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2期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No.2 2010 第9卷(总第47期)JOURNALOFANh'H VOCATIONAL COLLECE OF ELECTRONICS&INFORMATION TECHNOLOGY General No.47 Vo1.9 [文章编号]1671—802X(2010)02—0096—02 爱的缺失,人生的失败 一论《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戴德 薛菊花 (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阳455002) [摘要]《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托妮・莫里森塑造的最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是完美的黑人女 性形象的代表,她自信、乐观、坚强。然而,派拉特在生活中找不到亲情、友情和爱情;经常处于经济窘迫的状况;对黑人文化 传统的追寻只是出于她自己也不能明确解释的直觉;固守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后代的成长。 [关键词]爱的缺失;黑人文化;人生的失败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1993年,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因在“其小说中利用 被白人射杀,哥哥与她反目。之后的岁月中哥哥一直把她比 幻想的力量以及诗一般的意象描绘了美国现实生活中本质 作毒蛇,拒绝与她复合,兄妹情深定格在童年时代的回忆中; 的一面”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已经发表了8部长 父亲的鬼魂在派拉特孤独无助的时候出现,她把父亲鬼魂的 篇小说,其中《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一部获奖小说。人们普 话当做父亲的教诲,实际上父亲的鬼魂只是在寻找亡妻以及 遍认为它的出版标志着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上步入成熟期,从 表达他被自己的父亲抛弃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成年后的派 此,这位黑人女作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由一名前途无量 拉特营造了并独立支撑着一个有着生理和社会双重缺陷的 的小说家一跃而成为杰出的美国作家”。《所罗门之歌》的 女性单亲家庭:天真软弱的女儿丽巴以及思想复杂的外孙女 主人公毫无疑问是奶娃・戴德,但是莫里森在小说中也成功 哈格尔。丽巴软弱到不能够独立生存,当然也就没有爱别人 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其他的人物形象,并 的能力,而哈格尔因为受到派拉特和丽巴的放纵溺爱,而隐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境况以及他们为 藏她们使她难堪这一事实。因此,在派拉特的生活中亲情是 了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在众多人物形象中自由、 缺失的。 自信、坚强的派拉特成为作品中的一个极精彩的角色,许多 因为没有肚脐,派拉特被当做异类,找不到长久的恋爱 评论家甚至用派拉特质疑奶娃的主人公地位:认为她是黑人 对象,更没有丈夫。她发现:男人可以和有残疾的女人、喝醉 传统的继承者,黑人文化的代言人;连作者本人也对她赞美 酒的女人、带剃刀的女人、女侏儒、小孩子、罪犯、男童、绵羊、 不已:“那是一位完全慷慨大方、自由自在的女人,她很大胆, 狗、山羊甚至某些植物做爱,但是他们不敢和派拉特——一 任何东西都不害怕。她物质的东西不多。她会一些维持生 个没有肚脐的女人做爱。当派拉特的嫂子露丝因为被剥夺 计的本领。她不去干涉别人的生活。她随时准备奉献几乎 了性爱而向她求助时,派拉特一眼看出了露丝的困境。她没 是无限的爱。如果你需要她,她会给你。她对自己是谁完全 有任何说辞,只是递给露丝一盒玉米片,让她咀嚼。磨擦的 清楚。”而本文认为代表莫里森女性理想的派拉特生活在无 嘴唇,咀嚼的牙齿,卷动的舌头,这些都是身体在触摸自己, 爱的世界里,是一个生活中的失败者。 感觉自己。牙齿的运动,玉米的脆硬,咀嚼的快感使露丝被 一、爱的缺失 压抑的欲望、愤怒和伤痛得到了释放,以至于后来,“就像猫 派拉特出生之前,她的母亲已经死去,肚脐的缺失上喻 忍不住要练爪子一样,她到处寻找耐嚼的东西,找不着时,她 示着她缺失了的母爱,;幼年的派拉特在父兄的呵护下健康 就磨自己的牙齿。”读者也注意到派拉特不停活动的嘴使她 成长,她美丽活泼、野性奔放,宛若自然之女,但是很快父亲 的面部表情无法捉摸——她到底是在唱歌,在自言自语,还 }[收稿日期】2010—02—28 [作者简介]薛菊花(1982一),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瞪AD_ 2010.04.20 目圈囫目 寞时所形成的一种习惯。 薛菊花——爱的缺失,人生的失败 第2期 是在嚼东西。其实这也是派拉特在排遣没有爱情的孤独寂 来自非洲,而你的名字消逝了。这尤其成问题。因为那不仅 仅是你的名字,而是你的家族,你的部落。当你死的时候,如 果你已经失去了名字,你怎样跟你的祖辈联系在一起?这是 一派拉特的生活中,友情也是缺失的。她过着一种隔绝于 群体的生活。她受到同族人的孤立,任何消遣娱乐都没她的 份:无论是婚礼上的伙伴关系,还是忏悔时的友好情谊,乃至 黑人区的宗教联系。男人蹙额皱眉,女人悄声窃语,还会把 个巨大的心理的伤疤。”评论家金伯利・W・本斯坦也指 出,对美国黑人来说,要从奴隶制的人身占有关系中赎回自 己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存在,要重塑他们最“原初”的自我,就 必须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确凿的家族历史,来反抗一切强加 孩子推到身后。大家甚至相信她能在五十码以外点燃一座 丛林。虽然她天生是个用宗教迷信方式治病的巫婆,而在吵 架的醉鬼和斗殴的女人中问她能挺得住,有时还能居间调 停,但她没有朋友,更不用说知心朋友。临死前她对奶娃道 出了自己对融人群体的渴望:“我要是多结识一些人多好啊。 我会爱他们大家的。要是我认识的人再多些,我也就可以爱 的更多了。”亲情、爱情、友情的缺失使派拉特的生活变得有 些苍白,进而造成了生活中的悲剧。 二、人生的失败 很多评论家对派拉特称赞不已,认为她是奶娃成长的领 路人,黑人传统的继承者,黑人文化的代言人,但是本文认为 她其实是生活中的弱者、失败者。 派拉特在贫民区独自支撑着一个三口之家,主要的经济 来源是酿私酒。这一职业被认为是不体面的,她们卖酒赚来 的钱就像大海的水遇到一阵热风一样挥发掉了——花在给 哈格尔买冒牌珠宝,丽巴买礼物给男人等方面,有时全家人 甚至面临挨饿的危险。大萧条时期过去以后,人们很少喝私 酿酒,用哈格尔的话说“要是丽巴没有赢到那一百磅的食品 杂货,我们从去年冬天就挨饿了”。到了最后,哈格尔的葬礼 都要用麦肯的钱。对于黑人文化的追随不一定建立在固守 贫穷的基础上,相反女权主义者在《一问自己的屋子》、《第 二性》、《女性的奥秘》、《女太监》等女权主义早期经典中早 就论述了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派拉特的贫穷是她在经济上 失败的表现。 有评论家认为派拉特物质方面的追求不多与她对传统 文化的追寻有关,认为她为了固守传统而在现代城市中建造 了“世外桃源”。《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反映了莫里森的一 个基本主题:认同祖先、认同民族文化,黑人才能获得一种精 神上的超越和真正的自由。小说中强调了一件事情:姓名 (或者说寻根),因为书的首页就写着“父亲们可以翱翔,而 孩子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姓名”。《所罗门之歌》中的人物大 多用的不是真正的名字,例如奶娃、吉他、“医院”托米、“纽 约州”等,而对黑人来说真正的姓名是嫁接历史和现在的桥 梁。莫里森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论述名字的重要性:“如果你 于他们的标志奴隶身份的名字。本斯坦进一步指出:“对于 美国黑人,自我创造和修补残缺的家族过去是两个永远纠缠 在一起的过程:为自我正名势必意味着对谱系的追察修正。 整个美国黑人文学可以被看作一首宏大的谱系之歌,其旨意 在于缝合那些美国黑人的生存历史中留下的裂痕和缺口,归 还它的连贯性。”派拉特没有有意识地追寻自己家族的真实 姓名,也就没有揭开父母的身世之谜,没有形成完整的家族 谱系,没有发现祖辈的飞翔传奇,当然就体会不到融入集体 的归属感,不能对黑人文化进行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她所信 奉的人生哲学以及她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只是黑人文化传统 所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在她头脑中的模糊闪现,所以派拉 特言行的依据只是她的直觉和她想当然的理解。这同时也 解释了为什么她会背着父亲的尸骨而不自知,把母亲的名字 当成父亲要她唱歌以排遣孤立无助。 生活中,派拉特跟麦肯一样造成了后代成长的萎缩。女 儿丽巴是派拉特忠实的追随者,她天真而软弱,除了有好运 气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生存技能,而这个好运气到最后也失 去了。吉他对丽巴的观察:丽巴长着一双婴孩似的天真的眼 睛,长满疱疹的皮肤和毕恭毕敬的态度让人感到似乎她的单 纯可能是一种贫乏。丽巴的思想根本就是停留在幼年阶段。 哈格尔对派拉特的生活方式并不赞同,两岁时,她就见不得 邋遢和散乱。三岁时已经虚荣心极强并开始变得傲慢。她 喜欢漂亮的衣服。派拉特一方面感到吃惊。一方面却以尽力 满足她为乐。她们宠坏了她,而她,作为对她们放纵的报答, 也极力隐藏她们使她难堪这一事实。对后代的培育不应该 仅仅停留在满足物质需求方面,而且派拉特对哈格尔的溺 爱,以及对她与奶娃乱伦的默许直接导致哈格尔的死亡。当 哈格尔半年内六次持刀追杀奶娃时,派拉特每回都要抽她一 顿。派拉特只会粗暴地对待哈格尔,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兴 莹・勃德“对丈夫也太着迷了,过分着迷了。她就像一只母 野鸡那样盯着他看。神经质。神经质的爱情。”哈格尔对爱 情的神经质其实是遗传了自己的曾祖母。(下转第103页) 2010.04.20 ̄XUEBA0 目囵囫目 刘秀珍——从当代文学思潮看大陆金庸热 原作的魅力。 第2期 电脑世界亦不居后,推出了一系列以金庸小说为名的游戏软 下,电视剧虽包容量大但又未免将人物形象固定化,失去了 件和大型游戏《金庸群侠传》等,在网上建立了“金庸茶馆”。 当年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被拍成电影《火 烧红莲寺》,放映13万人空巷,恐也只好局限于某些大中城 市,与今日金庸小说热一比,亦黯然失色。 由此可见,金庸小说在大陆的流行与传播,与当代文学 种种思潮的兴起可谓密切相关。读者、研究者与市场经济的 运作合力形成了金庸小说空前流行的热潮,既让我们充分领 略了通俗文学的魅力与影响力,也给我们留下了有关金庸和 通俗文学的许多思索。 .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运作下的“畅销书机 制”成就了金庸,但也限制了他才力的发挥,陈平原在1990 年著《千古文人侠客梦》中认为,金庸小说未达到理想的境 界,主要是过于依赖市场,制作上重复等。并且金庸小说由 于起初连载于报刊,时间漫长,后又版本众多,金庸本人又曾 经多次修订,导致内容前后不一,而盗版本的良莠不齐,对金 [参考文献] [1]陈思和,王晓明.主持人的话[J].上海文论,1988, (4). [2]钱理群.金庸小说的出现引起的文学史思考[J].通 俗文学评论,[J].1998,(3). 庸小说的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电影拘于时限,往往不能 曲尽其情,细节常常舍去,且在宣传上常为了迎合观众心理, 竭力宣扬其中的打斗与情爱情节,有庸俗化趋向。相形之 [3]丁进.金庸小说研究论稿[J].嘉兴学院学报,2005, (9). (上接第97页) 当哈格尔神志不清地躺在床上时,她们只知道疼爱她, 既然她不肯说话,她们就拿东西哄她。她们给她专门做好吃 的东西;到处给她搜罗礼品,指望能够用这些办法让她清醒 成功难以达到,勉强维持温饱的情况下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追 寻心有余而力不足,固守的生活方式及信条不过是对父亲话 语的误解。派拉特本人不能从黑人文化传统中得到营养,也 就不具备哺育后代的知识和能力,并且所组成的家庭也是存 过来。可见派拉特教育后代的方法多么地简单粗暴。有评 论家认为哈格尔神志不清乃至死亡的原因是白人通过家庭、 在生理和社会双重缺陷的女性单亲家庭,最终导致了哈格尔 的死亡。很多评论家认为派拉特是莫里森理想女性的代表, 而莫里森对自己塑造的这个角色也很满意,但是盲目地追求 学校、媒体等种种渠道宣扬白人文化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这 种文化的冲击直接影响到哈格尔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这样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哈格尔没有上过什么学,家庭与外 皈依传统,而不能用现代的视野来反观和看待传统文化,只 能造成人生的失败。 界隔绝,家里连电都没有,丽巴最后中了电视机也无用武之 地。哈格尔真正的死因还是对爱情的迷恋,她在疯狂购物、 美容时看的广告都是:…米勒吉亚’掺上‘尼娜・莉西’时代 香水可以为初度妇女创造一个甜蜜的私人天地,使他对你专 注如一……令人刮目相看……令人陶醉……”哈格尔对于 [参考文献] [1]粟旺,李文俊编译.美国作家访谈录[M].北京:中 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2]泰勒・格里思(Danille Taylor—Guthrie).托尼・莫 里森访谈录[M].杰克逊: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94. 爱情的专注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而神志不清乃至死亡,可以 说是派拉特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三、结语 [3]托妮・莫里森.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M].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派拉特的生活中存在严重的爱的缺失,她对别人的满腔 的热爱得不到回应,亲情、爱情、友情对她而言都遥不可及。 爱的缺失使得她处在城市贫民区社区的边缘,几乎与世隔 [4]Kimberly W.Benston,“I yam what I am:The Topos of Un(naming)in Afro—American Literature”in Henry Louis Gates,Jr.ed.Black Literatrue and Literary Theory,New York: Routledge,1 990 绝。黑人女性独自支撑一个全由女人组成的家庭,经济上的 2010.04.20_ 强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