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必修1 地理: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

2021-10-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及解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依据课标,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画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标准”不要求识记三种循环的概念,并且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相互联系的水体,能利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达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第二部分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计,介绍了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接着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要能“读”“说”“画”,会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学情分析

由于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经了解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河流等知识点,也具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这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打下基础。再加上导学案的使用,一些基础知识上课就不用讲授了,重点放在探究的问题上,解决了以前课堂容量大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画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体的运动转化与更新规律,能够让学生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地理意义 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水圈的构成、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水循环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四幅图片:瀑布、云、雨、雪,播放《小水滴的自述》视频,让学生随着小水滴穿越时空,进行一次旅行。 引入新课教学。 【板书】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板书】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 水体组成 2、水圈的构成

指导学生读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4页图3.1和第一、二段文字),填出导学案1、2横线上的内容。(学

生自学)

3、水体的关系

指导学生读图3.2并结合课本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流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域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多媒体动画演示“河流水与潜水的关系图”,探究1:河流水与潜水的关系

河水什么时候补给潜水?潜水什么时候补给河水? 探究2:98年长江流域发洪水例子分析水体怎么补给的?

探究3:在《红楼梦》六十九回中秋桐所说的话“我和她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她?”“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

引导过渡:从分类上来看,不管是补给还是转化,总归自然界的水它都在发生这联系,这样的联系如何用运动的眼光来看,它是怎么样的呢?(循环、运动)引出水循环。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________、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_________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读图3.3“水循环示意图”,让同学们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陆地内循环 flash 动画演示三种类型

活动1:全班学生动手,画“水循环示意图”,并能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活动2: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成果:学生边讲边画水循环的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学生看P56教材内容,从以下材料、图片中让学生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再进行总结。 从以下材料、图片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呢?

(1)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曾断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降水总量和蒸发总量的比较 (3)黄土高原地貌 (4)舟山渔场、黄河流域水电站分布图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总结:

(1)维持地球上的水不断更新。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李白曾写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问这句话正确吗?(学生讨论) 教师播放有关黄河断流的视频,学生观看后结合课本P55—56的文字进行合作探究: (1)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人为因素有关? (3)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最后展示: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图片

课堂小结:对照板书,带领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课外拓展: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例如浍河、濉河等),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当堂检测

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图1),回答第1题。

图1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1、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浙江是“江南水乡”,但水乡亦愁水。结合漫画“挥汗如雨”(图2),完成2-3题。

2、造成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 ( )

A、时空分布不均 B、需求结构不合理 C、人均拥有量少 D、生产利用效率低 3、漫画中人类过度的行为最可能导致 ( )

A、水质下降 B、地面沉降 C、降水增多 D、土壤酸化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组成 2、水圈的构成 3、水体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概念

2、类型及主要环节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学反思:

我对于这次上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多,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有些方面做的还不错,有些方面存在不足。现反思如下:

本节课我认为的优点有:

1、播放《小水滴的自述》视频,让学生随着小水滴穿越时空,进行一次旅行来导入新课,创设了一个好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热情一下就高涨了。

2、在“水圈的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读图和阅读第一、二段文字,自学为主,完成导学案的内容,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图3.2讨论“读图思考”部分,完成读图思考1、2,让学生了解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接着动画演示“河流水与潜水的关系”图,归纳出一种水体补给另一种水体必修满足的条件,最后探究生活中的实例:以98年长江流域发洪水分析水体怎么补给的和《红楼梦》里所说的话“井水不犯河水”是真的吗?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举例恰当,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地理生活化。

3、播放水循环三个类型的flash动画,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小组讨论画水循环示意图,然后派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成果(有个男同学直接冲到讲台开始讲解)边讲边画水循环示意图,画、讲效果非常好。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好,给学生充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最后用李白将进酒里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正确吗?(讨论)学生看P56教材内容,从以下材料、图片中过渡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再进行总结。播放有关黄河断流的视频,学生观看后结合课本P55—56的文字进行合作探究。最后课外拓展: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例如浍河、濉河等),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做到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4、由于使用了多媒体和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很好的辅助了教学难点的突破,增强了教学效果,知识容量大,课堂效率高。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1、板书不多,过多的依赖多媒体,并且板书随意性较大。

2、教学过程中的过渡有的处理的不够好,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要注意前设内容与后续内容的内在有机联系,注意新课程思维的完整性与教学知识体系想结合。

3、学生回答问题后鼓励不足,应及时进行正面评价,不能简单归结为对不对,还要强调为什么,有的语言不够精炼。

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止境。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自己,创造出高效优质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