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00例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分析

2022-04-02 来源:客趣旅游网
100例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蒙 剑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17期

蒙 剑

贵州省思南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贵州铜仁 565100

[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针灸给予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1年3月—2013年7月到我院神经科接受治疗的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区别,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灸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采用卡西平给予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治疗后(2.51±1.72)与对照组

(4.5±2.21)对比,降低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综合症状评分(4.02±2.01)治疗后综合症状评分与对照组(6.72±3.72)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针灸进行临床治疗,能够降低患者VAS评分以及综合症状评分,加快患者疾病康复速度。

[关键词] 针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099-02

[作者简介] 蒙剑(1974-),男,苗族,贵州思南人,本科,针灸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康复科工作,邮箱:535654258@qq.com。

临床疾病中三叉神经痛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临床以疼痛表现为主,也可称为痛性抽搐疾病,其主要是在几支或者某支三叉神经中分布疼痛,疼痛以烧灼样剧痛、刀割样、闪电样、针刺样、触电样等呈现[1]。该疾病在临床医学神经科疾病中属于疑难杂症类型,常发生在第二支、第三支三叉神经。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患者舌部、面部以及上下颌等位置,患者在进行洗脸、饮食、说话等操作时均会直接引发该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传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治疗中均是采用西医进行治疗,获得效果并不明显。本文为了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治疗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成两组,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3月—2013年7月到我院神经科接受治疗的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与《神经病学》[3]对三叉神经痛疾病诊断标准互相符合。临床上均以三叉神经多支分布或者一支分布范围出现疼痛反复发作、疼痛持续时间较短、剧烈尖锐刺痛发作等表现为主。一般在患者刷牙、咀嚼、刮脸、洗脸等触发到某一制定位置造成疼痛等情况,将器质性病变造成的神经痛全面排除。

根据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3.2±2.7)岁,患者的患病时间在2个

月~15年之间,平均患病时间为(7.2±2.1)年。其中25例左侧疼痛,25例右侧疼痛。临床分期辨证:10例缓解期,20例疼痛持续期,20例急性发作期。

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4.2±2.5)岁,患者的患病时间在1个月~14年之间,平均患病时间为(6.9±2.2)年。其中20例左侧疼痛,30例右侧疼痛。临床分期辨证:12例缓解期,15例疼痛持续期,23例急性发作期。两组患者在诊断标准、临床症状、诱发疼痛因素、排除标准、性别、年龄、疼痛位置等临床数据差异不大(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卡西平(生产批号:H81020306,生产公司:上海信谊黄河制药有限公司)给予口服,首次服用剂量为100 mg,每天2次。倘若无法缓解患者的疼痛,则通过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剂量,每天药物剂量以1.2 g为度,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为15d,治疗2个疗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有着3~6个月的随访。

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给予临床治疗,以太阳穴作为针灸的主穴位,将合谷、温流、颔厌、风池、下关、巨髎、印堂、上星透百会等穴位作为针灸的配穴。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以太阳穴作为进针的主要穴位,顺着颧弓下透向颊车进行针刺,有着大概2~3寸的进针,进针是采用雀啄手法缓慢操作,确保太阳穴到颊车等位置存在的酸胀窜感较为强烈时,获得的止痛效果则较为明显。与针刺上星透百会互相配合,0.7寸的平刺,顺着鼻根的方向有着大概0.2~0.4寸的印堂平刺。进行风池斜刺操作时,针刺针尖应该以内上方进行朝阳,以眼球中心作为主要方向,针刺大概1寸位置,接着进行捻转提插等操作,使针感能够传导在眼部、脑内等位置。分别以0.3~1寸直刺在健侧巨髎、合谷、温溜、颔厌等穴位,给予捻转提插等操作。直刺下关大概1.5寸的距离,使局部针感能够在下齿槽位置延续。对扳机点进行齐刺操作,找到结节或者压痛点过程给予轻轻按压,通过直径为0.3 mm×40 mm大小的不锈钢毫针以垂直的方向刺入,等到患者发觉存在扩散针感等情况时,给予留针处理。另外,倘若觉针后发现存在紧致沉实的感觉,则将该位置作为中心,将2针刺入。以中间支为针尖,进行进针操作时每个针尖之间有着大概0.1 mm的距离,需要留针大概30 min左右。1次/d,5次/周。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为15 d,治疗2个疗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3~6个月的电话随访。

1.3临床观察指标

1.3.1视觉模拟评分做一条10 cm的横线,以0~10的数字进行标记,0代表无痛,10代表剧痛,逐渐增加疼痛程度,完成治疗后让患者以自己疼痛程度作为标准,划记号在横线上,其中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分别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

1.3.2评价两组患者的综合症状分别综合评价两组患者面部不舒服的感觉,逐渐加重症状以0~20分表示,分别对两组患者综合症状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改变情况进行观察。

1.4临床效果评估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进行判定,具体体现如下:①痊愈效果:随访过程中,患者面部疼痛全部消失,在进行正常生活活动时,没有出现诱发的情况,完成治疗后半年内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②好转效果:明显减轻以及减少疼痛程度以及疼痛发作频率,患者疼痛感觉对日常工作不产生影响,或者疼痛逐渐消失,通过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半年内有复发的情况。③无效效果:疼痛程度、疼痛发作频率改变情况与治疗前对比没有明显区别。

1.5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对象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采取(x±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采取χ2检验率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痊愈3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痊愈20例,好转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χ2=4.7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后改变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没有明显区别(P>0.05),观察组VAS评分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降低较为明显,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后改变情况(x±s)

2.3对比两组患者综合症状治疗前后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综合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综合症状评分治疗后综合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患者综合症状治疗前后改善情况(x±s)

3讨论

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面部位置出现剧烈疼痛以短暂性、阵发性呈现,该疾病常见下颌部、上颌部以及额部发病[4]。中医学中三叉神经痛属于“面痛”类型,其具体是因为机体风热之邪侵袭足阳明经络位置,气血出现凝滞的情况,导致出现疼痛的情况。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有着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压迫神经后根后脱髓鞘出现病变的情况,造成纤维伪突触相邻形成短路的情况[5]。有研究资料表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病采用针灸进行治疗,能够在三叉神经出现疼痛的分支直接作用,使痉挛的情况得到缓解,同时加快局部血液循环的速度,对异常放电以及疼痛传导起到阻断的作用,加快代谢速度,对恢复神经肌肉功能启到加速的作用。该疾病主要在头面部疼痛,主要是因为头面部受到三阳经受邪的影响引起疾病,患者机体经外奇穴属于太阳穴,对经脉、面部、耳朵、头部等位置的循环情况启到改善的作用。通过透刺太阳穴能够使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采取联系神经纤维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三叉神经受损感觉纤维得到修复。少阳以及足阳明之会为下关穴,在三叉神经总干分支位置。神经元分别从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节等传出、传入[6]。太阳透刺颊车启到较为强效的止痛效果,通常用在上颌支、眼支造成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中。同时,因为三叉神经痛患者脸部部分位置对运动、触觉有着较大的敏感性,一旦触碰后神经痛发作常会以较为剧烈,会出现结节的情况,那么应该根据病程的实际情况,对针灸位置进行确定。联合各个穴位进行针灸,能够起到安神通络止痛、三阳经脉疏通的作用。通过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降低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综合症状评分治疗后综合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代表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通过针灸进行临床治疗,短期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研究表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针灸进行临床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综合症状评分,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洪伟,高维滨.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针灸临床杂志,2012,2(4):182-183.

[2]刘永德,方军,程生赋,等.针刺加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8(1):722-723.

[3]李锋.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68例[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7(12):622-623.

[4]张志萍,刘明,张泓.局部深刺加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8(8):182-183.

[5]王杰,王千怀,武峻艳.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8(12):144-145.

[6]赵惠,孙波,孔波,等.头穴配合分支取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8(11):762-763.

(收稿日期:2014-02-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