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Vol. 27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5
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
陈奇敏1,阮全友2
(1.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华中科技大学 外语系,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传统的注重单句、忽略语篇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根据语篇分析的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体裁、主题思想、段落结构、话题推进的方式及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兼顾整体与细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语篇中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高级英语;语篇;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4-0087-03
高级英语课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新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学大纲,高级英语课旨在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技能,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反映对该课程的学习不得要领,抱怨课文的长度与难度,虽然投入大量的时间预习课文,查背单词,认真听讲并作笔记,课程结束后,唯一的收获就是词汇量得到一定的扩充(但不见得会灵活运用这些词汇),而阅读理解能力、赏析语篇的能力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却未得到提高。
导致高级英语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高级英语的教材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以外研社出版、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为例,书中课文选自原文,文化内涵深厚,篇幅较长,相对于低年级基础英语的教学而言,跨度较大。但根据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可能产生的一个条件是:给学习者提供大量可理解的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略有难度的课文应该有利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高级英语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反思如下问题:课堂上自己是否起到了组织、引导、监督的辅助作用?教学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否能在启发式教学的氛围中全面发展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而研究表明,语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分析、归纳、理解能力,这与高级英语的教学宗旨不谋而合。
一、语篇教学的概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多从字词着手,以单个的句子为单位,分析单句的语法结构和意义,忽视文章的宏观结构、内容的前后联系和主题的进程,这是一种正向分析策略(Bottom-up
Approach)。但事实表明,有时即使单词意义明了,语法结构清晰,句子含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仍然叫人捉摸不透。这如同欣赏一幅印象派的画,走得越近,颜色越清晰,画的主题及内容却越模糊。同样道理,阅读时读者也需站远些,从语篇、语境的角度来解读课文。所谓语篇(discourse),是指交际中由若干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中心议题的语言单位。它可以是短短几句,也可以是长篇大作。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完整的语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的语篇教学立足于篇章整体,采用反,围绕篇章的中心思想、情节向策略(Top-down Approach)
发展线路、段落推进层次以及作者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兼顾篇章的宏观欣赏和微观分析,既重视语言形式,又重视语言的功能;同时还注重语篇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知识与相关知识。语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引导学生既快又准地弄清语篇的整体结构与主旨大意,以及为说明该主旨大意的重要事实,进而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做出合理的推论与判断,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语篇中的完整意义。
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 1.分析文章的体裁
对文章的体裁进行正确的归类是推断文章的主题思想、宏观结构和话题推进方式的基础。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得知文章的体裁,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1]因此,培养学生的文体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识别英语文章的不同文体,是提高阅读效果,获取语篇能力的突破口。
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之前,首先应介绍英语文章体裁的分类情况及各类体裁的写作目的、基本特征和结构。英语文章有四大类:记叙、描写、说明和议论,有时文章会以一种体裁为主,穿插运用其他的文体。在了解基本的文体知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文章的题目着手,预测文章体裁,
────────── 收稿日期:2004-09-15
作者简介:陈奇敏(1975-),女,湖北英山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和英语教学法。 - 87 -
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然后快速略读课文,浏览文章的大意和结构,结合各种文体的写作要素,证实猜测。以外研社出版、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修订本为例,第一课题为“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学生觉得本课可能是记叙文或描写文,在快速阅读之后,发现本文主要是对场景进行刻画,而未出现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和为何(when, where, what, who and why / how)等记叙文要点,可断定其为描写文。又如“But What’s a Dictionary For?”这篇文章,从题目可预测其体裁可能是说明文或议论文,略读课文,学生会发现本文有提出问题的引言部分,有作者论点及不同观点的明确陈述,有丰富的例证,尾段还有结论,应属于议论文范畴。
2.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文化背景,分析语篇话题,预测文章内容
语言是社会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意味着语言功能及语篇理解的实现离不开语言外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语篇来说,原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所处的认知环境不同,文化图式、社会经验、先有知识的缺失或异质性就会造成目的语读者对语篇连贯的误读。所以文化背景知识是文章的宏观语境,对语言外的关系意义层起连贯作用,对正确解读一篇文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包括作品的写作年代及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风格,文章的写作目的及读者群的特点,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先行知识,等等。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方式有很多种,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背景知识有重点、有选择地介绍或精讲,或者发动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其更直接、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产生根源。
在了解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确定了文章的体裁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语篇话题,即文章的主旨。主旨(thesis)是整个语篇结构的核心,是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文章叙述的对象和起点,是全文的中心。英语篇章的主旨一般蕴涵于文章的起首段落中,但也有位于文中或文末的情况,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阅读首段和尾段,同时浏览文中段落的首句内容,找出语篇话题,并预测文章内容。包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态度是什么,文章将会从哪些方面来阐述并发展语篇话题,作者会如何处理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结构等。此时学生的预测可能会不完善、不成熟,但只要学生未偏离文章的大方向,教师即可先认同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稍后进行的分析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行修正错误的预测,直至最终达成正确的理解。
3.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及话题推进的方式 英语语篇的构成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时,可参考Michael Hoey的语篇分析理论。Hoey认为英语语篇基本上分为以下三种篇章模式:(1)总述——分述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这种思维模式也叫线型式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尤其是说明文的写作中。它的表现方式又分两种:概括——举例式(Generalization- - 88 -
Example)和整体——细节式(Preview- Detail)。(2)对照——匹配型(Matching Pattern)。这种模式通过比较两事物的异同来突出中心思想,包括对照匹配(Matching Contrast)和相容匹配(Matching Compatibility)。(3)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其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也可能没有解决,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evaluation)。[2]文学作品一般用这种思维模式,属于叙述文体裁,但有时也用于议论文。英语语篇有时由一个独立的模式构成,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复式的结构模式,即在一个主要的篇章模式中内嵌其他的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参考语篇的基本模式,对全文进行段落的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这不仅能使学生清楚文章的宏观结构,也有利于他们对语篇话题的推进方式作进一步的分析。
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作者在生成句子或语篇时,总是按在交际中所要体现的功能来确定词语或段落的先后顺序。就单句而言,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传递的多为己知信息,一般由句首成分体现,句子就是围绕这个成分组织起来的,它同时也是作者要突出的成分。句子的其他部分是述位,它是围绕主位展开的,包含了要传达给读者的新信息。在篇章的层次上,主位即为宏观的语篇话题,对段落话题或次语篇话题起着统领和限制作用。研究主位结构的发展,可以观察作者怎样建立话题框架,以及怎样发展语篇话题。一般来说,句际间的话题推进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前一句的话题是后一句的话题(平行型);(2)前一句的述题是后一句的述题(集中型);(3)前一句的话题是后一句的述题(交叉接应型);(4)前一句的述题或述题的一部分是后一句的话题(直线延续型)。这些形式同样适用于语篇话题的宏观推进。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语篇话题和次语篇话题以及次语篇话题之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体验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
4.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 语篇能力的培养,并不排斥对句子结构、短语和生词等语言现象的分析理解。在理清文章的宏观脉络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字词句层面作精细的分析。
对句际关系的分析也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句内含义与上下文有密切的联系,对于句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解读句内含义。句际关系大致可分为9种:并列关系、对应关系、顺序关系、分解关系、分指关系、重复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和因果关系。句际关系的实现既可通过显性的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又可通过隐性的富有逻辑性的语义连贯手段。Holliday认为衔接“是每种语言都具有的(作为谋篇元功能的一部分),把语篇的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资源”。[3] Holliday和Hasan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系统地把语篇的衔接手段分成5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
陈奇敏,阮全友: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
连接词语(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词汇衔接又有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tion)等内容。在理清句际关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句子中容易产生歧义或模糊性的衔接手段,例如省略、替代的成分,为其获取正确信息扫清障碍。连贯体现在篇章的深层结构上,是篇章的无形网络,是语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连贯(coherence)所研究的是一篇文章中彼此独立的句子在结构上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的,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连接关系。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语篇的连贯性,除了启发学生注意上述衔接手段外,还需启发学生在无显性的衔接手段之时,如何结合语境、世界知识、逻辑知识、修辞文体手段及想像等手段分析文章。
此外,句内含义的理解还依赖于词义及修辞手法的辨析。生词的出现必然会降低阅读速度,妨碍句义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构词法或利用上下文来揣度词义,学生可从词性、词的修饰性从句、句中的对比、重述等逻辑现象以及常识来判断词义。同义词的辨析也是高级英语课程中词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常见的教学误区是:教师脱离篇章的角度,列出同义词,单独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辨析,并未将理论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其实,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还可启发学生从词语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作者的选词目的
及风格等方面来辨析词义。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英语和汉语的修辞运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与交叉点,但有时,英语和汉语使用者所拥有的文化图式迥然不同,词汇的内涵与外延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各自的认知习惯来解读跨文化语篇,很可能造成语篇理解失败。因此,在修辞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对修辞手段进行辨认并正确理解其含义之外,还应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文化图式,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同时帮助学生分析该修辞手法在上下文中的表意功能、连接功能及美学功能等。
三、结语
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注重单句、忽略语篇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体裁、主题思想、段落结构、话题推进的方式及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兼顾整体与细节,最大限度地获取语篇中的完整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组织、启发、导向的作用,避免包办代替、填鸭式的单讲独授局面。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进行语篇分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篇欣赏能力、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0.
[2] 张荔.Hoey 的语篇组织模式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4). [3] Holliday. M. A. K. &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4] Krashen,S. The Input Hypothesis[M]. New York: Longman, 1985.
[5] 郭晓玲.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1,(2). [6] 刘庆元.语境分析与语篇解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7] 刘文敏.语篇分析在SEFC 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8] 潘红.认知环境差异与语篇连贯的翻译解读[J].外语学刊,2001,(3).
[9] 邱采真.提高语篇能力的有效途径——语篇教学[J].三峡大学学报, 2001,(2). [10] 唐祥金.论英语教学中语篇能力的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1997,(2). [11] 张宗让.关于语篇教学的思考[J].外语界,1989,(4).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Make Discourse Analysis in Advanced
English Course
CHEN Qi-min1, RUAN Quan-you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Huanggang Teachers College, Hubei Huanggang 438000, China;
2.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Bottom-up Approach in text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dissatisfying teaching effects of advanced Englis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teaching, suggesting the ways the teacher may help students acquire the full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develop initiative learning abilities.
Key words: advanced English; discourse; discourse analysis
责任编辑、校对:高俊霞
- 8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