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取向教学论 引领教改新方向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实施“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教学改革调查(之二)
2012年2月7日上午9时,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国家领导人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向10位来自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征求意见。
在座谈会上,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发言中建议:学校工作要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总理对此十分赞成,他认为,“素质教育可以用6个字概括――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育思想。”
总理将素质教育用6个字概括――“教是为了不教”,并上升到“教育思想”的高度,意在提醒我们: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人,已成为时代对教育和教师的迫切要求。俗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
如何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谭国华认为,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特别是引入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科学取向教学论可能会得出问题的答案。
由谭国华设计,在吸收哲学取向教学论精华,且以科学取向教学论作为教改核心指导理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孕育出炉,目标直指――“让学生学会学习”。
1.三元 ● 整合 ● 导学
“建立一个符合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操作简便、易于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谭国华称这是他设计和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初衷,“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就是实现这一初衷“三年孕育,一朝绽放”的成果。
2012年3月29日,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大学等的专家教授以及上海、广州等地的教育工作者,在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共聚一堂,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研究》结题报告会。报告会上,专家和领导对课题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对象贤中学借此课题研究全面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带来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一天,最兴奋的似乎不是课题的设计和主持人谭国华和象贤中学的师生,而是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倡导者、华东师范大学的皮连生教授:“科学的理论使教改模式更有生命力,而闪亮的教育智慧会让课堂更有生命力。”
依据现代学习理论以及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论和相应的教学设计原理,“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学科课型、教学策略这三个重要变量进行优化整合,并通过建立导学型课堂作为承载其整个操作体系包括教学程序、实现条件、评价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的“三元”是指在学生和课程内容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影响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学目标、学科课型、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也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主要回答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学科课型就是课的类型,根据一节课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来划分,主
要明确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回答如何学,即回答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规律的问题;而教学策略则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主要回答如何教,特别是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
“整合”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三元的整合,即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目标、学科课型和教学策略的一致性,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二是指理论的整合,即通过对国际上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进行审视、筛选,以教学目标、学科课型和教学策略为核心,对精选出来的理论进行整合,构成一个对中小学教学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三是指经验的整合,即通过对国内教改名校和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审视、筛选,根据科学性(可用科学的理论解读)和有效性的原则,对精选出来的经验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操作体系。
“导学”首先是在教学观念上充分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其中课堂是最主要的表现平台;其次是在“三元”“整合”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目标导向、教师指导、导学稿引导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再只看教师是否“教完了”或“教好了”,更主要看学生是否“学完了”和“学好了”;再其次是指“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导学”,是指教学以“学”为中心和目的,根本目标应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刻苦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导学稿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对传统教案和学案进行了改造、整合和升华,将这种师生进行教与
学活动的文本称之为“导学稿”。导学稿不同于学案和讲学稿,更不同于传统的教案或练习卷,是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操作体系中的主要载体之一。
所谓的“升华”是指:导学稿依据现代学习理论以及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论和教学设计原理,按照“三元”“整合”“导学”思想编写而成,是在充分分析学情和课程内容基础上,对教学目标(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科课型(主要知识类型)、教学策略(学与教的过程、条件和方法)进行科学设计、优化整合的结果,使教学活动紧扣学习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习策略指导,通过梯度性学习要求和选做练习的安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导教、导学、导测评功能和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每个导学稿均由三人小组执笔编写,编写前经过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备课讨论酝酿,编写后再经过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讨论修改审定,每一份导学稿都是备课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师生的教学活动主要依据导学稿进行,教师不再编写和使用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大部分学科取消学生课外辅导资料和课外作业本。
导学稿选做练习部分,设计有能力梯度训练题和课外阅读训练内容,为不同基础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空间。选做部分一般不作为日常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可根据备课组的安排和不同学情的实际需要处理,并实行个性化指导。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实行个人评价和备课组集体捆绑评价。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对导学稿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教学目标明确。选用易于理解和评价的内部心理动词和外显行为动词陈述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达成目标的自我判断。二是突出学法指导。利用指导语及问题的梯度安排,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策略,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总体目标。三是教学内容选择和过程安排,取决于目标、课型、策略的分类及优化整合,紧扣学习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之更科学有效。四是汇集备课组教师
的集体智慧、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导教、导学、导测评功能。
导学稿的编写以下列理论作指导:首先是学习的分类观。人类的学习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其次是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课型理论。对每一种课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类型及其学习的过程、有效学习的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为教学设计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再其次是在广义的知识概念下,把加涅的学习分类与修订版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结合起来进行目标建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一般采用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陈述,即先陈述内在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样例(或称具体要求)。最后是依据奥苏伯尔的同化论、皮连生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过程模型和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常用的十大教学策略,安排导学稿的学习过程。
3.导学型课堂
导学型课堂是承载“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整个理论和操作体系的基本平台。
导学型课堂有小课堂和大课堂之分,小课堂与大课堂相辅相成。小课堂是指学科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日常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大课堂是指以学校文化为背景的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整体实现方式。
日常课堂按教学功能可划分为三种课型:导学课、内化课、测评课,其中导学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导学型课堂,是日常教学的主要课堂形式;内化课主要是白天和晚间的自习课,完全由学生自主对当天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吸收与消化;测评课主要指单元或模块教学结束时的检测和评价。
按课堂教学结构划分,导学课又可划分为三种基本课型:独立课(一课时)、姊妹课(两
课时)、单元课(多课时)。其中:姊妹课是主体课型,独立课是姊妹课的浓缩,单元课是姊妹课的拓展。在此基础上,各学科还应根据学习任务特点,确定学科基本课型,如概念课、规则课、解题课、阅读课、指导课、鉴赏课等。
一堂标准的导学课,其一般教学程序是:第一步根据教学任务分析判断课型;第二步根据课型特点设计、编写或选用合适的导学稿;第三步依据导学稿实施教学并实时进行调控(即上导学课);第四步评价与反思。其中,高质量编写和使用导学稿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保障,找准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决定导学型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导学型课堂以“20分钟课堂”理念为基础、以导学稿为主要教学文本、以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形式。导学型课堂的具体教学流程可概括为“两段六步”。两段即“自主与探究”,“自主”指学生在教师和导学稿引导下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指生生或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并拓展提升。六步即“导、学、议、究、拓、思”。“导”指教师解读目标并提示思维方向和重难点,“学”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议”指小组内个别或多人相互答疑解惑或交流心得,“究”指生生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拓”指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并拓展提升,“思”指学生纠错回顾并反思完善。课堂教学中,两段应明显呈现,而六步则可依序呈现或融合呈现甚至循环呈现,如学和议、究和拓可以合为一步,各步时间按导学稿的安排灵活掌握。
“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并非就是一种课堂教学流程,其实质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流程中的体现。”谭国华说,不仅如此,所有课型还需要体现下面四点:
一个核心:导。以导学稿为载体、以导学型课堂为平台,按不同知识类型学与教的规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实施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最大限度地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二是使教师得到培养,如引领教师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提升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能力等。
三个特征:一是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二是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三是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四个原则:一是以导促学原则(目标导向、教师导学、导学稿导学),二是20分钟课堂理念(精讲精练、讲在关键、练在要点),三是学习型课堂组织形式(学习小组和新型学习方式),四是“两段六步有机融合”思想(指导自主、共同探究、活用两段、整合六步)。
4.二十分钟课堂
“20分钟课堂”理念是构建导学型课堂的基础。20分钟课堂理念要求每一节课教师讲的总时间不多于20分钟,而学生思考、讨论、解答、训练的总时间不少于20分钟。
“课堂只讲20分钟”,象贤中学钱剑华副校长说这是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实施以来,从课堂外在形式上看改变最大的地方,“20分钟不应机械切割,师生活动应融为一体,这虽然是对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低、满堂灌现象的彻底颠覆,是对‘精讲精练、讲在关键、练在要点’等先进经验的灵活借鉴,但在执行时应注意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二者有一偏废。”
一方面,要尽量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学习、主动展示;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善“导”,为了精讲和导学,教师要编写更优质的导
学稿并能高水平使用导学稿,要准确掌握学情、把握关键,合理驾驭课堂并学会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案化指导。
钱剑华副校长介绍说:“从实践来看,以前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不但得不到较快的发展,还使得他们产生厌学心理;现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讨论,反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改过程中,学生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如何预习或自主学习,如何有效提问和讨论,如何学会看书等等。”
5.学习小组
导学型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属于一种学习型组织,个人、小组、班级相辅相成、融合互动。
学习小组是课堂学习型组织的主体部分,一般六人一组,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实行男女强弱组合,每组设小组长一名,组内每个学生担任一个学科的科代表,使学生人人参与、锻炼能力、培养自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一般疑难问题可通过小组内互帮互学解决,对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交给教师通过小组间或全班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象贤中学按照“学习型组织”要求,对学习小组进行培训指导,建立共同愿景,学会团队学习,明确个人责任、组织功能、活动规则,提倡“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讲一遍”、“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更好地提升自己”、“能教会别人自己才算真会”等观念,通过学习小组提升学与教的效率,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及解决疑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态度、团队意识及“沟通与交流、互助与协作、质疑与思辨”等能力。
林少媚副校长很有感触地说:“小组学习,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平衡,相互取长补短,对老师提问、难点探讨和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等教学活动有互补性的合作,相互启迪思维,修正认识偏差,共同进步,在互帮互学中建立友谊。”
李伟老师向我们谈了学习型小组构建后他所带领的班级所发生的变化:构建学习型小组后,班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班集体荣誉感和自我克制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6.凤凰涅槃
“方向和思路都确定后,教改的成败取决于师生的理解和参与。教师和学生是教改的主角,只有充分依靠他们,教改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象贤中学谭小华校长说得很真切。
我们从象贤中学的一些做法中已明显感受到,象贤中学的教改走得很坚实、很平稳,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以及过程监控方面的工作都做得扎实、有效。
一是理论和操作培训贯穿教改的全程,培训对象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谭国华和象贤中学的领导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定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价值,要求教师熟悉相关理论并用其指导教学实践,绝不能单凭经验开展教学活动。象贤中学启动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聘请专家为老师系统剖析“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理论及实施方法,谭国华更是亲自为象贤中学的老师们作理论辅导,并尽量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解读理论,以便教师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多次组织教师进行深层研讨、交流。同时,组织教师结合理论对高中三年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课时计划、学生特点展开系统分析,认识内在规律,进行目标陈述、知识分类和教学策略思考,为编写导学稿作专业准备。学校还组织教师到全国各教改知名学校学习考察,总结提炼先进经验。通过培训与考察,为教改奠定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专
业基础。
学生培训主要是按学习型组织的原理和要求培训学习小组,按教改要求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熟悉教学操作。
二是编写和使用导学稿,并在使用中不断优化与完善。教师经集中培训后,以规范备课组集体备课程序为手段,分科研讨、编写和审订导学稿,全校各文字科的课堂教学全部使用导学稿。尽管初期因导学稿质量、师生教学习惯等各种原因出现不适应,但经不断理论培训、编写指导、使用反思、修改调整,导学稿的质量逐步获得了提升,很快师生们都乐意使用导学稿上课。导学稿成了象贤中学教学的主要文本,教师不再编写传统教案,学生基本不需要订购课外资料。
三是研究和构建导学型课堂。教改之初,首先提出20分钟课堂理念,并将落实20分钟课堂理念及落实效果,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经过近一年的强力实施,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课堂上老师开始“精讲”了、学生开始“活跃”了,“满堂灌”课堂完全消失了。随后推出“一日一课”活动,即:学校每天有一节校级公开课,要求突出三点:一要体现学校的教改思想,二要高水平使用导学稿,三要对导学型课堂环节有研究。课后即时组织学科组研讨,完成教学反思,对“导学型课堂”的教学流程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好的做法。又经过近一年的深度交流和研讨,教师对导学型课堂的思想和操作要求形成了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进入第三年后,全面深化导学型课堂的研究。提出课前高质量编写导学稿,课中高水平使用导学稿,课后高标准落实导学稿;优化教学组织及功能,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两段六步”教学流程,提高学习小组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贡献度;加强研讨和评价,提高教师“导”和学生“学”的能力,不断推出优质课、优质导学稿、优秀学习小组并在全校示范。
象贤中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教改实验,防止了那种为了“课题”而课题、为了“科研”而科研、为了“模式”而模式的简单形式的甚至是功利的做法,而且紧扣学校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问题,依托课题设计和科研手段,实现了问题的解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教学论的有关理论和教学设计原理,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专业的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通过课题科研,带动了学校内涵发展,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经典范例。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审视和筛选,在总结、提炼、整合并借鉴“哲学取向教学论”有关理论及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本课题选择“科学取向教学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哲学取向教学论”的部分原理,围绕教学目标、学科课型、教学策略三个要素,形成了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主要包括:
1.学习的分类观:国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三元整合导学模式采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以及加涅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的分类理论,指导学习的分类。
2.学习的类型、过程与条件: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依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加涅的学习分类与学习条件理论、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互作用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皮连生的“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过程模型”等理论,来阐明每一类型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为教学的科学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的陈述: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学、导教、导测评的作用,依据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修订后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和克拉斯沃尔的情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指导教学目标的分类与陈述。
4.学科课型分析:课型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在对现有课型进行选择、改造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导学课为主体的课型体系,并运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从整体上阐明各种课型的基本特征及其教学规律。
5.教学策略设计: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以皮连生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与史密斯、雷根的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的某些理论以及我国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策略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