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12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阶段导学一
本阶段导学是第一编的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
1、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2、中国最早的文字现在可以上推到商代盘庚时期(公元前十五世纪),其中最可信的就是卜辞。
3、神话产生的原因是:初民对于自然界有一种敬畏,同时又想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达到征服的目的。
4、今天保存下来的许多神话都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和《淮南子》等书籍中,其中以《山海经》保留的神话资料最为丰富。
5、《尚书》:所谓“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又称“书”,到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之后称为《书经》,为记言的古史。据说原有一百篇,孔子纂集并为之序。汉以后《尚书》有今古文之分。今文是秦焚书之后汉初经师所保存、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古文是武帝时陆续发现的古本,是用古文字写的。今存《尚书》共58篇,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共有,其余都是东晋时期伪造的《古文尚书》,不可信。《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虞书》、《夏书》为后人根据传说追记,不能视为虞、夏时的史籍。《尚书》总的说来,比较古奥,不太好懂。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
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国的《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以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春秋》记事,简洁严谨、凝练含蓄,“以一字为褒贬”,深受后世史家和小说家的推崇,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之说。
7、《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春秋末年的编年体史书,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内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作者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8、《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在记言,
故名为《国语》。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因此,一般认为《左传》、《国语》的作者都是左丘明,而《左传》是传《春秋》的书,因此,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9、《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作者不可考,有人疑为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相沿至今。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其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0、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代表作有《论语》、《孟子》等。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有等差的爱。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仁政”,实行以民为本的“王道”,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能“养生送死无憾”。
道家:代表作有《老子》、《庄子》等。先秦道家的先驱是老子,代表人物是庄子。老子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逍遥”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就是无所依凭、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
墨家:《墨子》。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和“非攻”。
法家:商鞅、申不害、韩非子。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任法术而尚功利。自秦以后历代封建专制主义的极权统治与法家学说有关,或者说有儒表法里倾向。
1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古代称《诗》、《诗三百》、《三百篇》,西汉儒家奉为经典之后才称《诗经》,共收入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词的笙歌。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12、关于《诗经》的收集和整理,历来存在“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三种。
13、四家诗:齐鲁韩毛,其中毛诗流传至今。
重点难点解析:
(一)、关于楚辞
1、“楚辞”的含义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之后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名称不知始于何时,当屈原的写作唤起了时代的注意、唤起了无数同情者与一些继起者的时候,这些作品并没有一个总的名称,直到西汉末年,刘向集屈原及宋玉、贾谊等人的作品,才采用了“楚辞”两个字,后人沿用。但王逸注《楚辞》时,对屈原的作品总称为《离骚》,而以“楚辞”称宋玉以下的作品。所以,后人所说的“骚体”或“楚辞”,所指的是同一种诗歌体裁。辞即文词之意,故也写作“楚词”。楚辞在汉代有时也被称为“赋”,如司马迁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故屈原之作后人亦称屈赋。
2、“楚辞”的特点:富有鲜明的南方地方色彩,开创了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传统。
(1)楚国地方特色:
用楚国方言;
用楚国韵调;
描写楚国的民物风土人情。
(2)形式上几乎普遍采用“兮”字
(二)、《离骚》的艺术特点
(1)、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
(2)、塑造了一个品德崇高而又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先天出身高贵;后天敬德修业。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备受打击,虽然也有矛盾斗争,却始终保持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浪漫主义”的体现:穿戴香草,饮琼浆玉液;和凤凰、雷神、玉龙等神话中的人物打交道;受楚地风俗的影响,因为迷信鬼神而在诗中出现了巫咸、灵氛等人物,但不能与一般所说的迷信相提并论,是借这些来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
(3)、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以香草美人象征诗人的高洁情怀,进而以男女情喻君臣事;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另外,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比兴的广泛运用,使全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采。
(4)、与一般抒情诗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不同,《离骚》篇幅宏伟,而且情节性强,前一部分抒情的基础是诗人大半生的经历,后一部分编造了女媭劝告、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三)屈原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1)、爱国思想以及为理想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汉初贾谊遭遇与屈原相似,写《吊屈原赋》,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自己的感慨;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肯定张扬其精神,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之精神来鞭策自己;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的到进一步的发扬,李白、杜甫都是典型。李白一生傲岸不羁,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杜甫则直接继承屈原的精神,忧国忧民。
(2)、文学上的贡献。
形式上,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取民间形式,尤其是楚声,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式的一种解放。
艺术手法上:
A、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给用来比兴的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等都赋予了生命,使它们人格化,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有着极大的影响,后来张衡《四愁诗》、曹植《美女篇》、杜甫《佳人》以及许许多多的咏史、咏怀、感遇诗篇,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启发和影响;
B、《离骚》、《招魂》等运用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李白认真学习屈原,把握楚辞精神,成为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最突出的作家;中唐的李贺也明显受到屈原的影响。
(四)风雅颂的含义
风:民歌,带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民谣,共 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正也,指正声,王宫里的音乐,共105篇,分大雅(31)、小雅(74)小雅中的一部分是民歌,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全部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民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看成正声。大小雅之分也和音乐相关。
颂:容也,即形容,《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 者也”,为庙堂音乐,即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分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雅、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后世讲的“风雅”传统,是就风及小雅中的民歌而言的。
(五)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表现方法:赋比兴
按音乐性质不同分风雅颂;按表现方法不同分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古称为“六义”。关于赋比兴,解释很多,一般认为朱熹的解释比较简明扼要: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诗集传》之《关雎》注)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之《葛覃》注)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之《螽斯》注)
(六)《诗经》的思想内容
(1) 周部族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
(2) 反映劳动人民对剥削压迫的控诉:《七月》、《伐檀》、《硕鼠》等。这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如《魏风?伐檀》第一节:教材39页。
(3) 劳动人民对徭役、兵役的反对:《东山》、《君子于役》等。《王风君子于役》,教材45页。
(4) 反映阶级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邶风 谷风》、《郑风 遵大路》、《卫风 氓》等,如《氓》教材41-42。
(5) 反映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郑风 溱洧》、《邶风 静女》、《卫风木瓜》、
(6) 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以及对腐败现实的揭露:《小雅 节南山》、《小雅 北山》、《鄘风 相鼠》、《齐风 南山》等。如《相鼠》,教材43。
(七)《诗经》的艺术特点
(1) 风格特点: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写实传统,风格朴素自然。
《诗经》可以说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部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二十五年解诂),“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朱熹《诗集传序》),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苦乐悲欢,触景生情、情由衷发,形成了自然、朴素的艺术风格。
(2) 表现手法:
赋比兴:成功地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增强了诗章的形象性和含蓄美。赋重在直接表现诗篇的内容,适用于写景、叙事、抒情,尤其是像《七月》《东山》一类篇幅较长的作品,由于用赋写成,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比兴则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反映出诗篇的内容,使诗歌显得含蓄、形象,《诗经》之后,比兴手法成了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艺术传统。
景物描写:这是《诗经》中一种突出而且重要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在一些赋和兴的作品中,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创造出许多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前引《君子于役》中,妻子思念久役在外,盼望他早日归来,可是,她盼来一个又一个黄昏,都失望了。思妇的愁绪,在鸡禽进笼、牛羊归家的山村晚景的强烈反衬下,更加强烈感人
(3)、章句及语言形式:章、句、词、韵。
章: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复沓式。
《诗经》各篇大都分章,少则两章,多至十六章。分章的诗篇,特别是民歌,各章句数、字数基本相等,因而形成了整齐、匀称的形式美;同时,由于入乐的需要,各章只换少数字词,同样的字句反复出现,回环复沓,充分发挥抒情表意的作用,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多变。
《诗经》语言以四言为主,杂以二、三、五、六、七、八言,形式整齐而又灵活多变。
双声、叠韵词的使用,除了增强诗歌艺术的表现力之外,还能促使声调优美和谐以及
富有节奏感。
韵:除了《周颂》中有少数无韵诗章之外,其余大多有韵,而且用韵较为灵活,大致有偶句韵、首句入韵的偶句韵以及句句有韵三种情况。
偶句韵 《周南 卷耳》首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首句入韵的偶句韵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种情形成为后来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
句句有韵 《鄘风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八)《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光辉起点,它引导后代诗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命运,密切了作家与生活的关系,这是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特别是风和小雅中的民歌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从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到近现代歌谣都继承了这种精神。文学史上所说的“比兴”“风雅”都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2)《诗经》多样的形式、广泛的题材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方法,为后世诗歌创作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3)消极面。很多雅诗和颂诗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后世不少文人继承这一传统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九)《左传》的艺术特色
(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2)善于描写战争。
(3)行人辞令之美。
(十)孟子的论辨艺术
(1)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以巧妙的方式把话题引到王道仁政上。
(2)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入,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两问两答,让齐宣王无法回答
(3)通过设问,使对方暴力其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4)其正面议论,都能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例如:《天时不如地利》一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层次分析。
(十一)《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1)想象奇幻,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大量采用神话、寓言故事,寓理于形象中。
(3)语言如行云流水,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具有和谐的节奏美感。
下一阶段的导学是第二编的内容,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思考题已经发布在论坛上,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参加讨论,积极思考。思考题没有固定答案,主要是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和发散性思维,期末试题中有10分到15分来源于思考题,请大家引起注意,正确对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