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质图说明书

2023-08-29 来源:客趣旅游网
×××地质图说明书

目录

绪论 …………………………… 概述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岩浆岩 第四章…………………………….变质岩 第五章…………………………….构造 第六章…………………………….矿产资源 第七章…………………………….地质灾害 第八章……………………………..构造发展史 第九章……………………………..结束语

绪论

为了得到该区比较详细的信息,所以,本区的地质研究主要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方面进行,通过野外的12条地质路线95个地质观察点观察描述,完成了地质调查图件的编制工作。主要工作量:完成地质编图100km2;绘制1:25000地质剖面1条(位置见地质图);完成地层柱状图1份;相关图例1套。下面对该地区的地质内容分九章加以介绍。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呼吉尔图组;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额力图组,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缺失了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的地层。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 该区内主要以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火变质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3280m,但同时以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地层出露面积最为广泛。 本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主要出露在图区的南东部和北中部且分布的面积比较广泛,面积约为12km2,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中上部,分布面积较大,除侵入岩以外还大量出露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其岩性主要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变质砂岩,变质石英砂岩,大理岩化灰岩,红褐色粘土岩。本区的构造发育一般,主要包括断裂构造包括断层,逆冲推覆构造。

相对于本区的矿产资源,几乎无矿化信息,无法研究其成矿可能性。

下面将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根据上述的地质概况进行了构造发展史的讨论。

第二章 地层

本区出露的主要地层有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呼吉尔图组;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额力图组,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缺失了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的地层。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 该区内主要以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火山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3280m,但同时以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地层出露面积最为广泛。

第一节 青白口系

本区出露的青白口系地层为白音宝拉格组,呼吉尔图组地层,其厚度分别为1865m,

1415m,岩性主要为变质细砂岩,变质石英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一.白音宝拉格组(Qbbyj)

该地层主要分布在图区的西南部,出露面积小,厚度为1865m,其岩性为灰白色粗粒变质石英砂岩,风画面灰褐色,新鲜面浅灰白色,粗粒变晶结构,变余层理构造。 二.呼吉尔图组(Qbby)

该段地层主要出露在图区的东部,分布面积很小,厚度为1415m,其岩性为变质砂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黑色,变余细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局部为变余粉砂结构,层理构造,硅质胶结,胶结物变质后形成微粒石英。

第二节 奥陶系

本区出露为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地层,其厚度为360m,其岩性为中厚层大理化细晶灰岩,中层大理岩化中晶灰岩,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五道湾组(O1-2w)

该地层主要出露在中下部,分布面积较广,厚度为360米,其岩性为大理岩化细-中晶灰岩,风化面为灰白色,新鲜面为青灰色,细晶结构,中-厚层构造,岩石表面钙化发育,可见刀砍纹,岩石局部裂缝发育,裂缝中有方解石脉穿入,局部灰岩中可见硅质条带和硅质结构。

第三节 二叠系

本区出露下二叠统地层为三面井组,额力图组地层,其厚度分别为845m,460m,其岩性分别为变质石英砂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与下伏地层为构造接触。

一.三面井组(P1s) 该地层出露在图区下部,分布面积较大,厚度为845米,其岩性为灰绿色变质石英砂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填隙物主要为泥质,经变质作用形成隐晶质矿物。

二.额力图组(P1e)

该地层出露在图区东北部,分布面积很小,厚度为460m,其岩性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风化面灰白-浅灰色,新鲜面深灰色,火山碎屑结构,碎屑以1-5mm的石英,长石为主,呈棱状,碎裂状,含量为50%,其余为细小的火山尘,块状构造。

第四节 新近系

本区出露的上新统地层为通古尔组,其厚度为

32m,其岩性为红褐色,紫红色粘土,

局部区域含砾石,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通古尔组 (N1t)

该地层出露在图区的整个中上部,出露面积很广泛,厚度为32m,其岩性为红褐色粘土,局部区域含砾石,砾石含量<5%,主要成为石英,闪长岩,砾石大小约为8-30mm,砾石主要成分为灰岩,板岩,硅质岩。

第五节 第四系

本区出露上更新统地层,其厚度为5m,其岩性为砂砾石,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上更新统 ( Qp3al )

该地层出露在图区的西部,分布面积较小,其厚度为5m,岩性为砂砾石,砾石大小为1-2mm之间,固结程度差,主要成分为石英。

第三章 岩浆岩

本地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南东部 。除侵入岩之外在本区大范围分布火山岩,岩性主要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

第一节 侵入岩

本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早二叠世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P1),早二叠世灰色细粒闪长岩(δP1),晚二叠世浅肉红色细粒花岗岩(γ2P2),晚二叠世的肉红色花岗岩(γ3P2)

一.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P1)

该时期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布在图区中部,面积约为2km2,其风化面为灰黄色,新鲜面为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角闪石,黑云母和长石。石英:他形粒状 粒度1-3mm,含量25%,长石:粒径2mm左右,含量约为55%,角闪石:自形,黑色,粒径2mm左右,含量约10%,黑云母约10%,局部见少量细粒闪长岩包体,小者1cm,大者30cm。

二.灰色细粒闪长岩(δP1)

该时期的闪长岩分布在图区的中上部 ,面积约为1.5km2,其风化面为灰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黑云母(5-10%),角闪石(25-30%),斜长石(65-70%)组成。

三.浅肉红色细粒花岗岩(γ2P2)。

该时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右下角,面积约为2km2,其风化面颜色为浅黄褐色,新鲜面为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30%),斜长石(30-35%),正长石(35-40%),粒径2-3mm,暗色矿物较少,为细小黑云母,局部可含斑晶,斑晶主要为石英,含量约10%,基质为花岗结构。

四.肉红色花岗岩(γ3P2)

该时期的花岗岩分布在东南部,面积约为3km2,其风化面为浅肉红色,新鲜面肉红色,中粒-中粗粒半自形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25-30%,正长石40-45%,斜

长石25-30%,黑云母不足3%。

第二节 火山岩

本区的火山岩主要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其风化面灰白-浅灰色,新鲜面深灰色,火山碎屑结构,碎屑以1-5mm的石英,长石为主,呈棱状,碎裂状,含量为50%,其余为细小 的火山尘,块状构造。

第四章 变质岩

本区出露的变质岩分布较广,分布在东南部,主要为变质砂岩,大理岩化细-中晶灰岩,变质石英砂岩。

第一节 变质砂岩

变质砂岩段:

变质砂岩,风画面灰色,新鲜面灰黑色,变余细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局部为变余粉砂结构,变余层理构造,硅质胶结,胶结物变质后形成微粒石英。

第二节

大理岩化细-中晶灰岩

大理岩化细-中晶灰岩段:

大理岩化细-中晶灰岩,风化面为灰白色,新鲜面为青灰色,细晶结构,中-厚层构造,岩石表面钙化发育,可见刀砍纹,岩石局部裂缝发育,裂缝中有方解石脉穿入,局部灰岩中可见硅质条带和硅质结构。

第三节 变质石英砂岩

变质石英砂岩段:

变质石英砂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填隙物主要为泥质,经变质作用形成隐晶质矿物。

第五章 构造

本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断裂构造主要为断层构造,在本区断层发育有五条,

主要集中在图区的南部,且规模较小,延伸不长,有三处逆断层,一处推测逆断层,一处性质不明的断层。

本区发育的断裂构造主要为断层,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南部,一共五条断层,五条断层的走向均为北东-南西走向,从上到下依次为一至五条断层,第一条为推测逆断层,延伸不长,灰岩推覆至变质砂岩之上,第二条实测逆断层,延伸不长,灰岩推覆至变质砂岩之上,第三条实测逆断层,延伸不长,灰岩推覆至变质砂岩之上,第四条为实测逆断层,延伸不长,灰岩推覆至变质砂岩之上,第五条性质不明断层,二盘的岩性为灰岩,变质砂岩。

第六章 矿产资源

根据所给的资料以及地质路线的描述未涉及矿产资源的描述,所以未能得出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第七章 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路线的地质点的描述,其中未涉及到相应的地质灾害的描述,所以未能推断出相应的地质灾害。

第八章 构造发展史

结合所给资料分析以及区域背景资料得出本区出露最早的地层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地层,岩性为粗粒石英砂岩,是该区的古老结晶基底,其后继续接受沉积形成青白口系呼吉尔图组地层,过后该地区由于地壳运动,地层抬升然后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最终导致缺失了寒武系,然后构造运动不再那么频繁,沉积形成了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地层,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地层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过后由于地壳运动,地层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使得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过后继续接受沉积形成下二叠统三面井组,额力图组地层,其中下二叠统三面井组,额力图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在下二叠世的时候花岗岩岩体,花岗闪长岩岩体侵入周围的额力图组地层,后被通古尔组地层覆盖,形成与围岩的不整合接触。再由于下叠统地层的岩性为流纹质凝灰岩,可推断出该时期发生一次火山事件,过后再由于地壳运动,地层抬升然后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缺失了上中二叠统,三叠系,白垩系,侏罗系,古近系地层,然后继续接受沉积,形成上新统通古尔组,上更新统新统通古尔组地层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在断层的分析中,由于其岩性,性质基本相同,可以推测断层几乎为同期形成的断层,形成时间在早二叠世之后。

第九章 结束语

通过对本区地质概况的描述以及构造发展史的研究,对于本区的总体地质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通过对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研究为后期在本地区开展的进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了原始资料。

本区的地层,出露的地质单元较少,且地质时代跨度较大,岩浆岩的分布比较普遍,说明该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对该地区的改造比较大。矿产信息证据不足,该区具有进一步详查的必要性。

综合来看,由于确少一定的信息,比如矿产资源,以及地质灾害的资料,所以未能对该地区进行完整,准确的判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