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创作主体心理角度再探《李娃传》思想价值意义

2020-08-07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10期Nol0 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October.2009 39 从创作主体心理角度再探《李娃传》思想价值意义 张隋全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李娃传》细致刻画了妓女生活,生动描写了士妓交往,展示了一个群体、阶层的深层心理状态,表现了平民情感世界的自我满足和士大夫对 社会的讽刺不满。 关键词:《李娃传》;创作主体;文学创作心理;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9)10-0039—02 并 文学评论家们对《李娃传》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关于《李娃传》 内在情结和外在“压力”的对峙和交融使得作家有了创作的根本动力,的思想价值意义,研究者们大体有以下三种不同观点: 其一:《李娃传》“是一支描写青春与爱情的赞歌” 。叙述了郑生和 李娃曲折的爱情经历,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游国恩主编的文学史、 且这种充满活力的动态心理将一直贯穿于作品的产生过程。 “文学作品的创作,并非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技巧这三者的简单相加, 就像人的生命并不就是躯干、肢体和皮肤的相加一样,而是一个各种因素 复杂得多的动态心理过程。¨ 南朝刘勰的“虚静”观点就是一 袁行霈主编的文学史、吴志达的《唐人传奇》等皆持此观点。其二:小说是 相互作用、一部反封建、反门阀制度的作品。通过描写李娃的反抗和构建大团圆结 种创作思维运行过程的心理作用论。刘勰之“虚静”是在要求创作者在创 作之时,抛开一切杂念,清澄空澈,以备构思之前提。在作品形成过程中, 局表现下层人民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其三:小说展现的是人性中 教谕人们全面认识人的品格和行为。” 矛盾而多面的主题。“人性主题才是小说的真正主题。其思想价值在于 创作者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着,而个体不是简单孤立地存在于群体中,社 会的因素必然在其作品的形成过程中留下痕迹,作家的情感变化也必将 针对《李娃传》思想意义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对于一部作品思想价 融人创作的河流中。冈察洛夫说“这都不是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在我 我要做的只是观察和思索而已。” 创作者的创作 值意义评析的根本基点应该是创作者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其创作的心理状 周围的空间活动着的,态,这样才能从作品中分析得出其“无意识”流动的思想,才能分析出作品 的价值意义所在。 动机、创作构思、创作语言都是创作者的心理流动过程。因此,研究作品 的思想价值意义应从创作者的创作心理具体着手,发掘其创作动机,明了 其心理流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是文学艺术家意识世界中精神的符号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现实世界和人类思想的交融。“人类的文学活动都可以被看 做一种心理现象。”" 现代心理学认为,文学创作实际上是一种作家个人 经验、记忆、个体潜意识和时代社会集体潜意识的反映。“所谓文学艺术, 从文学创作心理角度来说,要明了谁是《李娃传》真正的创作者,创作 的动机是什么,作品产生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问题背后探触创 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心理流程,才能对《李娃传》思想价值意义作出正确的  并不是对外物的机械模仿,更不是模仿其中精工与技巧,而是一种心理活 判断品析。动的状态和过程,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功能和意义。” 探究文学作品的内 对于《李娃传>的作者,学界一般都认为是13行简,各类文学史皆持此 在思想应“知人论世”,从根本上人手。这里的“根本”应该是存在于作家 创作心理中的动机。正如维果茨基所说:“水流决定于外部条件的这一铁 的必然性不管多么明显,它的本质毕竟取决于流体动力学的规律,而这些 规律我们从水流的外部条件是认识不了的,只有从了解水本身去认识。” 文学创作过程不是作家对于现实的被动反映,是作家基于一定动机 前提下发生的心理思维,是推动作家真正进入艺术创作过程的内在需要 或心理驱动力。在创作过程,动机执行着激发构思、推动传达、引导整个 人的情感动力所支配,还被社会的效用所调节。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 活动实际是作者内心“情结”语言符号化的分解转移。这种内心的情结是 作家内在情感和外界因素相互碰撞的结果,是心理和社会的外在表现。 收稿日期:2009—06—26 观点。笔者并不是对此提出完全反对意见,但是白行简只是以书面文字 使《李娃传》流传的作者而已。这一点前辈学者早有论述:“《元氏长庆 集》卷十《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句下 自注云:“乐天每与余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 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宋曾懂《类说》卷二十六上辑唐陈翰编《异闻 集》,其中《淠国夫人传》篇末注云:‘旧名一枝花’。可见元稹、白居易在 ‘新昌宅’(自居易在长安新昌里的第宅)听说的‘一枝花话’,讲的就是 民问‘说话’,《一枝花》民间艺人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文化人。” 《李娃传》原先是以一种“说话”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这就否定了白行 简是其创作的起始作者。那么对于其研究就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特别  ¨‘据专家考证,《李娃传》中所叙述的故事来自当时 创作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重要功能。思想价值意义不仅被创作者个 《李娃传》的故事。”作者简介:张隋全(1980一),男,安徽含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 宜宾学院学报 2009年lO期 是在对作品的思想价值意义予以评论的时候,就更应该将其分段综述,否 ……表现为对探索、理解、创造、成就和自我实现的渴望”。 ] 现实生活的 则得出的观点必然是片面的。犹如研究《水浒传》不可能绕开《大宋宣和 真实反映和浪漫情节的艺术展现是这些民间创作者情感世界的自我满 遗事》,研究《三国演义》不可能绕开《三国志》,同样,研究《李娃传》不能 足,其矛盾而现实地麻醉于自我构造的圆满艺术世界中。卞孝萱先生认 抛开其原始的“说话”原体“一枝花话”。 为白行简再创《李娃传》是基于一种对社会和名教的讽刺和不满,这是对 唐代中后期说唱艺术非常繁荣,它已经由原来的佛经讲唱发展成为 再创者的创作动机、心理的点明。白行简已经改变了原创者的创作目的, 民间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是对下层人民生活真实的反映,是 原作品已经成为再创者心理发泄的工具。创作者的文化结构已经发生了 对很多下层人民平凡生活的描写。这些动人的故事有的是对人物命运的 转变,随之改变的便是他们的心理定势。此点先生已经在他的《(李娃传) 真实刻画,有的掺杂了创作者个人的情感因素。真实生活命运的描写是 新探》中有了详细的论评,这里不作赘述。 平凡小人物心理的表现,个人情感的掺杂更是创作者心理的曲折展现。 《李娃传》中对李娃生活场景艺术地表现了一个倚门卖笑女子的畸形心 理,而玩弄士子的情节更是妓女群体的心理折射,相助郑生情节的构造是 这些女子内心深处世界的外在示现,接受封赏的幻想是其命运空中楼阁 的现实构建。 白氏再次“创作”《李娃传》的目的是不是如其在作品中的自我陈述 那样,是在游玩中于新昌宅所听,感而记载。对此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意 见,卞孝萱先生对此早有论述,他认为白行简“创作”《李娃传》不仅是对 当时社会政治的讽刺,还有对自身家世不幸的愤慨。“自行简将‘《一枝 花》话’改名为《淠国夫人传》,反映出他与说话人的用意大不同。说话人 形容妓女李娃貌美如‘花’,无讽刺之意而白行简渲染妓女李娃封淠国夫 人,矛头指向朝廷。¨ “借用当时流行的《一枝花》话,加工改写为传奇 名篇《李娃传》,极言妓女淠封国夫人,以讽刺名教之虚伪,以牙还 牙。”¨ 作品原来所反映的思想精神价值再次在创作者的改动中发生了 “无意”的变化,作品人物的定性已经从“说话”中的平凡人物变为“现实” 中的名门望族,原创者对生活的幻化理想变成了再创者对社会政治的丑 恶再现。 《李娃传》的思想价值意义,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群体妓女形象心理的展示 唐传奇中有很多对妓女的描写,《霍小玉传》、《柳氏传》、《飞烟传》、 《莺莺传》、《李娃传》皆是。霍小玉、柳氏、飞烟、莺莺、李娃这些妓女形 象 中只有李娃一人例外。唐代妓女地位低下,形同奴婢,“大部分形式 就是由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充当鸨母,蓄养一些妓女,以出卖色相身体为 生。如《李娃传》中的李娃。”-1叫唐代文士对于这些女子仅仅是一种玩弄 取乐的态度,这是那个时代的风气。在 神命运中挣扎的悲性女子所有 的只是无奈地被操纵,而李娃是这些形象中一个较为独特的个体。她的 曲折命运集中展示了妓女群体的心理世界。其一,无奈的悲伤心理。唐 代社会的等级观念注定了妓女的悲惨命运,她们多有一种麻木、失去灵性 的意识。李娃和老鸨设计诓骗郑生钱财的情节是倚门女子生活的真实刻 画,她的心理正是其所代表群体心理的再现。其二,社会的鄙视、文士的 风流所造成的悲剧几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这些凄苦的妓女心中蕴藏 着一股反抗的力量,即对风流文土玩弄她们情感的怨怒之情,甚至是报复 之心。这种反抗的心理是生活于社会底层,处于被玩弄地位的妓女们心 中所共同期望得到的结果。 (二)平民情感世界的自我满足和土大夫对社会的讽刺不满 《李娃传》来自民问,它是民问创作者的心理折射。生活在社会底层 的文化人熟悉那些旅店老板、挽歌郎、妓女,了解这些人的喜怒哀乐。他 们创作的心理动机是因为内在某种情感的表现压力,“是基于人在生存中 的某种缺乏或痛苦而产生的动机” ]j,“是一种寻求刺激和满足的动机 (三)情节丰富的世情小说 《李娃传》属于爱情小说似乎已成定论,但是无论是对作品描写对象 的分析,还是对作者创作动机心理的探究,都没有理由将其定性为爱 l ̄/J, 说。事实上,《李娃传》重点不是描写李娃和郑生的爱情,而是以一对男女 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展开广阔的画卷,从而以一个特定的视角来审视 当时的社会状况。更为细致地说,是勾画了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特别是下 层妓女的生活状态和人物品性。小说中虽然用较多的笔墨对爱情事件予 以描写,但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爱情小说”,这就如同后来的长篇巨制 《红楼梦》一般,其虽然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以及大观园中众 多女子的爱情故事,可是谁会将其当作一本简单的爱情小说去看?爱情 小说是难以涵盖《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李娃传》的内容亦非常 丰富,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达官贵人、名门望族、市井+JL、街头娼 妓等各色人物的精神世界,特别是细致地刻画了普通民众淳朴相扶的心 理和人格内在的伟大,不仅使小说的内容更趋于丰富,也使小说的思想更 加深刻。由此看来,称《李娃传》为一部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短篇社会世 情小说要更为恰当,更近于小说的本原内容。 结语 《李娃传》这朵唐传奇“阆苑”中的“奇葩”,以其独特的思想意义而显 得格外“芬芳”。她来自民间,是民问艺人内在心理的真实展现,集中透视 的是一个特殊群体的心理。通过对作品创作者心理的透析和人物形象心 理的分析,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社会时代中特殊群体的心理要求和矛盾愿 望——这才是《李娃传》真正的思想价值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孙丽华.《李娃传》新论(J].唐都学刊,1993(1):l7. c2]周承铭.重新评估《李娃传》的思想价值[J].陇东学院学报,2008 (6):54. [3]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前苏联]维果茨基.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8. [5]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外国作家谈创作经验:上册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367. [6]徐士年选注.唐代小说选[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149. [7)柯天希.《李娃传》中的城市平民颂[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 报,1993(4):98. [8]卞孝萱.《李娃传》新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1(4). [9]观点引自吴夏平.论唐人小说中文士与妓女婚恋悲剧之成因及价值 [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70. (1O]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礼, 2005:34. [责任编辑:王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