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题库

2022-04-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心理学题库

一、 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3、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4、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5、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7、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8、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9、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10、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4、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15、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16、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17、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18、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19、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0、幻想、理想、空想P46

21、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2、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3、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4、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25、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6、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7、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8、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29、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30、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31、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32、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33、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34、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35、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36、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37、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38、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9、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40、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41、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42、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43、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44、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45、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46、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7、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48、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49、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50、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51、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52、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53、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54、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55、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56、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57、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58、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59、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60、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61、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62、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63、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64、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65、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66、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67、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68、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69、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二、简答题:

1、心理学的任务:基本任务是:1、描述:心理事实2、揭示心理规律3、指导实践活动。 2、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1)、掌握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并指导学生的心理保健。 3)、掌握心理学原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3、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 4、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5、意志行动及特征分析?

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意志行动(受意识支配、表现意志的行动),即意志的外部表现特点:1)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2)意志行动与史服困难相互联系。 在复习中,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是什么?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提高复习自觉性。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 3)得习方法多样化,要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4)采用记忆术,提高记忆效果。

6、感觉的心理规律?

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4)联觉

7、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可塑性、一般性、独特性、社会性、生物性等特征。 8、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物质基础)2)环境因素(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4)自我教育. 9、气质的特征?

1)气质的动力特征2)气质是先天性的个性心理特征3)气质的独特性4)气质的稳定性、可变性。

10、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1)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气质是附属。 11、性格的结构特征?

1)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12、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2)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3)早晚差异4)性别差异 13、教师的智力品质?

1)灵活的思维能力2)敏锐的观察能力3)准确迅速的记忆力4)丰富生动的想象力5)富有成效的创造力

14、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1)组织教学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4)独立创造能力5)实际操作能力6)适应新情境

15、教师的意志特征?

1)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与坚韧性2)进行教育决策的果断性3)处理师生矛盾的自制性。 16、树立教师角色威信的意义?

1)是学生接受教育引导的心理基础2)是点燃学生积极传感的火炬3)教师威信是增强榜样力量的条件。

17、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有那些?

1)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2)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3)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效果的矛盾4)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协作性的矛盾。

18、如何调适教师心理冲突?

1)充实提高、自勉自慰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3)情绪乐观、充满师爱4)宽的待人、乐交善处

19、知识巩固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3)科学使用各种标记方法(正确利用机械识记、必须重视无意识记、合理安排识记材料)4)合理组织复习。 20、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并形成课题的映像2)响应知识的重视3)课题的类化4)做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21、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1)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巩固程度2)智力水平3)课题的性质4)当时的心理状态。 22、动作技能怎样培养?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2)掌握有关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3)根据技能形成各阶段的特点,适当分配联系的次数和时间4)提供信息反馈,提高练习效率。

23、学习的特点?

1)目的的特殊性2)安排的计划性3)知识的间接性4)过程简短性5)数量的丰富性。 24、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方法?

1)适当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2)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3)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注意策略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便来考虑?

1)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2)加强对学习任务的理解3)尽可能使学习活动有意义。 25、为提高记忆策略的水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学生记忆的元认知水平2)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记忆方法。

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1)元认知知识和体验2)学习的调节与控制3)学习方法。 26、学习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

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他人到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

27、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28、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1) 行为模仿2)行为重复3)有意练习4)与坏习惯作斗争。

29、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观因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2)异常的情感3)意志薄弱4)不良行为习惯。

31、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1)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3)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32、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33、幼儿期词汇发展的特点?

1)词汇数量的增加2)词类范围扩大3)词义理解的加深4)积极词汇增长。 34、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象性思维2)抽象逻辑性思维萌芽3)言语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5、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1)情绪稳定性逐渐提高2)情绪控制力增强3)社会情感开始发展且逐步丰富和加深。 36、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1) 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2)重视对幼儿言语能力的训练3)注意发挥成人言语的榜样作用。

37、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分类?

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2)为了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3)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38、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

1)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3)其他方面问题,如发育迟缓、品德问题等。

39、学习障碍儿童的预防和矫治?

1)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2)注意儿童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3)关心儿童的学习,及早提供对差生帮助,使他们能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

1)提供特殊教育2)记性行为矫正

40、小学生思维的智力品质特点?

1)随着年级增高而逐步发展2)抽象逻辑思维还缺乏自觉性3)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41、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1)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2)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起年级见无显著差异3)小五到小六有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42、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

1)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虽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2)从少年期开始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规律3)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43、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想象十分丰富、生动、而又十分复杂的其表现在: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想象的创造性不断发展3)想象的现实性不断提高。 44、初中生在哪些情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

1)独立意以受阻碍2)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防碍3)当个性伸展受阻碍4)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中观点,中学生拒绝盲目接受。 45、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那些变化?

1)情感上的脱离2)行为上的脱离3)观点上的脱离4)榜样作用的削弱。 46、影响高中声自我概念的因素?

1)生理因素2)认知水平3)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4)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47、心理教育完成的任务?

1)心理素质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 48、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二者关系十分密切\"1)德育中包含心理教育的内容2)从二者的内容看,二者都侧重子人的社会化教育3)二者不同之处,心理教育侧重个体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而德育则侧重与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4)二者相辅成,但不能相互代替。

49、心理教育与智育关系?

1)智育中,心理学起十分重要作用,智育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心理规律,非智力因素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2)心理教育是智育的基础,侧重于人的自我认识的提高,侧重于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3)智育体现子教学,教学蕴含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渗透与各学科教学。

50、心理教育与体育关系?

1)体育中包含着某些心理教育内容,2)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与体质的增强也有重要影响。 51、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1)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2)其目标是,让学校产生最佳心理环境,让班集体产生最佳心理氛围,让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3)社会角度,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4)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①促进学生学业成功②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③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

52、如何理解学校心理辅导?

1)学校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必须的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基础2)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3)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53、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促使学校教育一致的总目标的实现。中间目标:1)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2)初步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3)学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发展自己健全的性格5) 促进智力的正常发展。 54、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2)生活辅导3)职业辅导。

55、确定心理教育课目标的原则?

1) 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操作性原则4)情感体验原则5)针对性原则 56、诱导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上看,教师扮演多重角色2)该模式重要环节是教师能够在班级中创设、确立并维持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赖和理解的和谐气氛3)还模式主要方式是活动与教师的诱导相结合,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充分展示内心世界,在群体互动中达到互助和自助。

57、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主要表现?

1)使学生适应学习2)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思想品德、审美素质发展提供心理基础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58、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件?

1)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2)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3)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 59、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指导思想?

1)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2)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学习负担适度,留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4)正确鼓励学生,不滥用惩罚5)让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6)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指导者\" 60、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1)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2)进行学法指导3)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4)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5)锻炼坚定的意志6)培养活跃的思维7)陶冶积极的情感8)炼就字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61、班主任工作中的 批评艺术?

1)批评要合理2)批评与教育相结合3)批评要及时4)批评要考虑错误的原故5)批评要和风细雨6)不要当众批评7)批评要带有鼓励8)批评不要七嘴八舌。

三、选择题

心理学是研究下列哪些选项: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选项内容:(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差异) 3、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 4、人的个性心理差异分为:(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5、下列选项哪些完整表达了心理过程的内容(知、情、意)或(认识、情感、意志) 1、解题时,能一题多解,是属于哪种思维(发散思维) 2、游览过长城的人头脑中呈现出的是(表象)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下列哪种感觉(嗅觉) 4、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

5、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

6、意志活动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级(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7、在人脑中产生想象的基础材料是(表象) 8、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

9、当一个人的服装和发型改变以后,照样能够认出他,是利用了知觉的(理解性) 10、熟练的骑车,织毛衣的注意是(有意后注意)11、间接兴趣是主要引起下列哪种兴趣(有意注意)

12、动机冲突中,个人在回避有害不利目标时,引起的冲突是(双避式) 13、情绪、情感是下列哪种选项关系的反映(客观现象和人的需要的关系) 1、 活泼、好动、行动敏

捷属于下列哪种特性的表现(气质) 2、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抽象思维能力)

3、 兴趣的稳定性是下

列哪种品德特性(持久性) 4、 马斯络在需要层次

理论中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 5、 以热情、急躁、易冲 动的气质属于(胆汁质) 6、 在全人口中智力是

(正态或常态)分布曲线。 7、 遗传素质是能力发 展的(自然前提) 8、 根据需要的指向对

象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9、 根据动机起源不同

可划分(生理、社会动机)

10、一个人经常表现出赤的坚定,勇敢的特征,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11、某人善于思考,头脑冷静能较好地控制情感(理智型) 12、(顺从)是在社会要求写,响下个体外在行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13、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的(智力)品质

14、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之一为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性的矛盾。

15、教师的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权力,即教师的身份地位带来的威信;另一方面是(人格影响)

16成熟而稳定是教师的情感)特点。 17、(思维)的速度、质量是智力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

18、在教学中,教师必硕通过(演示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19、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

20技能的形成要比知识的掌握要(慢一些)

21、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是(逆向迁移) 22知识的理解,主要通过(思维)实现。

23个体随认识活动而产生的情感受体验是(元认知体验)

24、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在知觉过程中,将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结合起来的机制是知觉策略。

25、算法和启发式属于(问题解决)学习策略内容。

26、关于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意识性属于(学习活动中)过程的自我监察控的内容 27、执行性属(学习活动中)过程的自我监察内容

28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专。

29从(少年)期开始,经较自觉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30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某些因素。

31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2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和研究对象。 33、幼儿自我控制的转折点是(4-5)岁。

33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这个活动对幼儿影响极大

34幼儿期是人一生词汇增长最快的时期,7岁时是3岁的(4)倍。 35幼儿期是儿童从(3-7)岁开始的。 36、(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重要标准。 37、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38、七岁以后的儿童的思维逐渐地出现了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概括)活动。

39、2-7岁儿童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

40、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从事学习活动重要推动力。 41、(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个原因。

42、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并开始表成(辨证)思维。 43高中阶段是(自我形象)逐渐达到稳定时期。

44、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想象,大多数是(有意识有目的)

45、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 46帮助学生解除自卑心理属于(心理健康教育) 47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是(心理素质教育)

48下列观点正确的是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背景教育)

49、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心理教育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工作) 50帮助学生确立生活目标属于(生活辅导)

51当一个人目标未达成,并受伤害,可以将目标转移,以改变其痛苦的方法是(移植法) 52下列属于主体参与模式特点的是(自主性、主体性)

53克服考试焦虑最好的方法是(系统脱敏法与松弛法的结合) 54自我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是(教师指出分析对象)

55快乐学习的实质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56、对学生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于评价不正确的说法(主要依据学习成绩) 57对批评艺术不正确的说法是(严厉)

58下面属于教师文化范畴的是(教风) 59良好的人际关系,属于(人际氛围)

60情绪、情感是下列哪种选项关系的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关系)。

四、填空题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 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 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

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

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2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权利另一个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27、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

28、学习需要以个体的一定成熟为其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29、经验和施展证明,成熟受用尽废退的自然 法则所支配。 30、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31、审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影响。

32、技能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使活动方式能够极少需要意识控制,能顺利、完善地进行时才形成。

33、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4、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35、学习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识和体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 36、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调节着学习者的认识过程。

37、监控学习进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确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

38、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学科学习直接相关的专用型的学习方法;一类是通用性较强的通用型学习方法。

39、知觉策略是指知觉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家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构合起来的一种机制。

40、概念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或现象分类的依据。

41、规则的发展学习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式。

43、一般说来预习有读、划、批、写、思、做等步骤。

4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45、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

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46、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47、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48、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9、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50、从少年期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1、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定叫做自我评估。

52、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53、儿童的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54、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55七岁时儿童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大约为三岁时的4倍。 56、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兴趣、害怕、快乐、依恋。

57、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58、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59、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60、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61、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62、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信任感、事业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感、革命人道主义感等。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标志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人的整个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

63、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64、与儿童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都与幼儿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

65、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6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67、(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原因。 68、(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是第二原因。

69、(独立意志)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

70、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

71、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成功。 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发展。

73、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

74、心理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

75、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76、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7、心理辅导的途径: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团组辅导、学科渗透、家庭辅导。

78、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79、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诱导式、自我分析模式、主体参与模式。 80、心理教育课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主题、课前准备、上课。 8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全体、和谐、互动特征。

8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抓好课前设计环节,课堂组织环节,师生交往环节。 83、对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偏爱、偏信。

84、班主任教育权威体现的是权利和威信的有机统一。

85、可以将班集体氛围归结为:人际、学习、教育、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

五、论述:

一、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答: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教师通过掌握心理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教师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三)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通过学习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够大大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关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心理因素对问题的解决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自信心、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认知方式、情绪状态、动机水平、原型启发、迁移作用、定势作用、功能固着等等都是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因此要使问题得到解决维持一种紧张而又有秩序的有条不紊的心理状态,(一)是提高动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问题解决的效果。(二)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地运用原型启发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某种具有的与自己面临的问题,例如我们在上电化教育基础课为学生讲摄影机。照相机工作原理我们就运用了原型启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三)迁移作用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我们在讲投影片制作时,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按着小学教材进行投影片制作要求他们自己构思、自己设计、绘画制作通过学生新自动手操作,即学到了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又在动手制作能力上得到了发展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总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说明了。 三、试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答: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工作,对于教师来说独立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轻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撰定教案时,需要创造性的劳动,时间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各种变化教师需要设计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案,确定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育改革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光焕发,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也要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随着科技进步的影响。教师要随时观察科技发展动态,了解新知识的信息,掌握新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努力创造,教师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用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创新这些都属于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

四如何进行早期教育? 答:早期教育不等于及早对儿童进行正视,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正确的早期

教育,主要是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提高认识兴趣,培养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情绪和行为,早期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包括音乐、美工、讲故事,参加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寓教于乐,到了学前中晚期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读、写、算教学,既不剥夺儿童和玩乐时间,泯灭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味和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五、如何调适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

答:正视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后,重要的是要善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观念武装自己。充实提高自勉自慰,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特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欲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目标是教师主客观适应的焦点,所以教师调适角色冲突,提高角色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标教师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就会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3、在艰苦工作中,广大教师能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重要原因是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充满师爱,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4、教师要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交善处。开朗豁达。容人之短。 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答:理解知识主要是通过思维实现的要促进知识的理解。1、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材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快问题的愿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2、通过直观教学提供感性材料。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直观法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和正确的感性材料。3、提供变式,通过比较形成科学概念4、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严密的体系。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和具体化,使学生有加深对知识结构和理解。5、理解知识必强在已有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指导。

七、试论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 答: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形象,即起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很多如:1、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知识的\"骨干\"是联系支持,技能的中心。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多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2、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由于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学习正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3、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技能等。以上都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有效方法。 八、课堂学习策略?

答: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其活动的效果。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策略。第一、做好听课准备工作,它直接影响听课的的效果。听课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准备,学生听课过程中要记录相关的内容,准备好上课的课本、笔记本,以及其他学习方面的用具(2)生理准备。上课要靠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学生要调节好自己的胜利状态、使大脑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上(3)心理准备。为提高听课效果,必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饱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4)知识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支持障碍、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第二集中注意。从学生角度听课时要集中注意(1)要寄希望于课堂(2)积极进行思考(3)养成注意习惯(4)听课要有针对性(5)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6)正确处理和记笔记的关系。第三最重要的内容是弄清教师讲课的思路。第四为提高听课效率听课时还要把握课程特点和教师的特点。 九、试论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策略?

答: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自我监控的策略。如:第一、学习活动前做好计划,对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去学习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进行计划。对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具体准备,调节好精力与情绪。第二掌握好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要清楚学习目标。对象与学习任务。选择并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听讲时弄清老师的讲课思路。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控制自己去执行学业习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三,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学习活动之后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学习应采取补求个性的措施。学习活动后要总结自己或借鉴书本上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断提炼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十、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行动,以道德意志去克服内外干扰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通过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懂得道德意志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意志锻炼的愿望和进行意志锻炼的决心和信心。二、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意志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可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意志行动进行自我评价。增强道德意志锻炼和自控能力。三、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有差异的意志品质不同训练的策略也不同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锻炼他们道德意志的自制力和沉着、耐心的意志品质。只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锻炼道德意志的良好效果。

十一、试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答: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心理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一、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和自身实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二、消除疑惧心理,培养师生感情。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入手。要关心,亲近和开导他们的满腔的热情。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相信教师的善意,把老师看做知心人。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们,使其觉醒过来,接受教育。力求上进。

十二、试论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答: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大量研究证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有如下特点:一、小学儿童由于独立性有限,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二、由于知识经历的增加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三、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由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五、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十三、试论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小学生的形象。抽象思维具有以下特点。一、小学生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不是立刻实现的在思维过程中,不随意成分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的成分却日益增加。二、小学生思维结构逐渐趋向完善,一般来讲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思维的基本形式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在给。三、四年级教学中,就渗透形式逻辑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事归纳、演绎、类比和对比推理等逻辑思维思想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顺向发展到逆向再发展到顺向反复进行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分

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掌握各种概念系统,运算系统和知识系统形成日益发展的完整的思维结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规则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在算术和语文教学中,逐步地有意识地渗透逻辑规则的思想这对小学生正确思维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十四、试论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因而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特点如下:一、游戏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用虚构的操作去代替,实际的操作。用假想的物品去代替现实物品。而行为内容仍保持不变。幼儿期他们已能较成熟练地做各种动作。思维和语言正在发展。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渴望参加成人的一些活动。二、游戏促进了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手段。能促进其智力发展在游戏时幼儿的各种感官都要参与。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游戏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十五、试论中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答:中学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探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味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识记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越加显着有意识记的突出特点是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高识记的目的任务。如:分析作文的段落。含意,中心思想等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在中学阶段,不仅有意识记的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如有些材料。还需要无意识记。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计划地发展中学生的有意识记。而且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无意识记的能力。

十六、试论初中生人际交往新特点?

答: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这个时期在结交朋友人际交往上,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这个阶段的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的友谊对稳定和持久。2、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朋友的关系在初性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初中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新点逐渐开始融洽相处。4、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情感上的脱离,对同伴的依恋。2)、行为上的脱离孩子不好管教。3)观点上的脱离,观点的重新审视。4)榜样作用的削弱。5、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有了变化,他开始品评教师。

十七、试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答: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自我意识有了高度发展,其基本特点表现如下: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减少。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主要对\"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把\"我\"一分为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3、强烈的关心着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能力如何、知识、才能、气质将个性是否完善等等。4、自我评价的成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5、有较强的自尊心。有了主观目的,主观愿望。心目中的期望值等等。6、高中生的道德意识与初中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十入、论高中生的价值观的特点?

答:高中生在确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抱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的问题。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

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十九、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从社会角度讲,注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第二、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业成功,取得成就的保证,心理教育能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使学生正常发展,健康成长的前提与保证。 二十、试论当前心理教育的误区?

答: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一、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养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二、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确实是心理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三、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心理教育的全部内容。四、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五、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心理有病的人需要心理教育。所有的人都需要进行心理教育。六、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七、心理教育属于德育工作只是团队工作者和班任的任务。以上几点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误区。 二十一、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故事启迪法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故事。只有好的故事才具有好的教育意义。在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求要真有真的就不用假的,采用真实的事例,效果更好。2、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要近,3、是要新,应尽量选择小学生没有听过的故事。4、要注意活,心理教育者应该随机应变,知识渊博,反应灵敏。有时教育者还可以准备图片、多媒体等请学生看图编故事等。

二十二、试论心理教育课的教学原则?

答:心理教育课的原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教育课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一、知行并重原则,心理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而是实际应用课如: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力不够高。所以,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二学生主体原则根据心理教育课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教师的有意安排,学生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一特殊性决定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三、点面结合的原则,心理教育课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教育课的目的。四、协同教学的原则。五、师生和谐的原则。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应建立一种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关系。

二十三、心理教育学科渗透的操作要领?

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整合教学目标,这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在学科教学中要对教学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二、创设参与情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想象。活动中受到相应的教育。三、进行行为实践,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四、树立新型评价标准,学生是否提高了学生表达、交往、动手的能力等。五、抓好三个基本环节。1)课前设计环节。2)课堂组织环节。3)师生交往环节。

二十四、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与举措?

答: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是通过三原性的。即:主导作用的师源性,主体作用的生源性、双向作用的师生性、具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举措是: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都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三、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四、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 六、概念题

班集体良好的心理氛围:是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识、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快乐: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刺激,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积极的情感投入,教师教的积极学生得投入,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都受到了激发。

角色冲突:是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妨碍的斗争。心理调试: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广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人和动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伺候就性的变化过程。 变式:似乎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有保持的过程。 技能:是通过联系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负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的影响,即起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是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空过程、结果的意识。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识活动而产生的认识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识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气质:是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记忆策略:是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所表现的稳定性特征或倾向。

道德认识:是对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意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高,包括原始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