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问题的界定是问题解决的一半

2021-11-09 来源:客趣旅游网
问题的界定是问题解决的一半

问题的界定是问题解决的一半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一提到解决问题,有的人就说,赶快告诉我具体方法!可是,往往不是这样,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是:

首先,你要把事情摸清楚;第二点,要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第三点,你要想出你的多种方案;第四点,就是对多种方案的后果进行比较,进行反馈的调控,这些首先应想到,最后才可能实现。

说了半天,所谓界定问题实质上还是控制论的一些基本道理,“过程受目标所控制”,界定问题无非就是正确的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这些步骤都重要,不可轻易改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对问题的界定,即弄清问题到底怎样。

只有首先把问题界定好,就等于找到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就是瞎撞,要么劳而无功,要么是南辕北辙。 所以著名思想家杜威说:

“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 在美国的底特律的汽车行业,有一个出色的主管,他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他的能力也不错,但有一个问题,就是与上级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最后闹得不可开交了,他没有办法,决定跳槽,离开那个上司。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资料送到猎头公司,请他们为自己另找工作。

这个主管回家对太太颇有信心说:“应该会找到新工作的。”恰好他的太太正在学这个思维课程,就觉得她老公对这个问题的界定不太正确,就说:“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只是你与他分开。既然是只要你与他分开就可以,那么,不一定是你走,让他走也行。”

于是,他们将解决问题的方式颠倒过来,他们又为他们的上级准备了一套资料,送到猎头公司。 过了不久,上司接到一个电话,请他去别家公司高就。想不到的是,上司也厌倦了他目前的工作,而且新工作待遇更好,他考虑一下后,就欣然接受了这份新的工作。

上司很好奇,就问猎头公司的人:“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啊?”再一问,原来是自己的下属为自己找到这么好的机遇。 上司想,自己走后,位置就空下来了,想想以前跟这个下属关系不好,心里也过意不去,想着这个人能力不错,就向高层推荐了他!

于是,这个主管既没有离开原来的公司,反而解决了与同事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还加官晋级!当然得感激他老婆大人的界定了。

像上面那个例子,问题的关键是主管和上司有矛盾,他们要分开,所以问题落实在“分”上,不一定他走,上司走也是分啊!

所以我们说正确地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对问题的正确界定的基础上的。这个“正确”就有个“度”的概念,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宽了窄了都不到位!。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把问题界定清楚,就开始行动了。结果发现我们好像解决了问题,但原来的问题依然存在。 要界定问题,就要回到问题的根本。

比如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华文化著名的典故。

他的父亲鲧gun治水,他采取的方式是堵,结果这边堵了,那边决堤,那边堵了,这边决堤,他没有办法,治不了水,最后被舜给杀掉了。后来舜就提拔他的儿子禹接着治水,禹就采取疏导的方式,结果把水患给制服了。 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根本,那根本是什么呢? 以往的界定,他只是堵住洪水,错误的界定在这点上,而现在的界定是控制洪水,他只要把洪水给控制了,不管你是堵也好,疏通也好,都可以。所以很多问题要往根上走,你回到根本以后,才可以把它界定好,只有界定得好,才好去解决它。

我们的很多学生,总是在知识的运用或解题上出现问题,

简单说就是:课本知识还可以,就是不会解题,这在理科学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的老师,总是在学生的错题上下功夫,每天热衷于分析学生的错题,甚至有的人还鼓吹“只要每天解决三个错题,就可以考上名牌大学”,但是,不会解题的根本是什么?解错题是根本原因吗?不是。那只不过是不会解题的表现形式,根本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所以我们应该把提高解题能力作为努力的方向,每天纠缠在错题上,倒不如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如何解题上,学习高手的解题经验。。。。。我们在运作中,常常更需要回归问题的目的,去寻找解决手段,而不能自个偷换问题的概念,以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果问题界定得好,甚至可以以完全相反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红军跟德国的军队交战,一天晚上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袭击,但德国的防卫非常严密,苏军准备偷袭,偷袭就趁天黑,定好了时间,偏偏那一天,天还真是非常不帮忙,天上挂个大月亮。这时候该怎么办?

时间又不等人,这时候前苏联统帅朱尔夫想了一个办法,让苏军把所有的探照灯全部打开,照向德军的阵地,结果德军的眼睛都睁不开。苏军一顿进攻,德军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在枪林弹雨中乱蹿,被打得落花流水,结果苏

军照样取得了胜利。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原来错误的界定,只是说偷袭,偷袭要天黑。现在我们回到问题的根本,我们目的是什么呢?只是让德军的眼睛睁不开,我们就可以进攻了,对不对?

所以说回到问题的起始目的,就迎刃而解了。 两个人吵架,可能刚开始是因为某件事务,可是争吵的过程中,很可能又翻出很多其他的事情以及吵架过程中的态度问题,最后,开始的问题反而给丢掉了。工作学习也是如此,在解决原始问题的时候又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结果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原来的问题却无瑕顾及了。所以,原来的问题还是问题。

总之,解决问题首要的任务是正确的界定问题,问题界定好了,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结果就会在前面等你!

上世纪50年代,全世界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大家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锗提炼得更纯。日本的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也在对此进行探索,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锗里还是会混进一些杂质,而且每次测量都显示了不同的数据。后来他们反思: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无非是要让锗能制造出更好的晶体管。于是,他们去

掉原来的前提,而另辟新途,即有意地一点一点添加杂质,看它究竟能制造出怎样的锗晶体来。结果在将锗的纯度降到原来的一半时,一种最理想的晶体产生了。此项发明一举轰动世界,江畸博士和黑田百合子分别获得诺贝尔奖和民间诺贝尔奖。

错误界定:将锗提纯;正确界定:制造出更好的晶体管。制造更好的晶体管,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 “如果在你对问题的理解中,你想不出至少3样可能出错的东西,那么你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个问题。如果你连3个都想不出来,只能说你根本不能或者不愿意思考。”——《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界定。问题的界定对于解题成败有关键性的影响。大多数有问题的人都觉得他们知道问题是什么,事实上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并不准确。针对有问题的人,问:您的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我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然而,很多时候,一旦我们知道问题是什么,该问题的解答或解决对问题本身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活动。 通过界定问题可以直接解题。这是最直接的解题方法。杜威说:“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波普:“对于一个问题的重新简洁陈述常常碰巧能够向我们揭示出它的几乎全部解决办法。”(波普:《走向进化的知识

论》,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靶子找准了,靶心突出了,命中靶心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弄清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就等于找准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要么是劳而无功,要么是南辕北辙。

例一:二战期间,有一天夜晚,苏军准备趁黑夜向德军发起进攻。可是那晚天上偏偏有星星,大部队出击很难做到高度隐蔽而不被对方察觉。苏军元帅朱可夫对此思索了很久,突然想到一个主意,立即发出指示:将全军所有的大探照灯都集中起来。在向德国发起进攻时,苏军的140台大探照灯同时射向德军阵地。极强的亮光把隐蔽在防御工事里的德军将士照得睁不开眼,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挨打而无法还击。苏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防线。

在二战中的这个著名战例中:错误界定:天黑方好向敌人发起攻击;正确界定:让敌人看不见就好发起攻击。 1、问题的表述

问题表述是描述已然与应然,解题目的表述是需要/希望达到应然。

问题表述的形成受到领域知识的影响。表述的差异会导致问题的不同,从而答案不同。恰当地叙述一个问题,就差不多同时得到了它的答案。

例题:有一个人以60美元买一匹马,然后以70元卖

掉,之后他又以80元买回来,再以90元卖掉。 问题一:请问在连续的买卖中,他赚了多少? 问题二:请问在这样的买卖中,他赚了多少? (A)赔10元(B)不赚不赔(C)赚10元(D)赚20元(E)赚30元

问题表述的禁忌: ①笼统描述同不具体。 ②无用信息杂多。 ③人为翻译问题。

事例:一段程序注释上写着,“异常信息也会出现在文件XYZ中。”(TheexceptioninformationwillbeintheXYZfile,too.)某个程序员理解为,“这条异常信息还会在文件XYZ的另一个地方出现。”

(AnotherplacetheexceptioninformationappearsistheXYZfile.)于是他认为这条异常信息在别的地方还有备份,因此他觉得他的程序中没有必要保留它。事实上,写这条注释的人的意思是,“XYZ文件中有一种信息也属于异常信息。”(AnothertypeofinformationthatappearsintheXYZfileistheexceptioninformation.)这句话并不表示这条信息在别的地方有备份,并且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备份。结果,这条宝贵的、不能复原的信息就这样丢失了。在人们发现对这句注释有不同的理解之前,这条丢失了的异常信息造成的损失

已经达到50万美元了――对于一个因为考虑不周全而加的“也”字来说,这损失未免太惨重了。——《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2、问题的背景

劳丹强调问题对理论背景的依赖并把理论背景作为问题结构的有机组成。“一切种类的问题(包括经验问题)都发生在一定的背景之中,因而部分地受到那一背景的规定,我们的期望、我们对什么感到惊奇、我们认为什么有问题,都要受到我们关于自然秩序的理论前提的影响。在某一背景中提出的问题在另一种背景中就未必成为问题。”(劳丹著:《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问题的背后还有什么?问题背景包括历史事实、理论背景、社会背景等。“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深深地扎根于多重背景之间,这些背景也影响了问题的解决。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需要对背景敏感,实际上背景经常也是问题的一部分。”(R·J·斯腾伯格:《思维教学》,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伴君如伴虎,韩非说过,龙的“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皇帝喜怒无常,臣子一不留神,稍拂其意,即行诛戮,抄家甚至灭族。据说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一首诗,得意地征求批评家布娄洼的意见,批评家

说:“陛下无所不能,陛下想作道歪诗,果然一作就成功了。”齐高帝萧道成要和善隶书的王僧虔比赛书法,写完问:“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萧道成只好打哈哈,自我解嘲说:“卿善自谋。”唐敬宗李湛(一说是高宗,一说是太宗,各书记载不一),命给使(内待)强将高崔嵬的头捺向水下,良久,始拉起,还问他:“水中见何物?”高回答说:“见到了三闾大夫屈原,向臣云:‘我逢楚怀王无道,乃沉汨罗水,汝逢圣主,怎么也来了?’”

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提问者有不同的背景,解题者需要在考虑问题背景之后解题。 3、问题的原因

达尔文观察三叶草,想知道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他发现,采蜜的土蜂多,三叶草结的籽也特别多;采蜜的土蜂少,三叶草结的籽也大大减少。三叶草歉收了,这显然是土蜂少了,减少了给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他又追问:这一年的土蜂为什么少了呢?他又发现,是老鼠的多少决定着土蜂繁殖的数量。老鼠多了,它破坏的土蜂窝多了,土蜂就少了。那么,老鼠的多与少由谁决定呢?他经过观察发现,老鼠的多少是由猫的多少决定的。三叶草、土蜂、老鼠和猫这几种看来根本毫不相干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原来还存在着这样有趣而又复杂的关系。

考虑多种原因和影响,考虑非线性作用,找到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与真正原因。

通用汽车公司黑海汽车制造厂总裁收到一封关于汽车的抱怨信:“这是第二次给你写信,我不会怪你没有答复我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荒诞,但它的确是事实。我家一向有一个晚餐后吃冰激淋甜食的传统。因为有很多种冰激淋,故全家举手表决吃哪一种,然后,我就开车去商店购买。最近我买了一辆新的黑海牌车,从此以后,去商店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每次我从商店买完香子兰冰激淋回家,汽车就起动不了。但我买其他种类的冰激淋,车起动得很好。无论这个问题有多愚蠢,但我还是想让你知道我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是什么使得我买香子兰冰激淋时,汽车起动不了,而买其他冰激淋,车就容易起动。”

黑海厂总裁对这封信感到迷惑不解,但还是派了一个工程师去查看。使工程师很惊讶的是,在一个整洁的居民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修养很好的男子接待了他。这位男子安排这位工程师在晚饭后开始工作。晚上他们跳上汽车去冰激淋店,也是买香子兰冰激淋,返回时,车起动不了。

工程师又连续去了三个晚上。第一个晚上,车主买的巧克力冰激淋,车起动了;第二个晚上,买的草莓冰激

淋,车也能起动;第三个晚上,买的香子兰冰激淋,车起动不了。

工程师绝不相信这部车对香子兰冰激淋过敏。于是他加倍工作以求解决问题。每次他都作记录,写下各种数据,像日期、所用的汽油类型、汽车往返的时间等等。 在这几天里,他发现了点线索:车主买香子兰冰激淋所花的时间比买其他冰激淋所花的时间要短。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冰激淋店的货架上。香子兰冰激淋很受欢迎,故分箱摆在货架前面,很易取到。而其他冰激淋都摆在货架后面分格里,这就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找,然后顾客才能得到。

因而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车停很短时间,就起动不了。工程师进一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即不是因为香子兰冰激淋而是因为汽锁使汽车起动不了。每天晚上买其他冰激淋就需要额外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可使汽车充分地冷却以便起动。顺当车主买完香子兰冰激淋时,汽车引擎还很热,所产生的汽锁耗散不掉,因而汽车起动不了。 原因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该不会太难吧? 4、解题的目的

有的问题可以通过简化分解以对症下药,而有的问题则需要通过调整系统以整体解决。调整系统策略之一是进行目的扩展。目的扩展通常表现为:解决方法应该达到一

个更大的目的。在更大的目的背景下解决当前的问题能够兼顾现在与未来,有长远效应。这就需要解题者明确:我真正需要什么?我要达到哪些目的?核心目的所在?目的的目的的目的的……目的分等级,有系列,成系统。人的终极目的:改善人类境况。

故事发生在美国鞋业大王——实业家罗宾?维勒的工厂里。当时,罗宾的事业刚刚起步。为了在短时期内取得最好的效果,他组织了一个研究班子,制作了几种款式新颖的鞋子投放市场。结果订单纷至沓来,工厂忙得生产不过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厂想办法招聘了一批生产鞋子的技工,但还是远远不够。这可怎么办,如果鞋子不能按期生产出来,工厂就不得不给客户一大笔赔偿。于是罗宾召集大家开会研究对策。主管们讲了很多办法,但都不行。这时候,一位年轻的小工举手要求发言:“我认为,我们的根本问题不是要找更多的技工,其实不用这些技工也能解决问题。”

“为什么?”“因为真正的问题是提高生产量,增加技工只是手段之一。”

大多数人觉得他的话不着边际,但罗宾很重视,鼓励他讲下去。他怯生生地提出:“我们可以用机器来做鞋。”这在当时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立即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孩子,用什么机器做鞋呀,你能制作这样的机器吗?”

小工面红耳赤地坐下去了,但是他的话却深深触动了罗宾,他说:“这位小兄弟指出了我们的一个思想盲区: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问题是招更多的技工,但这位小兄弟却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问题是要提高效率。尽管他不会创造机器,但他的思路很重要。因此,我要奖励他500美元。”那是一笔不小的奖金,相当于小工半年的工资。 罗宾根据小工提出的新思路,立即组织专家研究生产鞋子的机器。4个月后,机器产生出来了,世界从此进入了用机器生产鞋子的时代。罗宾?维勒也由此成为美国著名的鞋业大王。罗宾?维勒在自传中谈到了这个故事时,特别强调说:“这位员工永远值得我感谢。这段经历,使我明白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遇到难题,首先是对问题进行界定。假如不是这位员工给我指出我的根本问题是提高生产率而不是找更多的工人,我的公司就不会有这样大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