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秉彦
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
社火,是我国的一种民间庆祝时综合性文化庆典活动。在陕西、山西、河南以及辽宁等许多地区都广为流传,社火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期间举行,具有红火、热闹之意。东汉学者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一书对社火做过这样的精彩描述:“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1]其歷史悠久,是随着先民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由甘肃、陕西等地方发扬传承。俗语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因为地理环境、民间文化以及习俗的差异导致社火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尽不同,各自有各自的特色。 一、社火的形式与内容
原始的社火,只是先民在祭拜神灵时使用的祭祀性的活动。它通常有三个主旨,首先是祈福,希望得到土地神的保佑,赐予他们力量,驱赶瘟疫、鬼怪,族群得以延续。其次是感恩,感谢土地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后是娱乐,载歌载舞,庆祝一年的顺利度过。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社火的祭祀性质逐渐被弱化,活动的主旨由祭祀娱神改为娱人,成为了一种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样的民间的年节娱乐活动。 1、社火的内容
早期的社火活动,通常由每个村子组建的一支负责全年民间文化、祭祀活动的团队来负责表演。事先制作各种道具、编排好各个节目衔接,并准备生动热烈的祝辞,表演程序自由多变,大致有以下几个部分:大致分为敬神、打场、节目表演等过程。
(1)敬神,社火以一种原始祭祀活动的身份流传至今,其对神灵的祭拜环节是整个活动重点。集会活动前,要像古人祭祀时模仿神灵一样进行一定的妆扮,手持刀叉剑戟等兵器,在震震的鼓声中进行,形式内容与古代祭祀礼仪大致相同。
(2)引场:社火活动通常是地摊形式的,因观赏人员众多,观众攒集,需要整理出一个场地,通常情况选择使用武术、秧歌表演来打场。引场后,由不参与表演的成员提着灯笼的迅速围出一个圈,圈内就是演出的场地。
(3)节目表演:引场之后,一般先进行各种戏曲、小剧、小曲及语言类的节目表演。其中戏曲故事多以秦腔为主,有《二郎救母》、《三娘教子》、《打镇台》等。然后由鼓乐表演引入社火活动的压轴环节经如杂技、跑旱船、高跷等。 2、社火的形式
社火表演除了内容丰富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骑着马、牛进行表演的马社火;大人背着孩童进行表演的背社火;以武松寻仇西门庆的故事为题材,较为血腥的血社火;以及高跷社火、高芯社火、黑社火等。
以地滩社火为例,早些时候地滩社火的程序繁杂、形式内容丰富,每一场地滩社火的进行,都需要相当冗杂的准备工作,如脸谱、服饰、道具、锣鼓以及灯笼等都要有专门的人进行精细的准备,另外地滩社火对演员的要求也相当严格,演员不仅要能够熟练使用不同的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套路也要完成的尽善尽美,这样才能从人物出场到每一转戏情的进行、转折都完美的展现给大家,通过一转有一转的表演,将观众或带入一场激烈的古战场中去,领略不同朝代的快意恩仇。通过将耍和唱等多种节目巧妙穿插演绎,来体现传统文化的丰富。 二、社火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社火一词中的社,象征着土地之神,同时又具有祭祀的场所、公众聚会之地的意思。火则象征着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社火作为黄土地上的一种原生态民俗,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积淀而成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及文化影响又是社火文化生成和存在的基础,反映了关中先民古朴的自然观、生活观和万物有灵的思想认知。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和生产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对社火文化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中地处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宝鸡峡以东,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适宜。《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八千年前,这块土地上就有先民从事原始农业,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先民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以及各种自然灾害不能理解,也无法抵抗。于是他们将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幻想成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所控制着,这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被先民冠以“神”的称谓,于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都被赋予了神性并各司其职,如,土地神、火神、灶神、谷神、水神等等,并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的神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在这块以农业为主的土地所,万物皆出于土地,土地作为人们立足之本,土地神便成了以农为本的先民最重要的原始崇拜。于是,先民们立社祭祀,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逐疫驱兽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也由此产生。 2、生活方式
当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由渔猎转入农业生产,生活趋于稳定,过上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稳定过后的人们开始考虑,怎样才能维持这种生活状态,远离野兽、瘟疫以及自然界其他灾害的侵扰。而祭祀作为先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更好的去祭拜各路神明,寻求更好的保佑,成了先民闲暇之余的又一要事。祭祀活动也越来越讲究、规范。
首先,开始参照风水选择更好的祭祀地点,要满足地势高、阳光充足、面朝南、通风透气的要求,可以将愿望更好的传递给所祭拜的神灵;其次,开始用黄土塑造心目年中神灵的形象,制作神灵的排位以及香炉,这样就可以将神明供奉起来了,取悦神明给予更多的保佑。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谷仓丰盈了。人口不断繁衍,氏族不断壮大形成村落。先民认为这一切都是土地神的恩赐,为了回报土地神,先民以社为单位,欢聚一堂,宰杀畜生,以作敬品。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愈发宏大,气势更加恢弘。
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人类的体制和社会的发展。先民使用火保护族群、抵御寒冷,烹饪食物,促进智能及体能的发展。利用刀耕火种来提高生产,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人类族群的发展。火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又因火焚烧时产生的烟雾,袅袅升起,飘至先民难以企及的天空,与天地相通。因此火又被视为仅次于土地神的又一重要崇拜,因此在一些重大的祭祀土地神的庆典活动前,往往先燃起篝火,一是对火神的祭拜。二是,借助火神制造一种欢快氛围。围火而舞,击器而歌,祭社与祭火相结合的祭祀活动,便是“社火”。
3、文化的影响
社火的历史悠久且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中地区位于中华大地的腹心,在亘古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以及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这片丰厚的文化沃土上建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异常丰富,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省份。因为这里长时间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以及艺术瑰宝。为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
这一民间艺术也因此先后受到了炎黄、周秦以及汉唐等文化的熏陶,不断吸收融合不同的民间文化,从而使其内容愈发的丰富,文化内涵更加深厚。以其地域的必然性,以及稳定的传承,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不衰。 结语
社火以一种年节期间祭祀庆典活动的形式,在中华大地上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其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融入新鲜血液。其形式、内容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增添了与新的时代文化背景相匹配的新的内容。社火作为一项古老民间文化,能够让我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脉搏,追寻传统文化的渊源,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参考文献:
[1]应劭.《风俗通义》.东汉
[2]张禅媛.《浅析当下陕西关中地区庙会中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J].《商业文化》2015.05 [3]段安节.《乐府杂录》.唐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