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应内置于学生的发展
从做教师的那一天起,我就希望我的学生听话,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我想做教师的,有这种思想的绝不占少数。最近我一直在想,听话的孩子也许会取得好成绩,但将来一定会走得很好吗?我不敢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因为我已经意识到或者发现比较听话的孩子身上很容易打上老师成长的烙印,很容易受老师思想左右。
洛克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听话的孩子,他们极易丢失思考,只是埋头走着老师给指明的路线。老师一旦不在这些学生身边,他们怎么办?他们能走多远?能走得怎么样?想来有点担心。再者来说,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刻骨铭心的事,恐怕不一定都是老师安排好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天性。学生的现状,他们的兴趣、能力、情感的发展,并不是我们从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内部完善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是对学生本身的促进,而不是悬挂一个外在的目标,然后推动学生向这个目标靠拢。因为这个目标是以成人的社会标准来设计的。我以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共同向前走去,走的过程中必要的时候适当地给学生一些助力——当然不能是偏离他们成长轨道的拉力。几天前,我教刘亮程的文章《今生今世的证据》。备课的时候,我预想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课上评点。一个班级的课上下来,我发现学生的评点很多都来自参考书,课后很多学生反映根本没读懂文章内容。不能走进文本何来评点?我在想,这种做法无疑是有些偏离学生的理解轨道。于是在另外一个班级,我换一种思路,先和学生一起找出在阅读时难以理解的语句,然后从揣摩这些难句说开去。一节课下来,我个人感觉这个班级学生的收获肯定是比另外一个班级大。课后我反思到,我先前的教学设计还是站在自己理解的层次上进行的,表面上注重学生内心体验,实际上却忽略了其体验的源头与维度,还是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记得杜威曾经说过:“我们往往把未成熟的状态只当作缺乏,把生长作为填补未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之间的空缺的东西,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这样我们不难看出我们把学生当作匮乏,是因为我们用成人的固定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孩子。这样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就集中在学生现在所没有的、他成熟以前所不会的东西上。
我们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成长拔节的疼痛,也会有收获之后的喜悦。我们绝不能把学生从生活中隔离出来。与此同时我想到我自己经常把学生未成熟状态当作成一种消极的因素,现在想来,其实未成熟状态不正意味着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也是一种积极的势力和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做教师的必须要善待学生自身这笔宝贵的资源,不然教育很难从本质上迎来春天。
教育教学的确应内置于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鲜活生命才得以保护。不然我们很难为学生一生奠基,更不用提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了,尽管我们时常以良
心的名义宣誓——我是真心为学生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