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下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学霸笔记05 第二章 学生指导2

2021-01-09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表现和教育启示,选择题经常考 发展规律 顺序性 表现 教育启示 遵循一定顺序,由低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到高 助长,陵节而施 阶段性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不搞“一刀切” 特征和发展任务 不平衡性 统一方面发展速度,抓住“关键期” 不同年龄阶段不平衡,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互补性 个体差异性 身身互补、身心互补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不同个性发展程度和因材施教 速度不同 *关键期:是指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提出)

新生儿和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神身体发展的特点 1.骨骼:养成好习惯,防止驼背

2.肌肉:避免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动作 3.神经系统 4.心脏和呼吸系统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力、思维(认识发展) 2.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3.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三个阶段

①生理自我:3岁左右 ②社会自我:小学阶段

③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三、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1.认知发展的机制

图式(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生处于这一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小学生阶段:六七岁至十二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4.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最近发展区:教学时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较高的水平——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 小学生学习指导 一、学习概述

概念: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二、学习理论 *重点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区分基本观点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经典实验——饿猫打开迷笼) 试误说: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次较为完整的理论) 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基本规律: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掌握概念*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喜欢的行为(高频)作为不喜欢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

强化的三种形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发现学习的创始者,学习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观(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 教学观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学校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应以接受学习为主)

接受学习: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主张废除教师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创始人:皮亚杰

建构主义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补性、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 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教学启示:

①探究学习;②支架式学习;③情景教学;④合作学习 三、学习策略 1.分类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2.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

(1)学生:年龄特征、原有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学习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

(2)教师:运用学习策略的水平、策略教学经验、教学策略方法 四、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类型 正迁移 负迁移 零迁移 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 五、学习兴趣

1.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事物本身的特征 (2)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3)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2.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4)改进教学方法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表现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不影响 先学影响后学,举一反三 后学影响先学,巩固完善 (1)直接兴趣到间接兴趣

(2)兴趣广度逐渐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不稳定到稳定 六、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 *简答题 (1)学习习惯的广泛性 (2)学习习惯的实践性 (3)学习习惯的阶段性 (4)学习习惯的模仿性 第四节 小学德育 *必考章节 一、德育的含义

广义德育: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德育:学校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二、小学德育过程(本质上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1.品德的心理结构 选择题

道德认识 道德观念、核心、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内心体验 信心、决心、恒心 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3.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四、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重点 1.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5——8岁) 可逆性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水平 前习俗水平 阶段 表现 表现 自我中心 他律期 自律期 公正观念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为了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好孩子”定向、谋求赞赏和认可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 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五、小学德育原则 *重要知识点 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表现 理想性、方向性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协调一致,前后连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正面引导,纪律约束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长善救失、“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思想 六、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二)方法*(小学德育的方法) 方法 说理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实践指导法 品德评价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表现 基本方法,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身教胜于言教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 七、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简答题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 3.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 4.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概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第五节 小学美育 一、概述、内容

1.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引入中国。蔡元培提

出“以美育代宗教”。

2.学校美育内容: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

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教育(选择题*)

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医疗保健常识、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事故处理

第七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二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多动症、焦虑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厌学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

三、小学生心理辅导

(一)目标:学会调适(基本目标)、寻求发展 (二)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行为疗法 行为改变 强化法、代币奖励、行为塑造法 行为演练 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认知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 情绪ABC理论 合理宣泄、自我反省、 心理暗示 移情: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的过程。(来访者情感——咨询师) 反移情:咨询师情感态度——来访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