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博相关经验

2024-03-31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给那些想要考博或对考博有成见的人——再有问题看这里吧

发表文章 | 留言本(0)

这里请原谅我使用匿名,不是我有见不得人的事情,我的初衷很简单:一是不愿意介入争论甚至是谩骂的漩涡(这帖子原意不是发在论坛里面的);二是只是客观的陈述些事实,希望对需要的人有帮助;三是自己的隐私。所以,即便是您猜出来了我是谁,也请保密。

本来是不想写这篇日志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觉得写这个可能有点浅浮了(那些成功的,相信都在忙着看书、期刊、论文和调研了,不屑于写这个了);二是真的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时间没心情写这个(虽然考上了,但只是个起点)。但是,好朋友想读博士了,学弟学妹们也在询问经验和建议,尤其是刚刚好朋友一脸怀疑的眼光,让我不得不把有关考博的一些事情写下来。

其实,考博很简单。之所以众说纷纭,争议不断,无非是大家忌惮了“关系”二字,所有的问题,都源于此。那么,就从“关系”说起吧!

首先,自我介绍下,我爸妈都是农民,往上也是,所以我也算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家里的亲戚也都是底层人,实在是没什么关系而言。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呵呵,相信大多数贫苦学子都是和我一样的,毕竟,中国还是农民多,不富裕的人多。我考的人大,硕士导师是地道的复旦毕业的,属于科研型的,公职和外界关系不多;所以,依靠导师的介绍也是没希望的了。

说和未来导师完全没关系,也不准确。我和人大导师还是有“直接关系”的。和他“认识”,是通过邮件开始的(完全没有第三者介入,除了后来认识了自己的师姐):决定考博了,在决定考北京地区的博士之后,我在09年人大博士招生工作基本结束之后,开始联系导师了。把清华、中科院和人大等本专业的导师过了一遍之后,选定和自己方向相近的,开始发邮件联系。

可能我遇到的导师都是“非正常类”,无论他们招学生还是不招,都给我回了信;相比那些写了信,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的同学来说,我真的是很幸运!人大的导师很热情的回信说“欢迎报考”——相信很多考生都收到过类似的信件,貌似这句话都成为了套话,实在不可信。我也考虑到了这点,但没太多心思顾忌。

第二封信的时候,除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外,附带了自己发表的几篇文章和参加的课题,接着询问了“导师的研究方向、10

年他是否招直博生”。导师回信说不招直博生,说了自己的几个研究领域和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没直博生,就是意味着名额还是有的,大家都得考试,心稍微安下来了。导师的研究方向我还是熟悉的,说不上很熟悉,但是有点自己的见解。于是,第三封信的时候就开始了专业方面的交流。就他的几个研究方向谈了自己的看法,并问了一些问题和有关未来研究发展的预测。导师很快就回了信,点评了我的看法和见解,回答了我的疑问,对他自己的研究方向又更具体深入的和我谈了些。

再后面的交往,双方就彼此聊的来了,每次基本都是我们研究领域的话题,有时候是我的看法,有时候是我的疑惑,有时候他会给我发些他的文章,有时候也是与学术无关的,比如简短的节日问候。在初试之前,我们就这样联系着。从未电话联系过,也没见过面,双方只是邮件联系,我每次的信件他都基本回复了,有时候是隔天回的,但大部分时间都是3个小时之内,有时候甚至是十几分钟后就给我回邮件!大约给我回复了近30封。

这就是我和导师如何建立关系,如何维持关系的。在双方信件的往来中,我得出的结论是:导师很负责任,对学术要求很高,工作很积极,对学生要求很严。导师对我的印象是:该学生有一定的潜力,有一定的创新思想,渴望做出一些东西(后来师姐给我说的,这些结论导师本人从未和我说过)。双方的印象都还是很好的。所以,就我的考博经历来说,我觉得名校还是很公平的;虽然不排除一些阴暗方面的现象,但大多数导师还是真的很平易近人的。

说了我自己的情况,再说一下,我们一起考人大的几个同学的情况。我们年级,考人大的我知道的有5个,除了我自己,其他四个人分别考经院、国际关系学院、劳人院和公共管理学院。考经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的初试没过。公共管理学院的过了初试,但导师没名额,没能参加复试。只有劳人院的我们两个人顺利过关。值得玩味的是:国关,老人和公管的,他们三个都有一定的关系,据说都还是不一般的。听说这些的时候,我也很担心,但是现在看来,“关系”充其量只是个“必要”条件,真的是很不充分。(这些提几位同学,丝毫没有攻击或是贬低什么人的意思,只是为了说明情况,请不要误解)

所以,看看自己,对比周围的人,对于考博所涉及到的“关系问题”,我的看法是:有关系固然很好,但是实力更加重要(不是在贬低别人,提高自己;劳人院的哥们除了关系,实力真的很强,论文、课题很多,初试比我高20多分!)。只有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潜力,在和导师有一定的关系下,表现出自己在专业方面潜力的一面,相信成功还是离我们不远的。 至于有些同学关心的,诸如什么时候开始复习等,每个人、每个学校、每个专业情况不同,因人而异。人大的考试不指定教材,只能搞到一些回忆版的试题,考试一般不深,侧重于面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10年以前的情况,仅供参考),请自己把握。我个人是研三9月份的时候开始复习的,认真复习了3个月,过年还有平时耽误了3个月,但是还是比较有效率的:诸如现代观点厚薄和难度的书,一般是一周看完,写一大篇读书报告;像罗宾斯的新版管理学,一般就是3天看完。所以,几个月下来,相关的,不太相关的,看了有30、40本书吧!过的还是很充实的。

每个学校的英语难度不一样,人大的比较简单,4级水平,不过,貌似要的高分也不容易。考完之后,他们几个都说简单,觉得90分都有可能,结果才70出头,呵呵,只有我是80分。英语没复习什么,就看做了几套题(市面上找不到合适的题做,不知道推荐什么,英语都是平时的功夫,高中学好了,应该就没问题),看看作文翻译的,是2月中旬开始的。不过,单词倒是很认真的背了,背单词是从一开始就坚持下来的。

最后,再说一点,无论有没有关系,都要经常和未来的导师联系。尽量减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毕竟,一个导师一年只能招1个或是2个人,不熟悉的学生,他一般是断然不敢招的。多联系,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千万不要怕自己联系多了,导师不喜欢。我个人认为,只要联系的内容健康,联系的方式妥当,只要导师有时间,他们还是很热心和后辈们交流的。祝愿所有人的都心想事成,也希望能给一些人解疑释惑。

对那些刚刚或是即将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学弟学妹们,建议读读《如果让我再做一次研究生》,真的很好。幸运的是我在研一的时候就读到了,并一直坚持着。虽然没做出什么令人骄傲的东西,但是却让我过的很充实!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98951&page=1&fromuid=1772660

想出国读博,中财CEMA 和上财经院的研究生哪个更有优势

发表文章 | 留言本(0)

希望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出国读博,不知道CEMA和上财经院哪个更有优势。 两个地方都是海归比较多,出国应该相对其他地方容易点。

老邹是说今年CEMA20多人出国,但也没说明是本科生呢还是研究生,具体去了哪些学校也找不到数据。 上财经院今年改革,学术型硕士要硕博连读,那是不是硕士毕业没法出国?而且也没有以往的出国情况统计。

至于其他学校,清北出国肯定容易了,但考研难度相对较大。WISE的话,看了10年的出国情况,觉得实在不理想。武大IAS号称今年50多人出国,但有同学说它把已经毕业到清华读研后出国的都算上了,所以不了解真实情况,而且觉得这个学校扩招太严重了,教学质量可能无法保证。

如果还有其他学校出国比较牛,也可以推荐,非常感谢。

====================================================

数学与经济学――经典教材推荐和学习心得 part2

发表文章 | 留言本(0)

四、概率

(一气码了6000字眼都花了,鼓起余勇再码一节)

概率和统计的重要性不用强调,不好好学压根就学不了经济学。

概率教材多如牛毛,有得偏统计(实际上每本统计都会先讲概率),有得偏随机过程(比如Grimmett & Stirzaker那著名的《Probability and Random Process》),所以还得分开谈。

先谈“纯概率论”,概率论的重要性不是会弄几个分布就搞得定的,顶顶重要的是对基本概念从直观到抽象的把握。(说这话有点底气不足,概率论那种随机的概念好像从来就没直观过,实际上往往和直观相悖,这点一会儿再谈)

这里的两本书出自同一人之手,那就是俺无比崇敬滴牛人钟开来(Kailai Chung)老师(此公彪悍的事迹一直是K斑竹最爱的话题之一,呵呵。哪天要求他就此开个转贴讨论一下);

《Elementary Probability Theory with Stochastic Process》和《A Course in Probability Theory》第二版,前一本书研究生院馆中英文都有,中文翻译的相当不错。后一本好像没有。

两本书都注重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前一本是初级读物,但是想读好了也不容易,原因不是数学的,那些数学大学学过了,可能原因还在于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往往不那么直观,虽然这本书举了大量例子来讨论直观感觉。但是写得真好啊,真好啊,真好啊。好像读了不止一遍才舍得还回去,唉,好得我忍不住叹息一声。实在建议所有没读过的人读一遍。

这里插一句,图书馆还有本中文小册子叫《随机性》,属于科普读物一级,妙趣横生。里面有N多例子说明概率的推理和直观感觉不符,随机性真是神秘的东东啊。

第二本是“高等概率论”范围的“初级”读物,要求先修过一些实分析,要不没法看。一反第一本书里淳淳善导之文风,比古龙还简略,共九章,从测度论开始,花了一学期在一位牛人老师清晰无比的讲解下堪堪学完六章(没学567章),饶是如此还是云里雾里,做习题做的痛不欲生,唉。不过总算挺过来了,对进一步学习高等计量和数理统计帮助大的很。再多一句嘴,学测度论里“单调类定理”的证明时我有一种老俞看到维加斯“快速离婚通道”的感觉――留着口水惊叹:“太TM精妙了!”,唉,回忆起来都忍不住又叹一口气。

难道就没有“简单”的讲这些深奥概念的书?有,不过我觉得更难读,嘿嘿。总院馆有一本两个英国人写的书,忘了书名也懒得查,雄心勃勃想直观的尽量用文字讲解类似概率空间这种概念,淅沥哗啦花了将近三章密密麻麻文字的篇幅告诉你什么“可测”啊“不可测啊”,“幂集”啊,希格马代数是什么东东啊。。。当初一看之下如获至宝,以为我这笨人有救了,结果差点

读死我,罗嗦无穷多次还是不明白,抽象就是抽象,还是学数学语言和证明懂得快。

当然有些书在这方面做的还不错,后面讲数理统计时会提到一本。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8947&page=1&fromuid=1772660

五、数理统计

(码字都码饿了,吃点东西接着来)

数理统计是什么东东?申请的时候老美一些网页上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解释就是在“数理统计”后加个小括号,里面注明使用微积分的统计学才是serious的,哈哈。

社会科学的统计学毕竟不同于基于自然科学ceteris paribus传统的数理统计学,所以学数理统计之前了解一些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十分必要,我个人一直对经济学很好的梳理数据工作十分赞赏,描述统计绝对是大学问!(有很多这种书,类似《统计学的世界》啊等等的,以前对统计学不了解的XDJM这些“粗浅”的东西一定要看的)。总院馆有本书,Aris Spanos , 厚厚的一大本,从头到尾都在强调由于社会科学数据特殊性质而造成的分析方法差别,读下来获益匪浅。而且这本书在讲解类似“概率空间”这种抽象概念时做的很好,应该说非常好,当初没学老钟书之前我已经对这个概念的把握已经及格了,就是由于这本书。

扯远了,回来谈数理统计。

两本书,一本简单一本难一些。Hogg & Craig 第五版; Casella & Berger 第二版. 前者是我本文里所有提到的书里唯一没学过的一本,因为当初看到它的时候我这部分内容已经读别的书学完了,推荐它是因为它风行世界,九章卖的影印本还很便宜,内容全面。

统计学的直观无比重要,什么随机抽样啊,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啊,各种检验怎么来的啊,自由度干嘛使的啊,各种分布的图形啊,甚至矩母函数能起什么作用啊等等,这些在第一本书里都有解答。此外,真正想直观把握的话必须亲自动手做一下看看效果,所以我强烈推荐FTP里那个“统计学基本概念教学互动软件”,能看到很多动画效果,绝对过目难忘!!

第二本书是真正非常serious的数理统计学教材,有了第一本中的知识做基础的话,读来会快一些,但也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去做推导。以前我的那篇《学习计量经济学:教材,手册,软件,数据》里反复强调了学习计量必须学会推导,如果这里你认真推了的话,计量会省下不少时间。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现代”,什么Bootstrap啊,MONTE CARLO啊,Robust回归啊等等统统登场,这些东西对于学习计量绝对少不了。学习本书时,如果你恰好还学过了老钟的那本高等概率的话,理解起大样本理论时会轻松很多。(突然想起了“淡收敛”这个概念,为啥没有“咸收敛”呢,hiahiahia)

出于个人偏好,最后再添一句关于Halbert White ,如果学Wooldridge 的话,这本书是最好的预备读物,用到的推导思路乃至符号完全一致,不奇怪,Wooldrige是White的学生(White 是 Hausman的学生,坊间疯传著名的Hausman检验实际思路是White上研究生课时提出来的,不过当时white道行浅,有了思路不会证明,最后老Hausman回家就偷偷把它做出来了,哈哈,RPWT),两本书的前言里都互相提到了对方,嘿嘿。

好像就剩动态经济学了,哎呀,离完工不远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8947&page=1&fromuid=1772660

六、动态经济方法

(最后一节咧,熬一下收工睡觉)

这部分内容很熟悉,按理说不难写,偏偏不知道从哪开始,想来想去决定先批两句蒋中一那本《动态最优化》基础,嘿嘿。说“批”也谈不上,书写得还是不错,不过没什么用处,看完了别说肯定不会用动态规划这一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压根书里就没说),连变分法能不能用我也抱疑问,而且书中用到的符号好像很奇怪,我比较傻,学过一种方法后如果将来遇见同样的问题但符号不一样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没学过的错觉,搞得自己很沮丧,所以十分痛恨那些使用“奇怪”符号的作者,嘿嘿。

好像从学理上讲,要先说说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才能进入本节主题,学过前者,后者懂点皮毛,所以还是算了,前面露怯已经够多了。

两本书,一本简单一本难,内容也完全不同,前者是可微的动态优化方法,Kamien & Schwartz (应该是第二版了吧),后者是离散情况下的动态规划方法,Stockey & LUCAS & Prescott 。(突然想起了邹至庄教授的那次讲座上我和他的交流,显然他的Lagrange方法也应该有一席之地的,可惜我没学过,嘿嘿)。龚六堂老师那本《动态经济学方法》就是这两本书的完美“嫁接”版,哈哈。

第一本很好看,用不了多久自学也能看完,章节分得很多,经济学例子也不少(其实也不多,就是RAMSEY模型来回变)。但拿到模型会不会求解就不一定了,学动态经济学绝对是锻炼计算能力的极佳机会,知道基本方法用不了两小时,但用这方法求解模型就会往死里算了,唉,体力活,不好整。

另一本就不好看了,不过有基本的实分析知识和老钟那本高等概率做基础,数学部分学得很快(这本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数学,经济学例子也很多,但很短,大都当习题使唤了)。最后证明解存在性时使用的“压缩映射的不动点定理”实际十分简单(虽然预备知识学了半学期),在我看来证明微分方程解存在的那个毕卡定理的构造还要更精妙一些,嘿嘿。一样的道理,学会定理容易,不好算啊不好算。

至于随机动态部分就不是我能懂的了,ITO公式倒是会用,啥意思一点感觉没有,嘿嘿。

好像还缺点什么?对了,MATLAB,使用方法就是上网下载程序然后粘到程序窗口就OVER了,还是这个好学,哈。

结语

作为平生写得最长的帖子而且是一口气完成,很有必要弄个结束语。本来想把自己的数学藏书都贴出来供院里的各位XDJM借阅滴,但想想那个太费时间,还是改天换个新贴再来吧。

怎么结尾呢?恩,想到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哈哈。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8947&page=1&fromuid=1772660

我的考博经验总结 CCER

发表文章 | 留言本(0)

今年2006考上中心博士的通知早就收到了,但是到现在心里还是高兴.我面试前在论坛上写下“考上中心博士如探囊取物”,虽然说了大话,还好过关了.不少论坛网友给我写信,因为我不是考最高的,所以就勉为其难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以求大家有更全面的信息.

考博依次考英语,数学,经济学.其难度也如此分布.

一,英语 英语是各科最重要和最难的一门.先说重要性,显然从北大招生标准来看,只有英语的分数线铁定,学校统一规定,一分也不能动.其他可放宽,今年中心就在数学和经济学上放宽了几分.英语的分数线随每年难度不同而波动,一般在55分.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这55分,其难度等会再说. 英语的重要性更表现在其成绩的高低已成为中心招生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化的要求,考博考研都一样.更何况考中心的同学英语水准基本上都是北大各院系最高的.高分英语已是普遍存在,而且考博英语成绩高在面试中大大有优势,这一点众所周知.所以在提高英语成绩上化多少时间都不为过.再说难度,这一点也是很显然的,北大考

博英语在各类考试中难度是最大的(包括GRE).博士生考试报名表上要求你出示GRE成绩.可见北大考博英语覆盖的范围是极广泛的,GRE只是其一个子集,这一点体现在词汇阅读上.因此先攻克词汇大关是必须的一项.我开始复习的时候先把GRE单词在熟悉一下(我考过GRE),这样心里就有底了,没有考过GRE的同学要过关就需要耐心和毅力了.接下来就做北大出版的考博指导书,主要有<<新编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应试指导丛书>>和<<研究生英语系列>>.这两项完成后,就等参加北大专门办的考博辅导班了,按这个次序来复习英语,在应试中考好成绩就不难了.

二,数学 数学放在第二位是因为有一些题出得比较偏,有一些题出得难,总体覆盖范围很广,今年有一题几乎很少有人会做,也有考友认为老师把题出错了,这个问题我不敢这样看,毕竟不是数学专业出身的, 老师的水准不至于这样差,数学练习题何止上万.我本科是学工程的,研究生学经济.我是按工科要求复习的,找回本科教材和经济数学的书例如蒋中一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高山晟的《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人大出版社),罗伊.温特布劳《经济数学》(经济科学出版社),Sydaseter《经济学家数学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Greene 的《计量经济分析》(清华第四版)可以作为复习数学时的参考书。虽然可能在数学上有优势,但是和一些高手比起来也是一般.而且数学是最易拉开数学成绩的,因此应该是仅次英语要用时间的科目. 三,经济学 经济学其实是比较简单的,中心的考博题比其他地方的考博题要简单,也是我最少花时间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英语,数学和毕业论文上了.今年经济学最高分比去年要高几分,去年考最高分是中山大学企管专业的学长,前两年鼎鼎大名的徐学长是西南交大学学交通的,都不是经济学出身的,都是在广东,四川自学成才的,说起来真是令我汗颜.考博题和考研题其实难度差不多,有几年还重复出现,基本是中级难度,可能是同位老师出题的缘故,这大概是中心博士生和研究生一起上课的原因,我复习其间也用历年考研试题做参考.呵呵!不久我就要上课了,期待中.不是我谦虚,我的经济学水准大概和今年上研的同学差不多,只是在英语,数学和年龄上比他们强.

最后,面试已经很重要了,英语初试成绩,论文数量和毕业论文都很重要, 毕业论文应该重视,设想如果初试过了,但是在面试的时候毕业论文太差或没完成,那样面试老师就要考虑你能不能按时毕业了,用剩下两个月来完成论文大概不可能,毕不了业就不能上博士了.这一点,不论研究生学经济还是非经济都得注意, 非经济学的同学大多只注意考试,忽略了本来专业的毕业问题,今年有位考友考的很高给刷下来,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至于推荐信就写好些,容易事不要马虎.

我从考博报名一开始就静心在学校里努力(一个普通的学校,英雄不问出身),一边复习一边写毕业论文,结果考上了.就写到这儿吧!

http://cen.ccer.edu.cn/cn/ReadNews.asp?NewsID=25418

===============

复旦经院金融考博经验(拙见,仅供参考)

发表文章 | 留言本(0)

2010年复旦经院博士入学考试相关信息 一、时间进程: 2010-3-13、14 初试

2010-3-26 初试成绩公布 2010-3-31 初试分数划线公布 2010-4-9 复试通知(电话) 2010-4-14 参加复试

2010-5-20 [通知]调档政审阶段有关事项提示(复旦网页) 2010-6-13 收到调档政审函

2010-6-24 (终于办完离职手续)到人才中心完成调档政审手续,EMS寄往复旦 2010-6-29 通知书寄出(电话询问的)(据说第一批是23、24号寄出的) 2010-7-6 收到录取通知书 二、复旦“金融学”参考书目:

(一)金融学专业(2010年 经院官方公布): ①《高级政治经济学》 蒋学模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②《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高级微观经济学》 张军等 《高级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④《<资本论>教程简编》洪远朋复旦大学出版社• ⑤《<资本论>脉络》张薰华•复旦大学出版社

⑥《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三版) 胡庆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⑦《国际金融新编》 (第三版) 姜波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⑧《金融市场学》 刘红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⑨《中国金融史》洪葭管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⑩《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叶世昌 潘连贵著 2001年4月版

注:政经(考试占30分左右)指定书目①②④⑤,应该足够了。但是,经济学基础考试的重点是高宏高微(考试占70分左右),官方书目只指定了两本高宏高微教材③,这两本书肯定要搞定,但这个还是不够的; ⑥⑦⑧是金融学考试的官方指定书目;

⑨⑩是金融史方向加试的科目,在初试中以及非金融史方向考生应该不考。 (二)补充(*很重要):(在指定书目基础上) 1、高宏、高微

近几年真题(*很重要)

高宏—— 罗默(*很重要)、ccer徐高笔记系列、费希尔、龚六堂,等; 高微——平新乔、杰里、瓦里安、蒋殿春,等;

高计量——谢识予(08年官方指定的书目)、李子奈,等;(初试现在好像不考了)

习题——以上教材课后题(有的有金圣才系列的答案*很重要);吴汉洪的高宏高微习题集,等;(*各种练习题很重要) 数理经济/最优化——蒋中一、萨缪尔森、龚六堂、高山晟、迪克西特,等;(这些书是学好高宏高微的基础,*很重要) 2、金融学

近几年真题(*很重要)

投资学,等;前沿/综述性论文、热点;导师研究方向相关;

(学有余力同学可以看看“复旦金融学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系列,如仅为准备入学考试,可以先不看。) 3、英语

真题(*很重要)——《复旦大学考博英语真题解析与专项练习》(金圣才,中国石化出版社); 教材——《研究生综合英语》(复旦博学·21世纪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共4册);

词汇(*很重要)——《GRE词汇精选》(俞敏洪“红宝书”);《GRE词汇逆序记忆小词典》(俞敏洪);《读故事记单词:新GRE核心词汇》(胡敏);《挑战TOEFL.iBT作文满分》(新东方);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213&page=1&fromuid=1772660

本帖最后由 figo12345 于 2010-6-29 16:32 编辑 三、公平性(*很重要)

原则上:一名博导只招收1名博士研究生,并且通常只考虑初试的第一名。 可以不事先联系导师,能过初试并且第一就很难了。

但是,联系一下还是有必要的,最好通过电子邮件:一方面,让导师知道有你这么个人;另一方面,就是避免与直博生撞车。(也让自己心里踏实点)

(我给老师发过3封邮件,老师没回复,但复试时老师说对我名字有印象,说明老师还是会看到邮件的!)

另外,对于本科/研究生阶段就读非重点院校,以及非金融专业的同学是没有任何歧视的。(至少我和我的同学已经亲身验证了这一点。)

注:根据我身边的同学、同事,以及我个人考博经历看,复旦真的是非常公平。

四、调档政审问题

经院的调档政审函、通知书都是以挂号信形式邮寄,挂号信规定一般是7—14个工作日,当然近的地方3—4日也是可能的。 对于应届生来说就没啥问题了,基本上自己在学校盯着收发室,等调档政审函到了,自己在学校办理即可。

如果档案在人才中心,复试时填写的调档地址是“人才中心”,那么,调档政审函直接邮到的人才中心,这就需要自己跟人才中心常联系,跟踪调档政审函是否到位,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在职人员一定要事先处理好跟单位的关系,本人为了离职的一个章在单位办了11天手续,折磨人啊!)。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让经院邮给个人,这样自己拿着去办理比较方便(但同样要事先处理好跟单位的关系)。

拟录取阶段,要是迟迟没有收到调档政审函,一定要主动和经院联系,重发调档政审函或者要求经院将该文件传真予你。 注:了解以上,应该可以比较充分的备考了,祝成功!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6213&page=1&fromuid=1772660

===============================

浅谈经济学数学的关系

发表文章 | 留言本(0)

浅谈经济学数学的关系 mathtao

本人近期刚刚上任版主一职,管理版面期间偶然发现很多经济学子对数学的认识仍旧模糊,对数学的学习仍旧有畏惧的感觉,特决定发贴一篇,以供参考和讨论。本人不敢说对数学经济学十分了解,期待有牛人对此文批评指正,如有良贴,一定替换此贴。

之所以说学好经济学,数学很重要是因为经济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精确的学科,而一个学科成为科学的标志就是它是否成功的使用了数学,经济学也是如此。经济学如果非要和现有学科进行比较的话,那我说与之最接近的就是物理,而把经济学归为文科一类的归类方法是相当过时的。为什么说经济学类比于物理呢?因为二者同样是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之上,用严格的推理得到结论的学科,唯一不同就是物理大量使用重复试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而经济学中的重复试验则比较困难。因此经济学研究中数学使用的好坏直接导致了经济学研究的成败。也因此现代经济学领域很少有像科斯那样的奇才能逾越数学而仍旧非常成功的经济学家。

如此重要的数学本身的体系也是很复杂的,因此本文就重点谈谈数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和经济的联系。

数学有三高,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这是老的提法,也有人叫三基,因此可以称之为老三高或者老三基,是高等数学的基础。还有近代数学的基础——新三基,领域上还是分析、代数和几何,只不过内容有了本质上的进化,分别是实函与泛函分析、近似代数和拓扑学。

先看老三高,数学分析就相当于经济学类学生大一学的高等数学,不过高等数学其实是为工科的学生准备的,以计算为主,最终的目的是能使用数学进行工程计算,而数学分析是以证明为主,主要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表面上看内容差别不

是太大,但是实际学起来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经济学这样的以推理为主的学科,学习数学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田国强教授等人也多次撰文提过。数学分析数学系的本科生至少要学三到四个学期,而高等数学一般最多只有两个学期,而且其中还含有常微分方程和解析几何的东西,可见其内容被压缩冲淡了许多。高等代数相当于经济类学生学的线性代数,除了范围上前者更广一些外主要的差别也是偏重理论与偏重计算的问题。高等代数更注重理论的证明过程,而线性代数更注重计算,学生会算了就行,至于怎么来的,为什么这样,这些对将来科研很重要的东西都很少训练。解析几何这种学科在经济上的直接应用较少,经济上的图像一般也没有复杂到不学解析几何就看不懂的地步,但是我个人感觉几何学的好的人对代数的理解一般会更加深刻,代数很多方面就是几何的多维扩展。

再看看新三高。实函与泛函在学科中一般被分为两科来学,本身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只是由于叫法的问题经常被捏在一起。实函的主要内容是数学分析的延续,对于狄里克莱函数这样异常的函数在数学分析的领域中不可微积分,而通过对一系列定义的扩展,在实变函数的领域内又可以进行微积分了。其中里面最基础的理论莫过于测度理论,它也是概率论的基础,因此在数学系本科的教学中经常是先学实变再学概率论。而对随机问题研究颇多的金融学科的博士需要研究测度论也就不足为奇了。泛函可以说是数学中集大成之作。数学的发展在历史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越来越精细,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进而发展成一门学科,另一个方向就是从很高的高度对数学进行概括,描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共性的问题进而找出漂亮的结论,泛函分析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把函数看成集合中的元素,把全体函数看成一个集合,在这样的视角下给出了像不动点定理这样的东西,对求函数的极值这样理论证明上经常遇到的问题给出了一般的解法,因此如果泛函不懂,在学习高等宏观经济学中,遇见涉及动态规划的问题时肯定是有很大障碍的。所以高等宏观才会有罗默的那本为数学不好的人提供的书的畅销,而很多老师却在推荐萨金特的高级宏观。对于近似代数和拓扑学,很不幸,本人读书的那个年代正直高校学科改革,在学科“应用化”的浪潮下,这样理论的学科都被砍掉了,后来转经济后也没有对此学科有过多的涉猎,因此在这里不敢多说,但据说拓扑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新老三高学完了就进入数学比较分支的一些学科了,先说说常微分方程。大部分的经济学理论都是由一系列函数和方程描述的,因此在求解结论的时候一定会用到方程理论。而方程的基础就是常微分方程,因此常微不可不学。金融学科对这方面的要求很高,比如对股价的刻画,使用的是时间序列,一般用差分方程,而差分方程的很多理论和常微分方程是一样的,解法也一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