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根基所在,而初中阶段又恰恰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 本文立足于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策略,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直观体验,回归数学本质,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并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组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的关键词,余文森先生指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它的存在就好比房屋的地基,从根本上决定着房屋的高度.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将很难弥补. 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初中教师要敢于担当,以课堂为平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下面,笔者就以初中数学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组织,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直观体验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他们的认知建构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直观形象思维,而数学学科又有着强烈的抽象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促成学生将直观形象思维发展为具象思维,进
而向抽象思维蜕变. 那么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以达到上述目的.
比如我们引导学生研究“几何体系”时,如果仅仅是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确系统性更强一些,但是这样教学缺少了学生主动发现的过程,总有一些灌输的意味. 怎样对教学进行优化呢?笔者是这样操作的,在教学设计时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决定将“体”作为引导学生开始认知的切入点. 实际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身边选材来创设情境,比如引导学生对足球、旗杆、粉笔盒、黑板、楼房等物体展开观察,让学生自己对比这些实物的差别,从而自主建构“球、柱、面、线、点”等几何概念. 以上教学设计完全由学生的感官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逐步从个体经验中提取数学知识,这样的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也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应回归数学的本质
面向初中生的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直观体验,也要有效回归数学本质,即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点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充分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我们让教学回归数学的本质,就是要防止情境的“数学味道”淡化. 在实际
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营造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以牵强附会的方式来创设情境,这样的教学严重脱离了数学本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干扰了学生认知的正常建立.
比如有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直线”时,通过以下过程来进行教学:(1)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片段;(2)要求学生讨论孙悟空的金箍棒从何而来;(3)提问学生金箍棒有什么特点;(4)引导学生归纳直线的概念. 以上述流程来组织教学,课堂氛围的确很是活跃,尤其是第一环节的视频播放,很多学生要求“再多看一会,还没过瘾”. 学生对金箍棒来源的讨论也是热情高涨,但是有关金箍棒特点的讨论,教师人为地将其限定为“能无限变长,要多长就变多长”. 当教师已经开始组织大家讨论直线的概念时,很多学生依然对刚才的电视画面意犹未尽、窃窃私语. 以上设计的初衷并无不可,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出发来组织学生对概念进行归纳,这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但是情境的创设不够贴切.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修改:“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那根金箍棒最奇妙的地方在于要有多大就有多大,要多长就有多长. 下面我们大家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它只有一端可以变长还是两端都能延长?其长度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思路来归纳直线的定义,并指出直线在生活中并不存在,数学上将与金箍棒类似的东西进行理想化处理,即将
其视作直线,之前学过的数轴就是直线的一种.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一定要贯彻“内容决定形式”这一原则,即让教学形式服从于教学内容,绝不能让我们的课堂出现数学味道缺失的现象,我们要在教学中切实回归数学的本质.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是让学生以逻辑推演和习题练习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建构,笔者认为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也应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为了能够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课堂决不能只包括记忆与练习等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倡导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实践,让他们切实进行动手操作和经验交流.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何让实践操作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活动经验,以观察、实验、猜想和推理的基本流程来建构数学探究. 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和感悟探究过程,进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比如在引?а?生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节内容时,教师可整合不同版本数学教材在这一块的内容,设计一堂以学生操作为主线的探究性课堂,让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于整节课
的始终. 其中涉及学生操作的几个环节设计如下: 学生操作1:折纸印墨痕 器材准备:墨水,白纸一张.
操作方法:学生将墨水滴在白纸上,然后将白纸对折,压平后再将纸展开,请观察白纸上的墨痕形状,并对有关特点进行记录.
学生操作2:切藕制作成轴对称关系的截面 器材准备:小刀,一段荷藕,玻璃.
操作方法:学生用小刀将荷藕切成两段,然后让他们将两个断面并排着压在玻璃上,要求透过玻璃能看到两个成轴对称关系的截面,让学生分析对称轴的位置,并找出一些有对称关系的点. 学生操作3:剪纸 器材准备:剪刀,白纸.
操作方法:学生自主进行剪纸操作,要求剪出对称图形,并安排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上述一系列设计中的关键词就是“操作”二字,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提升学生在直观想象和数学建模方面的有关能力,这也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强调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知识探究的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格外关注数学知识的形
成与发展过程,以便让学生在体验知识形成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提升相应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引入代数式的概念时,我们以如下思路来组织学生学习,提升他们学习和探究的效率.
情境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肯德基的商标、五线谱、停车牌、物理公式等,由此提醒学生符号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关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借此来培养学生对符号的感觉. 情境2: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设计问题:用相同大小的方块,按照如图1所示的方式拼出大正方形,探究正方形的个数.
情境3:从日历中选出如图2①所示的四个日期,要求学生探索其中的规律. 然后再将图2①变化成图2②,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图2①中的数据规律以代数式的形式填写其他三个空格.
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三个情境为学生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当相关问题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归纳,并启发学生归纳出代数式的概念. 在学生已经形成认识之后,教师再提供具体问题,让学生以代数式的方法对数量关系进行描述. 随后教师再提供一些代数式,由学生对它们的含义进行表述,这样的教学将让知识以更加全面而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促成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度分析教学内容,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组织我们的课堂,由此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