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都是精彩的传记作品。
B.《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用设喻阐述道理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C.“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传统对联张贴时,上下联分居右左,上联末尾字用平声,下联末尾字用仄声。
D.谦称多为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尊称多为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大兄、子、贤弟、先生”等。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伎俩 电线杆 励精图治 消声匿迹 B.国籍 坐标系 如雷贯耳 鼎鼎大名 C.讴歌 儒子牛 眼花缭乱 趾高气扬 D.松驰 识时务 怨天尤人 破釜沉舟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 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 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的卓越?没有 的境界,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A.融会贯通 内容 超今冠古 物我两忘 B.炉火纯青 内涵 超今冠古 物我两忘 C.融会贯通 内涵 物我两忘 超今冠古 D.炉火纯青 内容 物我两忘 超今冠古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オ是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真是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孝行”贯穿其发展的各个阶段。 A.③①⑤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5.句子积累——按要求默写句子。
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 ②《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 ③《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__________。 ④《关雎》:__________,君子好逑。 ⑤《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
⑥《纪念白求恩》: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__________。 ⑦《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诗人因听到突如其来的消息而悲喜交加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虽生活清贫,但他们却甘于奉献,李商隐《无题》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就歌颂了老师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6.名著阅读
酒,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请结合《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三部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1)酒,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西游记》中孙悟空乐亦饮酒,如悟空被封为_________(官名)时,众监官纷纷为他设宴接风;怒亦饮酒,悟空得知官职低下,怒回花果山,豪饮间立竿张旗,自称_____________;闹亦饮酒,醉搅蟠桃宴,大闹天宫,这体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2)酒,亦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故事中,尽管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未饮酒,你能说一说故事的起因与酒的关系吗?
(3)酒,还可以影响人物的命运。“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这段文字中“他”是谁?他的命运结局同样有酒助推,请简要叙述。 二、阅读
7.文言文阅读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 A.往之女家 女:女儿 .C.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
B.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D.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闻之于宋君 ..B.以顺为正者 以君为长者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D.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对画线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A.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取得的事。 B.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地活着。 C.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D.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地活着。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段短文都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三段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C.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乙文中所说的“贤者”和丙文中所说的“是人”是同类人,他们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勇往直前。
D.三段短文都是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既克,公问其故 广故数言欲亡 ..C.夫战,勇气也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既反映了乡人的目光短浅,同时也体现了乡人对国事的不关心。 B.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小恩惠的施舍和神灵的保佑上,说明鲁庄公见识浅薄,考虑不周。 C.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但是他能虚心听取曹刿提出的意见,对战争胜利也有一定的功劳。 D.选文详写了曹刿对战争问题的论述和长勺之战的交战实况,体现曹刿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周亚夫军细柳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 军:驻军、驻扎 .B.上自劳军 劳:慰问 .
C.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
D.居无何 居:居住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乃不知有汉 ..B.请以军礼见/ 以刀劈狼首 ..
C.已而之细柳军/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成礼而去/学而不思则罔 ..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出自《史记》,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
B.第②段通过写霸上、棘门与细柳的对比,突出了细柳军的军纪严明,不可侵犯。 C.第③段用正面描写表现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形象。 D.文中的汉文帝是一个深明大义、识人善用的君王。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的“中国脸” 周飞亚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而新建筑美则美矣,却看不出中国传统的血缘,美得有些苍白。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坚固伟岸的古堡、华丽炫酷的教堂,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难道,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
②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以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况且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③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④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⑤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
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⑥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⑦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⑧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⑨习总书记说得好,中国建筑就应该“长一张‘中国脸’”,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中国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却不多,且都被岁月剥去了光彩。 B.古代中国由于材料不足、建筑技术低下,所以木质建筑显得简朴、易朽、扁平。 C.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D.西方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文章首先_________;接着将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差异;最后_________。 3.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有哪些方面不同?请概括。 4.中国建筑怎样体现实用主义?请概括。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
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⑦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⑧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⑨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1.文章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2.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3.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三、应用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一曲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带来生机勃勃的春天气息,现场上千名观众在音乐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昨晚,一年一度的佛山新年音乐会如约而来,并同时通过电视和网络平台直播。
音乐会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分为《昨天·激情岁月》《今天·美丽家园》《明天·奔向未来》三个篇章。除了国外经典曲目,观众还重温了《春天的故事》《红旗颂》等反映时代变迁的曲目。而最让佛山观众感到亲切的是,“星腔”艺术家梁玉嵘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唱《彩云追月》《娄山关》。此外,佛山本地民歌《织出彩虹万里长》改编成交响乐也在音乐会上呈现。而音乐会最震撼的场面,是场内场外40位钢琴家共同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 佛山电视台主办的佛山新年音乐会始于1990年,此后每年的新年音乐会都会邀请国内顶尖的乐团和歌唱家演出。今年
的音乐会由上海爱乐乐团担纲。音乐会还邀请了国内著名歌唱家祖海、“最具发展潜力”的钢琴家宋思衡为佛山观众献演。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15字。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6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经典 重温 《彩云追月》 春天 《奔向未来》 畅想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命题作文 题目:总会想起你的好
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2)半命题作文
岁月匆匆,我们已经走进花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拼搏,少了一份幻想;多了一份感恩,少了一份淡漠;多了一份关爱,少了一份自私;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题目:今天,我多了一份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C 【解析】
C错误,对联尾字为“仄起平落。 2、B 【解析】
A选项应为“销声匿迹”; C选项应为“孺子牛”;D选项应为“松弛”。 3、B 【解析】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运用。选择合适的词语。“融会贯通”的意思是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
理解。“炉火纯青”的意思是: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物我两忘”的意思是:指创作时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超今冠古”意思是:超越古今。句中是形容技术掌握的好,所以选择“炉火纯青”,排除AC,第二空工匠精神“内涵”,不能说工匠精神“内容”,排除D,故选B。 4、A 【解析】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议论的中心。中心是“孝道”。可以采用排除法。④从远古时代的……,下一句显然是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遵循从古到今的逻辑顺序,前后语义递进关联,应为④②,只有A满足。
5、①去年天气旧亭台 ②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④窈窕淑女 ⑤夜吟应觉月光寒 ⑥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⑦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⑧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⑨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此题要注意“萋萋”“鹦鹉”“蓟”“蜡炬”等字词的书写。
6、(1)弼马温齐天大圣敢于反抗压迫、敢作敢当、桀骜不驯、无所畏惧(意思对即可)。
(2)鲁达、史进、李忠三人在潘家酒楼吃酒,隔壁金氏父女因遭到郑屠欺辱而啼哭,鲁达听了申诉,怒火中生,于第二日找得借口拳打镇关西(郑屠)。
(3)范爱农的几个新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他喝醉了,去船舷边小解,失足落水。 【解析】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有关的文学常识。(1)《西游记》中孙悟空悟空被玉帝封为弼马温,后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醉搅蟠桃宴,大闹天宫,这体现孙悟空桀骜不驯、追求自由、敢爱敢恨、聪颖、不惧权贵、反抗精神。(2)“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到酒楼喝酒,听到隔壁啼哭,问清原因,激起对镇关西大怒,当即赠送银两,第二天亲自保护金家父女逃出虎口。然后径自到状元桥郑屠肉案前,先借买肉故意刁难郑屠,激怒他,挑起打斗,继而三拳打死郑屠,为民除害。(3)这段文字中“他”是范爱农,原文为“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凫水,却从此不起来。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
自杀”。
二、阅读 7、1.A 2.B 3.C 4.D 【解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A. 往之女家(通“汝”,.你)。
2.A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B项的“以”都解释为:把;C项的“则”解释为:就/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D项的“于”解释为:比/表示“给”的意思。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欲”喜欢;“为”,做;“苟得”,苟且偷生。翻译为: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故选C。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三篇短文只有乙文是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 【点睛】
甲: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丙: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8、1.D
2.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3.D 【解析】
1.A:参与/私自。B:原因/特意。C:语气词,无义/指人。D.都解释为“类”。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 3.选文对于“长勺之战”的描写是略写。故选D。 【点睛】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说:“当权者在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朝廷拜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与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只是些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祭品,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这只是些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作战,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乘坐同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击了三次战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下令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曹刿下车观察齐军车轮辗过的痕迹,登上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下令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战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了。齐军士气枯竭而我军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军。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过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9、1.D 2.B 3.C 【解析】
1.D错误,居:经过。
2.A.于是,就/竟然;B. 都解释为“用”;C.到/主谓之间,取独;D.表顺接/表转折。 3.C错误,应是侧面描写。 【点睛】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10、1.C
2. 从现实出发引出中国建筑不如西方建筑的话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得出在中国建筑上我们要有自信的看法(观点)
3.①中西建筑在形式和材质上(审美偏好)的不同;②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不同;③宗教信仰的不同对中西建筑的影响。
4.①中国建筑规模不追求奢华;②中国建筑以现世为重。 【解析】
1.A项“且都被岁月剥去了光彩”与原文不符。第①段原文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而新建筑美则美矣,却看不出中国传统的血缘,美得有些苍白。B项“所以木质建筑显得简朴、易朽、扁平”与原文不符。第②段原文是: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第④段原文是: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
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D项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①段“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首先从现实出发引出中国建筑不如西方建筑的话题,并当即予以否定;接着第②段“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以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将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差异;最后一段得出看法:中国建筑就应该“长一张‘中国脸’”,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 据此整理作答。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本文②③段中“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以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可知:中西建筑在形式和材质上(审美偏好)的不同;“⑤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⑦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由此概括整理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仔细阅读⑥⑦两段,由重要语句“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概括作答即可。 11、1.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2.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过年,既要有年味,又要有年声;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4.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解析】
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根据提示句第3段“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可以从下文概括出消失的年声有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寓意丰富,因此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按以上分析即可整理出两问的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从原文中可以找到“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卖金鱼的吆喝声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把拜年声和吆喝声比作交响曲,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过年的热闹和独特的风俗。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结合上文“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地方”“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答案:过年要有年味年声;富足的物质生活与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缺一不可。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结合全文内容,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两方面进行回答。本文主要详细地描写了两种可以反映民俗的年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消失了,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年声的喜爱与怀念,类似于这样年声的不断消失,让作者觉得非常遗憾。年声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民间习俗在逐渐消失,只有鞭炮声的年声太过单调乏味,使人们失去对过年的期待与渴望,年味和年声的结合才是过年的真正含义,现在却逐渐消失,这样的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就变得很恶劣,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此的遗憾和惋惜,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环境的担忧。
三、应用
12、(1)佛山举行新年音乐会
(2)示例:重温经典《彩云追月》,畅想春天《奔向未来》 【解析】
(1)对材料内容的概括,首先必须做到全文阅读,圈画出材料的主要事件,概括时应根据主要内容来进行解答,注意格式。即:什么人(哪里)+做什么事(干什么)——结果。材料对象是:佛山。事件是:新年音乐会如约而来。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重温”“畅想”都是动词,“经典”“春天”都是名词,《彩云追月》、《奔向未来》两部作品,再根据语句对仗、词性相对的对联知识,拟写为“重温经典《彩云追月》,畅想春天《奔向未来》”。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参考例文
总会想起你的好
每当蔷薇花开时,我总会想起你,想起你的笑,想起你和我走过的路,想起你对我说过的话。
小时候,放学时,我总会站在门口,望着外面车水马龙的世界,心里有些害怕,于是我努力地踮起脚尖,睁开眼睛,奋力地捕捉你的身影。你来了,你梳着马尾辫,背上背着一个大书包。你走过来,伸出手拉住我。我们说着笑着往家的方向走。一路上,你会跟我说最近学校发生的一些趣事;我会跟你分享我最近新学会的东西;会谈论各自喜欢的事情,话题。路旁的蔷薇花开了,你走过去摘下两朵,一朵自己挂在耳边,一段给我,让我回去送给妈妈。我接过花,想旁边的蔷薇花丛望去,蔷薇一朵一朵的开放着。成片的蔷薇花汇成一片花海,清风拂过,花丛也随风摇曳。那时的你美极了,直到现在,我也总会想起你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
如果时光可以永远停止该多好啊!但是时光不会为了谁而停下自己的脚步。我们慢慢长大,一同放学的机会也越
来越少,更多的是你在半夜发出的叹息。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就要上初中了。我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了!我要去见一些我不认识的人了!那天我们最后一次在原来的小路上走。一路上我们一句话也没说,却仿佛千言万语已经道尽了一般。那天,也是一个蔷薇花盛开的季节。千万朵蔷薇花随晚风摇曳,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你走过去摘下两朵蔷薇花,像原来一样,你一朵,我一朵,送给妈妈。你说:“到了初中,新地方。要好好学习啊你在姐姐眼里可是一个男子汉呢!知道吗,一定要加油!”说完转身回去了,我站在原地望着你远去的身影,直到看不见为止。我转身望向蔷薇花丛,微风摇曳,看那满目尽粉。
蔷薇花花语:“坚定的信念和永恒的承诺”。是啊,你对我说过的承诺,我一直记得,就像蔷薇花一样,坚定不移。所以,每当蔷薇花开时,我总会想起你,想起你的笑,想起你对我说过的话,想起我对你的承诺。
今天,我多了一份责任
昔年,年少无知,幼稚天真,而今,风华正茂,责任于心。——题记
我坐在考场,抬眼,看向窗外,窗中赢出自己的容颜,仿佛想起了昔年稚气未脱的女孩儿……
彼时年少,没有学习的太多压力,没有补习班的太多等待,没有父母老师的太多期望与失望。那时的我,可以蹦蹦跳跳地在乡间小路行走,或叼一株三叶草,或与同伴嬉戏;可以抓着妈妈的手撒娇,请求她给我讲个童话故事……
但,一件事改变了我。
那天,弟弟的出生,扰乱了我生活的步伐。妈妈、小姨、外婆……他们开始围着弟弟团团转,而我,就不再有人像当年一样跟在我的身后忙碌了。
母亲成日将弟弟记挂在口中,将我扔到一边,不再有那样多的时间来陪我。母亲总念叨着,要让我给弟弟做好榜样,不要再如从前那样惹人操心……
望向弟弟童稚的脸,有种说不清的感情在心底蔓延开。也许……我该是个小大人了。因为我已不是当年那个可以不论是为了给弟弟做个榜样,还是为家人减少一份操劳、负担,亦或,为了一份责任。
我开始约束自己,不再让自己那样调皮。我会在妈妈忙着带弟弟的时候,轻轻一笑,去看书,去做作业,不吵妈妈,也不吵弟弟。偶尔,妈妈、小姨他们忙得晕头转向时,我也可以帮他们分担一些家务,帮他们看看弟弟了……
我不再是那个幼稚天真的小丫头了,我该成熟起来了,该挑起那份属于姐姐的责任了。
就这样的,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弟弟上小学了,我上初中了。不知不觉地,吃饭时,筷子总是夹了他爱吃的往他碗里放;看到好吃的,总想着这是他爱吃的,回去时要记得多带点;天冷了,就会打个电话让他多加件外套……
也许这曾是我心不甘情不愿所要做的事情,是母亲曾记挂在口的“责任”,但如今却已是如写“一”字般,信手拈来。
仿佛又看见那个虽稚气未脱却仍给弟弟夹菜的女孩儿,她笑着,如阳光般灿烂。 她说,这是她的责任。 【解析】
题一:“总会想起你的好”的关键词“总会”,意思是,时常经常会。“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好”,是正能量的影响,帮助、鼓励、激励等。这个影响比较持久,所以“总会”。据此可以写记叙性的文章。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把“好”的影响写出即可。最后写出感悟,升华文章。
题二:“今天,我多了一份 ”,围绕提示材料分析,可以补充成熟、自信、理智、担当等。我们可以围绕这几个思路来写。然后结合自己的作文素材积累,补全题目。从题目的设计来看,文章首先限定了写作的时间范围是“今天(现在)”,所以学生在行文过程尽量少写过去的事,应重点写今天(现在)与昨天(过去)相比,你多了一份什么。这个题目比较适宜于写成记叙文。在行文过程中,重点要明确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表达一种情感。其次要确定选择什么材料来写,初中生的写作最好选择自己经历过的事来写,这样,比较有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才富有情感和真实感。 【点睛】
半命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突破补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补题,使之成为命题作文,然后再按照考场作文的命题作文进行写作创新,力求做到: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