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2021-02-14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农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

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2月比较

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

(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

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满月过后,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为“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又变成一个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这样,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366天,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29天的称为小月,30天的为大月。每19年安排7个闰月。所谓闰月,便是多一个的意思。比如2009年的农历五月便要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闰五月。

(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

(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

(4)、农历的旬: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

(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三)巩固提高:

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46页

2、想一想:我们过生日按照农历的日期过,每个生日的晚上,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农历主要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安排时间的一种历法,而且月亮的周期每月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过阴历生日每年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

3、查一查: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秋分的时间,知道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

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难点在于对二十四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教材分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27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节气歌:

“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

投影出示:

·二十四节气表·

春 季 立 春 2月3—5日交节

雨 水 2月18—20日交节

惊 蛰 3月5—7日交节

春 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 明 4月4—6日交节

谷 雨 4月19—21日交节

夏 季

立 夏5月5—7日交节

小 满 5月20—22日交节

芒 种 6月5—7日交节

夏 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 暑 7月6—8日交节

大 暑 7月22—24日交节

秋 季

立 秋 8月7—9日交节

处 暑 8月22—24日交节

白 露 9月7—9日交节

秋 分 9月22—24日交节

寒 露 10月8—9日交节

霜 降 10月23—24日交节

冬 季

立 冬 11月7—8日交节

小 雪 11月22—23日交节

大 雪 12月6—8日交节

冬 至 12月21—23日交节

小 寒 1月5—7日交节

大 寒 1月20—21日交节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东面的动物。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资历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署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背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莲,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3、背诵:二十四节气。

巩固拓展:

查一查:俗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同学们查一查资料,看看“三九和三伏”分别是从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开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二生肖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直到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以及关于十二生肖的一些传说,了解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2、引导学生对十二生肖进行分类,加深学生对十二生肖的动物记忆;引导学生竖立中国古代早期的历史朝代,从秦到南北朝,培养历史定为能力,将一些事件的产生准确定位在具体的某个朝代;带领学生诵读关于生肖的诗词,加深学生对生效的认知程度。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介绍生肖的产生,使学生理解文化的产生和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关系;通过介绍生效产生的时代和生

肖的传说,锻炼学生区别传说和史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十二生肖的名称,了解其产生的时间。十二生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相,所以要学生掌握生肖的动物名称。

难点是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

教材分析:

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

我们为什么有属相?

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十二地支。

(二)探究新知:

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

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

一类是六畜:有牛、马、羊、猪、狗、鸡;

一类是野生动物:虎、兔、猴、鼠、蛇;

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龙。

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定位和距离现在的时间,加深对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早、流传久的印象。

4、十二生肖的传说: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

你还知道那些传说?

5、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确立的很早,猫是从外国传过来的动物,汉代之后才有的,出现十二生肖时人们还不知道猫。

(三)

1、背诵十二属相。

2、拓展活动:十二属相诗(节选)

(南朝.陈)沈炯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啃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三年级传统文化第四单元:“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叫学生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2、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长大后实现理想打牢基

础。

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分认识,积累相关的知

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我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情怀、表达志向方面有代表性的三首作品,包括唐代黄巢的《

题菊花》、

晋代吴隐之的《酌贪泉》、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所选作品读起来慷慨激昂,感情真挚热烈,符合中国古人“诗言志,歌咏言”的情怀,比较合适小学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菊花

教学目标:

1.会认:“飒、栽、蕊寒、慷慨、“

2、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借助诗文解析想象出“菊花”含义,感受菊花的美,并了解作者的理想愿望。

3、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背诵课后拓展活动中所列的名句,领会其内容。

教材分析:该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一首托物咏志诗,通过对句话不畏寒秋傲然盛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不畏艰难、积极要求改造世界、争取平等的雄心壮志,展现了世人孤傲独立、不趋炎附势的品格,隐含了作者对弯头那个政治腐败和社会的不满情绪。作品从侧面赞扬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格,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气概和威武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背诵这首诗,其难点是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预习,并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1、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2、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三、深入探究,领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2、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四、学习日积月累,了解与菊花有关的表达理想和志向的诗句。

五、拓展活动

背诵一些表达志向的古代诗歌名句,认真体会其内在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酌贪泉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作者的高贵品质和志向。

3、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酌贪泉》

1、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2、借助诗文解析深入感悟:

(1)、夷齐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学习日积月累,进一步了解有志之士的高贵品质。

三、拓展活动

读一读《猛虎行》,体会诗人的志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诗人悲愤的情怀,深情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学习《夏日绝句》

1、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大意。

2、再读诗文,深入感知

(1)、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教师小结。

三、拓展活动

1、读《霸王别姬》,了解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2、了解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等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四、找一找

课后查找几首李清照的作品欣赏一下。

三年级传统文化第五单元“娱乐体育”

教学内容:武术、蹴鞠、围棋与象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常见且流行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武术、蹴鞠、围棋和象棋。 2、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即武术、蹴鞠、象棋和围棋。难点是如何通过内容的学习,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德传达出来,知道古人寓教于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人在空闲时间如何坚强体魄,如何娱乐自己。同时,在这些体育娱乐活动中,通过介绍武德等重要细节,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道传达出来。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武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和重要的四个门派;明确中国武术“重德不重艺”的特征,知道无数首先是一种供自己强身健体的运动,其次是抵御敌人,不能作为炫耀或者恃强凌弱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无数最重要的目是强身健体。引导学生熟悉我国几个重要的门派,并介绍太极拳的特点,通过对比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知道中国武术出了门派繁多、武术招数花样各异外,重要的是有一套自己的武术道德,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认知感。通过对少林、太极拳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对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作了介绍,重点是掌握中国武术的代表--少林功夫的特点和起源,明确中国功夫重视“武德”的特点同时熟悉太极拳的特点。难点是中国武术的门派分类。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导入:你们喜欢看武打片吗?

看过那些我大片?

知道那些中国功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中国武术。

(二)、探究新知:

1、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无数的内容和作用。

2、阅读课文第二段:使学生知道武术有哪些的门派。

3、阅读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中过武术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它既注重武功,

也注重武德。

4、介绍少林功夫的由来和内容:阅读第四段和第五段。

5、介绍太极拳:阅读课文第六段

6、总结全文了解“少林神功”、“太极拳”、“武当剑”在世界的广泛流传。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

豪感。

三)、拓展活动:

1、查一查: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下,看看早、晚锻炼的人们都是练习什么武功?

2、想一想:中国的武术门类众多、派别复杂。你能说出集中无数门类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蹴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足球的起源地,了解蹴鞠在战国就已经产生,知道关于蹴鞠产生的传说故事。简单了解马球运动的流行时间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课文以足球起源开头引入对蹴鞠的介绍,锻炼学生对事物追根溯源的能力。介绍学生熟悉蹴鞠在古代流行情况,对比现代足球,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故事连接”,使学生明确传说和事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对蹴鞠的马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一道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通过介绍足球的“认祖归宗”----以中国的蹴鞠为起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识记蹴鞠的起源地和蹴鞠游戏在汉代的特点。

难点在于对蹴鞠发明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确黄帝造蹴鞠只是传说。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你们谁喜欢踢足球?

足球最早在哪里产生?

(二)、探究新知:

1、足球的发源地: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足球的起源地,并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2、向学生介绍“蹴鞠”:阅读课文第二、三段,使学生理解“蹴”就是“踢”,“鞠”就是“球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蹴鞠这项运动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十分流行了。

3、简介蹴鞠的发展与流行: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4、请学生介绍现代自求的规则:

足球的比赛场地长100-110米,宽64-75米,并要辅有草皮。场内画有中场线、

中圈、开球点、罚球区(禁区)、罚球弧、球门区和罚球点;四角插有角旗,并画半径为1米的弧线。球门高2.44米、宽7.32米,用不超过0.12米的方形木料制成。 正式比赛用球周长为68-71厘

米,重量396-453克。充气后其压力应相等于0.6-1. 1个大气压力。在比赛中,未经裁判员许可,不得更换比赛用球。

此外,还有计时表,裁判员用的哨,判罚用的黄牌和红牌,巡边员用的三角旗 ,值场裁判在换人时用的运动号码等以及运动员的足球鞋、足球袜、护腿板、守门 员手套等。 比赛以时间计算,除双方同意另定外,应分为两个45分钟相等的半时 ,由于偶然事故或其他原因损失的时间均应补足,时间多少由裁判员斟酌决定。每 半时终了后,如需执行罚点球,应延长时间至罚完为止。比赛开始,每队上场队员不得多于11名,其中必须有1名守门员。替补队员不 得多于2名。在赛前协商替补队员最多不超5名。比赛开始前,由主裁判召集双方队 长用掷钱币方法选定场区和开球权。然后,主裁判将球放在中圈的开球点上,两队 各站在中线后半圈内,主裁判鸣笛后,开球队员将球踢入对方场内,比赛方为开始 。开球不得直接射门得分。比赛中球的整体越过球门立柱的内侧或横梁下檐时,判 为胜一球,即得1分。若球出界,则由巡边员用旗指明某方发球门球、角球、掷界外球。如果进攻队员向位于对方场区的本方无球队员传球的刹那间,这个无球队员 与对方端线之间的场地区,仅有1个防守队员,判越位犯规,并由对方在“越位” 地点罚间接任意球。比赛允许队员进行合理冲撞,但必须是球在双方控制范围内, 用适中的力量进行肩相撞。凡队员先铲到球,没有附加动作而使对方摔倒,不犯规 ;反之,先将对方铲倒,再触到球,则判为犯规。在比赛中,对故意打人、拉人、 抱人、推人、踢人或企图踢人,故意绊摔或企图绊摔对方,凶猛地跳向对方,带有 危险性地冲撞,故意用手触击球等,一般都要判罚,并由对方在犯规地点罚直接任 意球。如果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出现上述犯规动作之一者,应由对方罚点球。另外,当踢球的方式有伤及对方队员的危险,合理冲撞非控制球的队员、故意阻挡对方队员、冲撞手中无球的守门员或守门员持球行走四步以上故意拖延比赛时间时, 均应在犯规地点判罚间接任意球。对领队、教练员、运动员故意违犯规则精神,对 裁判员不礼貌、严重犯规等不道德行为示“黄牌”警告。凡队员行为粗暴、打人、骂人、犯规动作有严重危害性,可示“红牌”,不经警告直接罚出场,取消比赛资 格。

除规则另有规定外,凡球的整体从门柱间及横木下越过球门线,而并非攻方队 员用手掷入、带入、

故意用手或臂推入球门(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除外),均为 攻方胜一球。在比赛中,胜球较多的一队为得胜队,如双方均未胜球或胜球数目相等,这场比赛应为“平局”。在单淘汰赛制中出现平局,则要进行30分钟的加时赛 以决出胜负。如仍出现平局,则要互罚点球,最终决出胜负。足球世界曾仅仅是男子所独有。但自本世纪60年代,女子足球开始在西欧、南 美等地风行起来,许多年轻女子甚至中年妇女都积极踢起足球,尝试足球运动的乐 趣。1991年,第1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在中国举行,开拓了女子体育运动的新天地。

女子足球的场地和比赛规则同男子大体一样,但比赛时间为上、下半时各45分钟,加时赛为30分钟

5,介绍古代蹴鞠的规则: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类型。

所谓直接对抗,主要流行在汉代。汉代的蹴鞠活动设双球门,在鞠城也就是球场的两侧都有像座小房子似地球门,场上队员个12名,双方尽心身体直接的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蹴入对方球门多者胜。汉代的蹴鞠主要用于军事练兵。间接对抗:间接对抗主要在唐宋时期。因为唐代蹴鞠工艺有了进步(书中的蹴鞠为图片为唐代八片皮缝成的圆形球壳),球体变得更轻了,便于把球提高。所以唐代的球门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球门设在中间,比赛双方各在一侧,再求不落地的情况下,能让球穿过风流眼多着为胜。唐代的粗球运动观赏性强。

白打类似于今天的控球技巧。指没有球门的比赛,足球团队人数也不统一,可以有一人或者数十人,主要是比赛控球的花样和技巧。这种形式的蹴鞠在古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久。

(三)、故事连接:使学生了解足球的发明者,培养学生区别事实和传说的能力。

(四)、日积月累:

月读日积月累,使学生了解马球运动。

(五)、拓展活动:读一读

寒湿后北楼作

(唐)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搞阁。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六)、讲一讲:叫学生查一查《水浒》中写了一个因善踢足球而当上了太尉的高俅的资料,回来后讲给

同学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围棋和象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另外两种体育运动形式---围棋和象棋。对于“琴棋书画”第二位的围棋,学生要知道他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下棋的几种代称。对于大众化的象棋,则知道他产生的时间和

基本走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围棋的起源时间和古代琴棋书画的介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维奇的重要性,幷识记下围棋的别称。通过对象棋的起源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象棋通俗实战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香气走法,鼓励学生掌握象棋的走法,通过实战对弈深刻了解象棋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除了可以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外,还广泛流行着锻炼脑力的围棋和象棋,且围棋基本上是古代士大夫必学技艺之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面的认识,感受古代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围棋的重要性和香气的起源。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为其在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地位,知道通过围棋不光可以锻炼脑力,同时还是培养性情的方式。对于想起的重点在于介绍书中所写的象棋的基本走法。

本课的难点是在于能带领学生熟悉并掌握象棋的走法。

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大家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围棋和象棋。

(二)探究新知:

1、介绍围棋:

(1)、围棋的别称和起源:

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向学生介绍,古代称围棋为“弈”,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为“乌鹭”。

(2)、古代围棋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课文第二段,向学生介绍围棋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围棋位于我国古代读书人被要求擅长“琴棋书画'首位,它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也是一种游戏娱乐活动。

(3)、简介围棋的规则和术语:

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了解下围棋称为“手谈”,以及下围棋的规则。

2、介绍象棋:

(1)、象棋的起源和棋子:

学生通过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象棋的起源以及棋子的名称。

(2)、介绍象棋的走法: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象棋的术语和规则“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子,车走趟线,小卒一去不回还。”

三)、拓展活动:

1、带象棋或围棋来的同学,相互之间下棋。

2、 做一做:查一查哪些词语或歇后语与棋类有关,做成一个统计表。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贾健

锦秋益海小学三年级

2015年3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