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实验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汉武帝时,“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官员的身份( )
A. 丞相 B. 郡守 C. 御史 D. 刺史 2.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A. 倒幕运动 A. 文景之治
B. 培理叩关 B. 光武中兴
C. 明治维新 C. 贞观之治
D. 修约运动 D. 康乾盛世
14. 历史上因采取轻徭薄赋、释放奴婢、整顿吏治等简政安民措施,王朝出现繁荣稳定局面的是( ) 15. 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
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交融的深化 B. 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 郡县制遭受挫折 D. 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16. 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能够实行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是( )
A. 推翻幕府 B. 驱除列强 C. 天皇放权 D. 民族独立
201417.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年以来,中央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到2016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据此分析户
籍制度的改革( )
A. 秦朝隋朝 B. 秦朝唐朝 C. 秦朝宋朝 D. 秦朝明朝
3.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C.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 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4. 1901年~1906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的书籍,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
美国的占6.7%.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需要 C. 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B.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D. 导致了城市规模目益庞大
A. 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 C. 日本迅速崛起及英美综合国力的衰退 B. 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侧重于自然和科技 D. 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刺激
5. 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
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 A. 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 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6. 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
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材料表明当时( ) A. 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 B. 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 C. 强干弱枝致使人事变动频繁 D. 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
7. 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
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这主要体现了( ) A. 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 B. 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 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 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 8. 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
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 ) A. 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 B. 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 C. 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 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9. 一位年轻旅行者在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时说:“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斯
大林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可能是( )
A. 联邦德国 B. 俄罗斯 C. 南斯拉夫 D. 民主德国
10. “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提倡“士、农、工、商四民平等”等举措,出现于( )
A. 中国的清末新政 B.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C. 俄国 1861 年改革 D. 日本明治维新 11.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当时北魏( )
A. 阶级矛盾尖锐 B. 民族矛盾尖锐 C.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 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12. 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 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 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18.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
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 封建化的过程 B. 农耕化的过程 C. 工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
19. 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
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 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20. 19世纪,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 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 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业的延续。宣帝出身微贱,遭受过许多磨难,对干不法官吏鱼肉百姓早有体会,在位期同特别注重吏治的整顿。一再派遣使者或承相御史的属官,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等的不法官史,考查地方官治绩。他每隔五日,便要听取丞相及下属部门报告本职工作,每逢任命刺史、郡守、诸侯王国和这些地方大员,都要亲自接见并仔细交谈,听取他的打算,以后拿他的行为与诺言相对照。如果治绩不好,便要认真查找其中原因。他认为州郡太守选任得当,对于一郡官吏的办事作风和百姓的生活具有决定作用,更换频繁会引起地方的不安定。对于郡守、刺史一级政绩显著的,便亲自颁发文书,加盖国玺,加以鼓励,增加俸禄赏赐,朝廷公卿大臣有缺位,便选拔他们来接替。由于宣帝对吏治认真整顿,“汉世良吏,于是为盛”。《汉书。循吏传》中记载了六个“循吏”的传,除文翁是文帝时的人外,其他王成、黄霸、朱邑、龚逐、召信臣五人,都是宣帝时的良吏,“所居民富,所去民思”。其他还有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等,“皆称其位”。史籍又记载:“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乐土,岁数丰穰。” 根据材料,概括汉宣帝整顿吏冶所采取的指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宜帝整顿吏治。
第1页,共8页
22. 材料: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封建国家依照人口征收的赋税额度远远超过依照财产(主要是土地)征收
赋税的额度。所以国家通过户藉制度来控制人丁和土地,把农民牢固地控制在土地上以实现对农民的赋役剥削。而地主阶级的发展正是要从国家的编制农民中不断地分制人丁,以满足自己对农民的剥削。由于国家不承认租佃关系,佃农亦须承担国家赋税徭役,佃农用逃避户藉登记、违法迁徙等做法来逃避国家的赋役剥削。加之佃农的政治社会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确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恶性发展,豪强地主拥有大量私属和奴婢,瓦解了封建统一国家存在的社会基础。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对户藉制度做出了重大的改革: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在户籍上明确了佃农的法律地位,以客户的独立身份登入国家户籍,取得了合法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认可了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广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23. 材料 1901年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先提出要修订刑律,以缓和全国人民的不满情
绪。1902年初,英、日、美、葡等国也一再表示,愿在中国修订刑律后放弃领事裁判权。同年5月,清政府把修订《大清律例》作为实施“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刑部右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公使伍廷芳参照西方和日本等国的刑律,将那些相互重复、已经停止以及特别残酷的封建判刑条例进行了合并与删除。一是把充军、流刑、徒刑改为服劳役;二是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和刺字等酷刑;三是把笞、杖改为处罚金,轻罪禁用刑讯;四是虚拟死罪改为流、徒。然而,清政府并不打算对其封建法制作根本的改革,沈家本和伍廷芳对《大清律例》的修订也就必然会受到种种限制,其结果只能是给清王朝这具封建僵尸涂上一点油彩而已。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刑律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刑律改革的影响。
24.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由 60年代的3.8%下降到2.8%,年失业率由60年
代的4.6%上升到6.3%,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率则由60年代的2.8%上升到7.8%.里根总统上台后,
1981年和1986抛弃了凯恩斯主义理论,接受了供给学派的主张,通过减税,刺激供给来拉动经济增长。
年先后颁布了《经济复苏和税收法案》和《税制改革法案》,将个人所得税由 14 级累进税制,最低11%,最高50%,改为15%和28%的两档税制;将公司所得税数额从5级减为 4级,最高税率从46% 降到了34%.同时提高个人免征额和标准扣除额,取消了一系列的减免纳税项目,如消费信贷利息扣除等,简化了税制。1983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显著好转,减税的效应开始得到释放,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开始增长,至1988 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
一次。
--摘编自于雯杰《美国三次减税的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减税政策推行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减税政策的影响。
第2页,共8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作用,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4.【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该官员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结合材料时间“汉武帝时”和所学可知,该官员是刺史,故D项正确。 A项是中央官制,掌握行政权,排除。 B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 C项是中央监察机构,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考查刺史的职能。解题的关键是对“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的分析,抓住题干时间和结合刺史的职能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刺史职能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在20世纪初中,向日本学习,这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显示了近代化巨大的成就,对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借鉴作用最大,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的认同感是主要原因,当时向西方学习,不光是侧重科学技术,更多的是侧重政治制度,当时欧美国家并没有衰落。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特征,要搞清楚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5.【答案】D
【解析】
A.结合所学知识,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也是为了巩固统治,不属于根本目的。 B.结合所学知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也不属于根本目的。 C.结合所学知识,国家机器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据材料“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对地方加强控制,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核心信息,即“对皇帝一人负责”,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再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概念的解读,即可正确判断。同时,学生需要认识到AC都不属于根本目的。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6.【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规定丞相为“百官之首”;明朝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丞相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A、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故错误;
B、材料“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反映的是
第3页,共8页
地方武职官员任职时间短,即人事变动频繁,故错误; C、由材料可知武职官员的任职人事变动频繁,故正确;
D、仅从地方武职人员的任职情况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故错误; 故选:C。
本题以北宋地方武职官员的任职现状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①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②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已复去(再度离任)矣”即:人事变动频繁,同时掌握这样做的目的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是防止武将拥兵作乱 7.【答案】C
【解析】
9.【答案】D
【解析】
二战后民主德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制度、国歌钱市等均被废除,因此“铜像折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故D项正确。 A项明显错误,排除。
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是根源,故A排除。 材料没涉及家天下,排除B。
材料“故主有难或去世,故吏要尽力营救,甚至为之守丧三年。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
似”反映了被察举者讲感情,因私人原因影响行政效率。这说明早期官僚政治不成熟。故C正确。 俄罗斯与苏联时期一样使用卢布,货币并未改变,故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郡县制的作用。故B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对察举制进行评价。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汉武帝命令君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依据材料可知,个人感情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官的公正,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 8.【答案】D
【解析】
南斯拉夫虽然实行过社会主义制度,但后来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中断了同苏联及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联系,所以在南斯拉夫不会看到斯大林的铜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东欧剧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可能是。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D
【解析】
A.王室衰微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西周利用宗法制维系血缘亲情,排除。 C.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于秦朝,排除。
D.周王室通过与异姓诸侯通婚,加强了联系,有利于巩固统治,正确。
“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是明治维新的措施,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士、农、工、商四民平等”。
第4页,共8页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11.【答案】B
【解析】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14.【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可以看出反映的是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说明民族矛盾尖锐,故B项正确。
北魏与汉族不属于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不是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矛盾,不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汉族内部矛盾,故C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以柔治国,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奴婢的政令。他先后九次颁发了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之后多次下令免罪徒为庶民,轻徭薄赋,发放赈济,兴修水利,并减四百余县,精简官吏。光武帝时期,允许胡人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收铸币权,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的相关史实。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本题考查对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宗主督护制激化的北魏的阶级矛盾,不是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选项的分析理解。
学知识可知,由盛行特殊制度到回归郡县制,反映了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3.【答案】B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考生结合所
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所以A符合题意; 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开国”标志性事件是培理叩关,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得到发展,排除D。
故选:B。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开国”。
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对“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
第5页,共8页
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了孝文帝改革,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提供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B正确;
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故A错误; C项明显错误,排除; D项是从特点说的,排除。 故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能够实行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是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19.【答案】B
【解析】
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特征,当时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主要不是为了引进外资和人才。
B.当时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不是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因素。
C.我国实现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籍的限制,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D.城市规模日益庞大,不是有户籍制度改革所导致的。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故选:C。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求学生结合国民经济探索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
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
第6页,共8页
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汉宣帝整顿吏冶所采取的指施及其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宣帝整顿吏冶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封建国家依照人口征收的赋税额度远远超过依照财产(主要是土地)征收赋税的额度。所以国家通过户藉制度来控制人丁和土地,把农民牢固地控制在土地上以实现对农民的赋役剥削。而地主阶级的发展正是要从国家的编制农民中不断地分制人丁,以满足自己对农民的剥削。由于国家不承认租佃关系,佃农亦须承担国家赋税徭役,佃农用逃避户藉登记、违法迁徙等做法来逃避国家的赋役剥削。加之佃农的政治社会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确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恶性发展,豪强地主拥有大量私属和奴婢,瓦解了封建统一国家存在的社会基础”,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两税法的实施;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国家与地主阶级争夺人丁的矛盾;户籍人口的流失,不利于国家管理,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
【小
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
题2】
不同户等。在户籍上明确了佃农的法律地位,以客户的独立身份登入国家户籍,取得了合法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认可了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合法性”,结合所学可知,作用是增加了政府财产收入;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国家与地主阶级的利益冲突,遏制了豪强地主的分裂趋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租佃关系的普及化。 故答案为:
(1)两税法的实施;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国家与地主阶级争夺人丁的矛盾;户籍人口的流失,不利于国家管理,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商品经济的发展。
(2)增加了政府财产收入;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国家与地主阶级的利益冲突,遏制了豪强地主的分裂趋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租佃关系的普及化。
列强侵华的主要角色依然主要是西方列强,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
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这是由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所决定的。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故B正确。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排除C。 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华,可见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1.【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等的不法官史,考查地方官治绩”、“他每隔五日,便要听取丞相及下属部门报告本职工作,每逢任命刺史、郡守、诸侯王国和这些地方大员,都要亲自接见并仔细交谈,听取他的打算,以后拿他的行为与诺言相对照”、“对于郡守、刺史一级政绩显著的,便亲自颁发文书,加盖国玺,加以鼓励,增加俸禄赏赐,朝廷公卿大臣有缺位,便选拔他们来接替”等信息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由于宣帝对吏治认真整顿,汉世良吏,于是为盛”、“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乐土,岁数丰穰”,结合第一问的措施和所学可知,汉宜帝整顿吏治优化了管理队
【小
伍结构,促进了官吏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保证封建行
题2】
政机构正常高效运转,为中兴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整顿吏治是其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 故答案为:
(1)措施:任用专人查处不法官吏;定期听取大臣述职;注重地方大员的选拔任用;褒奖并提拔政绩卓著的地方大员。
(2)简评:优化了管理队伍结构,促进了官吏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保证封建行政机构正常高效运转,为中兴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整顿吏治是其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北宋广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北宋广籍制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1901年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先提
出要修订刑律,以缓和全国人民的不满情绪。1902年初,英、日、美、葡等国也一再表示,愿在中【小
“刑部右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公使伍廷芳参照西方和日本等国的刑律,国修订刑律后放弃领事裁判权”、题2】
将那些相互重复、已经停止以及特别残酷的封建判刑条例进行了合并与删除”、“清政府并不打算对
第7页,共8页
其封建法制作根本的改革,沈家本和伍廷芳对《大清律例》的修订也就必然会受到种种限制,其结果只能是给清王朝这具封建僵尸涂上一点油彩而已”,结合所学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影响是有利于法制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有利于刑罚的人性化。 故答案为:
(1)迫于内外形势;参照西方律例;删繁就简,废除酷刑;改革不彻底。 (2)有利于法制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有利于刑罚的人性化。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清末刑律改革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清末刑律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现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24.【答案】
【小题1】(1)根据材料相关信息的提取和所学知识较容易答出。
(2)分析里根减税政策的影响,应从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两个角度去思考。积极方面可从对美国经济、人民生活及对世界的影响几个方面去问题。
【小题
故答案为:
2】
1“”()背景: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供给学派理论受重视;美国税制的弊端。 (2)影响:扭转了“滞胀”局面,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对世界税制改革及美国后来的税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给美国带来高赤字的风险。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里根政府的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李斌政府政策实施的背景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里根政府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里根政府改革的措施已经影响了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后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第8页,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