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实验中学2008—20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2021-10-31 来源:客趣旅游网


广东实验中学2008—20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数 学(文科)

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其中第Ⅰ卷满分100分,第Ⅱ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参考公式及数据:

n(adbc)2 k,

(ab)(cd)(ac)(bd)2

R21残差平方和

总偏差平方和

P(K2k) 0.50 0.40 0.25 0.15 0.10 0.05 0.025 0.010 0.005 0.001 k 0.455 0.708 1.323 2.072 2.706 3.841 5.024 6.635 7.879 10.828 第一部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选项的序号涂在答题卡上) 1.计算(5-5i)+(-2-i)-(3+4i)=( )

A.-2i

2 B.-10i C.10 D.-2

2.复数ii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某种产品的广告费支出x与销售额y(单位:万元)之间有下表关系

1

x y 2 30 4 40 5 60 6 50 8 70 ˆ6.5x17.5,当广告支出5万元时,随机误差的效应(残差)y与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为 ( )

A.10

B.20

C.30

D.40

24.若大前提是:任何实数的平方都大于0,小前提是:aR,结论是:a0,那么这个演绎推理出错在:( ) A.大前提

B.小前提

C.推理过程

D.没有出错

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0”时,反设正确的是( )

A.假设三内角都不大于60 B.假设三内角都大于60

60 C.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



D.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60

6.已知一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2cos4sin,则该曲线是( )

A.直线 B.椭圆

2 C.圆 D.双曲线

7.统计中有一个非常有用的统计量k,用它的大小可以确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系”,下表是反映甲、乙两个平行班(甲班A老师教, 乙班B老师教)进行某次数学考试,按学生考试及格与不及格统计成绩后的2×2列联表。

甲班(A教) 乙班(B教) 总计 2不及格 4 16 20 及格 36 24 60 总计 40 40 80 根据k的值,你认为不及格人数的多少与不同老师执教有关系的把握大约为( ) A.99.5%

8.右边所示的三角形数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现的,称为

2

B.99.9% C.95% D.无充分依据。

杨辉三角形,根据图中的数构成的规律,a所表示的数是( )

A.2 C.6

B.4 D.8

1 1 2 1 1 3 3 1 1 4 a 4 1 1 5 10 10 5 1

x2y21中有一内接矩形ABCD 9.如图:在椭圆(四个顶点都在椭圆上), A点2516在第一象限内。当内接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时,点A的坐标是( ) A.(52,22) 252ByB.(,2)

AC.(2,2) 286) 5OxCDD.(1,1xt10.参数方程(t为参数)所表示的曲线是( )。 12yt1t

0 x 0 x 0 x 0 x 开 始 y y y y A B C i=1 s=0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s=s+i i=i+1 i>10? 否 3 是

输出s 结 束

11.i3= 。 i12.若有一组数据的总偏差平方和为120,相关指数R2为0.6,则残差平方和为 。(公式见卷首)

13.给出右边的程序框图,程序输出的结果是 。

14.若P表示已知条件或已有的定义、公理或定理,Q表示所得到的结论,下列框图表示的证明方法是 。

PQ1 Q1Q2 Q2Q3 …

QnQ Q 15.在同一坐标系中,将曲线y=2cos3x变为曲线y3cos2x的伸缩变换是 Q 。

16.在极坐标系中,若过点(3,0)且与极轴垂直的直线交曲线4cos于A、B两点,则|AB|= 。 三、解答或证明题 17.(本题10分) 在极坐标系中,设P(2,

18.(本题10分)

关于复数z的方程z(ai)z(i2)0(aR).

4

24),直线l过点P且与极轴所成的角为

3,求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 4

(1)若此方程有实数解,求a的值;

(2)用反证法证明:对任意的实数a,原方程不可能有纯虚根。

第二部分(50分)

19.(本题10分)

b2a2ab. 已知a0,b0,证明ab

20.(本题12分,每小题6分)

(1).设平面内有n条直线(n3),其中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任意三条直线不

,当n4时过同一点,若用f(n)表示这n条直线交点的个数,则f(4)__________ 5

f(n)________________(用n表示)。

(2).如图:若射线OM,ON上分别存在点M1,M2与点N1,N2,则三角形面积之比

SOM1N1SOM2N2OM1ON1.若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射线OP,OQ和OR上分别存在点OM2ON2P1,P2,点Q1,Q2和点R1,R2,则

VOP1Q1R1VOP2Q2R2

QON1N2NPQ2R_____________。

M1MM2P1OR1Q1P2R2

21.(本题14分)

设复数z1,z2在复平面上(O为原点)对应的点分别为

Z1(sin,1),Z2(1,cos),其中

6

22.

(1)若OZ1OZ2,求;

(2)若OZOZ1OZ2,求点Z的轨迹的普通方程;并作出轨迹示意图。 (3)求OZ1OZ2的最大值。

22.(本题14分)

设f(x)是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函数且满足f(x2)f(x1)f(x)。已知

3f(1)lg,2f(2)lg15。

(1)通过计算f(3),f(4),......,由此猜测函数的周期T,并据周期函数的定义给出证明;

)的值。 (2)求f(2009

7

高二期中考试答案

第一部分(100分)

一. 1 B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 B 3 A 4 A 5 B 6 C 7 A 8 C 9 C 10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_______2________ 13._______55_______

12._______48_______ 14.____综合法______

x15.y3x2 3y2

16.23

三.解答证明题:

17.(10分).解:法一.建立相应的直角坐标系,则P(2,2)又的斜率k1 …..+4 由点斜式得的方程为y2(x2) 即xy220.+6 () …….

利用互化公式:xcos 代入 () ………+8

ysin得的极坐标方程为:cos(4)2 ………+10

法二.在上任取一点M(,).连OM,OP …….+2 易知OP ………+4 在RtOPM中OM , OP2 , MOP4 ………+8

OPOMcosMOP 即cos(4)2 ………+10

18(10分).解(1)设zx0R ………+1 代入方程得:x0(ai)x0(i2)0

即(x0ax02)(x01)i0 ………+3

22 8

2x0ax020x01  解得:a1x010a1 ………+5

(2)假设方程有纯虚根 zbi(bR且b0) ………+6 则有:(bi)2(ai)bi(i2)0 整理得:(b2b2)(ab1)i0 ………+7

b2b20①ab1b2b200ab10② 方程①中70 方程组无解

即不存在实数b使方程①成立. 假设不成立, 从而原方程不可能有纯虚根.

第二部分(50分)

19.(10分).证明:要证b2a2abab a0,b0ab0 即证:b3a3a2bab2() b3a3a2bab2

a2(ab)b2(ba) (ab)(a2b2)

(ab)2(ab)0 当且仅当ab时取“二”号 ()成立 从而原不等式成立. 20.(每小题6分,共12分)

(1)_____5____ , n2n22 ;

………+10 ……+1 ………+2

………+4 ………+8 ………+9

………+10

9

………+8 ………+9

(2).

OPOQ1OR11 . OP2OQ2OR221(14分).解(1)由OZ1OZ2知:OZ1OZ20 ………+1

sincos0 tan1 ………+2

 ………+4

224(2)设Z(x,y) 则有(x,y)(sin,1)(1,cos)

(1sin,1cos) x1siny1cos(为参数,22) 消去得:(x1)2(y1)21(1y2) (3)OZ1OZ2(sini)(1icos) (sin1)(1cos)i (1sin)2(1cos)2

322sin(4) 224344 22sin(4)1 可求得OZ1OZ2的最大值为21. 22(14分).解(1)f(1)lg32 f(2)lg15

f(3)f(2)f(1)lg15(lg3lg2) lg5lg2lg101

………5 ………+6 ………+8

………+10

………+11 ……….+12

………+13 ………+14 ………+1 ………..+2

10

f(4)f(3)f(2)1lg15 ………+3 f(5)f(4)f(3)1lg151lg15 ………+4 f(6)f(5)f(4)lg15(1lg15)=-1 ………+5 f(7)f(6)f(5)1lg15lg153lg ………+6 102 猜测:T6 …………+7 证明:由f(x2)f(x1)f(x)f(x3)f(x2)f(x1)

得:f(x3)f(x) 又f(x6)f(x3)f(x) 据定义知:T6 (2)f(2009)f(63345) f(5)lg15.

…………+9 ………+10 …………+11

…………+13 …………+14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