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运用科技进步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

2021-03-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总248期󰀁第8期贵州社会科学

󰀁󰀁󰀁󰀁󰀁󰀁󰀁󰀁󰀁󰀁

󰀁2010年8月GuizhouSocialSciencesVol.248,No.8󰀁

August󰀁2010󰀁

运用科技进步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

张明龙1󰀁章󰀁亮2

(1󰀁台州学院,浙江󰀁临海󰀁317000;2󰀁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制定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形成政策支持体系,是我国促进创新活动的重要措施。半个多

世纪以来,我国通过运用各种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

运用科技进步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进一步健全科技进步政策体系的内涵要素,使其形成矢量相加的共同导向机制,促进基础研究,攻克前沿技术,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科技进步;政策体系;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关键技术;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24(2010)08-098-102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就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先后形成8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发展重点,并运用科技发展专项计划,确保完成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任务,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制定、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完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并使它们与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计划一起,形成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共同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

[1]

步,全面促进创新活动。今后,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政策体系的内含要素,使它们组合成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矢量相加的共同导向机制,一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拟就此谈点浅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基础研究

󰀁󰀁

󰀁󰀁基础研究,通常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理论研究或实验分析,对事物的性质、特点、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

分析,加深认识,解释本质,揭示其运动的规律,或

者提出和验证各种设想、理论或定律。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关键,对于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

[2]

要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内含的各种政策法规,必须形成有效的矢量合力,共同促进基础研究上水平、出精品。

1.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基础学科领域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合理布局,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并注重学术研究的长期积累。同时,加强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努力培育新生长点,形成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复合专业。

2.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科学前沿领域着重探索:生命过程的定量分析和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及其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与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的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及其设备创新等。

3.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着重探索:人

󰀁󰀁作者简介:张明龙,台州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章亮,浙江大学圆正控股集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

向:企业管理。

󰀁第8期运用科技进步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

99

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以及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农业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极端制造、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方面的科学基础。

4.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重大科学研究领域着重探索: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等。争取在这些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用以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攻克前沿技术

󰀁󰀁

󰀁󰀁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引领未来发展作用的重大技术,通常称做前沿技术,它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等特点。攻克前沿技术,可为日后高技术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有利于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发挥科技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增强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2]径。因此,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必须全力支持攻克各种前沿技术。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各种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激励措施,使其形成强大的推动机制,进而促使前沿技术迅猛发展。

1.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生命科学领域在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干细胞与治疗性克隆、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加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促使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基因结构分析走向应用开发研究,探索药物及动植物品种的分子定向设计与构建,推进生物芯片、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方面的创新与开发。

2.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信息领域形成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与认知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力争在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化研发成果。

3.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激光领域在研制大功率激光器、量子点激光器、高性能激光导航传感器,以及短脉冲超强激光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促使激光技术在超精密制造、微芯片加工、医疗器械改进、生命科学研究、热核反应试验和航天器发射等方面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4.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新材料领域加快发展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高温超导技术和高效能源材料技术。突破现代材料在设计、评价、表征、制造装备和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促使材料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

5.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先进制造领域重点研究和优先发展微纳机电系统、微纳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和强场制造等极端要求的极端制造技术,以及智能服务机器人、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等。

6.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先进能源领域加快新型能源开发,重点研究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快中子堆技术、磁约束核聚变技术,以及为终端用户提供灵活、节能综合能源服务的分布式供能技术。促使这一领域向低成本、高效率和清洁化方向发展。

7.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海洋领域抓紧发展多功能、多参数和作业长期化的海洋综合开发技术。重点研究和开发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和深海作业技术。

8.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促进航空航天领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航天探测器制造技术、火箭推进系统、测控通信技术等,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首次月球探测和航天员太空行走等取得成功之后,继续朝着深空探索宇宙奥秘方向挺进。

三、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一些重点领域,突破若干重大关键技术,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

[2]

力的重要措施。为此,各种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必须以政策支持体系合力形式,共同形成一种导向机制:突破产业和行业中的科技󰀁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攻克重大公益性和国防方面的科技难关,提高社会公

[3]

共服务能力和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品供应充裕,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日益缩小。工业增加值居世界前列,近百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必须看到,我国企业生产的大多是高100

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48期󰀁

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大量产品处于技术链的低端。代表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我国的落后状况尤其明显,大多数装备生产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不少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仅及日本的1/10,甚至低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一差距,尤其明显地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建设,让其形成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导向机制,促进企业

[4]

从技术链低端领域退出。

产品技术链,没有一个固化的定式,但总是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近年,它正伴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进步不断向高端延伸。目前,制造业技术链高端几乎全被现代技术垄断,处于技术链高端的产品几乎都是由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所以,要促使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运用政策体系的导向作用,通过推动制造业领域的科技进步,突破某些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并对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便迅速向现代制造技术领域挺进,进而通过现代制造技术促使制造业及其产品向技术

[5]

链高端延伸。

现代制造技术,在制造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制造工艺、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制造技术均有重大差别。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把原料加工为成品的生产过程,它包括产品从构思设计到最终退出市场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产品的构思、构思方案筛选、确定产品概念、效益分析、设计制造和鉴定样品、市场试销、正式投产,以及产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使用机械加工方法的生产过程,它除了机械加工方法外,还运用光电子加工方法、电子束加工方法、离子束加工方法、硅微加工方法、电化学加工方法等,往往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的工艺流程和加工系统。现代制造技术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精密化、微型化、清洁化、艺术化、个性化、高效

[6]

化方向发展。为了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促使制造业向技术链高端延伸,必须进一步完善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支持体系,使其形成以下导向机制。

1.有利于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纳米技术,表现为在纳米尺度(0.1nm~100nm之间)内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把它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其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的物质。纳米技术以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等现代技术为操作手段,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材料学(nanomaterials)、纳米动力学(nanodynamics)、纳米电子学(nanoelectronics)、纳米生物学(nanobiology)和纳米药物学(nanophar󰀁mics)。就制造技术角度来说,它主要含有纳米设计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械技术等。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在纳米尺度上把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融合起来,便产生了微型系统制造技术。自从硅微型压力传感器,作为第一个微型系统制造产品问世以来,相继研制成功微型齿轮、微型齿轮泵、微型气动涡轮及联接件、硅微型静电电机、微型加速度计等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微型系统制造技术,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在航天航空、国防安全、医疗、生物等领域崭露头角,并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2.有利于发展以电子束和离子束等加工为特色的超精密加工技术。

超精密加工技术,一般表现为被加工对象的尺寸和形位精度达到零点几微米,表面粗糙度优于百分之几微米的加工技术。它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研磨和抛光、超精密微细加工等内容,主要用于超精密光学零件、超精密异形零件、超精密偶件和微机电产品等加工。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等加工技术,通常出现在超精密微细加工领域,用来制造为集成电路配套的微小型传感器、执行器等新兴微机电产品,以及硅光刻技术和其他微细加工技术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精密加工技术,在超精密加工机床等设备、超精密加工刀具与加工工艺、超精密加工测量和控制,以及超精密加工所需要的恒温、隔热、洁净之类环境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精密加工技术投资大、风险高,但增值额和回报率也高得惊人。近年,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它作为提升国力的尖端技术竞相发展,前景一派灿烂。

3.有利于发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第8期运用科技进步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

101

的省耗绿色制造技术。

制造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产生出大量废液、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探索符合环保要求的节能、省耗、少污染的生产方法,即绿色制造技术。这项技术,立足于尽量减少制造业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产品制造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增进社会福祉。这项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产品设计上,尽量提高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和可再制造性;生产工艺和设备选用上,尽量做到低物耗、低能耗、少废弃物、少污染。这项技术的其他内容,还包括绿色制造数据库和知识库、绿色制造过程

[7]

建模、绿色制造集成技术、绿色制造评价方法等。

四、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解决国民经济运行󰀁瓶颈󰀁,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措施。据此,应进一步完善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使它们形成强大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形成一些关键共性技术,促使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运用推动科技进步的各项政策法规,加快发展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射频集成电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等离子天线技术、互联网高速传输平台、高保真光纤传输技术等信息领域的前沿核心技术,集成更多可共享共用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促使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推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催生出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和新兴工业。信息化过程的计算机集成方法,可以形成高效率、柔性化的先进智能制造系统,融合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生产出体现多学科交叉的新品种、小批量、个性化、高价值的集成创新产品。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机械、冶金、电力、汽车、能源、建筑及建材、纺织、轻工、食品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覆盖和渗透,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增强传统产业的产品研制和开发能力,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及

[8]

其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开辟新天地。

为了确保信息化能够有效地带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建设,使其内部各种政策法规形成的矢量合力,能够产生以下推进效果:

1.有利于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品。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大量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微电子、光电子、网络与通信、人工智能等,可以应用到传统产品的改造上,不断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使传统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挺进。就传统家电行业产品的改造来说,可以通过增添计算机智能操作和控制系统,形成智能洗衣机、智能冰箱、智能电饭煲、数字彩电、数码录像机、数码相机等新一代智能化产品,大大改善家电产品的性能和功用。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形成家电远程操作系统,如人们可以将家电操作系统接入高速宽带网络,进行远程控制,可在外地打开监控系统检查家里的财产安全状况,没到家就可以打开智能微波炉烧菜热饭。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更是大量应用到高档耐用消费品上,如汽车中新增加的技术装备,主要来自电子信息产品,用作自动显示车位,自动测速、测距、测尾气,自动驾驶,进行无线通话,播放音乐和电视节目等。有关资料表明,电子信息装备,在高级轿车造价中可占70%,普通轿车一般也在30%以上。可见,信息化是促使传统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拓展的有效方法。

2.有利于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装备。

什么样的装备制造什么样的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往往需要高技术含量的装备来制造。信息化是改造传统装备,提高传统装备技术含量的重要手段。传统装备多由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技术装备制造业提供。运用信息化加快技术装备工业的改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将数字化及智能技术注入装备工业制成品,形成数字化产品,如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2)运用智能制造技术、柔性制造系统中故障诊断与维护系统、加工过程刀具切削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和仪器仪表及装置、智能制造底层自动化基础技术等工业数字化及智能技术,支持装备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支持装备生产企业的全局优化运作。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可以提高原有装备的技术等级,使其更好地适应生产加工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和高速化的要求,有效进行价值链高端产品的制造。

3.有利于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工艺流程。102

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48期󰀁

产品的附加值高低,不仅取决于装备的性质,而且取决于工艺流程的性质。价值链高端产品一般需要先进的工艺流程来组织生产。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工艺流程,提高其先进性的有效措施。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工艺流程的内容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四项:(1)采用网络制造、虚拟制造方法,改变原有的设计流程。它借助网络技术和虚拟开发环境,与其他具有较强设计和制造能力的企业组成动态联合体,迅速完成产品的数据交换和研制开发,使产品创新周期大大缩短,并能更好地满足市场个性化消费需求。(2)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提高工艺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也就是,按现场总线控制的要求,开发自动控制系统和应用软件,研制符合现场总线标准的产品,安装相应的传感器、变速器和执行器等智能化仪器仪表,尽量减少人的因素对现场控制的影响,实现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的自动化。(3)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集成技术,有机组合生产过程分散的自动化系统。它通过计算机制定产品设计方案,再用编程语言给产品的几何形状下定义,指定加工方式,形成产品设计、信息采集、整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集成制造流程,并以此为基础,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应软件,把生产企业全部工艺流程所需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单机、刚性制造系统,转变为高柔性的智能制造系统,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流程的总体效益。(4)采用计算机资源管理系统,提高生产工艺流程中的物流效率。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立起企业内外四通八达的物流监控和调配系统,准确传送生产过程的物流信息,使工艺流程各个环节所需的物资得到及时配置。同时,使生产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减少不必要的原材料库存,避免成品积压。

4.有利于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组织。传统产业要挺进价值链高端领域,除了改造产品、装备和工艺流程外,还必须改造自己原有的产业组织。价值链高端产品通常要求产业组织走向现代化。信息化是把传统产业组织改造成现代产业组织的基本途径。传统产业组织,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截然分明的组织界限,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截然分明的功能边界,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截然分明的层级差别,实行自上而

下的纵向分级管理制度。这种严格的产业组织体系,有利于企业完成特定生产任务,但不利于企业紧跟需求变化作出灵敏反应,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组织,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把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与企业内部的纵向管理控制机制,纳入网络化的计算机控制一体化制造系统中。同时,还可以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与企业集成、虚拟企业、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后勤系统等共同组合成企业的自动化系统,并与Internet相连接,成为全球生产和服务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样,可以填平传统产业组织形成的各种鸿沟,使不同产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均由网络连为一体。就企业内部来说,从总经理、部门经理、车间主管、技术人员、一线操作工到销售人员,也都由网络联系在一起,他们尽管所在岗位不同,但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沟通,彼此协调,不仅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也可以大大增强市场应变能力,从而有力地保证传统产业挺进价值链高端领域。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促进我国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立项编号:70641026)、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研究󰀁(立项编号:07CGLJ004Z)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周小亮󰀁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理论比较分析与现实理论假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国发[2005]第044号.

[3]冯鹏义󰀁自主创新能力与组织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江汉论坛,2008(2)󰀁

[4]黎金钊󰀁国际产业转移: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释[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5]郑素侠󰀁科技创新与文化业态的演变[J]󰀁河南社会科学,2008(3)󰀁

[6]路甬祥.21世纪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机械工程师,2005(1).

[7]科技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实施火炬计划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国科发火[2009]141号,2009-03-30.

[8]张明龙.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新视角[J].天府新论,2003(5).

[责任编辑:申凤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