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苹1 李玲2
(1广东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510006
2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30022)
【摘要】目的:对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研究进行综述,概括了现阶段取得的成果,以期能为今后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建议;方法:对国内文献进行收集与分析;结果与讨论:从留守儿童概念、生存状况、受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留守儿童问题对策与建议进行综述,同时也提出了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留守儿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心理学 留守儿童 综述
A Review of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Huang yanping 1 Liling 2
(1,Mental health and education center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
2,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33002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article draws a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o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and gives some adiv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Methods: Summarize and analyzed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t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 we gained nowadays on left-behind children,and review the concept, living condition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 the solution and suggestion to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problem . Meanwhile it put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 in nowadays research and also gives some advi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Psychology,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Review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数量的逐渐增多,留守儿童数量也与日俱增。近年来,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视,政府和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学者对其进行了很多的关注与研究,比如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家等等。这些研究得到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与结论,但在这些研究成果背后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进行一个较全面的综述,并提出一些研究不足与展望,希望能为今后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也被很多研究者称为留守学生、留守子女、留守孩等等,这种概念不一不只是在这种字面表述上的不同,很多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理解也存在有偏差。 1.1英文表述不同
从概念的英文翻译来看,现阶段有很多种关于留守儿童的不同英文表述,例如
“Left-behind children”[3]、“Children left”[4]等。这些翻译分“Parent-absent students”[1][2]、
歧本身就反映一种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理解不同。 1.2 留守儿童与流动人口子女概念模糊
一些研究者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将二者概念混用。例如黄艳梅(2004)谈到: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指这些务工农民的留在家里把子女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代理监护的初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这与其它一些研究者的留守儿童定义相同[5][6]。相反的是,也有些对两者没有提出明显的概念定义,界线有些模糊。
确切地说,流动人口子女应该是包括留守儿童,除此之外,它还包括另一个群体:流动儿童。所以留守儿童与流动人口子女应是一种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 1.3父母外出状况的界定不一
1黄艳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广东工业大学A8号信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510006)
48
大部分研究者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辈、亲戚、老师或朋友等其他的监护人养育的儿童(周宗奎,2005;段成荣,2005等)。但是有些研究中没有将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儿童归为留守儿童,例如:“留守儿童”即是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独自留守在家的幼儿[7],类似的定义还有(林宏,2003;彭金兰,2004;王东宇,2005;王丽芬,2002)。这部分儿童与单亲尤其是母亲共同留守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对留守儿童的界定也是应该将这部分儿童加入其中的。 1.4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不一
有人认为,留守孩是16周岁以下的儿童[11][12][13],也有人认为留守孩是14周岁以下的
;除了吴霓的课题组(2004)对留守孩的年龄儿童[14],还有界定为18岁(叶敬忠,2005)
的下限作了界定外(6-16岁)大多数研究者都没有对其进行说明。
但是,留守现象并不仅是从6岁开始,研究和调查表明,许多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留守经历,而且儿童年龄愈小,留守经历对其的影响就愈大。所以对留守孩的关注,不应该只关注6岁以上儿童,更应该关注6岁以下儿童甚至是幼儿的状况。所以,留守孩不应该有年龄下限,而作为尚不能离开父母而独立的儿童而言,应该是未成年人,即处在中小学阶段。所以,留守儿童应该是16周岁以下的儿童。
2.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堪忧
2.1 留守儿童群体的庞大与扩大
由于许多研究都是根据某个或某些地域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比例而进行总体估计,所对这个群体数量的估计出入很大。例如有人保守估计留守儿童不下于千万(周宗奎,2005),也有人估计中学生的留守儿童中就有两千万以上[14],中国教育报(2004,8,15)报道留守孩的在儿童中所占比率47.7%,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儿童大约为全国人口的6-14岁儿童为14135万人,那么按这个比例,我国留守孩的总数大约有7000万人,段成荣(2004)通过对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符合留守条件的儿童进行筛选得到我国留守儿童数目为2290.45万人。
虽然研究者的数据有些出入,但是总的来说都在说明一点,留守儿童的群体相当巨大,而且研究者们都认为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还会呈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问题已不再是某个地市、某个学校或某个儿童的问题现象了,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2.2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低下
一般留守儿童的年龄很多都处于儿童阶段,而且同时也有很多甚至还是婴幼儿,更有甚者不满周岁(王艳波等,2003)。在这段时期父母的外出离去对他们心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无疑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的生活安定与安全都没有保障,易产生安全隐患。比如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或自己行为失控,违法犯罪或轻生等等。
3. 留守孩的教育与学习状况
3.1 家庭教育状况
而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一个需求父母为其做出各方面的行为榜样的阶段,比如性别角色化、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和形成。而当这种必需的父母教育缺失的话,就会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心理阴影。再加上农村父母本身可能就没有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15],更是造成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不足。。
留守儿童无非是接受三种家庭教育类型,单亲教育、隔代教养、同辈或自我监护——家庭教育几乎完全缺失,这三种教育方式在以往的诸多研究中也都被证实存在着大量的弊端[16][17]
,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而留守儿童接受的,只能是这些弊端种种的家庭教育。
49
3.2.学校教育与家庭严重脱节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状况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多数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留守儿童是一种“父母健在的孤儿”,家庭教育严重不足,失去了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学校不能及时将孩子的学校表现等和家长联系,而很多看护人又无法与子女进行合理的沟通等等,很多需要与家庭联合解决的问题就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造成儿童的很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无用等等厌学情绪。
4.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4.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在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虽然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量表,单是几乎得到同一个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低下。
林宏(2003)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得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表现出一些极端的性格。王东宇(2002)对留守孩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孩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而E、L量表的得分要低于常模;王丽芬(2002)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问题越突出,女生又要比男生更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方面。杨舸(2004)调查发现父母中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儿童自理能力较强一些。父母都在家的孩子自理能力并不是很强,但性格更加温和,学习也较认真;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儿童性格呈现两极,一类性格相对孤僻,另一种比较调皮,喜欢恶作剧等等。
4.2 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影响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父母外出时间、有无兄弟姐妹、扶养人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
王丽芬(2002)和王东宇(2002)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调查研究者中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外出时间为一年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两年以后升高,以后又逐年降低,到十年以上时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代养人的看护方式中民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最高,而放任型和专制型和溺爱型的都较低;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较没有生活在一起的高等。最后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有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的年级、代养人的教养方式、父母外出时间长短以及留守孩的性别等。
5. 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几乎每个研究者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调查或分析后,发现留守儿童现状存在各种弊端,都会对这种现象提出各种假设的建议与对策。总的来说,这些对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5.1对政府的要求
对政府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要求政府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现状的建议,或者要政府组织力量加强社区、学校等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例如有人认为要政府插手,要求学校加强留守孩的学习与生活的管理等(彭金兰,2004),由政府组织一部分人如有退休教师等组成的访问团体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的访问制度;或者逐步削弱或取消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将子女带到身边打工所在地的学校就读,摆脱留守的现状(吴霓,2004)等等。 5.2 学校的职责要求
对学校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度以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做好家庭学校的联系工作方面,例如有人认为学校应该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学校心理咨询(谢永华,1999)。周宗奎(2005)提出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如允许学校在严格管理的情况下收取一定的费用,改善学校的寄宿条件,谢永华(1999)提出由家长推选出来代表家长同学校或班级配合工作的组织,负责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决定、要求,督促家长教育子女等等 5.3发挥社会与社区的功能
在对学校和政府提出各种建议的同时,多数研究者还对各个生活小区或社区或者乡村
50
等提出一些要求与建议,组织各小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比如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吴霓,2004)。社区和学校应将代养人组织起来,建立留守孩的家长学校,举办代养人学习培训班宣传新的教育观念等等。李庆丰(2002)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成立“留守孩之家”,即由代养人和几个留守孩组成的家庭。
这些建议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多数还缺少数据的基础,仅仅来源于一种理论的探讨。
6. 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6.1 统一留守儿童概念,使研究具有可比性
概念的不统一,使很多研究结果无法进行比较,而且也使很多应该被关注的留守儿童没有被纳入研究范围等。今后的研究首先应该在这个群体概念的界定上达成共识。 6.2 强调实证研究,探讨问题成因
在以往的研究报告中很多都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支持。而且以往研究显得过于重描述,而忽视了原因的探讨。多数是对留守儿童的各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或者现状分析,但对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或者其他方面不正常的原因分析却很少,所以应该增加在这方面的科研力度,探讨原因,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能有更好的裨益。 6.3 研究工具的适用性与样本的代表性
在一些心理与教育的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确定很多用的是SCL-90,但是我们知道,SCL-90是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那些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等情况。在国内修订后一般应用于至少14周岁以上的青少年,但是作为留守儿童来说,14周岁以下的儿童占大部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测定使用SCL-90显然不是很恰当。
同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是针对某市某区甚至是某个学校的一些个案等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分析。这种研究中样本的都存在一个代表性的问题,其结论推广性也值得商榷。
6.4缺乏一个发展的角度研究留守现象
现阶段很多都是就现在留守儿童论当今的留守现象,虽然这种研究得出,留守中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确实比同龄儿童要差,但是这种留守的经历是否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影响呢?这种影响又是怎样的呢?现今的研究方法还无法解答,要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应该以一个发展的眼光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追踪研究,或者对曾经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等来分析曾经的留守经历对他们后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丽芬. 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5 [2].王东宇. 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 心理科学, 2005,2:34-37 [3].叶敬忠等. 关注留守儿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9
[4].周宗奎,孙晓军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5, 1:71-79 [5].胡进.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教育科学研究, 2002, 11:11-14 [6].王东宇. 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与教育对策.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5(10):31-32 [7].张志英. “留守儿童”的孤僻心理. 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8, 1(6):24-24 [8].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教育研究, 2004,10:54-56 [9].庞文. 关爱农村“留守孩”. 社会, 2004,12:21-22
[10].王艳波,吴新林. 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 青年探索, 2003,4:7-10
[11].黄小娜等.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 医学与社会, 2005,2(18):9-11 [12].陈绪忠,王莉萍. “留守中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探索.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1(7):16-19
51
[13].赵晓曼,鲜章兴. “民工潮”下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3,4(5):50-51 [14].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人口研究, 2006,1(29):29-36 [15].肖月英. 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应对措施. 教育艺术, 2005,3:46-47
通讯作者: .黄艳苹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邮编:510006
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