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玛依拉变奏曲》看胡廷江的创编艺术

2021-12-28 来源:客趣旅游网
程明 《从<玛依拉变奏曲>看胡廷江的创编艺术》 从 玛依拉变奏曲 看胡廷江的创编艺术 程明 摘要:胡延江老师在作曲及伴奏上有着很深的造诣,本文选取胡廷江老师经典曲目《玛依拉变奏曲》进行研究,主要 从民歌《玛依拉》与花腔的创造性融合、词曲搭配、伴奏运用三个方面研究胡延江的创编艺术。 关键词:玛依拉变奏曲;胡延江;创编艺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胡廷江先生创作的《玛依拉变奏曲》将民歌《玛依拉》与西洋作曲技术有效融合,为民歌艺 术化做了重要的一步,将花腔技术、伴奏技术都在舞台上进行了精彩的呈现,这是值得我们系统研究和学习的。本文主要从 民歌《玛依拉》与花腔的融合、词曲搭配、伴奏三个方面进行细致论述。 一、民歌《玛依拉》与花腔的创造性融合 民歌《玛依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哈萨克族民歌,歌曲轻快优美、高亢嘹亮,深受人们喜爱,此曲是由王洛宾先生采集 改编而成,并由殷秀梅、宋祖英、常思思等多位歌唱家精彩演唱,使这首歌曲家喻户晓。 《玛依拉变奏曲》发表在了《音乐创作》杂志2o15年第7期上,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胡廷江老师创作的《玛 依拉变奏曲》一经问世,就由著名歌唱家常思思演唱,通过其精彩的演绎,呈现了歌曲的音乐魅力,使这首作品广为流传。 这首作品延续了民歌《玛依拉》的歌词,在旋律上进行了加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副歌创作,在结构上进行了扩 充变奏,使之成为了花腔女高音的最爱之一,使之时常在音乐会上呈现。 从曲式结构来看,民歌《玛依拉》运用的是中国式的起承转合结构,与西方的单二部结构相似。《玛依拉变奏曲》运用 的是变奏曲式,与民歌《玛依拉》相比,此曲在结构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玛依拉变奏曲》第一次呈现时采用了民歌《玛依 拉》结构,之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变奏:第一次变奏在结构上仍然保持了主题的结构,但每个乐句都由于花腔的加入而变长, 且乐句更加具有表现力。第二次变奏一二句结构与主题一致,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一次变奏长度几乎一致,但在调性上变成 了A大调,与主题调性E大调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三次变奏与主题很相似,只是在第一次的主题基础上又加了一个乐段,第 一二乐段与主题一致,第三乐段是专门加的花腔乐段,不但使本曲的结构进行了扩充发展,而且在调性上再现了主调。 另 外,本曲还加入前奏、尾声和不少间奏,这些也是结构的重要部分。 从旋律上看,两者皆属于欧洲乐系(按照王光祈的划分民歌标准),调性都在大小调基础上。旋律时常出现“四度音程”, 这些是非常具有特色的。《玛依拉变奏曲》与民歌《玛依拉》对比,在旋律上发展手法一致,前者是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展开, 使乐曲无论在音高上还是在长度上有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花腔的运用及副歌的运用上。本曲花腔中主要使用了音阶式或 半音阶式的进行推高潮,使本曲在音高和音域上都进行了扩充,不再是好听,而无法表现技巧,此变化吸引了一大批花腔女 高音演唱,使之成了声乐大赛的常用曲目。副歌进行亦主要以音阶式的级进为主, 使之平稳发展,有序进行,逐渐推到高 潮,推到乐思的展开和联想。 从作品创新来看,该曲充分吸收了民歌《玛依拉》的歌词和旋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自己熟悉的西洋作曲技法知识, 将乐曲在伴奏上和旋律上、衔接上(主要指前奏、间奏和尾声)都有了质的变化。 这种中国经典民歌与西洋技术结合的方 式受到了我国人民的广泛认可,给花腔女高音们创造了一首展现自己独特音色和音乐的经典名作。 二、词曲搭配协调统一 歌曲是歌词和曲子的艺术,两者的搭配非常讲究。民歌《玛依拉》歌词与《玛依拉变奏曲》几乎一致(不一样的是《玛 依拉变奏曲》在花腔部分有很多衬词)。在词曲搭配上有相似处和不同处,下面将分别论述。 两曲的相同处:《玛依拉变奏曲》第一部分即主题与民歌《玛依拉》词曲结合完全相同有着直接呈现民歌“原样”的感 觉,欣赏此曲能再现民歌演唱情景,使观众心灵与舞台表演形成强烈的共鸣。第一变奏第一乐段除了花腔部分不一样外,其 余全一样,这些相似的部分好像树根,生出了许多树枝和绿叶(此处指花腔)。第三次变奏是先把原曲再现一遍之后再进行 花腔的演绎,这一次再现不但再现了调性、旋律,更在提示欣赏者此曲的出处是歌曲《玛依拉》,此曲的歌词与旋律高度融 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两曲的不同处:在变奏1中第一二句加入了花腔,歌词仅用衬词“哈”来呈现,不但使花腔歌者展现了花腔,而且还富 于人们更多联想,使之更加欢快,使玛依拉形象更加富有想象力。变奏1第旋律完全与民歌不一致,有着焕然一新之感,这 是相同的歌词富于不同旋律的写法,即为词填曲法,在此处运用恰到好处。第四句用延续“哈”的歌词进行发展旋律,别有 一番风味。变奏2头部材料与主题一致,之后进行了升华发展,使玛依拉形象更加逼真。变奏3主要表现在第三乐段,歌词 主要由“啊”构成,仿佛是对全曲的一个总结,使本曲完美收弓。特别是最后的“玛依拉”,再次回到了民歌《玛依拉》旋 律,有着很强的认同感、熟悉感。虽然胡廷江老师在歌词上只增加了“啊”、“哈”等词,但正是因为这些简单的词使此曲 好像插上了联想的翅膀借助优美的花腔旋律翱翔于民歌的海洋。 三、伴奏运用灵活并富有层次性 此曲在伴奏的运用上非常讲究,特别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织体及和声的使用上。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主要表现 在前奏、间奏及尾声上。在前奏的运用上非常讲究,主要分为3个部分:开始乐曲,中间部分,准备引入。开始乐曲部分共 ·51· 2018年第十二期《音乐创作》 7小节,低声部伴随固定节奏XX OX XX以八五度的形式出现,而且前两个音为强音演奏,高声部伴随着节奏化的音阶走句, 两者搭配非常完美,而且节拍为四三拍具有鲜明的舞曲风格。中间部分共有1O小节,前4小节左右手主要使用跳音式的音 阶走句,并且在末小节使用了柱式和弦渐强来推动进入一小节。后6小节主要使用八五度来将前奏推到高超,左手伴随着“一 个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的固定音型,使前奏非常辉煌、欢快富有吸引力。准备引入部分共由2小节构成,主 要使用切分节奏+大跳+音阶式的下行走句进行,为引入乐曲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此曲中间奏也起了非常重要的衔接作用。在第一变奏第二句到第三旬衔接时,主要使用同一节奏模进来推到下一句, ■L,_, _Jt-●、 ,f■, ■ffI 使第三句的进入非常自然连贯。第二变奏前8小节为问奏,主要采用的是主题第一句的旋律及由上下行音列构成,使本曲非 常自然的过渡到第二变奏的演唱部分。变奏3前5小节为间奏,主要采用的还是主题第一句旋律,旋律以八度进行为主,加 深了乐曲的厚度,伴奏以柱式和弦及八度下行为主,并配有少量七连音,起衔接过渡作用。此曲尾声已经和乐曲完全融为一 体,伴奏主要采用固定节奏型及反向进行与歌声一起辉煌结束。 此曲在伴奏织体上非常讲究。在主题第一句时伴奏开始使用分解八五度的形式进行,在第二句结尾时高声部以十六分音 符进行了和弦的转为衔接使之非常自然,第三句第5—7小节时变成了左手长音右手琶音,使乐曲抒情昧非常明显,之后唱“我 的屋檐下”时伴奏变成了旋律并渐慢进行,使乐曲逐渐安静了下来。 第四句伴奏左手变成了音程的持续进行,右手做旋律 下三度进行,不但加强了旋律的厚度,而且还在强的力度下结束。变奏1第一二句整体运用了右手和弦左手单音跳音进行, 这是主要的伴奏,但在结尾时非常讲究,运用了八度上行音列,并进行了下三度模进顺利推到第二句中,第二句结尾以第二 句第2小节头部为材料进行衔接,过渡流畅自然。在第三句时伴奏左手音型虽然和主题第三句一样,但右手却进行了旋律加 花点缀,好像在与旋律对话,营造了美好的氛围。在第4句是最彰显作曲家技术的一句,大量使用了音阶式的走句,配合上 力度的进行,使之非常具有感染力,详见谱例1第4小节。而且还以辅助音的形式连续进行,详见谱例1第5句,并且做模 进进行,使之形成了层软叠嶂的气势。 谱例l 变奏2右手以旋律进行为主,左手以分解和弦进行为主,为有旋律伴奏,但本曲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在结尾处对旋律 进行了变化模仿,使本曲非常富有趣味。在第3句运用固定音型,并使用下行琶音与旋律上行形成了方向对比,详见谱例2 第卜3小节。之后伴奏声部出现了快速的琶音奏法进行,要注意弱的进行,建议每小节踩一次踏板效果更加美好。 谱例2 变奏3首先再现了主题的所有旋律,但力度达到了fff,厚度也达到了顶峰,时常出现八度加和弦的伴奏进行,并且音 阶的使用也非常频繁,使本曲进行了辉煌的再现,并在花腔中完美结束。 结语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民歌艺术化也显得尤为重要。胡廷江老师创作的《玛依拉变奏曲》等歌曲无疑为中国声 乐民族化、艺术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并将西方优秀的作曲技法与我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做到“洋为中 用”。本曲系统研究了民歌《玛依拉》与花腔的融合、伴奏技术及为词填曲技术,如有不足之处还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秋月.浅谈胡延江钢琴伴奏编配中织体运用的艺术特色——以六首声乐作品为例[J].乐府新声2014.02. [2]刘爱珍.胡廷江创作歌曲曲目分析与演唱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张春阳.从《玛依拉变奏曲》看民歌的艺术化[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O2. 程明:太原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