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西省草原鼠害防治对策与建议

2020-07-31 来源:客趣旅游网
山西省草原鼠害防治对策与建议

武锋平

【摘 要】\"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发生草原鼠害严重危害面积约1318万亩,防治772.4万亩,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3%以上,生物防治面积占总防治面积的87.03%.有效地保护了草原植被,增加了生物量,提高了草地蓄水能力,减少了泥沙冲刷和地表径流.认为贯彻\"综合治理、持续控制、无害化管理\"的治理方针,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是取得成效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期刊名称】《中国畜禽种业》 【年(卷),期】2015(011)011 【总页数】3页(P11-13)

【关键词】草原;鼠害;草原退化;生物防治;防控措施;对策建议;\"十二五\";山西省 【作 者】武锋平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牧草饲料工作站 034000 【正文语种】中 文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位于黄河中游,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全省共有各类天然草原6828万亩,其中300亩以上连片草原5566万亩,草原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9%,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及中部盆地边缘;历年保留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积515万亩。

“十二五”期间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草原鼠害,危害面积约3013

万亩,严重危害面积约1318万亩,分别比“十一五”期间下降35%和38%。主要特点是山西省草山草坡与农田交错相连,为害鼠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在草原和农田间交叉生存、繁殖和危害。“十二五”期间草地鼠害危害情况和危害趋势见图1、图2。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草原鼠害发生情况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危害种类多,全省草原害鼠有近35种,其中形成危害的有近10种,如中华鼢鼠、子午沙鼠、山西绒鼠、岢岚绒鼠、长爪沙鼠、大沙鼠、田鼠、达乌尔黄鼠和达乌尔鼠兔等。二是发生范围广,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混合组群和优势组群。常见主要草原害鼠组群有:达乌尔鼠兔+中华鼢鼠、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三是总体上呈稳中有降态势。 针对山西省草原鼠害发生与危害特点,各级草原管理和技术部门加强领导,积极组织,精心部署,“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山西省鼠害防治经费500万元。在中央财政经费的支持下,通过山西省各级业务部门的艰苦努力,五年共防治草原鼠害772.4万亩,其中:生物防治697.2万亩,物理防治42.6万亩,化学防治57.8万亩,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3%以上,生物防治面积占总防治面积的87.03%。 通过草原鼠害的防治,有效地保护了草原植被,增加了生物量,提高了草地蓄水能力,减少了泥沙冲涮和地表径流,有效地控制了草原退化,达到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据五台县监测点调查,经过灭治的草原,沙鼠类防治效果达到95%,残留有效洞口49个/hm2;仓鼠防治效果达到93%,残留有效洞口150个/hm2;鼢鼠防治效果达到90%,残留有效洞口100个/hm2,每亩增产鲜草约40kg。“十二五”期间草原鼠害防治情况见图3、图4、图5。

“十二五”期间,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草原鼠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贯彻“综合治理、持续控制、无害化管理”的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强化综合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成立了省级防控草原鼠害指挥机构,为全面、准确、迅速、有序地组织草原鼠害防

治工作,以及保护草原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有关市及草原大县(市、区)都成立了草原鼠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完善草原鼠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一协调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各级业务部门技术优势,把握防治时机,采取有效的工作方式,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有效地遏制了草原鼠害的大面积爆发和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鼠害造成的损失,初步实现了草原鼠害防控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科学性。

为了科学有效地防控草原鼠害,各重点区县技术人员,深入乡村一线开展鼠情监测,根据预测预报,制定科学的防控工作方案,及时采购鼠害防治农药与器械,确保发现鼠情及时防治。在预测预报工作中,我们通过调查和整理,初步建立了鼠害预测预报档案资料,制定了比较完善的预测预报制度。并且加强了测报人员培训,提高了测报人员业务素质和测报水平,为提高防治效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十二五”期间,根据山西草原分散、农田和草原交叉分布、草原和农田鼠害互相影响的特点,及草原和农田鼠害防控需要联动、同时进行的要求,加强了与种植业植保部门、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技术人员的密切联系与合作,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对草原鼠害防控方案进行研究、技术培训、监测点选择、预测预报分析,充分利用农作物防治的农药和设备开展草原鼠害防控,努力做到种植业、草原的防治人员和设备资源共享。技术培训从预警监测、防控技术、药械管理维修,到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草原鼠害治理技术体系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更新,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及方法探索并取得了“可持续控灾”的有效途径;二是突破了长期依靠化学农药防治草原鼠害的局面,确立了应用生物农药和生态控制技术治理草原鼠害的主导地位。在草地鼠害防治上改变了过去灭鼠和草地建设脱

节的做法,把草地综合治理作为草地鼠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灭鼠和草地补播、围栏等建设措施配套进行综合治理,并设立招鹰架、招鹰墩,引进天敌以控制害鼠的密度,达到动态的生态平衡。

草原鼠害防治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技术进步是基础,增加投入是保障,能力建设是重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依靠法制、科技、群众的工作原则;坚持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集中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做到责任划分、技术服务、监测检查、防治区域四到位。 草原鼠害防治职责主要由农牧部门承担,表现为部门责任,致使地方政府对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投入,导致手段落后、体系分化、职能弱化,难以实现理想的防治效果,加之草原鼠害具有突发性、跨区域分布的特点,仅靠一个部门甚至个别地区采取防治措施,难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只有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建议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完善草原鼠害应急预案,建立草原鼠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确保防控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同时,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草原鼠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应对和防控草原鼠害。

预测预报是防治草原鼠害的基础工作,是制定防治措施、指导科学防治的依据,是获取综合防治效果的保证。省、市、县三级监测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基层测报点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数据分析设备缺乏,基本的工作经费没有保障,影响了监测队伍的稳定和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针对鼠害发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培训,支持基层监测点完善测报手段,提高鼠害监测技术水平,及时准确掌握鼠害,明确防治重点区域,确定防治适期,为适时防治提供依据。

草原鼠灾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防治器械陈旧

落后,缺少维修经费,草原鼠害防治基础设施缺乏,难以满足鼠害防控需求,使防治突发性鼠害的应急能力不足;二是应急防治物资、指挥车、野外宿营车、发电机以及后勤保障物资的储备严重不足,难以保证鼠害的快速综合治理,对暴发性、突发性鼠害的应急防治能力十分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大面积鼠害防治作业的要求。建议各级政府增加投入满足鼠害防治作业的要求。

由于人工费用的上升,加之燃油费、机械费用等等,目前的防治补助费用远远不能满足防治需要,因此只能对重点草原和粮草交界处的鼠害进行防治,达不到治理鼠害保护生态的目的。“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草原鼠害防治面积仅为严重危害面积的59%,为今后鼠害再度暴发成灾留下了隐患。另外各级政府下拨经费都是防治费和机防队误工补助,没有工作经费,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建议提高补助标准增加工作经费预算,以保证鼠害防治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草地鼠害防治一直都是应急性的工作,基础设施滞后,设备老化,草原鼠害监测与科技研发滞后,严重影响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全面开展。建议加大草原鼠害监测投入,使草原鼠害防控工作有的放矢,同时加强科技研发,提高科技产品开发的力度,特别是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及产品的开发,以尽快解决目前草地鼠害防治工作所处的应急、被动、效果差的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