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习题-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2021-12-30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基础篇 固本夯基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2021河南适应性测试,28)1875年,洋务派开始筹办海军,随后不光李鸿章从国外购买军舰,驻南京的南洋通商大臣以及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官员也相继从国外购买军舰。至甲午战前,全国至少建立起四支互不统属的海军舰队。这一状况( ) A.实现了海军强国的目标 B.促成了民用企业的兴起 C.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D.埋下了甲午战败的隐患 答案 D

2.(2017海南单科,8,2分)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答案 D

3.(2020江苏单科,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4.(2019海南单科,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答案 C

第 1 页 共 14 页

5.(2022届河南六市11月联考,10)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时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在东北,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这表明( ) A.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 B.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 C.民族危机激发战斗的热情 D.专制政体仍有较强生命力 答案 C

6.(2022届云贵川藏名校二联,28)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 )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朝廷 B.义和团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 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答案 B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7.(2022届四川绵阳一诊,29)下面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资本直接投资行业构成表。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前( )

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投资估计(1894年)

贸易业 银行业 保险业 航运业 工业 其他商业 政府借款 总计

A.列强对华商业侵略的特点 B.民族资本在工业领域占优势地位 C.航海业成为中外争夺重点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 答案 A

估计投资额(美元) 41 949 911 28 094 940 5 992 800 13 342 545 14 245 128 5 428 016 10 380 349 119 433 689

占合计(%) 35.12 23.52 5.02 11.17 11.93 4.55 8.69 100.00

第 2 页 共 14 页

8.(2020浙江7月选考,10,2分)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 B

9.(2019江苏单科,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 C

10.(2018江苏单科,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 D

第 3 页 共 14 页

11.(2021河南中原名校考评四,10)19世纪末,张之洞意识到:“各属兴办学堂,全赖师范得人,课程方能合度,管理方能得宜。”1902年,他创办了湖北师范学堂,课程除普通学科之外,还开设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课程。据此可知,张之洞( ) A.开启了近代中国新式学校的先河 B.十分重视师范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C.为洋务运动培养了大量有益人才 D.促进近代中国形成完备教育体系 答案 B

考点三 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2.(2021山东,5,3分)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 B

13.(2021福建,7,3分)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 A

14.(2021全国乙,28,4分)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第 4 页 共 14 页

答案 C

15.(2021湘豫名校联考,9)19世纪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论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问题,此外,他还在其主创的《时务报》上刊载了《波兰分灭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中国之将强》《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知耻学会叙》等重要论著。据此可知,当时(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变法维新成为共识 C.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D.学习西方不断深入 答案 A

16.(2021贵州适应性测试,29)1902年,梁启超指出,“干涉主义和放任主义都是一种‘颠扑不破’的学理,需要‘各随其地,各随其时’。”这表明梁启超( ) A.主张自由主义 B.认同社会主义 C.肯定国情优先 D.批判理论纷争 答案 C

17.(2022届九师联盟9月,11)据统计,1868—1895年,中译日文书共有8种,而1896—1911年出版的中译日文书激增到958种,其中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172种,哲学社会科学786种。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介绍过来。这表明( ) A.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B.人们思想日益解放 C.国人转向学习日本 D.近代教育快速发展 答案 B

第 5 页 共 14 页

综合篇 知能转换

综合一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分水岭意义

1.(2018课标Ⅰ,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2.(2021西安一中调研,9)学者指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南京条约》迥然不同,甲午战败和条约签署可谓惊天动地,举国震惊,这个条约彻底破除了传统帝制的法统纲绪和上国体制,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变法改制,清王朝受缚于国际法的效力制约,接受并纳入于现代世界格局的被动地位。这意味着清政府( ) A.主动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B.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C.被迫接受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 D.成为完全依附日本的附庸 答案 C

3.(2020呼和浩特一模,29)通常认为,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继续。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洋务运动培养了大量人才 C.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清政府推行“新政” 答案 C

第 6 页 共 14 页

4.(2022届河南中原名校一联,8)历史学家金冲及说:“如果从短近的眼光来看,甲午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这一论断是基于甲午战争( ) A.导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发生转变 B.推动了中国政治机构现代化转型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答案 A

5.(2020河南洛阳期中,8)甲午战争以后,士绅阶层相率“弃士经商”,热心于经营商务,寻找新的出路。一时间,秀才工厂、生员公司林林而立,这种现象( ) A.说明商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B.改变了士人追求功名的传统 C.反映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D.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 D

6.(2022届四川资阳一诊,29)1854年至1860年间,清政府设置了上海、广州、汕头3处海关;1861年至1895年间增设了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自(云南辖地)等12处海关;1895年后又增设了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保护 B.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关税缓解了政府财政紧张 D.西方列强侵略不断深入 答案 D

7.(2021河南八市领军联考,11)梁启超认为:“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盖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赔款,创巨痛深……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材料旨在说明( ) A.梁启超的爱国主义具有理性色彩 B.甲午战争推动了国家意识的觉醒 C.维新派较早认识到民族独立的意义

第 7 页 共 14 页

D.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8.(2017课标Ⅲ,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D

综合二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征

1.(2021川滇黔藏名校联考一,9)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之初,遭遇“集资难”,被迫接受官股参与,官股达到半数以上,官商双方规定“厂中用人、理财各事,全归商董经理”,官股只分官利和红利,不派官员到厂,不得干涉企业的经营权利,一切厂务全由商董做主。这反映了( )

A.民族企业经营模式的近代化 B.洋务运动催生了近代民族工业 C.大生纱厂是官督商办的企业 D.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阻力消失 答案 A

2.(2019课标Ⅰ,28,4分)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朱纯祖 姚光第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第 8 页 共 14 页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 B

3.(2017课标Ⅰ,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4.(2021河北,6,3分)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B.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共识 C.农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D.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答案 C

综合三 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2018课标Ⅲ,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第 9 页 共 14 页

应用篇 知行合一

1.(2019北京文综,16,4分名称 开滦唐山煤矿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北洋银元局 京师自来水公司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 A

2.(2021辽宁,18,15分

社会情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活情境)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 相关信息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10分)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5分)

答案 (1)刘康公: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第 10 页 共 14 页

汉文帝:采用“与民休息”的政策,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唐德宗:藩镇割据,经济残破,百姓负担沉重。 明太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张之洞: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深重。

(2)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统治政策、时代潮流等。 3.(2020山东,17,14分

学习情境)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

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

人 物 詹天佑

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

(1861—1919)

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

邹 容

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简 介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

(1885—1905) 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

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

周恩来

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

(1898—1976) 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

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14分)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①结合时代背景,对梁启超的认识进行论述。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的角度论述;从梁启超强调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和少年是国家振兴的希望的角度论述。

第 11 页 共 14 页

②结合三人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结合詹天佑的主要成就,从推动近代科技进步、为国争光的角度论述;结合邹容的思想及其影响,从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角度论述;结合周恩来的革命活动,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贡献的角度论述。 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创新篇 守正出奇

1.(2019课标Ⅱ,28,4分

研究情境创新)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

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2.(2018北京文综,16,4分

呈现方式创新)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

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 A

3.(2020江苏单科,8,3分

研究情境创新)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

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

第 12 页 共 14 页

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 )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答案 B

4.(2020北京学业考试抽样检测二,4

研究情境创新)公车上书了吗?(14分)

材料一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

材料二 当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到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茅海建认为:“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1)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点所依据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茅海建观点的看法。(6分)

答案 (1)材料一中的史料属于个人回忆录(私人著述),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情感,记忆有时也不够准确。

第 13 页 共 14 页

材料二中的研究参考了大量的宫廷(官方)档案,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 (2)示例1:茅海建的观点较为可信。

理由:他所使用的史料属于可信度很高的档案材料;使用了多种档案材料相互印证,详细统计各阶层上书数量,其结论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 示例2:茅海建的观点仍需进一步证明。

理由:因为他所引用的史料中并没有直接记载康有为是否上书,仅仅依据都察院代奏上书的统计数据,不足以得出康有为没有上书的结论。

第 14 页 共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