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10-13 来源:客趣旅游网


《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在我国的人才队伍中,会计类人才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会计人才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保障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起着重要作用。而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如何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会计人才结合起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为此,从《审计学》这门课程入手,就高校审计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有社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审计人才,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审计学》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标签:

审计学;应用人才;教学改革

1 《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最近几年,我国新涌现了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大多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这种办学定位,从高职高专转向本科教育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随之调整。就会计审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在坚持能力培养的导向下,首先要把培养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作为主线,同时还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必须结合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会计类应用型人才。

(1)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必须要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会计行业的辐射面也越来越广,过去会计工作只需要负责简单的核算职能,审计工作也只是简单的监督职能。但是当前高速进步的社会发展洪流中,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同时具备多种职业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才需要更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必须同时掌握多种层次的知识结构,除了基本的岗位职能,还要完成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重要角色,因此,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才能使得培养出的会计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要求具有创新能力。

会计学科是一个发展变化很快的学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会计行业所处的环境日新月异,会计、审计准则和制度规范等不停的在进行修正和调整,会

计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据调查,用人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但基于人才需求的主体不同,应根据市场的需要突出培养的侧重点和特色。例如,审计专业人才可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可从事内部审计或政府审计。对于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培养应该更加凸显鉴证业务能力,培养具有内部控制,年报分析,资产评估,会计核算等能力的人才;而对于从事内部审计行业的审计人才,则着重培养其内部控制和内审能力。

(3)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要求具有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会计类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容忍度非常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单位都不喜欢录用应届毕业生,会计学科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毕业生迅速适应岗位,融入企业。而培养审计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首先必须要有职业敏感,做审计工作,我们常常称之为“经济警察”,面对同样的审计材料,有的人可以迅速从材料中发现蛛丝马迹,快速找到切入点,工作效率很高,就是因为个人的职业感敏度。而这种职业敏感则基于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积累。其次,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审计人才,往往有高度的综合判断能力。审计人员面对的被审计单位形形色色,所处的行业也不尽相同,只有具备了高度的综合判断力,才能认识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分析,做到对问题全面准确的处理,对审计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2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审计教学模式造成的影响

(1)现代化的课堂要求转变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大多数高校的教室硬件设施都进行了新的革命,教师在上课时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基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依然存在着教师理念跟不上现代化课堂的情况。过去审计学课堂,教师授课主要“靠嘴”,通过口头讲述教材知识和审计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学模式发生转变。

过去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仅限于课堂的五十分钟,课后的学习时间则大多由学生自主安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十分有限。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那就是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审计学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与学生之间建立互动,成立审计案例小组,讨论小组等,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与授课教师保持交流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使得审计学这门“枯燥的”专业课变得更加接地气。

(3)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师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学。

在过去的传统审计学课堂,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为学生授课只能局限

于教材上的内容,过多的专业拓展无法通过直观方便的形式展现出来。单一的黑板书写和口头交流使得大多数审计学教师的课堂显得略微枯燥。但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审计学课堂可逐渐突破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束缚,教材作为文字出版物,更新速度略显滞后,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大学课堂教学可随时得到更新,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是对审计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必经之路。

2 《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2.1 审计学应试教育和实务操作脱节

学习审计的学生普遍都有这样的感受,审计课很难学。而教审计的老师也觉得这门课很难教。造成这种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需要有会计、经济、管理、税法、等多门专业课基础,从另一层面,对授课教师而言,又需要老师有一定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而在大学课堂里,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校园走入校园,尤其是年轻的专业教师,并未经历过多的实务操作机会。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难免过于理论和刻板,脱离实务,甚至造成某些课堂讲解与审计实务中的情形相矛盾。对于审计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依托大量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但是当前很多院校的审计课堂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整个课堂仅依靠教师和教材,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的平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提高起来。学生学习审计,也多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机会参与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最终空学一身理论,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向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发不能适应高校建设和转型。2.2 高校缺少审计领军人才,缺乏在职教育培训

众所周知,审计领军人才能够在审计领域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高校的审计领军人才可以有效带动一批高素质的审计教师快速成长,进而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问题往往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审计教师的专业素养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许多高校也缺乏相应的在职培训制度,教师长期扎根在课堂,不能接触和学习到最先进的会计审计实务,直接的后果反应在课堂上就是教学内容枯燥,脱离实际。通过在职培训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能有效改善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生动性。

2.3 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对于转型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关乎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良好的实训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基本的要求和体现。

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训基地多体现在校内的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综合实训实验室,这种实训模式有利于节约人力财力,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会计与审计的实务操作流程。同时,与实训相配套的教材和软件也相对滞后,很多都是依据旧的会计审计准则开发的软件,与学生接触的最新理论有所冲突。

3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3.1 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审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及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相关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现代会计与审计理论知识、会计电算化技能、计算机审计技能,能熟练进行会计及审计实务操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指导下,此类高校应当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可构建“课、证”深度融合,“学、做”互动提升,三层双轨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课、证”深度融合,是指通过会计类的执业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基于这项目标,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安排,例如: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审计学原理等,使得课堂教学与学生考证有效结合。

“学、做”互动提升,是指将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结合起来。审计专业的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审计课程实训、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毕业定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有效的转化到实践过程中,为以后走上岗位打下堅实基础。

“三层双轨递进”是指,高校培养审计专业人才应当基于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进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训之中,形成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早期。专业技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综合实训之中,通过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的深层次理解。职业综合能力则体现在学生的毕业实习之中,通过半年的实习时间,将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与从事的职业紧密结合,为走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如图1所示。

图1 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3.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实训手段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注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这体现在不仅要建设功能齐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更要建设一批能够开展顶岗实习和实践操作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寻求与地方先进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规模企业进行合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与这些企业的互动沟通,建立长效的双赢模式。逐步摆脱长期依靠校内实验室实训的封闭模式,改革和完善实训手段,让学习在校期间真正能够既学到理论,又锻炼了能力。

3.3 提升教师素养,转变教学模式

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最主要的任务承担者就是审计教师。因此,提升教师

素养,转变教学模式尤为关键。尤其在信息时代,审计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主动学习互联网技术。一方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对网络上涌现的大量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甄别,有意识有目的的将有利于课堂的内容整理出来;另一方面,审计教师也必须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如何更灵活的传授给学生知识,如何将课堂变得生动多彩,如何让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从过去学生学习主要靠“听”,转变为“边听、边看、边思考”甚至“边讨论”的有效互动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叶雪芳.关于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1,(03):49.

[2]孙丽华.内部审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财会通讯,2014,(11):48.

[3]李娜.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实务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03):95.

[4]余玉苗.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创造力、就业力与创业力的塑造为导向[J].财会通讯,2011,(12):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