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龙门山景区)对绥中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2023-09-12 来源:客趣旅游网
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龙门山景区)对绥中五花顶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李继爱

【摘 要】参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的评价体系,对绥中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因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龙门山景区)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为52.3,属于中低度影响等级,同时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减缓影响的措施和保护建议.

【期刊名称】《山东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8(048)004 【总页数】4页(P54-57)

【关键词】开发建设;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作 者】李继爱

【作者单位】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沈阳11012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X826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已经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与破坏,不少开发建设活动已经逐步扩展到了一些自然保护区内。为了协调发展

经济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工作。文章通过对绥中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因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龙门山景区)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 基本概况 1.1 保护区概况

五花顶自然保护区地处“辽西走廊”最西端,在葫芦岛市号称“关外第一县”的绥中市境内,也是东出山海关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五花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13494.43hm2,分为小五花顶片区和大五花顶片区2个片区。小五花顶片区较小,总面积2500.2hm2, 地理坐标范围是东经 120°01′00″-120°06′00″,北纬 40°25′40″-40°28′17″;大五花顶片区较大,总面积10994.23hm2,地理坐标范围是东经119°41′20″-119°53′13″,北纬 40°14′2″-40°20′48″。 保护区位于辽宁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森林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型区,是丘陵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内华北区系天然栎林和油松林等原生植被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连接和沟通华北、蒙古、东北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带和大通道,同时也是绥中和山海关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1.2 项目概况

景区规划面积96hm2,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40552.45m2,其中建设面积12639.45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盘山栈道5400m2,玻璃吊桥429.45m2,观景平台面积为5250m2;景区入口建设售票中心230m2、管护站点360m2、防火物资库120m2,医务室、办公室350m2、吊索桥一座、生态公厕10座,建筑面500m2。景区东西两侧各建1座小型车中转站,占地面积分别为 12873m2和 3680m2。 1.3 评价区范围

影响评价区范围包括建设区及其外延部分所构成的区域,根据《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1]中的标准,划定评价区范围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区及外延500m范围内。 2 调查评价方法 2.1 资料收集

为了全面评价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应收集的资料包括:(1)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性文件等;(2)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设计及相关图纸等;(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4)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资料,包括考察报告、总体规划、监测数据、周边情况等。 2.2 调查方法

为了全面掌握评价区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和相关背景资料,采用现地调查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现地调查主要采用线路调查法、样线法、样方法、等[2],调查记录评价区分布的自然景观类型、地表植被和主要植物群落的特征、动植物种类及分布特点、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其生境等。社会调查通过访谈、访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调查记录相关利益群体对建设项目的态度。 2.3 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在完成评价区所有调查的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根据评分标准,分别对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种群/物种、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安全、社会因素等6部分内容的每项评价指标分别赋予合适的分值,然后计算出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从而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预测性评价。

3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3.1 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

经实地调查,影响评价区内的自然景观类型主要为山地灌丛和岩石峭壁,这两种景观类型非五花顶保护区所独有,在辽宁省其它地区亦有分布。由于施工建设区域主要为岩石峭壁和灌丛,施工面积小,对植被的破坏面积较小,故不会对景观类型的面积、斑块数量和自然植被覆盖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发生土壤侵蚀及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较低。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使栈道、吊桥的色彩与风格尽可能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使其对景观美学价值的影响较小。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评分详见表1。

表1 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评分表注:影响程度评分标准:中低度影响(50分)、中高度影响(70 分)、严重影响(100 分),下同。二级指标 分值 影响程度 权重 得分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有程度景观类型面积变化景观类型斑块数量景观美学价值土壤侵蚀及地质灾害自然植被覆盖50 50 50 50 50 50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0.1 0.23 0.27 0.05 0.15 0.2 5 11.5 13.5 2.5 7.5 10合计 1 50 3.2 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评价

评价区域的自然植被可划分为落叶阔叶乔木和落叶阔叶灌丛2个植被型,因为受影响的生物群落不属于五花顶保护区所特有,故建设项目对特有生物群落的影响较小。由于建设项目占地面积较小,生物群落的面积被破坏较少,受影响程度较低。建设项目会造成栖息地连通性局部被分割,但这些分割只是小范围的,不会造成太大影响。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对植被造成一定破坏,但群落的主体成分及其丰富程度未发生改变,生物群落重要种类受影响较小。五花顶保护区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区域皆位于实验区中,面积较小,受影响的植被类型主要是灌丛,对于整个保护区来说,保护区核心区内仍存在大面积的该类生物群落,所以建设项目对五花顶保护区

生物群落结构完整性的影响较小。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评分详见附表2。 3.3 对种群/物种的影响评价

在评价区域内未发现特有物种,对保护区特有物种的影响很小。评价区域内没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有辽宁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种,为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区域内的胡桃楸数量不多,并且不在栈道、吊桥及附属建筑的规划施工区域内。只要在施工中采取措施,妥善布局,避免作业中伤及胡桃楸,就不会对其造成不利的影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可能出现评价区域内在有20种,均为鸟类,其中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8种辽宁省重点保护动物,上述动物中无保护区特有物种,在辽宁省其它区域也有分布。在保护区内的鸟类多集中在核心区内的森林、灌丛、河流范围内,由于本工程位于保护区的外围实验区内,对保护物种的丰富程度及其食物网/食物链结构影影响较小。工程施工会对鸟类的迁移、散布和繁殖等有一定影响。施工过程中,影响评价区内的人为活动增加,并产生施工噪声,对鸟类的迁移、散布和繁殖等有一定影响。对种群/物种的影响评分详见附表3。

表2 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评分表二级指标 分值 影响程度 权重 得分生物群落类型及其特有性(B1)生物群落面积(B2)栖息地连通性(B3)生物群落重要种类受影响程度(B4)生物群落结构(B5)50 50 50 50 50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0.05 0.35 0.1 0.3 0.2 2.5 17.5 5 15 10合计 1 50 表3 对种群/物种的影响评分表二级指标 分值 影响程度 权重 得分特有物种(C1)保护物种(C2)特有物种、保护物种的食物网/食物链结构(C3)特有物种、保护物种的迁移、散布和繁衍等(C4)50 50 50 70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高度影响0.3 0.3 0.2 0.2 15 15 10 14合计 1 54 3.4 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评价

影响评价区域内包括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6种灌丛植被,距离位于核心区的

典型落叶阔叶林较远,因此,工程建设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影响较小。建设项目中吊桥、栈道和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占用悬崖峭壁、灌丛以及闲置河滩地,占用植被面积较少,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生境面积影响较小。 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评分详见附表4。

表4 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评分表二级指标 分值 影响程度 权重 得分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D1)主要保护对象生境面积(D2)合计50 50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0.5 0.5 25 25合计 1 50 3.5 对生物安全的影响评价

项目施工规模小、周期短,如果严格检疫进入工地的苗木、木质材料已经包装材料等,应该可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也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项目位于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建设项目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是有限的,导致自然重要遗传资源流失得可能性较低。施工过程中,一些建筑材料如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树叶、枯草、各种包装物,以及施工操作如焊接等,都有可能导致火灾发生,应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以防范。对生物安全的影响评分表5。

表5 对生物安全的影响评分表二级指标 分值 影响程度 权重 得分病虫害爆发(E1)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E2)保护区重要遗传资源流失(E3)发生火灾、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E4)50 50 50 70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高度影响0.3 0.15 0.15 0.4 15 7.5 7.5 28合计 1 58 3.6 对社会因素的影响评价

经过现地调查,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建设项目非常支持;该项目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尽量减缓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一部分的旅游收入可以反哺保护区的保护工程,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项目建成后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并大力推动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得到显著

增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对社会因素的影响评分详见表6。

表6 对社会因素的影响评分表二级指标 分值 影响程度 权重 得分病虫害爆发(E1)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E2)保护区重要遗传资源流失(E3)发生火灾、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E4)50 50 50 70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低度影响中高度影响0.3 0.15 0.15 0.4 15 7.5 7.5 28合计 1 58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综合以上6项指标的评价,得出本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为52.3,详见附表7。根据《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中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级分级规定,属于中低度影响,详见附表8。

表7 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计算表一级指标 得分 权重 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A)对生物群落的影响(B)对种群/物种的影响(C)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D)对生物安全的影响(E)对社会因素的影响(F)50 50 54 50 58 57 0.2 0.2 0.2 0.2 0.1 0.1合计 1 10 10 10.8 10 5.8 5.7 52.3

表8 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分级级别 中低度影响 中高度影响 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 BI<60 60≤BI<80 BI≥80 4.2 建议

4.2.1 优化建设方案,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对栈道、吊桥景观设计方案的论证。栈道、吊桥的色彩、风格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建议灌丛中修建栈道采用木质材料。

(2)在建设中现场规划好栈道的走向,因地制宜,尽可能利用现有小路,避让现有植被,使对植被的影响最小化。

(3)为减少工程施工对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影响,应合理安排施工布局,尽量把影响降到最低。

(4)临时用地设置在河滩荒地上,以减少对动植物的影响。 4.2.2 建议施工期采取下列生态保护措施

(1)全面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并在实施中严格执行,在施工区内不建或尽量少建临时施工设施,严格控制施工作业范围。

(2)施工期要提高施工人员自然保护意识,严格控制施工人员活动范围,不得破坏保护区的植被,不得对保护区动物进行干扰。

(3)施工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凿岩壁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石方作为停车场挡土墙施工材料,土方作为生态补偿及项目区绿化用土。

(4)严格控制施工建设过程中噪声和扬尘等污染,减少对周边居民及动植物的影响。

(5)对于工程建设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应按顺序采取积极的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措施。工程竣工后应加强对附属建筑周边的绿化,同时及时进行生态修复,绿化修复中使用的苗木要注意检疫。 4.2.3 建议运营期采取下列生态保护措施

(1)加强游客管理。对于植被状况良好,野生动物经常出没区域应重点管理,避免野生动物受到干扰。

(2)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教育功能,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旅游和保护宣传,提高当地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以资源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公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

(3)科学引导生态旅游,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将游客对保护区的干扰控制在生态环境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避免因过度旅游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受损。

(4)保护区管理部门对旅游区及生态评价范围内的生态资源开展调查,实施动态

监管,以调查促进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同时加强对生态补偿资金的管控,实施专款专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LY/T 2242-2014.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S]. [2]LY/T 1814-2009.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