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背景与动因

2021-03-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20卷 第1期1998年2月

武 汉 汽 车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OFWUHANAUTOMOTIVEPOLYTECHNICUNIVERSITY

Vol.20No.1Feb.1998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背景与动因

王恕立

(工商管理学院)

摘 要  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国内及国际背景,阐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内在动因。关键词  跨国经营;企业;经济中图法分类号  F125.4

1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背景

1.1 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关联发展

二战以来,世界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发明的科技成果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跨国转移,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经济发展的领域,技术无所不在,技术密集是产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正不断增强。

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关联发展,使技术成为日益重要的国际经济联系的基础、桥梁和纽带,以技术及技术产品为载体的跨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贸易保护主义在限制有形商品输入的同时,对技术引进却能网开一面,客观上导致了技术转移的快速发展,为对外直接投资营造了宽松的宏观背景。

1.2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完善

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及地位构成国际经济秩序的主体内涵。二战以前,国际经济秩序的主体特征曾表现为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市场的瓜分及对世界经济活动的绝对控制,在形式上表现为宗主国对殖民地附庸国的绝对支配。这一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可以称为国际经济旧秩序。二战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资本主义世界的“纯洁性”被打破,势力范围在缩小,加上原来的殖民地附庸国的纷纷独立,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发生了新的变化。然而,旧秩序的废除和新秩序的建立决非一蹴而就之事,世界各国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利已性”概述,使之无法界定成一个统一的内涵。迄今为止,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否已经形成确是一个不定性问题。不过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同二战以前相比,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且这一变化仍在继续。变化的方向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均衡化和平等化。依此可以认定,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并正在完善。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密切和规范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为一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3 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明显呈现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两大趋势。

稿件收到日期:1997-05-14.

王恕立,男,32岁,副教授,现从事工业外贸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武汉,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30070).

第20卷第1期        王恕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背景与动因

53

  随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国际分工的范围在不断拓展,层次在不断深化,从而导致了以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为表象的国际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游离”状态的国家经济正在消失。另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业、运输业和电讯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从必要变成了可能,经济交往更为容易和迅速,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态势进一步明显。其特征表现为:󰀁贸易交往更为密切,贸易地域进一步扩大;󰀂投资交往更为密切,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和投资地域不断发展; 其他经济性质的要素流动更为广泛;!贸易及投资的国际规范日渐成熟。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一步呈现出依赖与竞争并存、联合与矛盾同在的鲜明特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反映。在欧州,欧共体正在进一步扩大,现已发展为15个成员国,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欧共体的成立、发展及壮大,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缩影,也带动了其他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发展。1992年8月,在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美、加、墨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该协议规定,三国将在3~5年内逐步消除2万种关税和非关税障碍,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日本近年来力求以其经济实力建立以它为中心的一个大小不等的经济圈,如东亚经济圈、日本海经济圈等,以同欧、美抗衡。东盟八国则酝酿在今后15年内分阶段建立一个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中亚,由伊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三国于1985年创立的经济合作组织,已在1992年2月正式接纳独联体的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为成员国。在拉丁美州,秘鲁、波利维亚和哥伦比亚等安第斯条约国将建成安第斯地区共同市场;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也将形成南锥体自由贸易区。此外,南部非洲诸国的经济集团化也处于紧锣密鼓之中。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必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集团内各成员国间相互取消关税和贸易限制,乃至完全开放边界,使要素、产品的交往更为密切,对集团外部需求会逐步减小,客观上增加了非集团成员国产品进入集团内市场的困难,于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向集团内部市场渗透,就成为非集团成员国的必然选择。

2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国内背景

2.1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在开放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一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体现在两个层面:请进来和走出去。所谓请进来,就是引进国外先进、合理的投入要素(包括资金、设备、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等),与国内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初级层面的对外开放。所谓走出去,就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优势要素,在国际范围内寻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要素升级及其产出效益的最优化。这是高级层面的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利用外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初级层面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从现在开始,要实现新的开放战略。即在巩固和完善初级层面开放格局的同时,力促高级层面开放格局的形成。其理由是:󰀁从初级层面向高54

武 汉 汽 车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1998年2月

级层面的演进是开放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初级层面开放效益的积累为开放格局的升级奠定了基础; 国际分工的地域拓展和层次深化,淡化了国家界线,使要素和产品的跨国融通更为密切,国家利益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实现。

2.2 “复关入世”的大趋势

恢复关贸总协定(GATT)缔约国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我国经济进一步跻身国际经济舞台的重要前提。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出现和对关贸总协定的替代,“入世”已成为我国的新目标。尽管困难依然很多,但已没有退路,因为开放的中国是不可能游离于国际经济环境之外的。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入世”指日可待。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率不断提高,企业将置身于已经融合的两个市场,国内企业在被迫让出部分国内市场的同时,占领国外市场不仅必要也更为可行,贸易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将会驶入“快车道”。

3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分析

一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国际市场环境因素;󰀂国内因素。后者又可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显然,在上述各种因素中,有的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是正向的,有的则是负向的。正负影响相互叠加的结果,是决定跨国经营可行与否的前提条件。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同样离不开这一决策程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增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发展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因而实现的。3.1 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优化组合,扩大经营利润

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是产品成本下降的前提。优化组合的地域范围越广,产品成本的比较优势越大,经营利润率越高。对外直接投资是生产要素跨国优化组合的最有效方式,这一组合必须具备两个重要前提:一是投资者必须具备独特的对东道国具有吸引力的要素禀赋优势;二是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对投资者同样具有吸引力。换句话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产要素的禀赋程度低、范围窄。但不可否认,我国的部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在部分领域(如制造业、开采业、运输业、工程建筑业)相对于部分国家或地区是具备一定的要素禀赋优势的。3.2 绕开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

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不平衡性是国际分工形成的内在前提,并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从理论上讲,全球范围内自由的、无差别的多边贸易必将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即所谓“国际贸易没有输家”。然而,日益盛行的贸易保护行为却使GATT的这一宗旨无法实现。一方面是关税壁垒的广泛递减,另一方面是非关税壁垒的日益森严。贸易壁垒的无形化和多样化,使国际贸易各个环节障碍重重,商品出口难于扩大,甚至难于维系。

当传统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手段在日益强化的贸易保护限制下不能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带来收效时,另辟蹊径就成了企业的当然选择。当前,各国政府在对外国商品(主要是制成品)进行进口限制的同时,对外国的直接投资却能网开一面。这样的政策“倾斜”正好为企业开第20卷第1期        王恕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背景与动因

55

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导向依据,跨国经营应运而生。3.3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其中技术方面的差距最为明显,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我国赶上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发展中国家缩小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途径有三条:󰀁自立更生,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水平;󰀂通过引进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上述三条途径中,第一条无疑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途径,第二、三条则是第一条的有效补充。引进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表现为要素的逆向移动,却有殊途同归之妙,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方面有着共同的功效。然而,就所吸收技术的先进度和适用性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更优于引进利用外资。这是因为,通过引进外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是一种被动引力,所引进技术的先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国外投资者的意向。对于高、新、尖技术,投资者一般是不愿转让的,因此东道国所获得的技术只能是投资国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技术。相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外技术却是一种相对主动的行为,在东道国投资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投资者有选择投资行业和具体企业的自由,从而可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台湾和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实施并取得成功的。

3.4 迎接“入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入世”对我国经济、企业是利与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对国内企业而言,“入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包括:󰀁企业经营将置身于逐步接轨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活动空间更大;󰀂企业通过产品出口及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对国外市场的占有比以前更为容易。负面影响包括:󰀁国门大开,大量的国外产品和具备要素优势的国外企业将会蜂拥而至国内市场,对国内企业形成强大冲击,国内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优势将随之消失,市场占有率肯定下降。󰀂外国优势企业对国内市场的侵占和控制,从客观上迫使国内企业“离家出走”,另谋生路。无论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对企业出占国外市场都是一种促进。当产品出口依然受到某种制约(贸易壁垒依然存在)的时候,对外直接投资则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陈荣辉.企业跨国经营论.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7.258~2622 王恕立.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经济问题,1996(12):15~16

MultinationalBusinessBackground&ChineseEnterprises

WangShuli

(BusinessAdministrationSchool)

Abstract  AnalyzesthedomesticbackgroundandinternationalbackgroundofChineseenterprisesinmulti-nationalbusinesses,anddescribestheinternaleconomyofmultinationalbusinesses.Keywords  multinationalbusiness;enterprise;economy

(本文责任编辑:刘美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