宗的创始人道元 (1200–1253)对禅宗进行了修正。因为禅宗的直接性以及强调自律和冥想,禅宗在武士精英阶层受到欢迎。禅宗在实践中使用静坐沉思,称作“坐禅”、不合理的哑谜,称作“谙”,并且

把这些当作达到顿悟(“悟”)的工具。这两个派别的不同在于临济禅宗比曹洞禅宗更强调哑谜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重大事件是,各种广受欢迎的佛教宗派在普通人当中迅速普及。这些宗派包括净土宗,这个宗派认为吟唱阿弥陀佛的名字是获得再生的最好方法。还有日莲宗,强调吟唱莲花经的标题。

在江户时期(1600–1868),德川幕府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归属于某个寺庙,这是控制人民并且清除基督教影响的一个部分。这个措施保证了信教的人数,但是并不能使佛教更具活力。明治时期(1868–1912) 由于神道教的反佛情绪,政府试图铲除佛教把神道教作为国教,这个强迫皈依的制度遂告崩溃。二十世纪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佛教正在努力寻找自己在现代日本的位置。

基督教

日本的基督教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6世纪中叶与基督教的初步接触;基督教在200多年的锁国之后在19世纪中叶的重新引入;二战以后的时期。

传入和迫害

耶稣会传教士Francis Xavier1549年8月到达鹿儿岛。耶稣会的传教活动集中在日本四大岛屿最南端的九州。到1579年,6个大明皈依基督教,当时大约有100,000基督徒。军事首领织田信长给与耶稣会的活动十分宽厚的待遇;军事统治者丰臣秀吉初期也善待耶稣会。

但是,可能是因为耶稣会在九州实力日渐增长,秀吉转而反对基督教,1597年在长崎绞死了26名基督徒。德川家康于1600年成为事实上的日本统治者,他刚开始还容忍传教士,但是到了1614年,德川幕府开始禁止基督教,并且将传教士驱逐出日本。在这个时候,日本基督徒总数约为300,000人。据估计,大约3000名被处决,大量的基督徒被迫改变信仰。另外许多人则隐藏自己信仰,继续秘密地信教。

重新传入

日本放弃锁国政策后,外国传教士于1859年回到日本,虽然直到1873年他们才被允许公开传教。这段时间,大约30000名隐藏的基督徒公开自己身份,他们属于在200多年迫害过程中秘密结成的一些团体。

天主教和新教的传教士从这个时候都开始活跃起来,虽然皈依者还不多,基督徒在教育和工会运动中影响却很大。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以及把神道教推崇为一种爱国主义义务,使得30年代对基督徒来说成为艰难时期。

二战以后

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基督教的活动得到了占领当局的支持,但是收效不大。1996年,基督徒的人数是3,170,000, 占人口总数的不到2.5%。

尽管表面的基督徒婚礼越来越流行,但是基督教仍然被许多日本认为是外来的宗教。 多年来人们对于基督教的知识在不断丰富、兴趣一直在增长,人们对于基督教并不陌生。但是这种熟悉并没有导致信教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基督教在日本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基督教过于强调神的独一和排他性,这就要求坚决地排斥更为松散的神道教和日本佛

教。

今日日本宗教

作为主流的神道教和佛教

城市化切断了许多日本人与家庭的纽带,把他们限制在某个佛教寺庙或者神道教的神庙。许多日本人仍然认为自己既是神道教徒又是佛教徒。文化事务厅(The Agency for Cultural Affairs) 1996 的统计数字表明,信奉两种宗教的日本人大约是194,000,000人,占日本全部人口的54%。在多数日本人的宗教感情里面,神道教和佛教和平共处并不冲突。对普通人来讲,归属某一个宗教并不等于必须定期礼拜和上教堂。多数人每年不过拜访教堂、寺庙一次而已,或者把这当作特别的仪式,纪念生命的流逝。

这些一年一度的事件包括:神社或者寺庙节日、新年时候第一次去神社或者寺庙、以及盂兰盆节期间访问家族的墓地。纪念个人生活的某些阶段的一些仪式包括:孩子刚刚出世访问神社、3岁或者5岁的男孩子及3岁或7岁女孩的七五三节、 神道教的婚礼以及佛教葬礼。

新宗教

二十世纪日本宗教的最显著的变化是一系列新宗教的传播发展。这些新的宗教吸收了传统宗教的许多东西包括神道教、佛教、儒教、道教、民间宗教和萨满教。新宗教的创始人经常被认为是活的神(“生神”)。新宗教的吸引力之一,据说是他们给人们提供的归属感,因为现代人缺乏心理和精神的支持。而在过去,大家庭、本地村社和传统宗教都可以给人们提供这种心理和精神支持。

四、科技

战后日本科技发展道路及其启示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天皇专制主义的国家体制和天皇制官僚军事机构的专制政治体制,其显著特点就是带有浓厚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军事特性。日本这种近代以来形成的国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科学技术体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落后性和军事性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战争作准备的相当长时间内及战争期间,军国主义思想充塞人们头脑,一切都服从于、服务于战争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亦不例外。因此,到二次大战结束时,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陷人了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体制的畸形性。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科技体制逐步演变成了战时军事科技体制,并以此来规范科学政策的研究制订及科学技术的教育普及,其目的就是配合战争的需要,结果导致了科技体制的畸形发展。例如,三、四十年代日本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都服从于战争的需要,尤其在军事技术方面单一畸形发展,这从陆军兵器制造的增长中可以看出:以1931-1945年为100计算,1931年至1936年,陆军兵器制造只占4. 800,而1937年至1941年就剧增至39. 5%, 1942年至1945年更跃增至55. 70o。相反民用产品如纤维、纸张、食品等生产,1940年8月与前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3. 9环,7. 2肠,39%。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单一发展,产品趋于纯军事用品,造成了科研与应用、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等方面关系的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降低,乃至出现倒退现象。

2.科技的极大殖民地性。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对外

扩张的国家。为了军事侵略扩张的需要,面对落后的科学技术,日本不是千方百计地自主研究、自主开发,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愉窃、抄袭、仿造西方的科学技术。例如,侧距仪、透镜质量、双筒望远镜、照相机等技术都是继承战前军事技术发展起来的,而这些军事技术又是建立在完全模仿欧美先进国家的技术基础上的。到二次大战结束时,它自身的科技独创性极少。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就曾直接指出:“日本近代科学史有一个必须给予特别注意的重点,这就是日本科学技术的殖民地性。吻这种殖民地性对建立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是极大的障碍,给日本战后科技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3.科学领域内强大的官僚、学阀性。由于受天皇制国家性质的影响,日本的科学技术机构、科研人员均完全受控于封建军事官僚、学阀、财阀手中,致使某些技术陷人了狭隘、低级甚至伪科学的地位,学术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科学技术、领域内弥漫着一股强大的官僚、学阀性。学术领导大权完全操纵在少数学阀手中,他们不顾科学的真理性和严肃性,一味投封建军事官僚们所好,致使日本科学技术完全变成了封建军事官僚、资本家和学阀们手中的独占品,这给日本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也是促使日本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1945年8月巧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日本的科技与政治、经济等一样一片萧条。然而日本人经过痛苦的反省后,面对现实,勇敢地走出怪圈。这个“现实”首先表现为前述种种“误区”,其次是由于战争对国家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和破坏所导致的资金、人才、设备等等的严重Iff乏,最后是科技的发展要受制于来自占领国(美国)的强大左右力,在具体发展道路上,又面临着民族自尊的问题。面对这种现实,战争一结束,日本就在美国的“帮助”下,立即采取措施恢复科技的正常发展。首先,将几乎所有重工业部门停止运转,进行改造,废除战时产业统制诸法令,从而使钢铁、造船、汽车、人造石油等重工业部门大多数关闭或压缩,将原属陆、海军部的404个军工厂、505个重化工厂置于占领军监控之下,进行强制性改造。其次,将许多用于为战争服务的研究机构进行改组,更换其研究项目和内容。例如将原来的中央航空研究院合并到铁道技术研究院内,东京大学的航空研究所解散,改组为自然科学研究所,

等等。其三,解散有关科研领导机构,清除其间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1945年9月,占领当局就解散了作为领导全国科技工作的中枢机构—技术院。1945年10月,对包括滕原晓平、八十秀次、松前重义等部分军国主义分子进行了清洗。总之,在战后初期过渡时期,由于日本人民的推动、占领当局的强制性命令和日本政府的努力,旧的日本科技体制在组织、人事、各项法制机构等方面都彻底崩溃,新的科技体制逐步确立起来。从此,日本科学技术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日本在战后科技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情况,采取了许多鼓励科技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并由此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第一,充分利用原有的“能量”。二次大战结束前,日本的军事科研和技术都拥有一定的水平。战后通过占领当局和日本政府的努力,使其迅速转向,把军事技术屯军事设备用于民用科技事业,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就。同时,战争结束以前,由矛战争的需要,日本政府相当重视军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科技意识、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注意加强“青少年的技术训练,在社会上普及科学技术的教育,使国民生活科化”。③因此,战后日本得以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才优势、民众坚韧不拔的传统精神、超前的科技意识、强烈的竞争欲望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的、强有力的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战时的军事科技体制崩溃后,在占领当局的倡导和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开始着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全国性的学术领导机构。1947年1月,召开了学术研究体制发起人会议。同年8月,组成了“学术体制改革委员会”,研究讨论建立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的问题。同年,美国学术代表团抵达日本,指导日本学术机构的改革。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49年1月,日本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由政府领导的学术领导机构—日本学术会议,负责领导国内科研工作的开展。该组织机构十分庞大,由以会长为首的210名议员组成,下设7个部和众多委员会。1956年6月,国家又设立“科学技术厅”,负责协助政府制订科学研究的方针政策,配合各省、各主管部门领导全国的科学工作。1959年,政府又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作为政府发

展科学技术的最高领导和咨询机关,由政府首脑直接领导,其任务是制订国家科研总方针和长远科研规划目标,日常工作则由“科学技术厅”和‘学术委员会”掌管。这三个强有力的学术领导机构,对战后日本科技事业的发展,从组织、制订目标计娜及保证顺利发展等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广泛建立科研机构,网罗科技人才。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究机构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结构合理、人才密集。中央级的科研机构人员众多,实力雄厚,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到1973年初,科学技术厅所属的研究机构有六义个,科研人员1656人,1972-1973年度科研预算经费达890亿日元。④此外,各省、各大学、各私人经营单位都建立了众多的科研机构。例如,通产省下设工业技术院,包括十三个科研、实验所,研究领域涉及金属、力学、宇宙火箭、原子能量转换、化学、自动化控制等。大藏省下设财务研究所,邮政省下设电波研究所,文部省下设统计数理研究所、劳动卫生研究所等等。大学是日本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70年代初,日本共有880多所高等学校,许多大学都设立有科学研究机构。在私人企业中,科研机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据1972年统计,拥有10亿日元资产以上的大公司75%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机构,10亿日元资产以下的公司44写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所(室)0 1980年的统计材料显示,日本共有972个科学、技术研究所,其中688个是国立、县立和特别法定的。此外,较大的公共组织和私人企业都有自己的专门研究部门,其数目无法准确统计。⑤在自然科学方面,日本每一万人中有26名科技人员,仅次于前苏联(56人)和美国(28人)居第三位,高出德国((16人)和法国(13人)。

第四,为发展科学技术而大力投资。大力投资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日本政府和人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下了大力气。从1961/1962年度到1972/1973年度国家对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设计工作拨款总额由593亿日元增加到3740亿日元,增长了约六倍;政府另拨款给高等学校和国家研究机构的定货(科研项目)补助金,也由118、亿日元

增加到838亿日元。⑧到80年代,日本进一步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和政策,一官方也随之大幅度地增加科研投资,1982年,日本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费用达F J1800亿日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 20o0'D1991年度,政府批准“科学技术厅”的预算经费就高达522亿日元,该项经费首次突破五千亿大关。⑧以上这些尚不包括国家直接参与的大规模科研项目,如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大型电子计算机等。除此之外,私营企业对科技研究的投资总额比国家还大,占全国科研经费总额的7000。例如日立公司1984年科研经费为2100亿日元,占其销售收人的7. 30o,而最多的是化学工业凯法公司,其研究开发支出费用达到销售收人总额14.70o0。在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中,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费超过了其设备投资,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由此不难发现,日本的科技投资至少有两大特色:首先,一般国家的科研经费主要是由国家拨款,而日本更主要的是依靠运用国家职能调动、组织私营企业和社会各种力量筹集资金,不仅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而且巧妙地调动和照顾到了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利益,从而使日本科技进人了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其次,日本科研经费的绝对数字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多,但它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级,这表明了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的重要性。

第五,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战后日本科技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也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最突出的特点。40年代,日本的技术设备水平大约落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二十年。战后,‘当国力有所恢复后,日本政府就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即“吸收性战略”,作为坚定不移的国策。在具体作法上,主要是购买外国最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基础技术的专利权。1950年一1972年共引进11786项,年平均增长率在30%以上,技术引进的支出占研究开发活动总经费的45%左右。由于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不但解决了日本工业现代化问题,而且缩短了日本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年限,使日本工亚产品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引进技术的代价是沉重的。在经费上不仅要支付专利权费用,而且要花很大一笔支出购买专利资料使用权(即专利使用费)。日本是世界上购买专利经聋支出最多的国家。即使如此,日本政府和企业仍然忍受巨

大的牺牲而拼命引进技术,这主要是由于战后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现实决定的。日本有远见的政治家和企业家清醒地认识到,时间已成为击败竞争对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毅然决定走引进技术的道路而寡得时间。据统计测算,日本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新产品的工艺,从开始研究到投人生产,平均需要三年时间,而利用外国工艺技术,则仅用一年半时间。日本以牺牲金钱为代价,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了世界技术强国之一。

第六,着力于国产化。“国产化”方针是战后日本历届政府非常明确并着力追求的目•标。在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不是盲目行事,而是注意在引进后进打价侧分解,不得个别改良或综合改革,制造出具有、日本特点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日本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为了节约能源,日本钥铁企业1975年前后引进了法国的握式内流方式和苏联的干式轴流方式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炉顶压发电设备。日本分析了这两种设备的优缺点:认为法国的设备效率虽低(75%),但结构耐灰尘;苏联的设备效率虽高(830o),但需要预热,涡轮常因灰尘积落而停止运转。日本有关技术部门经过四年的研究、改革,扬长避短,制造出了日本式的“湿式轴流离护顶压发电设备”,它不需预热,可连续运转半个月至二十天,利用变喷技术,使高炉开工率的高低可以调整。这一改进设备很快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可见,日本科技由完全移植、模仿到个别改良、综合改革,直到技术产品国产化,,是日本技术发展的一大特色,它使日本的科技水平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除上述科技发展途径外,日本科技发展有特色的傲法还较多,比如充分利用“科技超前意识”,做到应用一代,筹备一代,研究一代;在各个时期注重利用“拳头”科研成果带动几个行业高速发展,一推动各个领域科技进步等。第二次世界大战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日本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首先,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推动,占领国(美国)的支援帮助,军事科技经费支

出少,自然资舔块乏等客观因素在日本科技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战,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给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这场战争,许多国家都认识到经济实力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实力乃至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战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浩劫也给各国提出了空前尖锐的问题,即大力发展经济,恢复国力。而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技术立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因此,战后整个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高潮。日本科技正是在这种政治、经济形势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二、二次大战后,美属为了自身的政洽经济目的,以同盟国身分,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开始对日本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和帮助,其中亦包括科学技术在内。早在1947年8月,美国就派出一个科学情报调查团到日本,对日本科技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帮助其制订发展计划和措施。尔后,在科技经费、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以大规模援助,在“占领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复兴基金”的名义下,给了日本23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在“美援”的刺激下,日本经济的复苏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在以后日本的科技引进和科技市场的开拓等工作中,美国一直是日本最大的合作伙伴。 战后日本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使用科研开发经费方面相比,有自己凸显的特点,那就是用于军事的科研经费开支最少。战后日本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不以行使武力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永远放弃战争权,不以战争为国策。这对于日本经济和科技的非军事化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科研开发经费的使用上,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西德)都把相当一部分用于军事科学的研究,而日本这方面的费用只占其总科研经费的2. 4%。这就使日本有更多的资金、人力、财力从事民用科技的发展。

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缺乏的岛国,其自身的条件有着严重的缺陷,石油、铁矿石、原煤、天燃气、木材等资源有50-100%依赖进口。70年代初,日本的资源进口占世界资源贸易的12 0o。历史上日本多次对外侵略扩张,其目的之一,也正是为掠夺海外资源产地。二次大战的结束,宣告这条道路再也无法通行。因此,资源贫乏的“致命缺陷”从笋观上迫使日本走发展科技的道路。可以说,科技强国是日本别无选择的路。

其次,从根本上讲,日本科技的发展,是由于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人士所具有的广阔胸襟和坚韧不拔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大胆而可行的政策措施所促成的。这里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把整个国家经济置于世界的惊涛骇浪之中,驶向世界强大的竞争市场的海洋,并在国内逐步改革体制。国家鼓励企业向世界市场进军。经济的腾飞有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革新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因此当日本政府为发展科技而采取大力投资、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广泛建立科研机构等重大措施时,能够在国民尤其是企业中得到积极支持,使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从日本出口贸易增长中可以窥视其科技发展状况。60-70年代,出口贸易硕年均增长16. 9%,其中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品出口占有很大比重,1970年达到94. 8000

第二,注重加强国民教育工作。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批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他们是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和新发现的源泉。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正因为战后历届日本政府意识到发展教育与科技腾飞的关系,因此战争刚刚结束,日本就着手进行教育改革。废除军国主义教育,鼎新教育体制,实行学校教育自由主义化、教育行政民主化等措施,不断扩大教育投人。日本教育经费从1950年的15988亿日元,增加到1972年的722439亿日元,增长了近50倍。在政府行政费用中,教育经费长期保持在20%左右,高出美国((15 Yo)、前苏联((160o);英国(1300)、前西德((1200)。由于高度重视教育,日本培养了大批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60年代,大约近800万毕业于初、高中的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于各个部门,主要是工业部门。高等院校更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高级科技、管理人才。从1951-1973年,各类短期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近150倍,正式大学毕业生增加了15倍,硕士学位研究生从3000人增加到12000人,每1000。人中有26人从事各种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使日本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意识得到极

大提高。所有这些,都为日本科技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从发展科技的角度看,日本的教育至少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重视学校教育和技术教育。表现在重视教育普及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形成了由低到高完整的学校教育结构和体制,从而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其二,注重在全民中进行科技意识教育,不断健全“技术突破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体制,通过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培养各行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第三,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日本企业界和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思想。“企业的生存依靠科技进步”早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因此日本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让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各工业企业广泛设立科研机构,拿出巨资投人到科学研究中,为企业发展获得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科研机构是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源泉,企业是科学成就的试验场,只要有前途的科技成果一问世,便可迅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生产力,应用一代,筹备一代,研究一代,正是日本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科技良性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它既保证了科学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也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迅速转化。

以上通过对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转型和起步、途径、原因的分析,不难看出:战后 日本科技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充满了日本人高睹远瞩的胆魄,扎实而细致、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态度和求实精神。 同时,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和借鉴。其一,让本国科技在世界科技大潮中去搏击、成长,发展科技的目标始终盯住世界最前方,才易于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其二,高度重视发展教育,着力培养各类科技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民的科技意识;其三,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要敢于牺牲眼前局部利益,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同时注意“国产化”,树立强烈的“输入是为了输出”的科技竞争战略意识;其四,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使之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其五,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以上几点,对于我们加快改革步伐,实施“科技富国”、“科技

强国”,以及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都是值得借鉴的。

日本实施科技创新立国的政策措施:

日本把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视为国家的3大支柱产业技术。在这3大领域中,网络、软件、计算机制造、自动化高速公路系统等技术已经或正在实用化。除此之外,日本把3大支柱产业技术细分为16项,即直喷式马达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新型移动电话、兆兆位光通信、兆兆位光纤、超级智能芯片、并行计算机、半导体超级晶格元件、高清晰度彩电、超级气垫船、超大型客机、新型玻璃、生物降解塑料、二氧化碳处理及地下物流网络技术。

目前,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心(IMD)将日本的综合国力从国际排行第4位降到了第16位,但其科技单项地位一直保持在第2位,仅次于美国。在上述16项中,日本的直喷式马达汽车、新型移动电话、兆兆位光通信,超级气垫船、高清晰度彩电、兆兆位光纤、新型玻璃、地下物流网络等技术是世界领先的。

日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自己所处的地位,科技立国的方针没有改变。为了保持自己经济大国的地位,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21世纪日美科技仍将有广泛合作,同时更有激烈竞争。

日本认为,21世纪能改变企业面貌的主要技术集中在下列9项,即智能高速公路信息系统(ITS)、新型汽车、新一代电视、电子商贸及电子决算系统、家用数字终端机、生物工程、精制陶瓷、太阳能和高性能住宅。其中,ITS主要包括汽车卫星定位、自动收费、安全行驶、交通量调控等技术,涉及建设、警察、通产、运输、邮政等5大部委。这一庞大项目预计今后20年在日本国内创造54万亿日元规模的市场,而在国际上,其世界市场

规模可达200万亿日元。在新型汽车领域,日本正开展避免事故、全自动行驶、车辆基础、防车灾扩大、碰撞安全和车灾预警等6大技术研究。21世纪汽车将朝着电子化、安全化、全自动、保护环境及创造更舒适的汽车社会的方向前进。电视问世45年来,从黑白变成了彩色,屏幕尺寸日益多元化,宽体电视、直角平面电视、镜面电视、壁挂电视先后问世,大容量数字播放技术更使电视节目日益丰富。日本预计2005年使光纤进入每个家庭,届时家里的PC机、手机、家用电器、办公机器都可连成一体。电视将朝着轻、薄、长、大的方向发展。IC卡的容量将发展为接触式磁卡的百倍,一卡在手,储蓄、取款、结算等业务均可完成。有了IC卡和因特网,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享受现代生活。目前世界IC卡的年发行量约为5亿张,而2000年后将骤增到20~50亿张。金融机关、流通服务业自不待言,就连生产厂家、贸易公司亦将被卷入这一巨大市场。生物技术是21世纪日本重点抓的一大技术领域,日本坚决禁止克隆人,而对生物工厂和克隆的派生技术将大力研究开发。对转基因植物,必须引导民众的意识革命,否则就不能推动转基因作物的大发展。随着人体基因组密码的破译,医药开发将有长足的发展。

为了迎接21世纪的科技挑战,日本正在修订科技基本计划、宇宙开发大纲,调整原子能发展计划,进行政府省厅(部委)再编,出台了“为变革经济结构和创新的行动计划”,在生物生命科学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新法规,这些都为21世纪日本科技的再腾飞打下了必要基础。美国竞争力评议会(COC)1999年发表的“技术创新能力变动表”的技术创新能力排序显示,日本在1999年以前是排在美国、瑞士之后,但自1999年至2005年将排在首位。与此相反,美国1995年排序第一位,1999年退居第3位,2005年将跌至第6位。日本产业技术竞争力委员会的问卷调查对14个领域239个项目综合评判,结果表明,21世纪日本在家电信息、生产技术及其体系、新材料、电子元件等4项上将领先美国,只在生物技术、软件技术、通信系统、医疗技术、经营人才等5项上落后美国,其余将与美国难分伯仲

五、日本客户谈生意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国际商务谈判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幕就是谈判中的较量,即使你准备得相当充分,如果在这个实际运作中把握不住,往往前功尽弃。

一、非事务性接触阶段

商务谈判中,我们习惯于5~10分钟寒暄后便进入谈判主题,而这对日本人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在与日本人谈判中,高层官员的作用只是礼仪上的,通常在谈判后参加签署合同。有时,他们也参加早期的非事务性活动,地点选择在饭馆、高尔夫球场等非正式场所。一位日本高级主管人员说,98%的话题与体育、政治和家庭有关,只有2%和商业有关。许多日本公司有他们高层主官的情况简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和日本高层主管谈话时,说什么并不比怎么说重要。日本高层主管往往会对对方公司的正直、可信、履约能力做个整体判断。另外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1)名片可以交换也可不交换。当两方总裁相见时,名片并不需要,但要准备好日文名片以备交换。

(2)带点小礼物是必要的,像印有本公司标志的铅笔、领带及其他装饰品,但像象征恶化的裁纸刀、剪彩刀是不合适的。礼物互换只表示心意,太贵重礼物不合适。

(3)在欢迎仪式后表达双方将来真诚合作的愿望是必要的,要注意表达必须间接和暗示。如:我们很高兴,将来能对贵公司有所支持;我们以自己产品的高质量而自豪,希望你们能分享;贵公司和我公司很明显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目标。

(4)下面这些做法是不合适的,如:如果我们能在价格方面达成协议,那其余问题是次要的;有关我俩公司的分配计划会对我们都有利。最后,当高层接触在我方举行时,应感谢对方的到来,并接送到宾馆,最初的会谈最好在客厅气氛中举行,而不应在办公室。要注意的是高层领导并不是讨价还价的对象,这不是他们的职能。

在日本,一般行政人员的非事务性接触典型途径如下:日本谈判将在某个下午较晚时邀请谈判对手和介绍人到日本公司见面,在那儿参观并进行些事务性闲聊,下午6:00左右,日本将建议吃晚饭,通常由他们选择餐厅和付帐单,你将没有付款的机会,因为你看不到帐单,此时,商业话题仍不合适。晚饭后,日方将建议到酒吧聊一聊,这样一直到晚上11:00左右,以安排将来会见的日程。通过这段时间的交流,只有一些模糊的双方合作意向,值得提醒的是:交换名片是必要的,离开办公室时赠送点小礼物。

二、事务性信息交流

(1)表达信息

日本人列出问题的方式类似于中国旧叙事诗的三段式:情景介绍——详细描写——道出主旨,只有经过很长时间说明,才说出自己的目的。其次是提出问题的次数,日本人会不断地重复问问题,甚至许多人会问同一个问题,通常让我们发怒,“难道他们不相信我的话。\"其实这与日本人集体决定有关,我们要有耐心并准备足够信息,但也要适时地控制他们的提问。(1)“我昨天已和某某先生谈了这个问题,不过我于重复……\"或者“这是我以前讲过的同一个问题,但我再重述一下\";(2)写下被问的问题,以便与日本人分享;(3)一般地,重复的问题,第二次回答时花10分钟,第三次只花1分钟,当第四次被问时,合适的反应是沉默或转移话题。

(2)获得信息

幸运的是你的日本对手重复问你的问题时,会暴露给你更多的信息,当你从会谈纪要上看到,如果日本人6次询问送货日程,只有两次询问服务合同,那他们看重的是送货时间。从日本人处获得的信息,需要经过认真推敲,如果你问日本人有关你的报价时,他们会说:“噢,它看起来很好。\"很可能他们内心认为这很糟,让我们解释一下这三条不可测的行为:集体决定,任何人无权代表集体讲话;想保持和谐关系;我们不能明白那些微妙的非言请的否定线索,如面部表情、眼神等。[下接巧施妙招与日本客户谈判!( 要真正了解需要建立非正式的交流渠道,而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渠道须由较低级行政人员去完成,这也是谈判团里要有低级行政人员的原因之一。这里有一个例子说明非正式交流的重要。一家美国大公司寻求和一家日本小公司合作,谈判在主管人员之间没有取得结果,虽然日方主管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兴趣,但似乎仍犹豫不决,美方决定采取“等一看\"的战略。但6个月后什么也没发生,过后,美方公司的低层行政人员受到日方低层行政人员的邀请,一杯茶后,日方解释了推迟的原因,“我有一些事要告诉你,但我的老板却不便对你的老板讲\他讲出了价格和公司更名的问题,其实,如早提出,问题早就解决,但是日方认为在谈判桌上向一个高地位的买者提出反对是不合适的。

六、日本文化禁忌

日本人一对男女上街,女子右边走;挽手行走,则女子挽男子。三人上街,中间位置最受尊敬。

日本人送礼时,多采取样作法: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礼品,收礼人转送给别人,个人再转送给第三者。日本人对装饰有狐狸、獾图案东西甚反感,狡猾狐狸贪婪象征。到日本人家作客,携带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菊花。接送礼物要双手,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人一定会提及礼物事并表示感谢。送礼物忌送梳子,梳子发音与死相近。一般人要送菊花,菊花一般王室专用花卉。

日本人有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连谐音一些词语忌讳列,如数词“4”发音与死相同,“42”发音死动词形,医院和饭店一般没有4和42病床和房间。用户电话忌讳用“42”,监狱一般没有4号囚室。“13”忌讳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没有“13”号停机坪。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吉和凶兆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生理缺陷,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称残疾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眼睛自者,称聋子耳朵自者等。

日本从四月一日到七日叫绿化周,包括街道绿化日、宅旁绿化日、学校绿化日、荒山绿化日、交通绿化日、绿化树木保护日。日本人抽烟多喜欢自己抽,少主动敬一支,日本人认香烟有害身体。日本人一有伤风咳嗽,外出时戴上白色口罩。日本人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个动作表示骂“个老爷子”,毫无赞赏意。用小拇指表示“情人”。

高声说话,定睛凝视人,手插衣袋里及用手指指人,都会认对人恭敬。交换名片时忌讳从屁股后兜里掏出或装入,对人极尊敬举动。忌三人并排合影,站人间人有受制人嫌。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认祸单行;寄信时忌倒贴邮票,它暗示断交。到日本人家作客应预约先,非请莫进,非请莫坐,忌讳窥视卧室,得翻弄除书报外东西。忌讳众人面前接吻、拥抱。朋友一起时单独一个人吃口香糖类东西。

日本人穿衣都右向掩衣襟,人死下葬时,要左向掩衣襟。与现实阳世完全相反阴间,死者装束要与人间相反。日本人会买左向掩衣襟服装。结婚时,如果日本新娘身传统和服,忌羽织(外褂),江户时代禁止女性羽织,后只允许深川艺妓穿,现新娘婚礼上绝穿羽织。犯禁忌引发吉利或降低身份。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们喜欢紫色,认紫色悲伤色调;最忌讳绿色,认绿色祥色。日本人忌讳荷花,认荷花丧花。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花,日本人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东西或礼物,它皇室家族标志。日本人喜欢图案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日本人一般吃肥肉和猪内脏,有人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一勺盛好一碗;能饭盛得过满或带尖。作客人餐时,忌讳只食用一碗说够,第二碗饭象征性,应要求添饭,只吃一碗认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卫生和礼貌举止;日本人用筷子时忌筷子放碗碟上面。

用餐时,能筷子插盛满饭碗上。死者灵前供桌上往往筷子摆成种形式。

给客人盛饭时,禁忌整锅饭一下分成一碗碗份饭,过去给囚犯盛饭时多采用种方法。

吃饭时禁忌敲饭碗,据说人们迷信敲碗声会招饿鬼。

忌讳往糕上撒盐和撕拉吃糕。

忌讳锅盖上切东西。

忌讳往白水里放汤。

过筷饭菜和动过口汤,能吃到一半剩下。携带食物外出郊游时,禁忌吃剩东西丢山里。据说担心吃剩东西会招鬼魂。

忌讳红豆饭浇上酱汤吃。迷信样做会结婚时遭雨浇。

带腥味儿食品禁忌用作祭祀神佛供品。

供过神灵食品忌讳让女孩子吃,认样做会女孩长大后姻缘合。

宴会上餐时,忌讳与离得较远人大声讲话。讲话时禁忌动手比划和讲令人悲伤或批评人话。

有关红白喜事宴会上,禁忌谈论政治、宗教等问题。

较大型宴会上故要中途退场时,禁忌声张,否则会主人欢,人扫兴。

餐时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忌讳含食物讲话或口里嚼东西站起,否则会认缺乏教养。

日本人饮食中禁忌,日本同地区或家庭有许多。譬如有人家正月忌食杂煮;有村或部落忌食鸡肉或鸡蛋等。,吃饭或喝汤时发出声响,日本人仅忌讳反欢迎。种行往往认用膳者对饭菜赞美或吃得香甜表现。

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懂。谈判时,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若点头同意,日本人会认将给一笔现金。日本,用手抓自己头皮愤怒和满表示。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受欢迎,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倍数,日本民间认“2”个数字容易导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礼品包装纸颜色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祥,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礼物应该包装好,要用白色或色彩明亮包装纸,日本文化里,白色象征死亡,明亮颜色则会显得过分花哨,够庄重;要出人意料地拿出礼物,拿出礼物前应

该设法婉转地告诉客人,说准备一份小小纪念品; 如果和一班客人会见,要向全体赠送一份礼物,要向团体一个人送礼;如果向全体客人送礼,要有人集合过后再赠送。只向团体里某些人送礼,会看作非常失礼行;

日本人接待客人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们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流行宴会,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习惯。商界宴会大宾馆举行鸡尾酒会。日本人没有互相敬烟习惯。拜访日本人家庭,要事先约好。进入日本人住宅时必须脱鞋。日本访问时,窥视主人家厨房礼貌行。日本没有请同事到家与全家人交往习惯。日本人从工作带到家里,妻子参与丈夫事业美德。

与日本人交谈,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三人上交谈时,注意要冷落大部分人。交谈中,要打听日本人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男子和妇女要用“年迈”、“老人”等字样,年事越高人越忌讳。公共场合少说话好。乘坐日本地铁或巴士,少能看到旁若无人大声交谈现象。

日本人饮食中禁忌,日本同地区或家庭有许多。譬如有人家正月忌食杂煮;有村或部落忌食鸡肉或鸡蛋等。,吃饭或喝汤时发出声响,日本人仅忌讳反欢迎。种行往往认用膳者对饭菜赞美或吃得香甜表现。

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懂。谈判时,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若点头同意,日本人会认将给一笔现金。日本,用手抓自己头皮愤怒和满表示。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受欢迎,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倍数,日本民间认“2”个数字容易导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

万或7万日元。礼品包装纸颜色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祥,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礼物应该包装好,要用白色或色彩明亮包装纸,日本文化里,白色象征死亡,明亮颜色则会显得过分花哨,够庄重;要出人意料地拿出礼物,拿出礼物前应该设法婉转地告诉客人,说准备一份小小纪念品; 如果和一班客人会见,要向全体赠送一份礼物,要向团体一个人送礼;如果向全体客人送礼,要有人集合过后再赠送。只向团体里某些人送礼,会看作非常失礼行;

日本人接待客人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们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流行宴会,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习惯。商界宴会大宾馆举行鸡尾酒会。日本人没有互相敬烟习惯。拜访日本人家庭,要事先约好。进入日本人住宅时必须脱鞋。日本访问时,窥视主人家厨房礼貌行。日本没有请同事到家与全家人交往习惯。日本人从工作带到家里,妻子参与丈夫事业美德。

与日本人交谈,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三人上交谈时,注意要冷落大部分人。交谈中,要打听日本人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男子和妇女要用“年迈”、“老人”等字样,年事越高人越忌讳。公共场合少说话好。乘坐日本地铁或巴士,少能看到旁若无人大声交谈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