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一、二人称指示语映射使用的交互主观性功能探析

2023-01-20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29卷第11期 2014年11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1.29.No.1 1 NOV.2O14 第一、二人称指示语映射使用的交互主观性功能探析 袁莉容 (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四川宜宾644007) 摘要: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错位和虚化现象,即映射现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交互主 观性功能实质。虽然不同的映射使用显示的交互主观性意义有差别,但都显示的是将听话人纳入话语中心,视作交际主体的 语用策略。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映射;交互主观性;“你”;“我”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4)11-0038—04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subj ective Func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erson Deixis’S Proj ection YUAN Lir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ommunication,Yibin University,Yibin Siehuan 644007,China) Abstract:There are some dislocation phenomena which are named projection in the usage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erson deixis,and there are some profound inter—subjective essences in these phenomena at the same time.Different projec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erson deixis can express different inter—subjective meaning,but all of projections are pragmatic strategies which bring the speaker into discourse center and re— gard the speaker as a communicative subject. Key Words:Person Deixis;Projection;Inter-sujectivity;“You”;“I’’ 人称指示语和交互主观性都是基于功能语言学产生 的概念。 示语在表达语言人际元功能方面有特殊作用,是意义变 量,其具体所指需要与现实时空坐标联系才能确定,不同 于一般名词。交互主观性是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说者面向 人称指示语即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语法范畴的概 念,而人称指示语多用于语用、社会语言学等领域。人称指 听者给予的礼貌、磋商、共享、求证、求同、承认交际主体地 收稿日期:2014—05—28 作者简介:袁莉容(1974一),女,四川南溪人。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 语法。 38 位等一切自我关照的现象。 交互性特征是不会失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代词“我”或 “你”无论谁出现,就意味着交互主观性的出现,因为说话 人称指示语映射使用表现交互 一、主体必须把另一个人也看作主体才能有对话,这也是最无 主观性功能 人称指示语是以“我”为中心建立的主体定位系统,具 有“不可根除的主观性”『lj,它表达了自我信条、态度、从自 我的视角看待世界、从自我的感情去感受现实等功能性意 义。但交际是说者和听者的游戏,Lyo.s提出指示语并不总 是以说话者“我”为中心,有时会发生转移和偏离,表现为 指示语的错位或虚化使用,他称之为指示语“映射(deictic project)现象”P-1,而某些人称指示语映射使用,更明显地体 现出了说者针对听者的交互主观性功能。 一般情况下,人称指示语自 E常使用不会明显突出交 互主观性,但话语交流中的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却时常背 离自我中心,以听者为中心来组织话语,以此进行超越话 语概念意义的人际协调和距离调整,这就确凿地显示了说 者与听者之间交互主体性格局的形成——话语的发出和 理解明显体现了说者对听者的重视,要依据听话人来对交 际意义作出判断。如果不从交互主观性角度来审视这类使 用,就很难揭示造成这种现象受到的认知心理因素的控 制。 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 现错位和虚化现象,即映射现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交互 主观性功能实质。 二、第一、二人称指示语“我”“你” 映射使用的交互主观性分析 (一)“我”与“你” 代词“我”与“你”几乎是相伴而生的,有“我”就意味着 有“你”,不管是现场的还是潜在的,反之亦然。当单独用到 “我”或“你”时,就有对话性产生的可能,所以代词“我” “你”的出现就是最底层、最无意识的互动性。 有三位学者曾从最基本的方面对“我”“你”关系进行 过阐述,很有启发意义:Benveniste认为只有当我把一个人 视为“你”并与之对话的时候,我才能使用“我”,“你”“我” 如果没有对方,另一方就不能想象;Barthes持类似观点,认 为语言交际中“我”“你”互相以对方为先决条件;Banfield 则认为只要第二人称出现,自动就会解释为暗示了一个第 一人称,即“你”的出现暗示了“我一你”关系对儿。四 Benveniste在论述语言的主观性时指出,语言之 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每个说话人都在其话语中将自 己设立为主体“我”,而主体“我”又设定了“我”的回 应——“你”的存在,并且“你”将自己视作“我”时, “我”又成为了“你”。因此,Benveniste认为,正是说出 语言的主体和语言的这种交互主观性条件使得语言 交际成为可能。 我们认为,交际主体不管谁以谁为先决条件,其间的 标记的语言层面的交互主观性。 但我们所界定的交互主观性主要是一个话语主体意 识到另一话语主体存在,从而在话语形式上给以主观性的 “自我”关照的情况,不管是出于礼貌的社会意义上的关 照,还是出于是否理解话语意思的认识意义上的关照。所 以我们所说的人称指示语的交互主观性以有标记的情况 为主,即人称指示语的映射情况。 从称呼语的自我中心性来看,“我”“你”作为称呼说话 人自己和听话人,本身就具有无标记的交互主观性,而一 旦违反自我中心性,出现视点转移和映射现象的人称指示 语“我”“你”,比如“我”“你”之间的相互移指,“我”“你”的 他指等,其交互主观性会更加凸显。 (二)“你”指说者“我”的映射用法及其交互主观性表 现分析 有时候说话者用“你”来代替了本应该出现的“我”,把 “你”拉进了话语的中心,这是一种违反指示语自我中心的 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整个上下文语境都用第一人称的叙 事,但在中间突然转换人称,把“我”换成了“你”,体现出了 人称上的交互性,这样的转换很自然,听者也不会感到混 淆和不适,也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或疑惑,不会认为 “你”就是说者在指称听者。 (1)“我得回家。”他每一句话中间都有很长的间歇, 【你】以为他说完了,可是他又继续说下去。 (2)我是医学院的高材生,在这里工作没有丝毫成就 感!【你】所有的病人都死了……【你】千方百计延续他的 生命,他自己不想活。 (3)以前我老公对我还是很好的,自从那件事后,就变 了,经常找我要钱,I你]不给他,他就打【你】。 以上的第二人称“你”其实际指称是“我”也就是叙事 者,从上下文可知,实际经历事件的人就是叙述者自己而 并非是听话人,但这些句子在叙述过程中都突然转换了人 称,不用“我”而用“你”。 从搜集的语料看,发生两个人称映射或转换的句子有 一些共性:第一,转换的第二人称所在的句子多数都属于 非现实句,要么是未然的,要么是有条件的,要么是虚拟语 气的;第二,整个大的语境是叙述者“我”的第一人称叙事, 在某一叙述点上不知不觉转换为第二人称,可能在后续的 叙述中又可能会回转到先前的第一人称,这种人称转换, 听者不会发生理解上的误会,不会认为是在指听话人;第 三,多数发生此类转换的句子或多或少都表达一种消极倾 向——有出乎说话人意料之外、说话人自认为委屈或认为 不合理、不满意、偏离说话人的心理预期等意味在句子信 息里,即使不是在当句,也会在前后文中表达出这种消极 信息。 表达消极信息时,说话人或叙述者转换人称是为了求 取听话人的同情、分担、理解,希望听话人能对自己的处境 39 感同身受,因为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可能总是有一种向听者 诉求宣泄的欲望,所以把本来处于事件局外的听读者拉进 来,邀请读者走进场景去理解、经历和判断。如果句子表达 的是积极的信息,则是与听读者分享经历与经验。 说写者对人称代词有种主观性选择,说写者在对听读 做普遍性感受来传递给听话人,不像例(1)一(3)多是说话 人经历的具体事件,具有独特性。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 种虚拟的非现实句、条件句、假设句中,人称代词问的交互 性以及说者对听者关注的交互性都显得比较隐蔽,但“人 称指示语的空指表明了发话者想要得到受话者的心理认 同,体现出交际双方的和谐……,顺应了发话人为了避免 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想要将这种自己的想法扩大为大家 者叙述时把本来是“我”所经历的事情和“我”的体验移植 到了听者“你”的身上,希望说者“我”有的主观感受能被听 者“你”分享同感,体现对听者在认识理解同一件事情的关 注态度,但这种关注并不是刻意的,而是很自然的角度转 的想法,将其表达为众多人的一种共识的心理认同。”嘲这 里“你”的运用,使得真正的听话人最终产生自己也有此经 验的感受,因此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同样是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你”从指真正的听话人到用“你”指“我”再到用“你” 换,“我”能感受、认识到的,“我”认为“我”的听读者“你”也 能感受、认识到,以此来促使听话人感情迁移,这就是所谓 的移情现象,根据Langacker提出的移情层级的阶列旧,说 者和听者排在前两位,这说明,除了说者自己,最容易捕捉 到的移情对象就是听者了,同时“移情”这个词也有共鸣和 同感的含义在内,这也就是交互主观性的一种表现。 上面句子中的“你”均可以换成“我”,换后传递的意义 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但在交流中的语用意义上对听读者会 有差异,如果全部用“我”,是说者自顾自地叙述,把听读者 排除在事件之外,不能体现说写者对听读者的适时关注、 诉求、邀请、同感和与之商议的交互主观性口吻。 Kamio的信息领地理论认为 ,信息占有的分配在说写 者和听读这之间是不一样的,有些信息仅仅被说写者占 有,有些信息则专属于听读者,有些是他们共享的。“你” “我”有各自的信息领地,大量的例句表明,表达说写者自 我的消极信息时,把听读者拉进自己的信息领地是为了求 得理解和同情,达到信息共知与分担,是一种交互主观性 的体现,是说写者对听读者交际主体地位的认识。“说话人 这样变换指示语存在一定的语用理据,即说话人进行视点 站位的转换、调整与互动,目的在于加强听话人的参与性, 拉近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链接双方的认知共性或共有知 识……”[81 (三)“你”虚化或泛化的交互主观性表现 有时候第二人称“你”可以出来指“我”以外,还可以指 “我们”“他”等,甚至代表所有的人,彷佛所有的人都可以 和“你”置换,这就使“你”并无确切所指,是通指或任指。 (4)玻璃这东西挺奇怪的,【你】用布用报纸用汽油用 酒精,都没有用手指头擦得干净。 (5)【你】在自然环境下惊扰了北极熊,【你】可能会遭 到致命攻击。要是【你】受到攻击,那只北极熊就会被打死。 作为一名野生生物摄影师,我认为这是违背常理的。 (6)在中国人的骨髓里,觉得人是不能操纵自己的生 命的……天要【你】活,【你】不得不活。天要【你】死,【你】非 死不可。 这几例中的“你”可能是说者“我”,“我”经历过的事件 和“我”真实的体验,也可能没有出现映射,真的是在指听 话人“你”,也可能是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是一种任指, 这里的“你”出现了指称虚化或泛化的现象,虚化、泛化的 的结果是使“我”的真实经验、经历变成了大家的集体的普 遍经验、经历,即使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被说话人主观地当 40 泛指,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链条,可能就是因为这种代词 之间的移用导致了代词最终指称的虚化泛化,是从“你”的 核心指称义发展到其他指称义的,这种现象在第一人称和 第三人称中也可以见到。 (四)“你”指故事内“他”的映射用法和交互主观性挖掘 (7)把事情反过来说,这么厉害的人,当【你】与她成了 一家人之后,谁敢欺负【你】呢?【你】岂不是就很省事了吗? 康伟业这么一想,心里有一业l惭愧…… (8)林珠还与一个澳大利亚人相处过一阵子,处不来, 【你】说笑话,他不笑,他要求【你】详细地解释好笑之处在 哪里。 例(7)(8)中的“你”不指读者(听者),也不是指说者 (作家),指的是后文中提到的故事主人公康伟业或林珠, 从说话人作家“我”的角度看,句中的“你”其实是“他”或 “她”。在故事进行中“他”或“她”暂时代替了作家的说话地 位,都用“你”来指代了自己,由此把故事内的听者带人了 自己的处境中,这体现了故事内说者和听者的交互性。而 作为故事外的听者(读者)听或读这段话时,因为有“你”的 出现,在直观感受上,就建立起了一种故事外听者(读者) 与说写者(作家)的人际交互关系,这一点是比较隐蔽的。 Genette曾指出应区分故事内的听者和故事外的听者㈣,而 上面的例子分别涉及到故事内的说者听者和故事外的说 者听者,由此体现出双重交互与互动。 “人称代词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体现着 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时空关系……人称的变换能改变叙事 角度、叙事视野和读者的接受心理……第二人称能拉近表 述者和读者(听话人)之间的距离,使表述者的观点、感受 直接作用于读者,具有一种‘对话性’,使读者有一种‘卷入 感”,【“l。我们上文说到的人称的变换,正是说话人、写作者 向听话人和读者发出的邀请“卷入”的明确信号,也正是说 写者与听读者之问交互主观性现象的具体表现。 (五)“我”指听者“你”的映射用法及其交互主观性分析 有时,看似应该用代词“你”的地方却用了代词“我”, 如: (9)于观正在和一个胖乎乎的、进化得有些不够年头 的女同志谈心:“为什么要跟人家一样呢?我觉得女同志要 长就应该长出自己的特点来,物以稀为贵嘛。你们都眉清 目秀,【我】偏月朦胧鸟朦胧;你们都高低错落,曲线优美, 【我】不妨浑然一体,让你们闹不准谁是谁。 话人的角度来经历事件,是说话人在重新建构与听话人的 (10)眼前虽还不能达到人力完全“超天”,却可以“改 关系,说话人把自己虚拟地置于听话人的地位去面对听话 地”。你风再大,【我】可以叫你老实一点儿,讲道理一点;你 人所面临的情况,以此来作为取得同感和共鸣的手段。这 土再黄,【我】可以给你铺得油油绿。你就是穷塞北,【我】偏 是非常典型的交互主观性体现。 要创出个富强镇。 如果把例句中的人称指示语完全改为正常使用(下面 两例中包含了两个“我”“你”关系对:一个是说话人 括号内),消除映射现象: “我”和听话人“你”,这对是正常关系,没有发生指示上的 你们(她们)都眉清目秀,我(你)偏月朦胧鸟朦胧;你 变形;另一个是听话人和没有参与交际的第三者,第三者 们(她们)都高低错落,曲线优美,我(你)不妨浑然一体,让 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这对分别也用了“我”“你”来指示, 你们闹不准谁是谁。 这一对中的“我”“你”呈现一种对立态势,并且出现了违背 你(它)风再大,我(你们)可以叫你(它)老实一点儿, 本身人称正常指示的映射现象。这两对“我”“你”有时会隐 讲道理一点;你(它)土再黄,我(你们)可以给你(它)铺得 藏前一对,有时候会同时出现在语境中,但却不会混淆,说 油油绿。你(它)就是穷塞北,我(你们)偏要创出个富强镇。 话人和听话人都能明白地分清。如例中的“我”都是指的听 两相对比,正常人称指示语使用体现了一种自我中心 话人,“你”或“你们”指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 性的称呼,句子的交际意义似乎有所改变,显示客观陈述 者,实际是没有参与交际的“他者”,如例(9)括号中的“我” 的口气较多,而移指和映射后的人称指示语所在的句子, 实际指的是听话人,而不是说话人自己,“你们”实则指“别 其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意味大大增加。特别是经过移指 的姑娘”,例(10)括号中的“我”就是指的是沙子岭的领导 和映射后,人称指示语“你”“我”并不再指示真正意义上的 干部,而带着重号的“你”指的是与他们相对待的塞北恶劣 你、我,而是经过一种反向指称后,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 的自然条件。从我们搜集的语料来看,此类人称指示语的 作对转,主体地位游移在“你”“我”之间,交互主观性的含 移指和转换往往发生在听话人和“他者”的某种对立情势 义从暗处反显了出来。 之间,而说话人本来是置身事外的,但说话人要为听话人 士 五 分析事件,所以让自己虚拟地参与到听话人与“他者”的对 ;口 口 立事态中,暂时代替听话人的角色,运用听话人的视点与 人称指示语“你”“我”关系对在话语中的实际使用是 “他者”相对待。这样的例子一般出现在交互性比较强的话 非常丰富和活跃的,并非只是语言系统意义上的语法分 语中,往往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现实处境进行一种自我虚 类,在核心指称义的基础上有较多变化。“你”“我”的映射 拟的分析,大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站在听话人角度去反正 和非常规用法,有时候无关概念和命题意义,主要是交互 对听话人来说是不如意的消极信息,为听话人分析事件和 主观性的交际和语用策略所致,显示的是说话者的主观视 提出建议等。这种情况与前面用“你”代替“我”相比,虽然 角选择,这种主观视角选择在很大程度是为了照顾到听话 都是视角的转换,但却是方向相反的映射和视点转移,是 人,把听话人纳入了话语中心,而不是只做旁观者。“你” 说话人更为主动地进入听话人的信息领地,与听话人所面 “我”的此类用法,让说听双方通过话语以一种微妙的方式 对的听者对话,而不是邀请听话人进入说话人自己的情境。 来定义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表明他们自身在所处言语 这种映射和视点转移的情况,让说话人完全站在了听 事件中的主体地位。这正是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1孙蕾,何英玉.语言哲学的难题——指示语fJ1.社会科学研究,2000(2):79. [2]Lyons,J.Semantics VollI[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302—3l1. [3]张新华.汉语语篇句的指示结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33. [4]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75. 【5]Langacker,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I)【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202 『6]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主体与客体意识表达lJ1.外语研究,2008(2):3O一31. [7]Kamio.A.territory of inform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67. [8]李成团.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J1_外语教学,2010(5):17. [9IL-E欣.人称指示语在动态语境中的顺应性解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3):90. 『lO]Genette,Gerard.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M].New York:Cornell UP,1995:259. [11]t红梅.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临时指代功能『J1.汉语学习,2008(4):61. [责任编辑:王兴全]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