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及其使用方法[发明专利]

2020-01-31 来源:客趣旅游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57519 A(43)申请公布日 2014.09.24

(21)申请号 201410231299.1(22)申请日 2014.05.28

(71)申请人安徽日昇木竹制品有限公司

地址242343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中溪镇夏

林村七组(72)发明人涂修政 王美霞 涂必顺(74)专利代理机构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代理人杨天娇(51)Int.Cl.

B27K 5/02(2006.01)B27K 3/52(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及其使用方法(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及其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亚氨酸钠2-4份,水160-240份,冰醋酸0.3-0.7份;2、将步骤1中各原料按复配的方式混合后涂于木材或者竹木的表面;3、再将步骤2中处理后的木材或者竹木在60-70℃的温度下干燥5-10分钟即可漂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使用原料较少、配方简单,且复配后同样具备环保绿色的特性。(2)本发明在使用量较少时即可很好的达到木材及竹木的漂白效果。(3)本发明漂白液渗透较深,所以木材经过磨光等工序后仍然维持漂白的色泽。(4)本发明漂白后的木材色泽光亮,可明显提高木材及竹制品的品质和档次。CN 104057519 ACN 104057519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亚氨酸钠2-4份,水160-240份,冰醋酸0.3-0.7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重量份原料为亚氨酸钠2.5-3.5份,水180-220份,冰醋酸0.4-0.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重量份原料为亚氨酸钠3份,水200份,冰醋酸0.5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重量份原料之间采用复配。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亚氨酸钠2-4份,水160-240份,冰醋酸0.3-0.7份;(2)将步骤(1)中各原料按复配的方式混合后涂于木材或者竹木的表面;

(3)再将步骤(2)中处理后的木材或者竹木在60-70℃的温度下干燥5-10分钟即可漂白。

2

CN 104057519 A

说 明 书

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及其使用方法

1/3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化学科学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及其使用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漂白剂是一些化学物品,透过氧化反应以达至漂白物品的功用,而把一些物品漂白即把它的颜色去除或变淡。常用的化学漂白剂通常分为两类:氯漂白剂及氧漂白剂。氯漂白剂含次氯酸钠,而氧漂白剂则含有过氧化氢或一些会释放过氧化物的化合物譬如过硼酸钠或过碳酸钠。漂白粉的成分通常是次氯酸钙。漂白也是染色过程中的初期步骤。在对木材及竹制品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往往最后要将它们进行漂白然后再对进行上色处理,使其色泽光亮,有利于美观等效果,目前市场上漂白剂大部分都是针对衣物等日常用品而使用,现研究一种用于木材与竹木的改性漂白剂及其使用方法,能够很好的起到对木材的漂白效果。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漂白效果好的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

剂及其使用方法。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0005] 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亚氨酸钠2-4份,水160-240份,冰醋酸0.3-0.7份。[0006] 优选的,所述各重量份原料为亚氨酸钠2.5-3.5份,水180-220份,冰醋酸0.4-0.6份。

[0007] 优选的,所述各重量份原料为亚氨酸钠3份,水200份,冰醋酸0.5份。[0008] 优选的,所述各重量份原料之间采用复配。[0009] 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0010] (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亚氨酸钠2-4份,水160-240份,冰醋酸0.3-0.7份;[0011] (2)将步骤(1)中各原料按复配的方式混合后涂于木材或者竹木的表面;

[0012] (3)再将步骤(2)中处理后的木材或者竹木在60-70℃的温度下干燥5-10分钟即可漂白。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使用原料较少、配方简单,且复配后同样具备环保绿色的特性。(2)本发明在使用量较少时即可很好的达到木材及竹木的漂白效果。(3)本发明漂白液渗透较深,所以木材经过磨光等工序后仍然维持漂白的色泽。(4)本发明漂白后的木材色泽光亮,可明显提高木材及竹制品的品质和档次。

[0003]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3

CN 104057519 A[0015] [0016] [0017] [0018] [0019]

说 明 书

2/3页

实施例一:

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亚氨酸钠2份,水160份,冰醋酸0.3份;

(2)将步骤(1)中各原料按复配的方式混合后涂于木材或者竹木的表面;

(3)再将步骤(2)中处理后的木材或者竹木在60℃的温度下干燥5分钟即可漂

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使用原料较少、配方简单,且复配后同样具备环

保绿色的特性。(2)本发明在使用量较少时即可很好的达到木材及竹木的漂白效果。(3)本发明漂白液渗透较深,所以木材经过磨光等工序后仍然维持漂白的色泽。(4)本发明漂白后的木材色泽光亮,可明显提高木材及竹制品的品质和档次。[0021] 实施例二:

[0022] 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23] (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亚氨酸钠4份,水240份,冰醋酸0.7份;

[0024] (2)将步骤(1)中各原料按复配的方式混合后涂于木材或者竹木的表面;

[0025] (3)再将步骤(2)中处理后的木材或者竹木在70℃的温度下干燥10分钟即可漂白。

[00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使用原料较少、配方简单,且复配后同样具备环保绿色的特性。(2)本发明在使用量较少时即可很好的达到木材及竹木的漂白效果。(3)本发明漂白液渗透较深,所以木材经过磨光等工序后仍然维持漂白的色泽。(4)本发明漂白后的木材色泽光亮,可明显提高木材及竹制品的品质和档次。[0027] 实施例三:

[0028] 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29] (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亚氨酸钠3份,水200份,冰醋酸0.5份;

[0030] (2)将步骤(1)中各原料按复配的方式混合后涂于木材或者竹木的表面;

[0031] (3)再将步骤(2)中处理后的木材或者竹木在65℃的温度下干燥7.5分钟即可漂白。

[003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使用原料较少、配方简单,且复配后同样具备环保绿色的特性。(2)本发明在使用量较少时即可很好的达到木材及竹木的漂白效果。(3)本发明漂白液渗透较深,所以木材经过磨光等工序后仍然维持漂白的色泽。(4)本发明漂白后的木材色泽光亮,可明显提高木材及竹制品的品质和档次。[0033] 实施例四:

[0034] 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35] (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亚氨酸钠2.5份,水180份,冰醋酸0.4份;[0036] (2)将步骤(1)中各原料按复配的方式混合后涂于木材或者竹木的表面;

[0037] (3)再将步骤(2)中处理后的木材或者竹木在60℃的温度下干燥5分钟即可漂白。

[003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使用原料较少、配方简单,且复配后同样具备环保绿色的特性。(2)本发明在使用量较少时即可很好的达到木材及竹木的漂白效果。(3)本发明漂白液渗透较深,所以木材经过磨光等工序后仍然维持漂白的色泽。(4)本发明漂白

[0020]

4

CN 104057519 A

说 明 书

3/3页

后的木材色泽光亮,可明显提高木材及竹制品的品质和档次。[0039] 实施例五:

[0040] 一种木材及竹木改性漂白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41] (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亚氨酸钠3.5份,水220份,冰醋酸0.6份;[0042] (2)将步骤(1)中各原料按复配的方式混合后涂于木材或者竹木的表面;

[0043] (3)再将步骤(2)中处理后的木材或者竹木在70℃的温度下干燥10分钟即可漂白。

[004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使用原料较少、配方简单,且复配后同样具备环保绿色的特性。(2)本发明在使用量较少时即可很好的达到木材及竹木的漂白效果。(3)本发明漂白液渗透较深,所以木材经过磨光等工序后仍然维持漂白的色泽。(4)本发明漂白后的木材色泽光亮,可明显提高木材及竹制品的品质和档次。[0045]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