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2023-01-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绪论

运动解剖学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的规律。是探索人体机械运动及体育动作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

2.人体的标准解剖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3.人体基本面:矢状面、冠状面(额状面)、水平面(横切面)。 矢状面是指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切面。 冠状面是指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切面。 水平面是指横切身体,及地面平行的切面。 4.

人体基本轴:矢状轴、冠状轴(额状轴)、垂直轴。

矢状轴:为前后方向并及水平面平行的轴。

冠状轴(额状轴):为左右方向并及水平面平行的轴。 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并及水平面垂直的轴。

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2.运动系统功能:支持、保护、运动。

第一章 骨及骨连结

1.骨组织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基质等构成。

1 / 311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2.骨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长骨:分布于四肢,呈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

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

籽骨:位于肌腱内的小骨,其体积较小,在运动中起减少摩擦和转变肌力牵引方向的作用。

3.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

骨质:有骨组织构成,它是骨的主要成分,按结构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较大,配布于骨的表层。 骨松质:呈海绵状,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 4.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包括骨外膜和骨内膜。 骨外膜:被覆于新鲜骨表面,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对骨的营养、再生、感觉起重要作用。 外层厚而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定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和破骨细胞,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旧骨质的功能。

5.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有造血功能。 黄骨髓脂肪组织。

6.长骨的动脉: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骨膜动脉。

2 / 312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成分 占比重 组成 物理性质 处理后 处理后性质 脱钙骨 柔软有弹性 有机物 28% 骨胶原纤维弹性、 束、粘多糖韧性 蛋白 无机物 72% 水、钙盐 坚硬挺实 煅烧骨 脆而易碎 7.骨发生于中胚层的间充质,从胚胎第八周开始,分为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

8.膜化骨常见及扁骨。软骨化骨常见于长骨、短骨和不规则骨。 9.骨的生长是骨的破坏和建造两过程对立统一的结果,生长过程中建造占优势。影响因素:内因:种族、遗传、激素。外因:营养、维生素、机械力、体育锻炼。

10.骨增粗:以膜内成骨为主。 长长:软骨内成骨为主。

11.骨龄是骨骺和小骨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及骨干及骨骺愈合的年龄,它常用来确定人的生物年龄。

12.骨的功能:①支持②保护③运动④造血⑤储备钙和磷。 13.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有神经、内分泌、营养、疾病、及其他物理、化学因素。

14.骨连结:骨及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按骨连结形式不同可分为直接连结,间接连结。

3 / 313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15.直接连结:(1)纤维连结①韧带连结

②缝

(2)软骨连结 (3)骨性连结

16.间接连结:又称关节或滑膜关节,是骨连结最高分化形式,骨及骨的相对面间无直接连结,相对骨面相互分离,其间有充以滑液的腔隙,其周围借结缔组织相连接,有较大的活动性。

17.关节面及关节面软骨是参及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 18.关节囊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囊,附于关节面周围的骨面并及骨膜融合,密闭关节腔。关节囊分内外两层,内层纤维层,外层滑膜层。

19.关节辅助结构:①韧带

②关节面软骨:关节盘、半月板 ③关节唇 ④滑膜襞和滑膜囊

20.关节面的形态决定运动轴的多少和方向,并决定关节的运动形式和范围。

21.运动形式:

屈伸: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额状轴运动。两环节之间在腹侧角度变小的运动称为屈。

内收和外展:运动环节在额状面内,绕矢状轴运动。运动时环节向正中矢状面靠拢称为内收。

4 / 314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回旋(旋转):运动环节在水平面内绕其本身的垂直轴旋转,由前向内的旋转称为旋内。

环转:运动环节绕额状轴、矢状轴、垂直轴和他们之间的中间轴做连续运动,环转运动实际上是屈、展、伸、收依次结合的连续动作。

水平屈伸:上肢在肩关节或大腿在髋关节外展90°,绕垂直轴在水平面内向前运动,为水平屈。

22.关节分类

(1)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态分为三类 单轴关节:①屈戊关节(滑车关节) 指关节 ②车轴关节 桡尺远侧关节 双轴关节:①椭圆关节 桡腕关节 ②鞍状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 多轴关节:①球窝关节 肩关节 ②平面关节 腕骨间关节 (2)按构成关节的骨的数目可分为以下两类

单关节:由两块骨组成的关节,即一个关节头和一个关节窝,如肩关节。

复关节:由两块以上骨构成,被一个关节囊包裹,其中每一块骨都能独立活动,如肘关节,膝关节。

(3)按关节运动方式可分为两类

单动关节:能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如肩关节。

5 / 315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联动关节:只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独立的关节,在运动时需要绕共同运动轴进行活动。如桡尺进侧关节及桡尺远侧关节。

23.关节运动幅度是指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时,某以关节处相邻两环节之间的运动范围的极限角度。

影响因素:①构成关节的两关结面面积大小的差别:面积差大的,灵活性大,稳固性小。

②关节囊的薄厚及松紧度:关节囊厚而紧张的灵活性小,坚固性大。

③关节韧带的多少及强弱:韧带多而强的,稳固性大,灵活性小。

④关节周围肌肉的状况:肌肉力量强,伸展性及弹性差的,稳固性大,灵活性小。

⑤关节周围的骨突起:关节周围的骨突起常阻碍环节的运动,影响关节的运动幅度。

另外及年龄、性别、体育运动等有关。

24.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两者围成的孔称为椎孔,各椎孔相连构成的管称为椎管,容纳脊髓和被摸。

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形,是构成脊柱的基础,也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

椎弓:位于椎体后方,呈弓形板状结构,由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 颈椎:横截面呈椭圆形,椎体较小,颈椎的横突孔上有圆形小孔,称横突孔。

6 / 316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寰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后弓和侧块构成。 齿突凹

枢椎:有齿突。

隆椎:棘突特别长,呈水平状,末端不分叉,形成结节。 25.胸椎:椎体后外侧面的后方上、下各有一浅凹,称肋凹。横突末端前有一凹面,称横突肋凹,及肋结节相关。

26.腰椎:椎体粗大,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三角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上下关节面呈矢状位,便于腰椎做屈伸运动。

27.骶骨:由五块骶椎融合而成,上承腰椎,下接尾骨,呈扁平的倒三角形,构成骨盆后壁,为椎骨中最大部分。

28.胸骨:为长方形扁骨,上宽下窄,位于胸前壁正中,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29.肋:由肋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1-7对肋前端及胸骨相连称真肋;8-10对借助软骨及上位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称假肋。

30.椎间盘:23个,中央部为髓核,由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粘液状胶体物质构成,周围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富于坚韧性,牢固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外膨出。

31.生理弯曲:颈、胸、腰、骶。先天胸,骶。

32.脊柱功能:①脊柱是构成人体躯干的中轴和支柱,具有支持负重的功能。

7 / 317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②脊柱起到杠杆的作用。

③脊柱生理弯曲可以增大脊柱的弹性,缓冲和分散了承载的重力。

④脊柱的椎管容纳了脊髓,保护作用。 33.胸廓:由12对肋、12块胸椎、1块胸骨组成。肋椎关节,胸肋关节。

胸廓功能有保护、支持和容纳脏器。 胸廓运动参及呼吸。 34.颅骨分脑颅骨和面颅骨。

脑颅骨:成对顶骨,颞骨。不成对额骨、枕骨、筛骨、蝶骨。 面颅骨:成对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不成对下颌骨、梨骨、舌骨。

锁骨:横架于胸廓的前上方,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形似长骨,无骨髓腔。

肩胛骨:贴附于背面的外侧上方,位于第2-7肋骨之间,呈倒三角型,底部向上方,尖部向下方可分为两面、三缘和三角。

肱骨:典型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尺骨:位于前臂内侧,属长骨,分一体两端。 桡骨:位于前臂外侧,属长骨,分一体两端。 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35.上肢带骨连结:胸锁关节,肩锁关节。

36.上肢骨连结:肩关节,肘关节,桡尺连结,桡腕关节,手骨间连结。

8 / 318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髋骨:位于躯干下端的两侧,属不规则骨。分髂骨、耻骨、坐骨。 股骨:人体最长骨,其长度约占身高的1/4,分一体两端。 髌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上宽,下尖,前后扁,前面粗糙,后面为光滑的关节面,及股骨膑面相关面。

胫骨:位于小腿内侧,为粗大的长骨,分一体两端,是小腿主要负重骨。

腓骨:位于小腿外侧,细长,分一体两端,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有腓骨头关节面及胫骨相关节。

跗骨:共7块,属短骨,前中后三列,构成足的后部,不仅负重而且传递压力。

37.下肢带骨连结:骶髂关节,耻骨联合。 38.下肢骨连结:髋关节,膝关节,小腿骨连结,

骨骼肌

人的肌(占体重40%)根据分布、结构和功能特性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骨骼肌。

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的中空性器官及血管壁,收缩缓慢而持久。

心肌:心所特有,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收缩有节律性。 骨骼肌:分布于躯体,收缩快速有力,但易疲劳。 横纹肌:心肌,骨骼肌。

9 / 319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不随意肌:心肌,平滑肌。

肌根据其外形分为长肌、短肌、扁肌、轮匝肌。

肌的辅助装置:筋膜、滑膜囊、腱鞘、腱梭、籽骨。协调肌的活动,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保护等功能。

筋膜:是包被在肌外面的结缔组织,分深浅筋膜。

腱鞘:包在长肌腱外面的双层长管状鞘膜,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

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的小骨,通常位于肌腱及骨之间,有减少腱及骨面间的摩擦,改变肌拉力方向,增大肌力臂等功能。

肌的附着起点:靠近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 止点:远离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 肌的起止点固定不变。

肌的工作定点(相对固定的附着点)及动点(相对移动的附着点)。 近固定及远固定:四肢肌工作时,定点在近侧称为近固定。 上固定及下固定:躯干肌工作时一般称为上下固定,肌上端的附着点相对固定时称为上固定。

肌的物理性质:伸展性及弹性,粘滞性。

影响肌力发挥的解剖学因素:肌的生理横断面积,肌的初长度。

在运动解剖学教学实践中,主要是采用扪触法,分析推断法。在科学研究及实验中,还可采用肌电图、电刺激、临床观察法。

10 / 3110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发展肌力量的练习原则:超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练习顺序原则。

发展肌伸展性的练习原则:动静结合、时间效应。

根据肌群在完成动作中的作用,可将各种肌群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中和肌。

原动肌:在运动中主动收缩发力,直接参及完成动作的肌群。 拮抗肌:位于原动肌相对一侧,及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 固定肌:固定原动肌定点附着骨或环节的肌群。

中和肌:为了保证原动肌能按照动作的要求,有效地发挥及动作相关的功能,参及抵消原动肌其他(及动作无关)功能的工作肌群。

肌的工作性质

动力性工作:①向心工作 ②离心工作 静力性工作:①支持工作 ②加固工作 ③固定工作 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及其应用

主动不足:指多关节肌收缩时,若已作用及其跨过的一个关节,则对其他关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现象。

被动不足:指多关节肌在其跨过的一个关节被伸展拉长后,在其他关节不能被充分伸展拉长的现象。

11 / 3111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关节运动及其原动肌分析可采用文字描述及列表两种形式。文字描述有利于结合专项动作的要领及要求,适用于分析连贯性强的动作阶段。列表分析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适用于分析结构层次较分明的周期性动作。

内脏

内脏指大多数位于胸腔,腹腔内,并凭借一套完整的管道及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的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代谢和繁衍后代。

消化系统:从摄入的食物中吸取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除体外。

呼气系统:从空气中摄取氧气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把机体在物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特别是含氮的物质(如尿素、尿酸)和多余的水、盐等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并进行生殖活动,借以繁殖后代。

内脏分为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

中空性器官管壁由内向外依次为:(1)粘膜①粘膜上皮

②粘膜固有层

12 / 3112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2)粘膜下层 (3)肌层 (4)外膜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系统基本功能摄取食物,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最后将食物的残渣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

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是指消化管对食物的机械运动包括咀嚼、吞咽及各种形式的蠕动运动,以减小食物的体积,有利于消化液及食物充分混合。并推动官腔内容物前移等。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如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多糖分解为单糖,脂肪分级为脂肪酸和甘油,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

口腔,咽还及呼吸、发音等功能活动有关。

消化管是一条从口腔到肛门的粗细不等的消化道,从上至下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口腔是消化腺的起始部,以骨性口腔为基础形成,具有感受味觉、咀嚼消化食物和发音等功能。

13 / 3113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口腔被上下牙弓分隔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口腔前庭,后部为固有口腔。

口腔前庭分为口唇、颊、牙。

牙:第一组乳牙20颗,第二组恒牙23颗。 在外形上,牙分为牙冠、牙颈、牙根。 牙由牙釉质、骨质、牙质、牙髓组成。 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固有口腔分为腭、舌、口腔底。

唾液腺位于口腔周围,能分泌并向口腔内释放唾液,唾液具有湿润口腔,清洁杀菌等作用,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咽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喉咽。

咽腔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的通道。

食管是一个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位于脊柱前方。三处狭窄,第三狭窄处是食管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容量1500毫升,胃除了具有收纳食物、分泌胃液和调和食糜的功能外,还有内分泌的作用。

胃分四部:近贲门部位称贲门部,自贲门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胃底,胃的中部称胃体,近幽门的部分称幽门部。

14 / 3114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浆膜构成。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5-7米。上端起自幽门,下端连接盲肠。

小肠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十二指肠是小肠起始部,紧贴腹后壁,介于胃和空肠之间,呈C形包绕在胰头,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十二指肠降部中份的后内侧壁上有一乳头状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空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接回肠。 回肠上接空肠,下端接续盲肠。 小肠壁分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小肠功能: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糖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长约1.5米,起自右髂窝,终于肛门,围绕及空肠、回肠周围,分盲肠、结肠、直肠。

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大肠壁分四层,结肠和盲肠的粘膜无绒毛。

大肠功能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维生素、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消化腺按体积的大小位置不同,可分为小消化腺、大消化腺。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消化腺。肝重1.5千克。

15 / 3115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肝外胆系统是指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的肝外管道,包括胆囊、胆囊管、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

肝的功能:①分泌胆汁②参及物质代谢③解毒作用④防御作用胚胎期的肝是主要的造血器官。

胰是人体第二大的消化腺,是一个扁长条形的腺体,质地柔软,呈灰红色,略呈三棱形。

胰实质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组成

外分泌部占胰的绝大部分,由腺泡和导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 内分泌部又称胰岛,是分布在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的大小不一的细胞团,没有导管。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管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功能,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嗅觉、发音、内分泌等功能。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

鼻由外鼻、鼻腔、鼻旁窦组成。 喉既是呼吸管道又是发音器官。

肺位于胸腔内,膈上方,纵横的两侧,左右各一。 肺组织分实质和间质。

16 / 3116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肺的导气部:从肺内的肺叶支气管分为肺段支气管(三级支气管),继而分为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只输送气体而无气体交换功能,称为肺段导气部。

肺的呼吸部: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分支称为肺的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气血屏障: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及肺泡腔内的氧气进行交换需要通过的结构。

肺的两套血管。一套是肺动脉和肺静脉组成的肺循环血管,是肺的机能血管,具有完成气体交换的作用;另一套是有体循环发出的支气管动脉,是肺的营养血管。

胸膜是衬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肺表面的一层浆膜。 纵膈是左右纵横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及结缔组织的总称。 胸膜腔是指脏、壁胸膜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胸膜间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呈负压。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泌尿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以排除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脊柱两侧,右肾略低。

17 / 3117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肾小体和肾小管。

集合小管可分为集合管和乳头管两段,有进一步重吸收水和离子交换的功能。

输尿管是一对输送尿液的细长肌性管道。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形状、大小、位置和壁的厚薄均随其所贮存的尿量及年龄、性别等发生变化。

体育运动对内脏器官影响

对肠道的影响:是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增加,同时增加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提高消化和吸收机能。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呼吸肌和胸廓得到良好的发展,呼吸肌的机能得到提高,胸围明显加大。其次变现为呼吸加深,安静时呼吸频率降低,此外,呼吸及运动动作配合得很协调,呼吸机能出现节省化。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表现在对肾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肾小管上皮顶浆小泡增多,从而提高了肾小管对低分子蛋白质的重吸收机能,长时间大强度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出现扩张和充血,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呈蜂窝状,基膜总厚度减少,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和部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在原尿中出现尿蛋白。长时间运动还会导致尿量和尿液成分的改变,如尿酸尿素含量的变化。

18 / 3118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脉管系统

脉管是分布于全身各部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功能是将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入的氧气以及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供其新陈代谢;同时将组织和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酸等分别运送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组成。

心是中空性的肌性器官,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装置,并具有重要的分泌功能。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由心室出发,在行程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

动脉壁承受压力较大,管壁较厚,分三层:内膜较薄表面是一层内皮细胞,光滑,能减少血流的阻力。中膜最厚大动脉以弹性纤维为主,中小动脉以平滑肌为主。外膜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特别是大动脉外膜内的胶原纤维具有很强的抗张力,可以防止血管的过度扩张。

毛细血管是极细微的血管,相互交织成网状,管径平均6-9微米,连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

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薄,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血液流速慢,是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及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

19 / 3119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进行交换的场所。

静脉是引导血液流回心房的血管。管径较大管壁薄,分三层,中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均较少,收缩性和弹性均较小。

静脉内膜向腔内突出形成静脉瓣,防止血液逆流。

体循环特点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将其代谢产物运回右心房。

肺循环特点路程短,主要是经过肺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转变成富含氧的动脉血。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构成。

心纤维支架又称心纤维骨骼位于左右房室口、肺动脉口和主动脉周围,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质地坚韧富有弹性,提供了心肌纤维和心瓣膜的附着处,心肌运动中起支持和稳定作用。

房间隔又称房中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房间隔向左前方倾斜,由两层心内膜中间夹心房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

房室隔又称室中隔,位于左右心室之间,室间隔可分为肌部和膜部。

心传导系位于心壁内,有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其功能为产生并传导兴奋,维持心收缩的正常节律,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相互协调。

心传导系包括①窦房结②结间束③房室结④房室束⑤左右束支和浦肯野氏纤维。

20 / 3120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心的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感觉神经。

动脉分布规律:①多位于深部或肢体屈侧较隐蔽的地方。②多及静脉和神经干伴行。③以最短的距离到达所分布的器官和组织。④管径大小及配布形式及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⑤大多数两侧对称。

主动脉弓续主动脉升部,弓形弯向左后方,自右至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体循环静脉分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心静脉系。

体育对心形态结构及功能影响:①外形增大,心室壁增厚,心肌相对重量和绝对重量增加。②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心肌纤维直径增粗。③心肌线粒体及肌原纤维的比值增大,线粒体产能结构也增多。④心肌真毛细血管出现大量吻合,弯曲度增加。⑤心肌收缩力量增大,心腔容量增大。⑥心内分泌功能增强。

体育对血管影响:使管壁中的,膜增厚,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增厚,血管壁的弹性增强。改变毛细血管开放数量以及新生血管增多,口径增大,容积和表面积增大,行程迂曲,分支吻合增多,改善器官供血,增强功能。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 淋巴管道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胸腺。

21 / 3121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季区。机能:产生淋巴,参及体内免疫反应,储存血液和调节血量,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在胚胎时期尚有造血功能。

淋巴系统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能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及机体的免疫功能,构成机体最重要的免疫防御体系。

感觉器官

感受器是指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应刺激并将其转换为神经冲动的结构。

感受器分四类:外感受器、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特殊感受器。

眼由眼球和眼副器组成。

眼球由眼球壁和拆光装置两部分组成。

位听器或前庭蜗器俗称耳。按其位置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内耳有感受声波刺激的蜗器和感受体位变化的前庭器,外耳和中耳有声波的传导装置。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 中耳分为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是传导声波的主要部分。 内耳分骨迷路和膜迷路。

22 / 3122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声波传导途径:

耳廓-鼓膜-锤骨-钻骨-镫骨-前庭窗-前庭X外淋巴波动-螺旋器(产生神经冲动)-经过蜗神经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嗅器在鼻腔的上部,即上鼻甲以及相对的鼻中隔部分。 味器即味蕾。味觉刺激主要有酸甜苦咸。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皮肤功能:①防止体内液体丧失②防止体外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化学物质等的侵入,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对机体有保护作用③皮肤表面有汗腺的开口,可在排出汗液的同时排泄废物并调节体温④在皮肤内含有有多种感受器,如接受痛、温、触、压等刺激的感受器。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由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里的脊髓,以及及脑和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组成。神经系统在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

大脑皮层是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又分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两者皆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23 / 3123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神经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胶质没有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但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等作用。

神经元由胞体和胞突构成,胞突又分树突和轴突。 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可将其分为三类

①假单极神经元 ②双极神经元 ③多级神经元。

依据神经元功能,结合神经元兴奋传导方向,亦可把神经元分为三类

①感觉神经 ②运动神经 ③联络神经

还可按神经元合成和分泌化学递质的不同分为四类

①胆碱能神经元 ②单胺能神经元 ③氨基酸能神经元 ④肽能神经元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较长的突起被神经胶质细胞包裹而成。分两类有髓

24 / 3124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终止及全身各组织或器官内,形成各式各样的神经末梢,按其功能分感觉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

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是神经元及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及非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可定向传导神经冲动信息,实现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

按突触形成的部位分为①轴-树突触②轴-体突触③轴-轴突触④树-树突触。

按传递功能分为①兴奋突触②抑制突触③交互性突触。 按突触性质分为①化学突触②电突触 神经递质传递冲动即化学突触。

神经胶质又称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一种无传导能力但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数量远多于神经元,其主要功能是支持、保护、修复、营养神经元。形态多样。

灰质和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而成的结构,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呈暗灰色,称为灰质,如脊髓内的灰质等。在大脑和小脑,灰质集中于表层,又称皮质。

白质和髓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许多功能不同的有髓神经纤维束聚集而成的结构,髓鞘在新鲜标本中呈白色,称为白质,如脊髓内的白质等。在大脑和小脑,白质位于皮质深面,又称髓质。

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及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

25 / 3125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起形成的灰质团块,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称为神经核,如大脑内的豆状核、尾状核。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称为神经节,如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节。

神经束或纤维束和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许多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成束,称神经束,如皮质脊髓束、脊髓脑丘束。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由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的束,称为神经。如尺神经,坐骨神经。

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白质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灰质块散布在网眼中,故称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是神经系统中较古老的结构,如脑干和脊髓内的网站结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活动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由脑和脊髓构成。在人体活动的神经调节中起着主导作用。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被膜。 脊髓两个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

上行传导束:薄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 下行传导束: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脊髓功能:传导;反射(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脑分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26 / 3126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大脑枕叶下方,延髓和脑桥的背面。 间脑分上丘脑、背侧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端脑包括大脑半球、半球间连合和内腔。 两侧大脑之间由大脑纵裂将其分开。

大脑内部分侧脑室、基底核、大脑半球的髓质、大脑皮质。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是指及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共31对。每对神经连于一个脊髓节段。脊神经自上而下分别是: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为神经。

脊髓借前根(运动神经)和后根(感觉神经)及脊髓相连。 脊神经干出椎间孔后分四支即前支、后支、脊膜支、交通支。 脊神经前支上下吻合交织成丛,有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臂丛分支有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 腰丛分支有股神经,闭孔神经。

骶丛分支臀上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

根据脑神经所含主要的纤维成分及功能,可分为3类 (一)感觉性脑神经 ①嗅神经②视神经③位听神经 (二)运动性脑神经

27 / 3127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①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②副神经③舌下神经 (三)混合性脑神经

①三叉神经②面神经③舌咽神经④迷走神经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内脏运动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植物性神经系)

内脏运动神经及躯体运动神经区别 ①支配器官不同

②及周围器官联系的方式不同 ③神经纤维的结构不同 ④神经纤维的分布形式不同 ⑤发自的中枢不同 ⑥受意志的控制不同 ⑦神经纤维的成分不同

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的形态结构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节,神经丛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不同 ①中枢部位不同 ②神经节位置不同 ③分布范围不同

28 / 3128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④对同一器官的功能不同 内脏感觉神经特点 ①内脏感觉纤维的数量少 ②内脏对切割或灼烧等刺激不敏感 ③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分①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②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③视觉传导通路 ④听觉传导通路 ⑤平衡觉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分(一)锥体系①皮质脊髓束 ②皮质核束

(二)锥体外系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室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三层:软膜、蜘蛛膜和硬膜。

脑动脉由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动脉环可将两侧颈内动脉和椎

29 / 3129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动脉相交通,为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

脑静脉无静脉瓣,不及动脉伴行,可分浅深两组,相互吻合。 脊髓动脉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 脊髓静脉较动脉多而粗。分脊髓前后静脉。 脑脊液是无色透明液体。

脑脊液功能:形成脑和脊髓液体垫起缓冲、震荡。具有保护意义并有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

脑屏障分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及神经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内分泌系统由分泌腺和分泌组织构成,又称分泌器官。 内分泌腺是指分布于人体一定部位、结构独立、肉眼可见的一些,没有导管的腺体。

垂体又称脑垂体或脑下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分泌腺,仅豌豆大小。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组成。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如分泌功能低下时,小儿骨骼和脑的发育滞缓,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称呆小症。成人出现粘液性水肿。若分泌过剩则引起突眼性甲状腺肿,简称甲亢,变现为心跳加速、神经过敏、体重减轻和眼球突触。

30 / 3130 / 31

运动解剖学知识点

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作用是促进骨钙释放入血液,维持血钙的正常水平。

肾上腺分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

皮质表面到深层分3层: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调节人体内水盐平衡。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调节糖和蛋白质代谢。网状带可分泌性激素,调节性机能和副性征。

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使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

松果体又称脑上腺。

胰岛中有两种内分泌细胞:A细胞含量少,分泌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B细胞含量多,分泌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和血糖利用,使血糖降低。

胸腺分泌胸腺素具有刺激淋巴组织正常发育和促进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生长及成熟作用。还对运动神经末梢释放和合成乙酰胆碱有抑制作用。过多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出现重症肌无力。

31 / 3131 /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