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什么是发展哲学

2021-11-11 来源:客趣旅游网
什么是发展哲学

发展哲学的兴起是在当今特殊时代背景下,对发展问题的观照和对发展实践的理性反思的必然产物。在当今发展问题上升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而紧迫的世纪性课题的时候,发展哲学也应随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主题。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种发展观,它与唯物史观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近似的、乃至相同的理论起点和理论立场。当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实践的主旋律时,发展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联结点。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将人类逐步引到了和平与发展的轨道上,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和人类的中心视界。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大潮,继而受蓬勃兴起、不断嬗变的发展科学和发展理论的冲击,发展理论终于突破了传统发展观的视野,叩响了哲学的大门。作为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宏大的视野俯视20世纪的人类历程,正在实现着哲学主题的时代转换。

1 发展哲学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主题的实践与理论动因

就实践而言,发展哲学是在当代发展问题的召唤下产生的。作为当今世界主题之一的发展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它提高到解决国际冲突和国内政治、经济与社会等问题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发展中国家则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并暴露出一些重大的缺陷之后,通过反思计划经济体制的生命力而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就总体而言,近30多年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世界经济史上范围最大、时间最长的繁荣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也遇到了不同的发展问题。这主要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发展”就等于“增长”,现代化就等于工业化。在这种传统的、片

面的发展观的支配下,世界各国在经济建设方面虽然都取得了大小不一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粗放性、片面性和极端功利性等缺陷,结果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结构的不合理、社会关系非协调性的加剧;人口的过快增长、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分裂对立,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其加剧,使人类面临新的发展“困境”。因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反思把经济增长等同为发展所产生的弊端和严重后果问题。可以说,是发展带来的问题,促使人们对发展问题予以深刻的关注和思考。

对于上述发展问题,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进行了反思,试图通过提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发展难题。但时至今日,上述问题虽然局部有所缓解,但总体情况仍然日趋严重。那么,人类将如何消除危机、走出困境,从而找到一条通往繁荣、安全与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对这一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的解答和反思,人们当然可以从多种学科入手,但“破解”的“药方”无论出自哪一种专门理论,如果能够真正解决当今人类特别是中国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话,那么,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都必须是哲学的。这就是说,人类要想克服乃至于消除发展问题,显然离不开哲学对发展问题的观照和对人类发展实践的理性反思。正是在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发展问题并且开始寻找新的光明未来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发展哲学才终于应运而生了。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在世纪之交,发展问题已经上升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而紧迫的世纪性课题。

2 发展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层架构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为发展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呢?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看,无论研究发展问题的学科(学派)的理

论体系如何,总会有一定的发展观作为其思想理论背景的,并通过其理论体系使其发展观得到具体架构,从而使其发展观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发展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相应的发展的评价尺度。

作为发展观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是要指导和帮助人们确立新的发展观,扬弃旧的发展观,并通过人们发展观的变革转换,以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阐述和分析当代社会运行发展的具体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重要任务。当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现当代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则是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即这些规律要么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当代以后才呈现出的规律趋势,要么是虽然存在于文明社会发展的始终,但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当代以后,才逐渐显现、暴露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研究。第二,这些规律是社会发展运行的低层次的规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这些规律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协调规律,社会发展的代价规律,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规律,等等。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失调和协调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社会和自然界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都充满着矛盾,诸要素、诸子系统处在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但变化的速度有快有慢,方向也各不相同,因此,社会诸构成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甚至会发展到严重的不适应,表现为社会动荡不安、停滞或出现各种社会病态。这些现象其实就是社会发展的失调现象。失调具有绝对性,即它是社会发展中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这样,社会发展的协调也就具有了必然性。协调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或者说是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协调和发展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关系,就呈现出了社会发展的协调规律。所谓协调规律,简言

之,是指人类社会只有而且必须在不断地协调中才能求得发展和进步。

进一步来看,人们总是赋予发展以进步的含义,认为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生活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然而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发展总是以付出代价为前提的。所谓发展代价,是人类为求得社会进步而做出的一种付出或一种投入、一种牺牲或一种损失,以及为实现社会进步所必须承担的消极后果。所以正确决策,谨慎选择科学的发展目标,想方设法将代价限制在最低程度,以真正促进社会的持久进步和顺利发展。

为了确保人类的健康、持续、全面发展,必须扬弃旧的发展观及其发展模式,确立新的发展观,即新发展观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追求的是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新发展观看来,衡量一个社会发展还是不发展,不应仅仅根据某种单一的经济指标,而应根据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一系列综合指标,依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新发展观不追求局部的、暂时的效益,而是追求整体的、长远的效益。这是从横向关系的角度对新发展观的一种把握。从纵向关系的角度对新发展观的把握,即应以持续的和长远的获利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任何仅顾眼前的好处而不计未来损害的所谓发展,都不应被视为是科学、理性的发展。在新发展观看来,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当前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不应对保持或改善未来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

新发展观还应从人类生产和生活(构成了人类发展的基本内容)水平提高和增长的速度、规模、总量需求等方面来把握。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资源环境为其永恒的基础。自然资源环境不是属于某一代人类的,而是属于代代人类的。即人类的发展具有无限性的趋势,然而资源环境从总体上讲是有限的。对当代人来说,关键是要走适度发展的

道路。

3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主要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不仅要通过正确的发展观告诉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在追求社会发展中应当遵循什么,受什么制约,而且要告诉人们应当怎样通过自身能动性的发挥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在发展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展哲学的理论构架或理论体系方面的内容。发展哲学的主要理论内涵拟应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发展规律论、社会转型理论、发展质量理论、发展的评价尺度理论、社会结构优化理论、发展预测理论等。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否定发展规律的现代西方非决定论思潮相反,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既明确肯定发展规律的存在,探讨了发展规律的本质规定,又指明了发展规律的辩证特性。从而使关于发展规律的探求成为发展哲学的重要内容。关于发展规律的本质规定,应当理解为,在总体上是人类现代化活动的规律,在横向结构上是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的社会各领域现代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在纵向结构上是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跃迁过程中所形成的必然联系。为此,发展哲学需要探索的规律就具体化为:人类现代化活动的规律;社会各领域现代化之间本质联系的发展规律;社会总体结构变迁中所形成的发展规律。

关于社会发展质量,是反映人类发展状况的基本标志,或者说是一定时点上人类发展条件的综合状况。发展质量是发展的量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发展质量以社会整体为考察单位,强调的是整体性品质,是社会有机体的全部功能特性所呈现的整体运行状态。发展质量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生态发展质量、文化发展质量、政治发展质量、人的发展质量等内容。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反映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量的扩张的发展道路。目前,人类已充分认识到,量的扩张的发展道路已走到了尽头,必须改弦易辙,在量的增长的基础上,采取以质取胜的发展战略才是惟一的出路。

关于发展的评价尺度,是指主体从自身特定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判定社会变化是否为发展、进步的标准和模式。尽管人们对社会变化是否为发展的评价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可变性,但是,着眼于当代人类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这种评价的客观标准还是有的。一般认为,这种标准有两个:一是从主体的角度讲,这种变化要符合大多数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某一些人的利益与要求;二是从社会变化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带来的效益看,这种效益应是整体的、综合的而非单一的、片面的。总体上讲,迄今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经历了从单面视角到多面视角的转变。单面视角是指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视角总是过多地强调某一方面———主要是经济增长方面。多面视角是指以人的基本需要尤其是穷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为基本依据,从社会的诸多方面来衡量社会的发展、进步。

关于社会发展结构,是指构成社会有机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它们之间的比较稳定的关系或结合方式。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社会结构划分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生态结构。但在发展哲学中,不仅要研究社会结构是什么,更要关注社会结构的优化问题。所谓社会结构的优化,简单地说是指社会在机体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或结合方式不断趋于协调和合理化的过程。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不协调有关的,或者说,社会结构不优化,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发展问题。因而,关注社会结构,不断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就成为发展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发展预测,是对社会发展的未来状况及其实现过程的判断,社会发展预测与历史相对应,是面向未来的。它既包括对整个人类社

会发展前景的预测,也包括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预测。社会要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发展规划,而社会发展规划是以社会发展预测为依据的。这表明,社会发展预测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哲学中,建构发展预测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培养人们的某种前导性发展意识或前瞻性发展意识。我们正在步入发展的新时代。当人类在发展中以一种博大的胸襟真正关注未来、趋向未来时,无疑更加迫切需要具有大时空观意义和预见性、超前性发展理论的指导,而这样一种性质的发展理论只能是发展哲学。

4 可持续发展:当前及21世纪发展哲学的中心问题

当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及21世纪人类发展实践的主旋律时,一方面使发展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则是凸显了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哲学的中心视界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反思文明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现代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成就。因而,从实质上看,可持续发展思想仍然是一种发展观。而且作为一种发展观,它与唯物史观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近似的、乃至相同的理论立场。

唯物史观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这表现在,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因此,在本原的意义上,自然界具有优先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对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应保持清醒的认识。但是,唯物史观同时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不无深刻地指出,要实现“使自然界真正复活”、“使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的历史使命,必须确立如下前提:社会化的人,联合

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大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而真正的自由王国即是共产主义的实现,正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唯物史观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人类文明只是发展到现在才成了改变全球环境的主要原因。这既是人类进步的代价,也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它既昭示了主客对立、理性万能的认识论模式的流弊,又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唯物史观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认识论意义所在。因此,人类从工业革命--->出现生态危机--->选择可持续发展,既有实践上的必然性,同时也有理论上的必然性。借助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论根源有更深刻的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