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德彪西音乐风格浅析

2021-01-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德彪西音乐风格浅析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是印象派作曲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彪西早年曾以作品大合唱《浪子》获巴黎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罗马大奖”并得以前往罗马深造。他虽然研究过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曲家,但他的创作却受到当时的文学与绘画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即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也正是因此,德彪西的作品脱离了当时传统的音乐创作理念,他把自己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印象派画家们的主张对德彪西有启示作用。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大胆革新,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他们的画色彩明快,笔法简练。这一切正是德彪西在音乐上所向往和追求的。他决心闯出一条路子,用音乐去描绘事物的瞬间变化、大自然的一个景致,力求像印象派画家画的画一样,不追求实物清晰的轮廓,而着力在色彩、光线的明丽。这时,另一个事件对德彪西道路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在这个博览会上,德彪西接触到东方音乐。中国音乐、越南音乐以及印尼的爪哇音乐,引起了德彪西兴趣。在博览会期间,他经常跑去听东方音乐的演奏。尤其是印尼的爪哇音乐给德彪西太深刻了。爪哇人跳着宗教性舞蹈,给舞者伴奏的是一个独特的乐队,乐队除了一种三弦的提琴外,大都是铜锣、铙钹、鼓这类打击乐器。看着这些原始的、动作简单的舞蹈,听着这种旋律、节奏奇异的演奏,不少人忍不住笑了起来。但是,这节奏丰富、和声微妙的爪哇音乐却引起了德彪西注意。这些东方音乐对德彪西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之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这是根据象征派诗人玛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德彪西以印象派艺术手法,用音乐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爱琴海边,太阳晒热的土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群森林女神在沐浴。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声,他悄然走近森林女神,她们惊叫着逃开。在中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着迷人的牧笛。乐曲表现得细腻,乐器使用得大胆,和声美妙地流动,节奏复杂,这一首乐曲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德彪西特色,被认为是德彪西典型作品。

印象派音乐有什么特点呢?如前所述,这种音乐是德彪西受印象派画家的启迪而创作出来的,它与印象派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一首乐曲比作一幅画来说,乐曲的旋律如同是画面中的线条,和声就像是画面的光线和色彩。德彪西这幅“音画”采用了印象派绘画的技法,十分重视音画的光线、色彩和声,而不追求音画的线条旋律的明晰轮廓,德彪西作音画的手法很像画中国写意画的手法,着意于传神,不是追求表面的逼真。这种音乐中,动多于静,朦胧与闪烁代替了明朗。

一、调式

当我们熟悉了巴洛克和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后再听德彪西的音乐,会从中获得某种强烈的新鲜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作曲家为摆脱大小调对音乐领域的统治大量运用新的调式。虽然李斯特是最早运用以全音音阶为基础中立调性,但德彪西将其发展并揉入了宗教音乐的调式和各民族乐派的民间音乐语言将旧的调性体系进行扩大和改组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他的音乐轻盈柔美富于诗意充满着精巧的和声。

二、音色

由于钢琴特有的音色变幻能力使德彪西非常偏爱这一乐器,而在他众多的钢琴作品中独特的音色运用几乎成为德彪西印象风格的标志。虽然钢琴音色的丰富性无法同管弦乐队相比,但是在印象派钢琴作品中音色是被乐队化的,再加上技术上对踏板的特殊运用就产生出极为斑斓色彩效果。如德彪西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旋律流畅华美,让你能清楚地感觉月光照射下的水面,光影在波光中闪烁、交织而构成的动感画面。

三、旋律

德彪西的作品中绝大多数主题缺少通常意义上给人以鲜明印象的旋律线条,尤其在他的中晚期作品中,它们更多的是以一种织体音型甚至动机来构成主题。他尤其避免浪漫派作曲家如肖邦、柴科夫斯基等人的悠长的歌唱性的旋律线条而追求旋律的淡化,使主题的记忆性减弱,从而达到塑造模糊朦胧的印象风格的目的。因此,德彪西作品中那些非旋律性因素以及富有特点的短句往往具备了一定的主题意义。有些时候它们取代了传统主体的主导地位,俨然成为音乐主体构成的主要因素,加之德彪西喜欢运用色彩旋律,旋律用不同色彩的和声装饰,这样就更使得我们觉得这些作品像是由色彩斑斓的声音交织而成。在他的早期作品《阿拉伯风》中实质性的主题就是最初几小节的音符流动,流畅且富于东方色彩,贯穿整部作品,非常的美丽。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而非情感。他贵族气的高雅,使得其作品中生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他只是通过旋律线颤动或像眼前移过的影子似的管弦乐配器,来向我们讲述正发生在他剧中角色心理的故事。同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相比,印象主义音乐是短暂而单薄的。大多数音乐史学家认为德彪西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大于其艺术价值本身,这似乎昭示着一种淡淡的悲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