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23-07-25 来源:客趣旅游网
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07-31T09:35:53.983Z 来源:《生活与健康》2020年4期 作者: 杨冬梅

[导读] 目的 分析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 分析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析,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则联合口肌生物反馈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及SWAL-QO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SWAL-QOL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吞咽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口肌生物反馈训练;常规吞咽康复训练;临床效果

脑卒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脑卒中的发生通常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吞咽障碍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有相关报道发现,在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30%~78%存在程度不同的吞咽障碍反应[1]。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后,可能造成患者出现脱水、营养不良及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目前临床治疗吞咽障碍主要是通过开展吞咽训练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2]。本研究就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析,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中,女性21例,男性19例,年龄为30~56岁,平均年龄为(52.74±8.51)岁;对照组中,女性患者19例,男性21例,年龄为31~55岁,平均年龄为(51.82±8.49)岁。所有收治的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3]。患者纳入标准为:①无精神病,能进行良好沟通交流者;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为:①处于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者;②肝、肾等脏器功能发生严重衰竭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吞咽肌肉训练、设施训练、空吞咽训练等。每周为患者训练5天,30min/次,持续为患者进行训练8周。观察组患者则以常规训练为基础,联合口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首先采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系统测量仪,对患者的口腔颊肌、唇肌、舌肌的耐力及肌力进行测量。在患者的唇上以及舌上放置系统自带的舌泡。训练人员指导患者尽舌头的最大力压舌泡,测量患者的唇肌及舌肌最大值,将该测量值的50%设置为患者的初始训练量,开展训练。在患者的舌面上放置舌泡,使患者用力顶其舌泡至上颚。开展唇肌训练时则在患者的牙齿与嘴唇之间放置上舌泡,使牙齿与嘴唇对舌泡进行挤压。为患者开展颊肌训练时,在患者训练唇肌位置内侧的2cm处放置舌泡,使患者通过面颊挤压舌泡。在为患者进行耐力训练时指导患者用力挤压舌泡。当绿灯亮起,则代表患者对舌泡所施加的压力达到了峰值50%,指导患者尽最大力去挤压。在为患者进行肌力训练时,指导患者用力至顶点位置。患者可通过观察灯光闪烁高度及自己训练压力值,获取训练实时反馈。每日为患者进行3组训练,6天/周,持续为患者训练8周。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4]中的疗效评定标准。以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以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提升,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以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吞咽功能依然无变化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以总分为1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吞咽功能越好。对比两组患者的SWAL-QOL评分。采用SWAL-QOL量表进行评分,以10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对比数据用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n,±s),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n,%)

2.2 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吞咽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SWAL-QO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评分情况(n,±s)

3 讨论 有许多脑卒中患者易伴随吞咽障碍的发生,导致该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吞咽功能的相关神经受损有关,发生吞咽障碍后,患者的口腔吞咽食物向咽部与食管移动乏力,食物滞留时间明显增加[5]。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当上颚与舌前部发生接触能有效稳定食物,而通过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速度较慢。经临床研究发现,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提升[6]。能通过训练患者的舌肌、唇肌剂量,促进患者高吞咽反射能力的提升。当患者的舌压、舌肌及唇肌力量增强后,能促进其吞咽反射持续时间上着呢个,减少食物在咽部滞留时间,能促进患者咽部及口腔压力的增加,从而提升患者吞咽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观察组的SWAL-QOL评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常规吞咽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者的症状恢复,提升患者的吞咽功能,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董蕾蕾,庞丹丹,阳虹.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3):251-253. [2]欧阳丽竹.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7):15-16.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51(9):666-682.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83-691. [5]宗敏茹, 庞灵, 郑兰娥,等. 间歇性管饲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41(12):925-927. [6]何俊, 卢同波, 朱金妹,等. 口肌生物反馈系统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8, 27(12):1100-1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