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论网络德育教学 使人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造成身心的伤害。第六,网络的 匿名性和教唆性,容易使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表现出格。他 们利用网络或在网上进行违法乱纪活动,已成为当前突出的 社会问题。 应该看到,现在国内的信息教育主要还是侧重于传授培 养学生有关信息知识的技术层面,计算机课程教育中一般都 不会涉及网络道德问题,德育课程中也很少涉及网络道德。 而许多家长对于网络又十分陌生,导致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基 本处于“道德任意”状态。加强网络德育已成为促使新一代 成为有知识、有道德一代,促使网络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经之 路。 事实上,网络技术先行一步的西方国家已在网络德育中 走在了前面。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最发达的美国,许多有 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付出了努力。刚一进入21世纪, 美国的技术教育国际协会即发表过一个指导高中生和初中 生技术课程教育的纲要。这个纲要除了规定学生们学习建 设网站必须掌握哪些技术之外,还要求他们“在使用自己所 掌握的知识时应当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美国特拉华 州立大学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新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 算机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校方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本计算 机网络使用守则,向学生解释诸如攻击计算机网络和发送伪 造的电子邮件等行为是错误的。经过短期培训后,学生还必 须参加一次以守则为内容的网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 使用校园网。特拉华大学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教育年轻 学生懂得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必须讲究道德。由于今后的 年轻人学习、工作、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因此,网络使 用道德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该校信息科技专 家里昂教授说:“电子时代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让同学们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如美国 杜克大学也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互联网”的课程。 二、面向学生之区别——构建网络德育教学的 层次 国外已经进行的网络伦理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可以“洋为 中用”,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同时,中国更有自己的国情,需 要“中西结合”,注入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精髓,把网络德育 的目标、内容、手段与社会主义道德相结合,合理利用网络宣 传教育资源,强化网络宣传教育工作队伍、领导管理体制和 运行机制建设,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网络德育施教体系和网络 德育思想系统。 学校教育是主导性的教育,网络社会带来的多元化文化 对于学校主导教育形成了强烈冲击。互动、形象、高效的网 络比起传统的单向、呆板、低效的教育说教,更易于学生接 受、更易于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处于成长期 的青少年是情感敏感度较高的群体。关爱多一点、教育多一 些会使他们感到压抑;约束少一点、管制少一些又会让他们 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而网络上的精彩世界让他们往往有种各 得其所的感觉,从而排斥学校伦理教育。因此,学校在开展 网络德育时要注意搞好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倡导个性为 主、匡导为辅,同时要注意结合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以学校教 育的灌输、家庭教育的引导形成注重网络道德的良好氛围, 使青少年把网络伦理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 加以学习和掌握,从而树立自觉的网络伦理意识和伦理、法 律责任感,提高伦理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使青少年真正成 为网络时代有才更有德的_代。 为此,必须对各级学校网络德育的目标方向和大致内容 进行规定。目前,上网的人数比例最大、技能操作最熟练、对 外语较熟悉的群体主要还是大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加 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和对网络伦理规范及法律责任、义 务的领悟。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新时期最有时 代精神的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提 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从 而具有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和对西方霸权思想、 和平演变思想、黄色腐朽文化的抵抗防护能力。通过对网络 道德原则、内容、规范和网络法律的教育学习,让学生在学习 技能的同时,增强网络法制道德观念,提高自律意识,使大学 生明白技术与品德相得益彰的道理,划清与黑客的界限;明 确认识到任何借助网络进行的破坏、偷窃、诈骗、侵犯他人知 识产权和隐私权等等行为都是非道德的或违法的,必须承担 相应的道义责任或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促使大学生能够以 道德理性来约束、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必须说明的是,网络德育课程的开设不论怎样普及,毕 竟只是学校教育。网络德育的主要阵地在学校课堂、主要对 象是青少年,但学校的网络德育是防患未然,也是局部性的 教育,网络德育的范围远不止于此,从其教育体系来看,还应 该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家长的社会教育。要实现全社会 的网络道德修养教育就必须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其主体应 该是包含政府、家庭、网站、学者专家等在内,多种成分、多种 要素的主体系统,其阵地应该包括社会上的各种媒体,其教 育对象应该囊括全体网络用户。但这部分内容超出了本文 所述,故不再详解。 三、多样形式之互动——活跃网络德育教学的 实践 在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中,是以课堂为基点、教师讲授为 主,通过教师和社会的示范、制约和监督来促成学生道德自 律的确立。而在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感受的是新技术的 冲击,是比黑板和粉笔远为生动形象的网络页面,如果再用 传统的方式来教导学生显然已不太适应,要充分利用好网络 这一工具,实现课堂的生动化、教学的互动化。 可以利用网络语言进行教学。笔者在进行相关教学时, 使用了大量的网络语言。使用网络语言的最大好处就在于 使教学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道出一些道理,同学们也比较 容易接受。譬如,在讲到打网络游戏时,不是一味地对网络 游戏进行否定,先讲其好处:有利于增进团队精神——如果 在网上打“斗地主”(一种扑克游戏),朋家之间必须相互默 契配合,才容易获胜;注意培养助人为乐的品质——如果有 人在练级时请你带一下,不妨答应下来;但又要避免凶杀游 戏或者其他易使人偏激的方面——当我说到不要在游戏中 乱“PK”(攻击)他人时,同学们顿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可以利用网络文化产品进行教学。笔者在进行“网络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论网络德育教学 163 德修养”教学时,十分重视利用已有的网络文化产品。譬如, 在首堂教学时,我播放了一个网上流行的FLASH动画—— 网络文明协会。该校党委副书记朱常宝在会上发言时认为, 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兴技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 育,特别要提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该校投 资建立了网站,设立了心理咨询网站,对BBS采取了严格的 登记制度,一批学生干部活跃在BBS论坛上,起到了很好的 《蚯蚓的一生》,一只蚯蚓以机智多次从鸟、青蛙、老鼠、鱼等 动物的捕杀下逃出;以敏捷多次躲过了人的机器、脚底、车 轮、铁锹等,赢得众多同学的笑声,但蚯蚓以为找到了最安全 的庇护所——高尔夫球洞,结果仍是无路可逃。对此,我别 有新解:“蚯蚓的一生是在生存竞争和人类现代文明冲击下 无处可藏、无处可躲的一生。而今天的大学生在网络面前也 无处可藏,不用则会被信息时代所抛弃;用到误处则会带来 种种负面效应;只有正确、健康地上网才会为我们的美好明 天打开一扇大门。”一下子即把学生的兴趣点抓住了。 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现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把上 网的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以即时性的展示让同学们知道老 师所言不虚。譬如,在讲到网络隐私权容易受到侵犯时,可 以马上进入有关网站的“隐私权保护说明”,指出其中隐含的 推卸责任处。 可以学习网络的多点式教学。在网络中,每个人、每台 电脑就是一个节点,代表着一种思想、一种独立。在进行有 关网络德育教学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网络时代中每个 人的最大化平等和自由——这一自由更主要是在精神上的 自由。因此,教学时不能把教师或其他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 强加给学生,必须让学生在讨论中辨明真假、善恶、美丑。譬 如,在讨论“黑客”这一话题时,通过大家的争辩,分清了狭义 定义上的“黑客”对计算机发展的贡献;而平常所说的“黑 客”所言所行触犯了法纪法规。 四、长效机制之反馈——巩固网络德育教学的 效果 网络德育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人的成长相 伴随。作为讲授“网络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师,笔者感到,自 己有责任和义务把个人的E—mail地址或者QQ号码告诉给 学生,以便学生随时有问题就问、有疑点就找,从而实现师生 之间的双向沟通和教学效果的强化。 当然,仅凭一两个教师来做好这一长期性教学工作是不 大现实的。最好的方式是各方高度重视,从三个层次的建设 来巩固网络德育教学的效果。第一个层次是推动学生自发 地利用网络进行反省自修的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建立和完善 校园网络,设置专门的网络德育板块,以生动的形式促进学 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个层次是建立起全国性的网络德育网络 系统。讨论、交流、建议、指导全国各个学校运用更有效的形 式、充实更丰富精彩的内容进行网络德育工作。通过三个层 次紧密的配合,力争让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科学文明的思想 成为网络主流——至少也是校园网络思想的主流。 2OO1年4月6日,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的大学生在学 校学生工作部的支持下,自发成立了全国大学生中的第一个 引导作用。该协会以自觉、自律,倡导网络文明新理念为宗 旨,号召广大同学从我做起,严格自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 影响和带动周围其他同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网 上信息,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网上道德规 范和文明上网的风气。该协会自成立以来,以展板、传单、横 幅及宣传画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以“我与网络”为 主题组织了演讲比赛和征文大赛,还举办了以“网络犯罪”为 题的模拟法庭,并邀请全国网络文明工程有关负责人到校作 讲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而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也不乏其例。 近年来,有着良好网络硬件环境的清华大学积极开展网上新 闻宣传工作,利用网络了解情况、化解矛盾,还把理论学习和 党建工作做到网上。汽车工程系的学生还在网上制作了“红 色网站”,开辟了学习园地、“两课”之窗、校园风采等栏目, 成为大学校园中面向学生党员、学生支部的群众性理论学习 网站,成为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除此之外, 南开大学有“觉悟”网站、西北工业大学开办了“红土地”网 站、西安交通大学有“中华行知网”、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有 “红色家园”……这些立足于网络的德育形式大大增强了思 想道德教育的时代感,把政治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有针 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助于青年学子加强在网络中的道 德自律、提高青年学子的网络道德。这些成功的实践也为其 他学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有助于网络德育真正成为学校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 参考文献i [1]严耕,等.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黄 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3. [3]黄 寰,等.在网络中体现“三个代表”[J].东北师 大学报(哲社版),2002,(特-?lJ). [4]黄寰,等.网络伦理危机及建立网络管理体系[J].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A). [5]黄寰.大力开展网络德育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4,(1). [6]潘波,张魁勇.大学课堂网虫教师讲“道德”[N]. 华西都市报,2004—03—02. [7]康每文.网络之道“德”为先[N].中国教育报,2004 一O5-_3O. (责任编辑:西广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