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英语电影名称翻译中常见的中国文化因素——以50部电影为例

2023-10-16 来源:客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英语电影名称翻译中常见的中国文化因素——以50部电影为例

作者:宋延兰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10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引入到中国。对电影翻译的研究,尤其是对电影名称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电影名称是一部电影的名片,是对电影内容的高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提炼,通常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影片的名称。翻译适应变异论认为在翻译中改变文化参照是必要的,该理论使得英语电影名称中的中国文化因素插入可行并且合理。本研究以数据为基础,采取探索性,解释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文学因素、地理因素、习俗因素、历史因素和宗教因素在翻译英语电影名称时比较常见。其中,文学因素、习俗因素用得比地理因素、历史因素和宗教因素多。

【关键词】翻译;中国文化因素;英语电影名称;翻译适应变异论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产电影已经不能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他们对外国电影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对外国电影翻译的研究,尤其是对电影名称翻译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电影的翻译与其他外语文本的翻译不一样,电影注重吸引观众并且产生利润,因此有一个好的电影名称很有必要。为了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并且符合他们的品味,在翻译电影名称时对中国文化因素的使用变得不可或缺。电影名称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受众的行为和他们的价值观(张晓舸,2005),因此电影名称的翻译应该要首先考虑到目标语言和观众。

但是,早期大多数对电影名称翻译中中国文化因素使用状况的研究只是列出了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电影名称,却很少指出哪几种文化因素在翻译电影名称时使用得比较多,也没有做出归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电影名称翻译中常见的中国文化因素做一个归类总结。 2.文献综述

语言的三个特性,也就是可变性,流通性和适应性,是对语言使用理解中的关键概念。其中,语言的适应性在语言对人类生存的贡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马萧,2012: 106)。在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就像随时准备着适应环境变化的自然物种或者有生命的有机物一样不断得到进化(Verschueren, 1987: 51)。

适应变异论在翻译文本内容时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从传统上来讲,它是指为了满足某一特定观众的需求或者达到某一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做出大量改变的一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包括省略、添加、减少、编辑、模仿和重写(Shuttleworth & Cowie, 1997/1999: 3)。 适应变异论是一种包括了当原文的文化内涵与译文不一样时而改变文化参照的翻译策略(Vinay & Darbelet, 1958/1995: 31-39)。有时适应变异论被认为只适合于某种范围的翻译,比如戏剧的翻译,广告的翻译和电影字幕的翻译。 3. 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对搜集到的50个电影名称进行分析、归类,从而得出电影名称翻译中经常使用到的中国文化因素。从这50部电影的名称翻译中,可以把出现的中国文化因素分类为文学因素、地理因素、习俗因素、历史因素、宗教因素。 表格一 电影名称及其译名、分类 3.1 文学因素

从表格一中可以看到,文学因素是这50部电影名称翻译中使用得最广泛的因素。中国的文学起源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文学表达形式多样,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成 语故事等。

在英语电影名称翻译中,中国民间故事经常被译者所用,其中,Waterloo Bridge的翻译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其被译为“魂断蓝桥”。“魂断蓝桥”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该故事的主旨与电影的主旨相一致,因此譯者选择以该故事来作为电影的译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中国观众一看到电影的名字就能猜想到电影的主题。

在文学因素中,诗词歌赋也经常被用来翻译电影的名称,例如Lolita就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来自于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词,对该诗句的使用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更加诗化,更富有意境,也更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

另外,成语因其精炼、内涵丰富,也经常被用来当作英语电影名称的译名。在这50部电影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译名都来自于成语。比如John Q被译为“迫在眉睫”,Nothing To Lose被译为“破釜沉舟”,Shattered Glass被译为“欲盖弥彰”,Brazil被译为“妙想天开”等。 3.2 地理因素

从这50个电影的译名中可以看到,地理因素也有在翻译电影名称时被使用到。中国不管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中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是“省”,而美国是“州”,因此在翻译一些电影名称时,需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的不一样,地理名称使用习惯的不一样等。

电影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被译为“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就是考虑到了地理因素。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而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南京在历史上也曾是一国之都,因此考虑到了中国城市的命名习惯,这里很巧妙地把华盛顿翻译成“美京”,符合了中国人的习惯,观众一看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这部电影是讲述发生在美国首都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的一些自然地理景观,比如山峦、河流等,也经常在翻译中被使用。电影The Jungle Book被译为“小泰山”,泰山是中国的五岳之一,为中国人所熟知,尽管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不是真的发生在泰山,但这个译名却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 3.3 习俗因素

在这50个电影译名中,习俗因素占了20个,因此习俗因素在翻译电影名称时算是使用得比较广泛的。中国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对一些英语文本的翻译中,一些词语的使用可能会使得外国人感到奇怪,因为这些词语看起来与电影本身没多大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了中国习俗因素。

电影Home Alone如果直译就是“独自在家”,却被译为“小鬼当家”,这是把中国的习俗运用到翻译中的例子。对中国人来说,“小鬼”是聪明却调皮的孩子,把“小鬼”用在电影名称中,使其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也符合中国人的品味。

“侠”在中文中是指功夫高、品行好的人,这个字也经常被用到英语电影名称的翻译中,例如Iron Men被译为“钢铁侠”,Spider Man被译为“蜘蛛侠”,The Lone Ranger被译为“独行侠”等。从这些名称的翻译中,中国观众可以知道这部电影大概是讲述一个英雄的故事,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3.4 历史因素

从50个电影译名中可看到,历史因素也经常被作为中国文化因素被用到电影名称的翻译中。中国历史悠久,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件、或者历史上一些习惯的称呼,对现在的中国人还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美人计”是古代中国君王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使用的计谋,其中越王献西施于吴王,后导致吴国倾灭就是使用美人计的一个典型代表,后世人或对其所津津乐道,或扼腕叹息。电影Notorious被译为“美人计”,其运用到了中国的历史典故,既高度概括了电影的内容,也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

电影Overlord被译为“太上皇”。“太上皇”这个称谓是历史的遗留物,在封建时期指的是统治者的父亲或者已经退位的统治者。 3.5 宗教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兴于南北朝时期,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中国人信仰佛教,因此在翻译一些电影名称时,佛教的一些因素会被使用到,从而增加观众的熟悉感。

电影Ocean’s Thirteen的翻译就是运用到了佛教的因素,其被译为“十三罗汉”。在佛教中,罗汉者皆六根清静,已了脱生死,随缘教化度众。从这个电影的译名中,观众可以猜测到这部电影大概是描述十三个无欲无求的英雄的故事。

电影Elysium被译为“极乐空间”。在佛教里,“极乐世界”指的是没有死亡,没有悲伤,所有人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世界。从该部电影的译名中可看出,该电影应该是描述一个发生在佛教所描绘的极乐世界里的故事或者人们寻找极乐世界的过程。 4. 总结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必须要被譯者重视,翻译适应变异论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分析了50部电影名称及其译名之后,可以发现文学因素、地理因素、习俗因素、历史因素和宗教因素均有被使用到电影名称的翻译中。在这50个译名中,使用了文学因素的有22个,使用了地理因素的有2个,使用了习俗因素的有20个,使用了历史因素的有3个,使用了宗教因素的有3个,可见文学因素和习俗因素被使用得比较多。在文学因素中,中国的诗词歌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均有被使用到翻译中来。在地理因素中,主要是考虑到了中国人对地理名词的使用习惯还有中国的一些自然景观。在习俗因素中,主要考虑到了中国人语言的使用习惯,一些口语化的,或者对中国人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就会被使用到。在历史因素中,主要是考虑到了中国人所熟知的历史故事,或者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但因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的事物。

在宗教因素中,佛教的一些用语则经常被使用到。 【参考文献】

[1] Schuttleworth,M . &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Manchester: St . Jerome, 1997/1999

[2] Tylor, E . Primitive Culture [M]. London: Routledge, 1871

[3]Verschueren, J .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First working document draft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in preparation of a Handbook of Pragmatics, Belgian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nd University of Antwerp, 198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Vinay, J. & Darbelnet, J. Comparative Stylistic of French and English: A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1958/1995

[5]白靖宇. 文化与翻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6]季羡林. 东方不亮西方亮. 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演讲的演讲稿,1995. [7]马萧. 翻译适应变异论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8]张晓舸.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3):

179-1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